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化旅游 >> 北固山巅多景楼

北固山巅多景楼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6-15      阅读数:
北固山巅多景楼

蓝纯龙

  【摘 要】 2011年,北固山移址重建多景楼,新建的“多景楼”仿宋式,歇山式,砖木混合,木为印尼柚木。采用“偷工造”,使得“明二层暗一层”。追溯多景楼历史,据《北固山志》记载:“临江亭在山绝顶后,即址为多景楼。”又记:“临江亭未知创始者,储光羲有诗。”由此可见,储光羲咏临江亭诗,早于李德裕建甘露寺。古时“多景楼”与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并称长江中下游三大名楼,有古诗句“长江一泻三千里,岳阳黄鹤多景楼”为证。
  【关键词】 北固山 多景楼 米芾 米友仁

今人新建多景楼

  2011年,北固山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以大手笔、大气魄、大胆识将解放初期重建“多景楼”折除,在原址上新建高大、壮观的“北固楼”,将“多景楼”移址北固山西北角。新建的“多景楼”仿宋式,歇山式,砖木混合,木为印尼柚木。采用“偷工造”,使得“明二层暗一层”。为了与(东)北固楼(十字脊顶可观四面)互应,楼面东,因而成为“姊妹楼”,现为北固山两道亮丽的景观。
  此楼与“北固楼”一样号称仿宋代式样,笔者也查阅宋《营造法式》,其结构与其相同,只是细部色彩、走兽等小件略有不同,其定位仿宋代式样还是准确的。
  一楼,正门面西,外悬米芾手迹匾:
多景楼
禅师有建楼之意故书米芾
  (此落款《至顺镇江志》引宋·郡守陈天麟《多景楼记》略记载:“……今楼中石刻有米元章诗,且云:‘禅师有建楼意,故书。’禅师不载何名。当元章时尚未楼。”)
  里明亮的厅,置几件仿黄花梨线条简捷明代苏式家具,似给人谈史论今的地方,正壁悬一张复印古画。
  二楼,暗层,灯光照明,仍置几件仿黄花梨明苏式家具,榻一、小案几三,壁悬复印古画,画中有人物、有山水。
  三楼,正门面西,外悬东坡手迹匾:
江山斜照
苏轼
  厅内仿黄花梨明苏式家具几件,围成三围,后贴宋·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复印件,此将原件略为放大。上下为古人题跋,中间为《潇湘奇观图》。《潇湘奇观图》原图纸本,墨笔,纵:19.8厘米,横:289.5厘米,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米友仁(1086—1165):字元晖,一字平仁,小名寅哥、螯儿、虎儿,自称懒拙老人。米芾长子,世称“小米”。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工书善画,承其父法,稍加己意,略有所变。
《潇湘奇观图》是米友仁山水画的代表作品之一。用淋漓水墨绘出江面上的云山、云雾变幻的奇境,山峰、江水、树木,并未作具体细致的描写,追求的是苍茫雨雾中自然界的特殊韵致。图开卷便是浓云翻卷,远山坡脚隐约可见,随着云气的游动变化,山形逐渐显露,重叠起伏地展开,远处峰峦终于出现在团团白云中。中段主峰耸起,宛如镇江一带尖峰起伏之状。林木疏密,表现远近与层次,此段山水清晰,显露了真实。但末端一转,山色又隐入淡远之间,处处体现造化生机。该图中作者用没骨法取代了隋唐北宋以来的双勾法,给人一种树为“无根树”的自然美形象,刷新了山水画的形象和表现方式。这更让观者明白,原来“奇观”之“奇”,在于奇景、奇情、奇境,而更在于心源和手法之奇!
  《潇湘奇观图》并非湘江景色,而是笔者借镇江山水抒发对潇湘景色的怀念。江南的梅雨季节,树影苍翠,群山连绵,淡云低压,细雨如烟。连绵的群山确乎丰腴的没有骨感,看久了似“米氏云山”。在米友仁的笔下,云山连勾线、皴擦一一省略,用干湿笔、以水墨晕渗变幻,绘出时隐时现、晦明变幻的山水清韵,呈现迷蒙的清明细雨朦胧之美,温柔之美,秀雅之美。这就是宋代米氏父子独创湿笔勾皴点染“米氏云山”之法。
  画者在图后跋直言:“题羊毫作字。”使得书法丰厚而遒劲。在宋以前的古代书法作品中,用羊毫笔作书较为罕见,且能用软笔写出笔划沉着,变化丰富的作品,确能表现出书家的艺术造诣。
  《潇湘奇观图》后幅有米友仁跋:
  先公居镇江四十年,作庵于城之东高冈上,以海岳命名,一时国士皆赋诗,不能尽记。翰林承旨翟公:“楚米仙人好楼居,植梧崇冈结精庐。下瞰赤县宾蟾乌,东西跳丸天驰驱。驻腹藏卷胸垂胡,论如河决九渠。掀髯送目游八区,欲叫虞舜浮苍梧。”云云,余不能记也,此卷乃庵上所见。大抵山上奇观,变态万层,多在晨晴晦雨间,世人鲜复知此。余生平熟潇湘奇观,每于登临佳处,辄复写其真趣成长卷以悦目,不俟驱使为之,此岂悦他人物者乎!此纸渗墨,本不可运笔,仲谋勤请不容辞,故为戏作。
  绍兴乙卯(1135)孟春
  建康官舍友仁题
  羊毫作字,正如此纸作画耳。
  早年此图一直保存在北固山甘露寺,元·吴师道作《米元晖云山图跋》曰:
往来过京口,登北固山,眺金焦,俯临大江。时春雨初霁,江上诸山云气涨漫,冈岭出没,林树隐见,恨无老杜荡胸之句为之发挥。乃今倐见此图,知海岳中人笔力,之妙能尽得予当目所睹。掩卷追思,不觉惘然。
  此卷后有薛羲、董其昌、葛元喆等十四家题记。曾为清高士奇、宋荦等人鉴藏。《珊瑚网书跋》《式古堂书画汇考》《大观录》《佩文斋书画谱》等书著录。
  外四周回廊,东悬米芾手迹匾:     
天下江山第一楼
米芾

追溯历史多景楼
  《北固山志》记载:“临江亭在山绝顶后,即址为多景楼。”又记:“临江亭未知创始者,储光羲有诗。”由此可见,储光羲咏临江亭诗,早于李德裕建甘露寺。
据《北固山志》记载:“多景楼(取李德裕‘多景悬窗牖’诗句)在后峰,初即临江亭址。”此宋·周孚《北固山志·募建多景楼疏》记曰:“江山故刹,尚存梁蜀之遗台。”
  “多景楼”的历史悠久,笔者根据《北固山志》《京口山水志》《丹徒县志》作一梳子理:
  唐·“多景楼”始创,构筑在后峰临江亭址。
  北宋·元符(1098—1100)后,因焚无存,再建,然非旧址,唯东面可眺,三隅暗甚……
  北宋·熙宁(1068—1077)中,僧应夫重建。时王子宣(状元)代张于湖知郡时,多景楼落成(此楼仍建在宋熙宁年间址),张于湖书匾。毁于战火。
  北宋·(史记……毁于战火,接着)郡守方滋移寺东南隅(既今廊地)塔侧,东向,后亦毁。
  南宋·乾道(1165—1173)中,僧化昭补筑山巅,北向立榜以米元章旧迹“天下第一江山”。
  (至后屡建屡毁,期间或修,或易其它式样,具体多少次,不详。据明代王直(1379—1462)撰《甘露寺兴造记》记载,明代有僧书“天下第一江山”匾置楼上。)
  明·宏治癸丑(1493)夏,雨圮(倒塌)。
  明·天启壬戌(1622),守李中行新建,潘一桂作记,董其昌书额。
  清·康熙初,重建,一名“春秋楼”,康熙中都督同知侯锡爵复书旧额,又圮。
  清·道光(1821—1850)中,邑宰曾承宾于中峰元武殿东侧改建,南向。
  时建的多景楼《北固山志》有详细记载:“南向,窗棂面面,曾承宾书额撰书联(略),下仍为北固山房,东厢面东乃中房正门。门内架太湖石作假山,万孔玲珑。楼侧即通其巅,建亭值门南,楼下南宇,北廊,于是(使得)周峰顶无隙地矣。”
  清·咸丰癸丑(1853),太平军纵火甘露寺,多景楼与甘露寺全毁。
  清·光绪庚寅(1890)秋,黄观察(祖络)又将多景楼建于后峰故处,背杨公祠,计三层。方丈了璞撰《北固山多景楼记》曰:“……多景楼……废且百年,怀古者往往求遗址于荒榛灌莽之间……”时建“多景楼”颇为壮观。为此《北固山志》记载题额、楹联,上层额、南檐额、中层檐额、下层联,全有题额、楹联。登上最上(层)四望,包罗吐纳,于名乃称……”
  时“多景楼”不是孤筑,周围还有其它建筑,《北固山志》记载:“(多景楼)由西廊拾阶入耳门(边门),面北一榭。有廊翼左右,前植花木,很石在(旁)焉。曲(径)而南至船厅,回廊四敞,东廊绕(至)行宫。行宫后廊,北有小圃,圃外有小亭,门四启(谓头头是道亭)。东登摩云,南下小圃,西至多景楼,北入夹道,夹道者由凌云亭,(路)随山曲而折……”
  光绪庚寅(1890)建的“多景楼”,抗日战争时多遭破坏,至解放时已岌岌可危,解放后重建。
北固胜迹多景楼
  古时“多景楼”与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并称长江中下游三大名楼,有古诗句“长江一泻三千里,岳阳黄鹤多景楼”为证。
  在今人心目中多景楼怎与黄鹤楼、岳阳楼媲美?殊不知,唐以前入海口在镇江,每到中秋这里是看“广陵潮”的最佳位置。可见当年三大名楼以景观名扬。随着地理变迁“广陵潮”随之消亡,“多景楼”也看不到的“广陵潮”,“多景楼”在人们心目中渐渐淡忘了,而黄鹤楼、岳阳楼骚人墨客沓来踵至,留下佳诗、名文,有了质的变化——人文气息,因而名扬至今。
  在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里,“多景楼”又称“相婿楼”,相传,三国时孙权不怀好意以妹相许,招刘备过江。诸葛亮将计就计,使得刘备不但娶回孙权妹妹,同时使蜀、吴成联盟,使得中国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吴国太就是在“多景楼”里相中刘备。京剧《龙凤呈祥》描写这一段富  有戏剧性传奇色彩的历史。因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将三国中虚构事附在楼中,使得楼扬名,真可谓“楼以文显,文以楼传”。
  还有一段段历史故事——东坡即兴填《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东坡在多景楼里改王安石诗;陆游在多景楼里感慨填《水调歌头·多景楼》词;岳珂在多景楼里填《祝英台近·登多景楼》《祝英台近·北固亭》词二首。
  抗日战争期间坍塌成墟,因此,1958年在旧址上折除重建,二层,歇山式,东、西、北廊,北向。民国三十七年(1948)版《京口漫笔》记载:“现在仅寺后墙上还有一块明代泰昌(1620)年间,重修多景楼碑记石刻,已名存实亡。”(现已不存)
  解放后60年代,重建“多景楼”,上悬一横匾:  
天下江山第一楼
米芾
  时因计划经济,一时无法弄到符合建筑尺寸的杉木柱,只能以小规格尺寸的衫木柱将就着用,但建筑设计、施工绝不将就。“多景楼”二层,上下挑出廊,飞檐翘角、古色古香。在建筑上以简洁淡雅为基调,显得清秀。那优美的屋顶曲线,飞出的四檐,仿佛一种飘逸的动势。斗拱不是层叠累加,显得庄重。顶为歇山式,不但显其规格,更显得气宇轩昂。当游人扶栏远眺,江宽天高联一线,浪击石岸似飞雪,孤帆远影,百舸争流。骇浪如雷贯,涛声惊鸟鸣。江鸥嘻啄波,白鹭避远飞,一派壮丽景观尽收眼帘。
  新建“多景楼”仍高踞峰巅,山势峻峭,险中生景,其美在于绝胜。其建筑风格虽不是唐代的遒劲,却含两宋的舒展,这是因为今天游人看到的多景楼,是在千年之中,不断重复修建留存至今。有道是:“历史可变,楼姿为何不可变?”
  多景楼立在山顶,起到了游甘露寺的最高潮,当游人看过祭江亭又游过“园中园(御花园)”,由一小过道向前,此时眼前微微一暗,这一“暗”且符合园林章法“欲放先收”“欲扬先抑”之谱。暗后豁然开朗,看到古色古香“多景楼”,不禁使人游兴陡增,信步上楼远眺,江宽天高,水天一色,壮景观尽收眼底。
   多景楼之所以成为观景佳处,在于它借长江的壮观,那翻江倒海吞活吐云之势,来突出楼的壮美。再看东(右)江水涌海门;西(左)金山屹江办,北烟(高)波(低)浩(壮)渺(远)的江面,听惊涛(声)扑岸(近),这左、右、高、低、壮、远、声、近合并一起,不就是一个“景”字吗?此时坐在楼上品茶玩味,谈“三国”论风流人物,不失君子高雅。观景可使俯仰自便,悠悠自得,美哉!如此博大壮阔的景观,在我国名楼中是独特的。

(作者为镇江市人大办公室原副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