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化旅游 >> 镇江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和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资源价值

镇江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和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资源价值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6-15      阅读数:
镇江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和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资源价值

朱    珠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这一论述,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镇江是座历史悠久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十分丰厚。充分挖掘镇江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尤其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使其成为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为、落实于生活的方式与途径,无疑对推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镇江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山水文化”,其资源价值体现为:山水形胜,天人合一,热爱乡土,崇尚自由
  山水是孕育镇江城市与文化的基地,也是镇江城市空间最主要的特征。镇江“负峰峦之秀,拥江山之胜”,坐拥“天下第一江山”美誉。而且,镇江虽地处江南,却没有给人小桥流水、精致婉约的寻常江南印象,这里的山奇峻峭拔、雄浑厚重,即便是高仅43米的金山,只因寺庙规模宏大,建筑依山就势,从山脚到山顶,一层层殿阁,一座座楼台,把山体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山顶一塔独秀,远观近观只见金碧辉煌的寺塔而不见山体,无人不觉山势高耸,直达云天。更不用说峰峦叠翠、气势雄伟的“第一福地、第八洞天”茅山和峻秀挺拔、引人入胜的“律宗第一山”宝华山了。再看镇江的水,也不是蜿蜒的河湾或是一池清泓,而是一泻千里的滚滚长江和浩浩荡荡的京杭大运河。镇江滨江而立,运河穿城而过,这种山水组合构成了幽深开阔的自然图景,不同于狭窄局促、人工痕迹颇重的小山小水。自然环境内化在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上,镇江的山容易养育宽厚刚毅、质朴平实的人文品性,镇江的水容易培育纯洁大气、宽容达观的人文品格。这样风骨奇异的一方山水,必然对那些热爱自然,崇尚自由的古代隐士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这里的山水特性与隐士们高洁、旷达的精神气质无比契合。他们坚守生命的本质,坚守人格的独立与心灵的自由;他们远离浊世不表示碌碌无为,他们在山水赋予的灵感中著书立说,让智慧与精神万古流芳。而隐士的存在又丰富了镇江山水的灵气文气,他们对周围民众潜移默化,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乃至后代都有一定的影响。
  千百年来,秀美壮丽的镇江山水,广博深厚的江河文化,壮怀激烈的历史演绎,成为镇江得天独厚的资源。山水文化本身就有怡情养性、净化心灵的神奇功效,而这种文化的创造者,他们对镇江这片土地的热爱和迷恋,对镇江灿烂文明的贡献,对我们当代人永远有榜样和示范作用。
  镇江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二是“商贸文化”,其资源价值体现为:千年漕运,百年商埠,义利兼容,富庶繁荣
公元610年(隋代)南北运河贯通,江南运河拓宽,从而奠定了镇江千年漕运之江南枢纽。唐代开元25年(737年),镇江刺史齐干在瓜洲上开辟了一条25公里长的伊娄河,这一务实创举,使朝廷漕运受益一千多年、镇江繁荣一千多年。因为镇江到扬州的水上运输不再需要在长江上绕行几十公里,直接从京口闸经过瓜洲到扬州,省时省力没有风险,促进了瓜洲的繁荣,镇江由此成为江淮漕运重镇和商货中转港口,逐渐成为运河线上的以商业、手工业、运输业著称,“商贾并凑”的民居城市。宋代镇江府商税额列全国第十一位,明代镇江是全国三十三个商业发达的城市之一,进入清代商业空前繁荣,有“银码头”之称,诗人查慎行用“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临流一万家”的诗句生动描绘了这一时期镇江的繁荣景象。19世纪下半叶镇江迅速发展成为新兴的航运与贸易中心,主要轮船公司怡和洋行、太古洋行、招商局都在镇江英租界及其附近的江边建造码头。许多英美商人以及不少广东商人在镇江经营贸易。镇江成为这些地区与海上之间的一个主要转口贸易港。至解放前,镇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食盐、木材、粮食、五洋、百货、煤炭、南北货等“八大商品”的集散中心。
  历史上镇江城区的渡口有西津渡、京口渡(甘露渡)、石公渡、焦山渡等,但以西津渡最为著名。“西津渡乃南北虫咬之地,江浙闽海物货悉由此以达京师,使命客旅,络绎往回,日不暇接”。数百年来,西津渡除了具有重要军用码头、客运渡口等重要功能外,还承担了为民众服务的义渡和官民结合、僧民结合以及民营的水上救助等慈善活动,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充分体现了“大爱之城”的风范,在长江流域影响很大,在世界救捞史上也有一席重要地位。
  镇江的商贸文化并非“小码头意识”,因为无论是开商埠的富商大贾还是跑码头的小商小贩,都能领会“和为贵”“和气生财”的道理,在求生、求利、求富、求强、求新的共同目标之下,只有具备开放意识、信息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机遇意识、拼搏意识、效率意识、效益意识、创业意识、超越意识,才能在商战中最终取胜。这些文化内涵又何尝不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和保持的精神!
  镇江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三是“创新文化”,其资源价值体现为:坚持真理,不怕挫折,勇于探索,创造文明
  创新精神是镇江历史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镇江这座城市三千年永续前行的巨大动力。而且,这种创新精神又与传统美德相互作用。镇江历史上状元并不多,但却出现了许多彪炳史册的科学巨匠和文学大家。他们有的世居镇江,如祖冲之、葛洪、苏颂、刘鹗、茅以升;有的是因为客居在镇江而取得成就,如沈括、计成、陶弘景、米元章;有的是因为到镇江做官而达到激情燃烧的顶峰,如辛弃疾、陆游、陈亮。因而在镇江这片土地上既诞生了《梦溪笔谈》《文心雕龙》《昭明文选》这样的文化巨著,更留下了无数咏唱镇江独特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的诗词歌赋。
  众所周知,《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汉族美学和文学理论巨著,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
  《文心雕龙》在论赋的发展时,曾经特别提到荀子的《赋篇》。荀子的《赋篇》中包括了《礼》《智》《云》《蚕》《箴》5篇,这5篇表现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密联系,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刘勰对于文学本质发表了他的看法。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原道》开篇第一句话就说:“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认为文是道的体现,其意义是很大的,这就是对文的实质的说明。《文心雕龙》中所说的文即是人文,它作为道的体现和广义的天地万物之文是一致的,体现《文心雕龙》人文和道德思想内涵。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头。
  《梦溪笔谈》内容广博,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述,其中记载的科学技术则是这篇巨著的典型个性,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博采众长,深入研究,精确记述的一些科学方面的内容,就尤为可贵,沈括具有很高的科学思想和探求精神,因而对于许多事物均有深刻而精辟的科学认识。它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及科学技术,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文化的烙印。萧统的《文选》特色鲜明,无疑代表了那个时代文学选本中的最高水准,也成为后代文人必读的经典。《文选》收录了从春秋至南朝梁近千年时间内130位作家的700余篇作品。所选作品感情真挚饱满,更为突出的是剪裁得当、声律圆转、章句华美,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梦溪笔谈》和《昭明文选》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前者是体现当时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社会的进步,后者则是文学上的创新,发展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展现了镇江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密联系。
  镇江传统文化的特征之四是“多元文化”,其资源价值体现为:海纳百川,并蓄包容,融合互补,和谐团结
  由于镇江位于“吴头楚尾”,除居住在镇江、丹徒境内和丹阳、句容等地的荆蛮族外,长江中下游沿岸居民利用黄金水道相互交往,以及西周康王时期的“周人南下”,尤其是东晋的“永嘉南渡”和东晋前期的“二次南迁”,大量中原流民“由淮渡江多居于江南宁镇常一带”,镇江是主要的接纳地,外来人口超过了本地人口。因此,在承继“吴文化”的基础上,主要受“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影响。
  镇江处在吴楚文化、南北方文化、海洋文化与运河文化的交汇点上,港口经济非常发达,这使得镇江人务实、开放、开明,包容性特别强。由于客聚四方、信息流通、习俗交融,除了所在地独特的语言、衣着、饮食、小戏、杂耍以及生活习惯仍保留一席之地外, 逐步混合趋同。南腔北调、三教九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镇江既是沿江城市,又是河口城市,最典型的就是数教同城。镇江现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大宗教,而且各种宗教长期共存,民众对文化资源的接受是兼收并蓄的,对文化资源的运用是灵活变通的。如穆斯林与镇江文化结合有1300多年,没有发生过大的冲突,大家和睦相处,安居乐业。这就是今天所倡导的团结和谐美德。
  镇江区域的主流文化所包容吸纳的多是各家各派的政治思想和主张,各种文化汇集镇江一带,虽有糟粕,但也正因为这种兼容性,可以“优胜劣汰”,兼天下文化精髓而容之。相信经过漫长岁月的扬弃和更新,这种文化特质能够逐步孕育区域内民众“宽容厚纳”“诚信谦和”“积德行善”“慎终追远”“勤劳务实”“奋发有为”“锲而不舍”“与时偕行”和“勇于超越”的优良品性。
  镇江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而积淀下来的精华,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标识,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之本和精神之魂。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积极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得到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才能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参考文献

  [1]张大华.文化现场.江苏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一版
  [2]唐成海.镇江区域文化与镇江精神研究概要.镇江高专学报,2004.1
  [3]钱永波.创新精神是镇江历史文化宝库中光芒四射的瑰宝——以“三星”“双璧”“二米”为例.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论文集第八集,2007.5
  [4]张大华.镇江三山文化的精神内涵.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论文集第十六集,2015.3
  [5]刘亚红.城市精神:功利与超功利——探寻镇江的城市精神.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论文集第六集,2005.6
  [6]朱晓芳,任道,田铁民.江河文化对镇江城市发展的影响与作用.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论文集第十七集,2016.3
  [7]周润生.名城镇江与道德镇江.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论文集第七集,2006.4
  [8]高曾伟.试论镇江西津渡的功能和开发价值.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论文集第七集,2006.4

(作者为江苏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