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会
图文推荐
传薪·传心 ——读《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驱动》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6-15 阅读数:
传薪·传心
——读《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驱动》
裴 伟
深秋时节,镇江高专丁钢校长领衔,其他几位校领导、教授集体合作撰写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驱动:吕凤子“崇爱尚美”文化育人思想的传承与实践》新著由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封面装帧雅致,尤其以不波而波、自然成文为底色、“凤体字”之“凤”为暗纹,主题彰显,路径明晰,为我们打开了地方高职教育文化发展的一扇窗。
这是一本“从一所学校的文化体系建构实践的个案,来探讨整个当代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规律的尝试之作”,给不同区域、单位开展文化建设、促进特色发展提供了可资参照的范式。
探寻驱动系统,充实发展的文脉
“驱动”一词的原意是“调遣”(资源力量),新世纪以来“驱动”成为时代热词、创新标配。而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项统计表明,文化因素占经济增长方式中50%的份额,即经济的一半是文化。由此来推演高职教育的发展由来与发展愿景,可以说驱动的第一位是文化,第二位还是文化。我们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不断唤醒文化自觉,释放文化驱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文化整个价值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具主导作用的价值取向,它集中体现着人们关于个人、家庭、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左右着人们在政治、社会、伦理、审美、历史领域对于是非、善恶、美丑、正邪的基本判断。它既是中国文化代代相传的历史基因,也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文化资源,是推进中华文化不断发展的无形力量。作为一所深植于历史文化名城沃土的地方高职院校,面对川流灏瀚、枝分派合的高、中职教育改革发展进程,学校将“崇爱尚美”的精神文化源头,将“爱”与“美”作为不断追求的价值目标,用优秀传统文化来致敬近代职业教育的先驱、学校的鼻祖,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推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五位一体发展的新成果。
众所周知,在经济新常态下,除了互联网文化的冲击,高职院校文化还面临难题。互联网加速加强了文化冲突,使文化变革更为频繁。需要院校采用直接快速的信息共享、决策透明、民主参与机制推进变革,采取“尊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文化的新使命则是在互联网时代更满足师生员工精神文化需求,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文化进步。院校文化与社会文化将互动成长。如何让院校文化求得对内和对外的共识非常关键。对内,要分析师生条件、教学条件、科研条件和无形资产。对外,要看准地域城市环境、自然物质环境、法律政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环境,以及同类院校竞争环境等。通过学校发展文脉的梳理与充实,追寻和把握凤眼慧心,对内外优劣势的剖析,以植根地脉文脉、精准定位的高职院校文化来消除劣势,发展优势才是正道。
架构育人系统,涵育大学的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大学精神是在治理大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大学的精神特质,是一所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慢慢凝聚而成的一种师生共同认可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体现了某所大学独特的文化、气质和生命力。因为院校发展历程和历史积淀不尽相同,所以大学精神各有差别,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历史不长,底蕴不足,但是良好的大学精神对于高职院校同样重要。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的各类型高职院校应需而生,发展速度惊人。但是作为高校灵魂的大学精神,在高职院校的成熟度还需提升。一所没有良好大学精神支撑的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是不明朗的,学校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是难以保证的。因此,培育大学精神对于高职院校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唐人崔道融诗云“古树春风入,阳和力太迟。莫言生意尽,更引万年枝”。镇江高专发展主干诞育发展于改革开放以后,成立高专后的“三驾马车”文化融合度、契合感不足,随着师范院系变迁,历史名校的并入,使学校文脉建设出现了新的生机。正则的办学创始人吕凤子先生是折冲东西、贯通今古的大艺术家,是卓立于世、当之无愧的大教育家,其一生从教经历,尤其是办学治校、著述演讲等宝贵遗产,为大学精神的集中聚合。
吕凤子先生为什么能够站得高,成为开苏南教育风气之先的人物?他有四个条件,第一,他是清末秀才,是深通传统文化的学者。第二,他是江南工商业家族的继承人,是辛亥革命等进步运动的参与者、支持者。第三,他是先当秀才,又当画家,后当师范、艺专校长、大学教授,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活化见证和创新先锋。第四,他游学日本和西洋,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产物。“正则”“美无极”取自屈原、宋玉师生名篇,而“爱无涯”的提出,则是综合西方“爱人如己”精神和“生命关怀”的内涵。吕凤子将“正则”的精神理想播撒在江南这片土地上时,一种民族的“精气神”俨然间成为一则历史的童话。他的校歌歌词“惟生无尽兮爱无涯,璀璨如花兮都如霞,畴发其蒙兮茁其芽,鼓舞欢忻,生气充塞,正则正如秋月华,美呀!”一种难以抑止的民族“新生”的渴望,一种青春生命中焕发出来的刚毅坚卓的精神,一种那个时代陶铸而成的昂藏挺特的理想。并且,这种渴望、精神和理想全都化作了那个时代青年学子的向往、憧憬和追求,成为一代又一代“青青子衿”心中最温馨的集体记忆和共同语言,并融入民族历史的血脉之中。凤先生等教育家们是在历史地生活,更是在童话地、诗意地生活。在他们的教育中,没有“悲观”与“机械”,一切生命的个体在他们的眼里,手里,心里都是跃动的。凤先生就是大学精神的一座丰碑,塑像仰之弥高、精神钻之弥坚!
高职院校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与传统大学有明显区别,但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培养有灵魂、有情怀的高素质技能型复合人才必须有特色大学校园文化的引领。高职学生在学好技术技能知识的同时,也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必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育特色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教领域的集中体现,也是不断发展的,有其特定的区域性和时代性。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自由发展,增强创造力。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不仅应该包含批判精神和创新思想,而且要内涵责任、担当、乐观、自信和奉献的精神。有了特色大学精神的支撑,高职院校才可以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所城市的发展和提升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支持与贡献,城市软实力的建设需要地方大学的推动,而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大学精神与城市地域文化的契合度。反之,一所大学在培育大学精神的过程中,要城市文化和地方特色的融入。某些地方,高职院校较之综合性传统大学在更大程度上依赖所处地域的全方位支持。
明代常州诗人白圻有句,“溪深通地脉,峰巧夺天工。”城市和高校文化建设也必须“深通地脉”才能造就“高峰”。镇江高专在培育大学精神的进程中,将所在地域的文化特色和城市精神融入,其中校园文化建设以其深厚的历史传承和创新性的当代建构,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时代诉求。城市文化软实力强硬和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需要高校资源的支持,同样高校软实力的发展和提升,更需要城市文化和精神的贡献。在高职办学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等特色教育模式融入大学精神的涵育和发展中。如学校筹建的中国正则绣博物馆可以充分展示学校历史文化底蕴,更好地推广“正则”经典品牌,进一步扩大正则绣的影响,同时也为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再增添一道文化景观。博物馆将具有陈列、科研、教学、传艺、互动五大功能,全力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
打造话语系统,提炼精神的标识
高专是镇江人办的综合高校,专业涵盖多个方面,学科庞杂,最可贵的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将成为脚底下这座城市的建设者。高专领导多次在一些重要场合强调“讲好镇江话”,这句话非常朴实,非常暖心。“镇江话”可以说是学校话语系统的通俗表达,而要讲好“镇江话”,就要学习借鉴“镇江的老前辈”的精神,讲好“镇江人的故事”、传递 “镇江好声音”,要求学校决策部门采取顶层设计,在打造具有自身特质的话语系统上下大功夫,以利于形成更加广泛的影响。
面对互联网新时代、经济新常态和日新月异的新新人类、青青子衿,学校的精神文化话语系统不能晦涩难懂,而要通俗易懂。用“城市山林”“大爱之城”镇江有根有据的特色的话语语汇、知识概念和话语规则表达出来。“崇爱尚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学术界内外所理解和接受的理念、表述,引导发展趋势和学校舆论。回过头来看,“爱无涯,美无极”这些思想的力量能够跨越时空的屏障,纵横千里,绵延百年,既体现了地域和学校的传统,又赋予鲜明的时代特征,还富有十分美好和期待价值的前景,引起了全校上下的广泛关注和认同。
事实证明,吕凤子先生“崇爱尚美”的文化意义,正在逐步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敬守的精神信念,共同践行的文化理想。否则,沉睡在历史文献中的思想文化资源,即便再宝贵也将失去其自身存在的真正意义与文化价值。
105年前,凤先生矢志办学,教育救国,毁家办“正则”学校。凤先生故去60年了,但正则的薪火一直传承至今。庄子云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既指历任办学主事者的“振铎传薪”,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也可具体的师生递相授受。我们可敬的高专人始终以“传薪”为己任,扎根本土,反哺城市,将吕凤子及凤体字、正则绣所负载的宝贵无价的“哲匠精神”“大爱情怀”“立美育人思想”践行相传。这种“传薪”体现着校长和教师们的一种“使命”与“担当”。
我想,有心方能传薪,立意才能出逸。“传薪”就是在“传心”,唐诗说“传心不传法,谁可继高踪”,这本书就是恭恭敬敬的“传薪”,认认真真的“传心”,就是对凤先生为标识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承传、阐扬和致敬啊!
(作者为《镇江教育》编辑部主任)
——读《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驱动》
裴 伟
深秋时节,镇江高专丁钢校长领衔,其他几位校领导、教授集体合作撰写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驱动:吕凤子“崇爱尚美”文化育人思想的传承与实践》新著由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封面装帧雅致,尤其以不波而波、自然成文为底色、“凤体字”之“凤”为暗纹,主题彰显,路径明晰,为我们打开了地方高职教育文化发展的一扇窗。
这是一本“从一所学校的文化体系建构实践的个案,来探讨整个当代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规律的尝试之作”,给不同区域、单位开展文化建设、促进特色发展提供了可资参照的范式。
探寻驱动系统,充实发展的文脉
“驱动”一词的原意是“调遣”(资源力量),新世纪以来“驱动”成为时代热词、创新标配。而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项统计表明,文化因素占经济增长方式中50%的份额,即经济的一半是文化。由此来推演高职教育的发展由来与发展愿景,可以说驱动的第一位是文化,第二位还是文化。我们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不断唤醒文化自觉,释放文化驱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文化整个价值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具主导作用的价值取向,它集中体现着人们关于个人、家庭、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左右着人们在政治、社会、伦理、审美、历史领域对于是非、善恶、美丑、正邪的基本判断。它既是中国文化代代相传的历史基因,也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文化资源,是推进中华文化不断发展的无形力量。作为一所深植于历史文化名城沃土的地方高职院校,面对川流灏瀚、枝分派合的高、中职教育改革发展进程,学校将“崇爱尚美”的精神文化源头,将“爱”与“美”作为不断追求的价值目标,用优秀传统文化来致敬近代职业教育的先驱、学校的鼻祖,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推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五位一体发展的新成果。
众所周知,在经济新常态下,除了互联网文化的冲击,高职院校文化还面临难题。互联网加速加强了文化冲突,使文化变革更为频繁。需要院校采用直接快速的信息共享、决策透明、民主参与机制推进变革,采取“尊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文化的新使命则是在互联网时代更满足师生员工精神文化需求,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文化进步。院校文化与社会文化将互动成长。如何让院校文化求得对内和对外的共识非常关键。对内,要分析师生条件、教学条件、科研条件和无形资产。对外,要看准地域城市环境、自然物质环境、法律政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环境,以及同类院校竞争环境等。通过学校发展文脉的梳理与充实,追寻和把握凤眼慧心,对内外优劣势的剖析,以植根地脉文脉、精准定位的高职院校文化来消除劣势,发展优势才是正道。
架构育人系统,涵育大学的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大学精神是在治理大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大学的精神特质,是一所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慢慢凝聚而成的一种师生共同认可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体现了某所大学独特的文化、气质和生命力。因为院校发展历程和历史积淀不尽相同,所以大学精神各有差别,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历史不长,底蕴不足,但是良好的大学精神对于高职院校同样重要。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的各类型高职院校应需而生,发展速度惊人。但是作为高校灵魂的大学精神,在高职院校的成熟度还需提升。一所没有良好大学精神支撑的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是不明朗的,学校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是难以保证的。因此,培育大学精神对于高职院校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唐人崔道融诗云“古树春风入,阳和力太迟。莫言生意尽,更引万年枝”。镇江高专发展主干诞育发展于改革开放以后,成立高专后的“三驾马车”文化融合度、契合感不足,随着师范院系变迁,历史名校的并入,使学校文脉建设出现了新的生机。正则的办学创始人吕凤子先生是折冲东西、贯通今古的大艺术家,是卓立于世、当之无愧的大教育家,其一生从教经历,尤其是办学治校、著述演讲等宝贵遗产,为大学精神的集中聚合。
吕凤子先生为什么能够站得高,成为开苏南教育风气之先的人物?他有四个条件,第一,他是清末秀才,是深通传统文化的学者。第二,他是江南工商业家族的继承人,是辛亥革命等进步运动的参与者、支持者。第三,他是先当秀才,又当画家,后当师范、艺专校长、大学教授,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活化见证和创新先锋。第四,他游学日本和西洋,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产物。“正则”“美无极”取自屈原、宋玉师生名篇,而“爱无涯”的提出,则是综合西方“爱人如己”精神和“生命关怀”的内涵。吕凤子将“正则”的精神理想播撒在江南这片土地上时,一种民族的“精气神”俨然间成为一则历史的童话。他的校歌歌词“惟生无尽兮爱无涯,璀璨如花兮都如霞,畴发其蒙兮茁其芽,鼓舞欢忻,生气充塞,正则正如秋月华,美呀!”一种难以抑止的民族“新生”的渴望,一种青春生命中焕发出来的刚毅坚卓的精神,一种那个时代陶铸而成的昂藏挺特的理想。并且,这种渴望、精神和理想全都化作了那个时代青年学子的向往、憧憬和追求,成为一代又一代“青青子衿”心中最温馨的集体记忆和共同语言,并融入民族历史的血脉之中。凤先生等教育家们是在历史地生活,更是在童话地、诗意地生活。在他们的教育中,没有“悲观”与“机械”,一切生命的个体在他们的眼里,手里,心里都是跃动的。凤先生就是大学精神的一座丰碑,塑像仰之弥高、精神钻之弥坚!
高职院校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与传统大学有明显区别,但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培养有灵魂、有情怀的高素质技能型复合人才必须有特色大学校园文化的引领。高职学生在学好技术技能知识的同时,也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必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育特色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教领域的集中体现,也是不断发展的,有其特定的区域性和时代性。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自由发展,增强创造力。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不仅应该包含批判精神和创新思想,而且要内涵责任、担当、乐观、自信和奉献的精神。有了特色大学精神的支撑,高职院校才可以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所城市的发展和提升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支持与贡献,城市软实力的建设需要地方大学的推动,而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大学精神与城市地域文化的契合度。反之,一所大学在培育大学精神的过程中,要城市文化和地方特色的融入。某些地方,高职院校较之综合性传统大学在更大程度上依赖所处地域的全方位支持。
明代常州诗人白圻有句,“溪深通地脉,峰巧夺天工。”城市和高校文化建设也必须“深通地脉”才能造就“高峰”。镇江高专在培育大学精神的进程中,将所在地域的文化特色和城市精神融入,其中校园文化建设以其深厚的历史传承和创新性的当代建构,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时代诉求。城市文化软实力强硬和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需要高校资源的支持,同样高校软实力的发展和提升,更需要城市文化和精神的贡献。在高职办学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等特色教育模式融入大学精神的涵育和发展中。如学校筹建的中国正则绣博物馆可以充分展示学校历史文化底蕴,更好地推广“正则”经典品牌,进一步扩大正则绣的影响,同时也为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再增添一道文化景观。博物馆将具有陈列、科研、教学、传艺、互动五大功能,全力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
打造话语系统,提炼精神的标识
高专是镇江人办的综合高校,专业涵盖多个方面,学科庞杂,最可贵的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将成为脚底下这座城市的建设者。高专领导多次在一些重要场合强调“讲好镇江话”,这句话非常朴实,非常暖心。“镇江话”可以说是学校话语系统的通俗表达,而要讲好“镇江话”,就要学习借鉴“镇江的老前辈”的精神,讲好“镇江人的故事”、传递 “镇江好声音”,要求学校决策部门采取顶层设计,在打造具有自身特质的话语系统上下大功夫,以利于形成更加广泛的影响。
面对互联网新时代、经济新常态和日新月异的新新人类、青青子衿,学校的精神文化话语系统不能晦涩难懂,而要通俗易懂。用“城市山林”“大爱之城”镇江有根有据的特色的话语语汇、知识概念和话语规则表达出来。“崇爱尚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学术界内外所理解和接受的理念、表述,引导发展趋势和学校舆论。回过头来看,“爱无涯,美无极”这些思想的力量能够跨越时空的屏障,纵横千里,绵延百年,既体现了地域和学校的传统,又赋予鲜明的时代特征,还富有十分美好和期待价值的前景,引起了全校上下的广泛关注和认同。
事实证明,吕凤子先生“崇爱尚美”的文化意义,正在逐步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敬守的精神信念,共同践行的文化理想。否则,沉睡在历史文献中的思想文化资源,即便再宝贵也将失去其自身存在的真正意义与文化价值。
105年前,凤先生矢志办学,教育救国,毁家办“正则”学校。凤先生故去60年了,但正则的薪火一直传承至今。庄子云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既指历任办学主事者的“振铎传薪”,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也可具体的师生递相授受。我们可敬的高专人始终以“传薪”为己任,扎根本土,反哺城市,将吕凤子及凤体字、正则绣所负载的宝贵无价的“哲匠精神”“大爱情怀”“立美育人思想”践行相传。这种“传薪”体现着校长和教师们的一种“使命”与“担当”。
我想,有心方能传薪,立意才能出逸。“传薪”就是在“传心”,唐诗说“传心不传法,谁可继高踪”,这本书就是恭恭敬敬的“传薪”,认认真真的“传心”,就是对凤先生为标识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承传、阐扬和致敬啊!
(作者为《镇江教育》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