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化旅游 >> 论镇江吴文化的内涵和现代意义

论镇江吴文化的内涵和现代意义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6-15      阅读数:
论镇江吴文化的内涵和现代意义

何汉生

  镇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商周时期,先民们创造灿烂而具有地方色彩的吴文化是中国早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镇江是吴国的肇始之地和吴文化的发祥地,吴国从周初立国到春秋末期被越灭历经700余年,其早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就在镇江。商晚周初,中原周王室的太伯、仲雍奔吴,统治阶级一方面“以治周礼”;另一方面,周王室南下之人“文身断发”,入乡随俗,与当地人民打成一片,取得了百姓认可,承认了他们的统治地位,创建“句吴”国家,所以说吴国是周人和江南的土著荆蛮人相结合而形成的诸侯国,吴文化是由华夏文化和土著“荆蛮人”文化相融合形成的区域性文化。
  一、内涵
  镇江区域地上地下吴文化遗存的内涵非常丰厚,是吴国物质文化遗存最集中的区域,境内分布着台形聚落遗址、土墩墓和后世纪念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原始瓷器和陶器等可移动文物,还留下了很多妇孺皆知的动人故事。
  1. 镇江是吴文化台形遗址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境内有台形遗址185处。长江下游地区,地势地下,水网纵横,人们常选择一些较高的土墩作居住地,由于长期居住,在土墩上形成了较厚的文化堆积,这种遗址的外形似台形,一般高出地表数米,被称为台形遗址,是江南商周时期人类生活的主要遗存。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等对句容城头山、城上村、丹阳葛城、三城巷、东神墩、谏壁月湖乌龟山、龙脉团山、丁岗断山墩、孙家村等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吴城“葛城”和吴国青铜器冶铸遗址孙家村遗址等,其他遗址多为生活聚落。
  葛城遗址:位于丹阳珥陵镇东南6公里。2007年,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等单位发掘确认遗址共有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早中晚三期城墙,每道城墙外都有与其对应的城壕,三个时期的城址相叠压,平面布局比现存的高台要大两倍。该遗址是迄今为止江苏境内发现的商周时期最早、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好、内涵最为丰富的城址,可称作目前的 “吴国第一城”,其时代贯穿吴国历史的整个过程,对于吴文化研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城址的发现是镇江吴文化研究的重大突破,弥补了以往镇江有吴王墓没有吴国城的缺憾。
  孙家村遗址:孙家村遗址位于镇江新区丁岗镇孙家村西侧。遗址为典型的台形遗址,平面近圆形,高约4米,台地底面面积约8000平方米。2015年至今,镇江博物馆通过考古发掘搞清楚了遗址的布局。台地外围有15米宽,2米深的环壕。紧邻环壕内有环形土垄,顶面高于遗址外侧边缘台地约2.6米。被土垄环绕的范围内堆筑较多有道路相连的土台,土台之间形成坑。中心位置的长方形土台面积最大,约200平方米,其上发现有4座窑;其余土台较小,平面呈圆形或椭圆形,散布于中心大土台周边,有的上面还有房址。土台之间的坑面积较大、较深,曾用于蓄水。出土了较多小铜器及陶范、铜渣,还发现了窑炉遗迹,地层中有大量红烧土、木灰,并见有炉壁、抹泥烧结墙面,推断为青铜器冶铸作坊。结合遗址特殊的地理位置,特别的构造方式,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分析其可能是当时吴国“国家级”的青铜器冶铸“工厂”。根据该遗址与吴国贵族墓地的位置及周边多处密集分布的遗址,显示了该区域当时是吴国的一个中心区域。
  2. 土墩墓之名得于1974年句容浮山果园墓群的发掘。土墩墓是商周时期江南地区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文化遗存,其营造特征是以平地或设坑埋葬,并在其上起封堆土, 人工堆筑而成。平面呈圆形,外形略呈馒头状,主要分布于宁镇地区、钱塘江流域等地。
  镇江是土墩墓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镇江及其周围共有3000余座。境内的沿江土墩墓群也是等级最高的吴国墓葬集中区,其中的大型土墩墓均是吴国贵族墓,均为一墩一墓。在句容、丹徒等地则分布着当地土著的土墩墓,一般为一墩多墓。镇江地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发掘了句容浮山果园、东边山、寨花头、鹅毛岗、丹徒女坟山、丹阳大夫墩、吴国王陵区即大港沿江土墩墓群等近百座土墩。经过多年的发掘及研究,对镇江地区土墩墓有了明晰的认识。
吴国王陵区:自镇江大港至谏壁沿江一带长约10公里范围内的沿江低山上分布着十余座土墩墓,形制巨大,在墓址选择上各占据一个山头,背山面江,由东向西基本按西周至春秋的时代顺序排列,均为一墩一墓,墓葬多有墓坑。经发掘而知,这里是吴国王陵区,发掘的墓葬主要有双墩1、2号墩、烟墩山宜侯墓、烟墩山二号墓、北山顶墓、青龙山大墓、乔木山母子墩西周墓、粮山一、二号墓、王家山墓、华山马脊墩等,现存的还有四脚墩、魏家墩、油库墩等。烟墩山宜侯墓主为吴国第五代国君周章,二号墓为陪葬墓,墓主是 “在宜王人”即南下周人。母子墩墓主吴伯为吴国第六代国君,周章之子熊遂。寿梦墓为青龙山大墓、余昧的墓葬位于北山顶。这些墓葬随葬品以青铜器为主,出土了大量的青铜礼器、车马器、兵器、农具、原始瓷容器、盛器和陶质容器、炊器等,春秋时期的墓葬中还出土有人祭、人殉。
  鹅毛岗土墩墓群:是一墩多墓土墩的典型代表。位于江苏省句容市后白镇鹅毛岗村。该地域属茅山以西低矮、起伏的丘陵地带,土墩墓密集众多,该墓群地面可见土墩墓30余座。2012年,镇江博物馆发掘了其中2座,其中D2中有墓葬22座,器物群4处,出土孔雀石玦1件、原始瓷、硬陶、泥质、夹砂陶器300多件。出版了《句容鹅毛岗土墩墓发掘报告》,该书获得了省田野考古奖之优秀成果奖。
  3. 季子庙和十字碑:位于丹阳市延陵镇九里村,是为纪念季札而兴建的祠庙建筑群,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季札是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称公子札,受封于延陵,史称延陵季子。《史记·吴世家》后注有:“延陵季子冢在毗陵县暨阳乡。”《越绝书》云:“季子冢古名延陵墟。”季子墓即在九里,以墓兴庙。如今,在丹阳市政府部门的重视下,旅游事业红红火火。 
  墓前季子碑“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 ”, 世称“十字碑”,传其初为孔子亲笔所书。现存碑碑高2.34米,宽1.06米,厚0.12米,系摹唐玄宗时殷仲容拓本,于唐大历十四年(779年)重新上石,建中元年(780年)树立并建堂保护。碑阴题刻“改建吴延陵季子庙记”,润洲刺史萧定撰文,张从申书,文20行,每行28字,碑下方及侧面有宋、明代题刻多处。
  4. 吴国遗迹众多,出土遗物更加丰富多彩,主要有青铜器、原始瓷器、硬陶器和泥质、夹砂陶器等,其中铜器是其中最为精湛,其他遗物也都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状况,为研究吴国手工业发展提供了依据。 
  镇江是吴国青铜器的主要出土地,镇江博物馆是吴国青铜器的主要收藏机构,收藏了600多件、占总量80%的吴国青铜器,且多为考古出土文物,多为土墩墓、窖藏、遗址和零星出土。其中烟墩山出土的宜侯夨簋,口径22.5,高15.7厘米。四耳,腹部饰螺旋纹,间以夔纹。圈足有四扉棱,饰夔纹。内底刻铸铭文120余字,记载了周康王册封夨为宜侯,赏赐他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作器者夨原为虞侯,改封为宜侯。夨簋铭文是关于西周实行分封的重要史料,根据铭文分析宜可能就在铜器出土地丹徒一带。丹阳司徒西周窖藏铜器中出土鼎、簋、尊、盘、瓿等铜器共26件,其中凤纹尊口径41.4,高34厘米,口沿下饰四组长尾对鸟纹,颈部浮雕羊首,两侧饰鸟纹,腹部饰两组大凤鸟纹和龟纹,通体以细蜜的云雷纹为地,是目前发现吴国铸造最精美的铜器,被列为国宝级文物。吴国剑质精物美,为人艳称,驰名列国,视之如宝。除此而外,还出土了大量的铜鼎、簋、尊、卣、盘、壶、虎子、盉、匜、鸠仗等礼器,戈、矛、削、镞等兵器,斧、锛、镢、铲、耧犁、犁、铧、锄、锸、铜銍和锯镰等农具,钲、钟、镈、勾鑃、錞于等乐器,还出土了軎、辖、马衔、马镳、节约等车马器。
  5. 吴国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人民英勇能干之外,与统治阶级卓越的领导力和良好的品质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吴文化包含了卓越的精神文化,吴国贤者的谦恭礼让、非凡气宇和远见卓知,一直在中国历史的长空中闪耀不绝。太伯、仲雍、季札等人的感人事迹也为史书记载、后世传诵。
  三让两家天下: 泰伯、仲雍为了达成父亲的愿望,以采药为名奔吴,表达不继承王位的决心。他们为开辟江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融合全国东、西文化,奠定了江南古文明的基础,历尽艰辛,去创建、去开发、去为百姓服务,拓新和造就了新天地。当弟季历被商王太丁杀害后(B.C.1193年),泰伯再次让位于侄昌(周文王)。孔子美而称曰:“大伯,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提而称焉。” 
  季子让国:季札是吴王寿梦少子,孔子的老师,与孔子齐名的圣人,同时也是孔子最仰慕的圣人。称为“南季北孔”,历史上南方第一位儒学大师,也被称为“南方第一圣人”,是中华文明史上礼仪和诚信的代表人物。父寿梦欲立之,辞让。兄诸樊欲让之,又辞。诸樊死,其兄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将授之国而避不受。
  季札挂剑:昔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上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何再予之?”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而背吾心哉!”徐国人赞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说:“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二、现代意义
  吴文化开创了长江下游第一个文明古国的辉煌历史,在春秋后期成为一大霸国,吴文化起着开化名族、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增强国力的历史作用。镇江一直重视对吴文化的研究, 1980年镇江博物馆就牵头成立了“江苏省吴文化研究会”。镇江的陆九皋、王玉国、肖梦龙等学者对吴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了吴文化在镇江历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了江苏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兴衰历程及经验教训,了解了吴国与周邻诸国及中原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及其在中华大一统格局形成中的积极作用和杰出贡献。
  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文化,是要古为今用,让古代文明为现代社会发展服务,文化慧民。谨以前文总结吴文化内涵的五个方面为基础,结合实际和目前开展的工作,探讨吴文化“和谐、创新”的特质在推动江苏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上所能起到的作用。
  1. 吴文化研究在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吴文化研究将为中华文明探源作出更大贡献。镇江召开了多次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王玉国等编著了《镇江吴文化研究》、肖梦龙等编写了《吴国青铜器综合研究》、镇江博物馆编著了《镇江出土吴国青铜器》、《句容鹅毛岗土墩墓发掘报告》等多部学术著作。镇江拥有丰富的吴文化资源和考古发掘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当在吴文化研究上继续下功夫,积极探索,取得了更加喜人的成果。
  2. 丰富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当成为老百姓休闲观光、吸取知识的场所,增强家乡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将丰富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吸引外地客人来镇江旅游观光。目前,镇江及下辖市区也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新区将平昌新城南侧的断山墩遗址建设成为遗址公园;润州区的龙脉团山遗址、松子头遗址也都得到保护,并建设成公园。遗址公园里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又突出了吴文化的宣传和展示,成为自然与人文结合,古代文明与现代生活和谐共处的文化景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将吴文化展览推向更高、更广,让老百姓从展览中获得精神享受,满足精神需求。镇江博物馆一直积极宣扬、展示吴国留下的丰富物质文化遗产,举办了多次展览。首先将镇江博物馆新展厅作为阵地,在最重要的第一个展厅举办常设专题展览《炉火纯青——镇江出土青铜器》,常年对外开放。其次,在全国各地举办巡回展览《古吴神韵——镇江出土吴文化青铜器精品展》,为全国各地送去精彩的展览。通过展览,积极宣扬吴文化这一地域文化,扩大吴文化的影响,同时为当地人民奉献上一道精彩的文化盛宴,让观众欣赏到我们璀璨的吴文化文物。
  4. 宣扬吴文化的和谐、创新、礼让等精神,让吴文化的传统美德滋养道德,实现道德复兴、建设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特别是包含其中的传统美德。”吴文化的精神就是以文化人、以德治国、崇德向善、自强不息、和谐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我们理应审视道德文化的当代价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载体,以文化滋养道德,不断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
  5. 在吴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吴地文化,让现代的吴地人们增强了文化认同,有利于区域协同发展。吴地文化也被认为是广义的吴文化,著名史学家李学勤指出“吴地的文化,把吴国前后的源流以及后世吴文化的蓬勃发展概况在内”,包含了吴国自有人类以来直至现今的各种物质、精神的文化创造。区域性文化研究的热潮,使得区域范围内的各地更具凝聚力,文化归属和认同感得以加强,在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合作交流自觉增多,有利于区域合作、发展、共赢。  吴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支悦目奇葩,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也是最重要的软实力,如何发掘吴文化内涵,增加了解、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为当地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等方面大有文章可做。笔者不揣浅陋,对吴文化的内涵和现代意义略作论述,其目的是抛砖引玉,希望我们能进一步扩大吴文化的影响,提高镇江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搞好吴文化科学研究的同时,让吴文化能为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推动江苏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在新时代实现更大的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玉国、肖梦龙、陆九皋:《镇江吴文化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
  (2)肖梦龙、刘伟:《吴国青铜器综合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年。
  (3)镇江博物馆:《句容鹅毛岗土墩墓发掘报告》,江苏大学出版社,2013年。
  (4)南京博物院等:《江苏丹阳葛城遗址考古勘探与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10年5期。

(作者为镇江博物馆考古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