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化旅游 >> 重视辛弃疾研究价值 打造名城文化新靓点

重视辛弃疾研究价值 打造名城文化新靓点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6-15      阅读数:
重视辛弃疾研究价值 打造名城文化新靓点

吴林森 方  范

  镇江作为一座具有3500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之厚、成果之丰、品位之高、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之大,在全国范围看,也是名列前茅的,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是幸福的,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同样如此。悠久的历史文化是镇江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优势。如何利用地域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属于自己这座城市的文化精品,始终是我们名城文化研究会研究的重要课题。
  “上下千数百年,名公巨卿,鸿儒硕彦,项背相望”,镇江历史上群星璀璨、人才辈出,一大批名流俊杰、文人墨客或游历或仕宦于此,留下了一段段千古佳话。就在这万点星斗的镇江历史文化长河中,今天我们提出了“深度研究辛弃疾”的课题。



  辛弃疾,山东济南人,生于南宋高宗十年(即公元1140年)五月十一日。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军事家、政治家。著名学者梁衡先生这样评价辛弃疾:“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辛弃疾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辛弃疾一生不受朝廷重用,他要不就是被闲置,要不就是走马灯似的被调动。南宋朝廷竟然将他闲置了20年。20年的时间让他脱离政界,只许旁观,不得插手,也不得插嘴。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所以说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有论者曾这样赞美: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郭沫若曾为辛弃疾之墓撰写挽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对辛弃疾词的风格与价值的最有见地的评价。
  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有人说他是豪放派,继承了苏东坡,但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学诗功夫在诗外,诗歌之效在诗外。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嘉泰四年(1204年),辛弃疾受到宋宁宗召见,派他到京口(今镇江)担任知府。辛弃疾原本以为皇帝要重用他,来主持北伐的用兵大计的。没想到让他到了远离前线的镇江,心情是可以想象的。
  虽然如此,在镇江期间辛弃疾还是积极做了许多建军练兵和储备物资的工作。同时,与词坛好友姜夔、刘过、岳珂等人唱和,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其中,最著名、最脍炙人口的是两首,一首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此首被明人杨慎称誉为“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思想性强,艺术性高,风格沉郁苍凉,是辛弃疾最优秀的爱国篇章之一。全诗为: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另一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据记载,毛泽东主席生前对辛弃疾词作中洋溢的弓马英雄之豪气颇为赞赏,对辛词评价甚高。据统计,毛泽东圈划得最多的还是辛弃疾的词,共有98首。一部1959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的四册《稼轩长短句》,每册的封面上,都有毛泽东用粗重的红铅笔划着读过的圈记;还有毛泽东评点过的几部《词综》,其中辛弃疾的词也是圈划量最大、次数最多的。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的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弃疾的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
  1957年春季,毛泽东离开北京到天津、济南、徐州、南京、上海等地视察。3月20日下午,毛泽东乘飞机由南京飞往上海,途经镇江上空时,毛泽东触景生情书写了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这首词。写完后,围绕这首词的内容,毛泽东又讲了许多。在说到“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句时,毛泽东说是借引曹操的言语。辛弃疾的这首词,毛泽东一直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脑子里。直到晚年,他在练习书法时,还时常很有兴致地一次又一次地书写。



  由此可见,我们提出深度研究辛弃疾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有理有据。那么,如何研究辛弃疾才算是深度?我们浅显的想法是:
  1. 深度研究就不是零打碎敲,要有专门的相关组织,应该在名城文化研究会领导下,建立一个学术小组,专门做些文章。要把辛弃疾的文章做大,首先是做对,其次是做好,然后才是做大。
  2.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建议相关部门要让我们的北固山上看到“满眼风光”,看到毛泽东主席抄写辛词的手迹。让人们能有追寻、凭吊辛弃疾当年风流倜傥风采的地方。比如,辛词中提及的北固亭应该在哪里?
  3. 要有联盟意识,要有大手笔。主动与辛弃疾历史上工作过、生活过的地方结盟。比如济南、绍兴、上饶、福建等等地方。经过交流,立体地展现辛弃疾。当然,我们的重点在我们镇江。
  4. 建立辛弃疾纪念馆,可在北固山景区,亦可在其他处。纪念馆不一定规模那么大,但一定要让观众有“真家伙”看。举一例,苏州枫桥凭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怕》,已经连续举办了39届寒山钟声节。这里头就没有我们应该借鉴的地方吗?

  (作者吴林森为镇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研究员;方范为镇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