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化旅游 >> 关于景区文化建设 彰显名城特色

关于景区文化建设 彰显名城特色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9      阅读数:
关于景区文化建设 彰显名城特色
朱兴嘉
 
  【提要】风景名胜区是我市历史文化资源(遗产)最集中、最丰富的地方,一直是展示镇江历史文化的平台。风景名胜区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景区与文化的互动,更是文化积累的过程,在今后的建设中仍须继续关注风景名胜的文化建设。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资源优势、文化建设互动。
  镇江市的风景名胜区有二个,一个是国家重点风景区三山风景名胜区,一个是江苏省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的南山风景名胜区。三山风景名胜区由焦山、金山、北固山、云台山四个相对独立的景区与滨江绿带及相关水域构成。南山风景名胜包括原南郊诸山在内的约10平方公里的区域,区内由招隐、竹林、鹤林等风景区。一北一南把镇江主城区夹在中间,为建设有镇江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在邢台上奠定了优越的自然条件。这就是古人一直盛赞镇江的“江左形胜,连山如画”。不仅如斯,这两个风景名胜区还是镇江历史文化遗存最集中、最丰富的地方。它们都创建于汉、晋时期,历史悠久,且都与镇江城的历史密不可分,以大量的文化遗产彰显了镇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是名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有意思的是,千百年来风景名胜区不管经受多少灾难、社会变动、战争,它总能屡毁屡建,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参加恢复重建的人既有广大老百姓和地方政府,还有省和中央的官员,甚至是朝廷的皇帝。探其原因,镇江的风景名胜区之前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和影响力,是源于它的文化价值。无论哪个朝代,无论社会经历什么变动,人民都可以从景区的文化中感受到美,得到启发,收到鼓舞。可以说景区是形,文化是根,因为文化的根深蒂固,所以风景名胜区才青春永葆。
一、风景名胜区的文化资源
  为了了解风景名胜区与镇江市历史文化的关系,近来我对风景名胜区的历史文化资源(遗存)作了一个粗约的调查,把它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
1、文保单位多,在全市文保单位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有焦山碑林、英国领事馆旧址、昭关石塔、西津渡古街。省级文保单位有焦山古炮台、北固山铁塔、铁瓮城遗址、赵伯先墓、五卅演讲厅,和为数不少的市文保单位。铁瓮城遗址是我们现在城区的起点,昭关石塔、西津渡古街、英国领事馆都以实物资料的形式记录了城市发展的脉络。焦山、北固山、云台山、南山都留存有不少反映历代重大事件、抗击外来侵略和革命斗争的历史遗迹,表现了镇江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2、焦山定慧寺、金山江天禅寺是全国重点寺庙。定慧寺建于东汉,是江南最早的寺院;江天禅寺是国内著名的禅宗道场之一,在海内外佛教界都具有较大的影响。3、集中了全市大多数的古碑刻盒石刻。以瘗鹤铭为代表的镇江古碑刻和石刻,不但数量多,内容广泛,而且品位高,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碑刻从各个层面如实地记录或反映了镇江各个时期的文化,艺术及社会状态。4、留存有数量较多的古树名木和特色景观植物,而这些植物如桧柏、竹、梅、莲、杜鹃、松等都因文人的歌咏或作为精神寄托、人格形象而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内涵。有的纪念树则记录了改革开放后镇江的对外的友好关系。5、数以千计的景区诗词构成了镇江文化中最亮丽的风景线。以诗集《京江赋》为例,诗集收集了上起南朝下至当代的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军事家、科学家等名人赞美镇江的诗词歌赋共1759首(篇),其中直接描写歌颂三山风景名胜区和南山风景名胜区的为1501首(篇),占总数的85.3%,其中许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广为流传。6、《三国演义》、《水浒传》、《三言二拍》……等大量文学作品以及戏曲、传说、民间故事,包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白蛇传说》都是以镇江风景名胜区的事物为题材或背景进行创作的。此外还有许多以风景名胜区的风景、传说、故事为内容的绘画、艺术品和装饰品流传于社会生活中。
  从以上的数据资料中,不难看出风景名胜区的历史文化不仅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联,而且在很多方面反映和代表了名城的历史文化特色,影响之深以致使我们在研究考虑如何保护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彰显名城特色时,不能不关注风景名胜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二、景区文化资源的形成过程
  我市的风景名胜区为什么会有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这是许多人都会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查阅有关风景区的志书和资料,我觉得风景名胜区的形成盒发展,实际上是景区的风景和景区的文化互动,更是一个景区文化积累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一个以名胜古迹、人文内涵丰富而称著的旅游风景区。以三山风景名胜区为例。金山原来也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岛,与许多江湖河海中的小岛一样十分荒凉。自唐代京口成为渡口后,金山的交通条件得到改善,使较多的渡江者可以登临,寺庙得到发展。人们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来建造寺宇园林,营造金山。到了宋代,金山就以“寺裹山”的建筑特色而闻名于世了,所有的建筑沿着山势浑然一体,在宽阔的水面上犹如梵宫仙境,巍巍壮观,留给人们更多的是无限的遐想盒文学艺术创作的冲动。金山既是景观也是观景的好地方,金山宗教活动和壮丽景色吸引了越来越多心中和游客的到来。尤其是众多文人和名人的到来,更是增添了金山的人文色彩,他们虽然是来看风景的,而无形之中他们也成了风景的一部分。经过文艺创作,金山的风景,遗闻轶事,甚至石头、山洞,每一座建筑都变得生动了起来。随着诗词、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播,金山的声名犹如插上了翅膀超越了镇江,甚至超越了国界,吸引了天下更多的人来游金山。景区由此也得到了进一步反战。这就是景区与文化互动所营造的良性循环。自清代后期以来,金山登陆,建筑屡遭战火摧残,景色不如前,但到镇江来的人依然想到金山玩一下,看看法海洞、白龙洞、善财石、妙高台、七峰亭、江天一览亭、天下第一泉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山洞、石头、建筑和水池。不能不承认是文化的魅力。焦山与北固山类似。焦山犹如中流砥柱屹立于扬子江中,既是赏景也是文人寻找精神寄托和抒发感情的地方,于是这里有了异乎寻常的瘗鹤铭和焦光三诏不起的故事。人文精神的发酵促使了更多的文人名人来此观赏、凭吊、留刻、赋诗、读书休闲,于是逐渐形成了底蕴深厚的焦山文化和秀丽幽静的景区环境。北固山紧靠城市,文化的形成多与城市活动有关,我们熟悉的三国文化、诗词和景观,更多的是对历史的回顾和对人生的思考。无论是金山、焦山还是北固山,其文化积累都在千年以上,而且内容丰富,精彩纷呈,文化价值不可低估。
三、镇江风景名胜区的真正优势在文化
  衡量风景名胜区的好与不好,笔者认为主要看风景区文化的美及特色,而特色又是相比较而言的。例如没,如果这个美到处都有,人们就会习以为常。因为美是一种感受,不出众就让人难以感到美。从历史上看,三山是初中的。所以京口三山就举世闻名。但近一百年来由于环境的改变、战争诸多认为因素的破坏,三山和南山风景名胜区的风景资源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损毁。特别是入海口的东移和长江的淤积,使三山风景区失去了原先的壮阔;大规模的开山采石,砍伐森林和经济活动的进入,使南山失去了城市山林原有的幽深。这种大环境的改变已经不能或很难再恢复,即自然风景的优势已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加上各地都在充分利用本地的风景资源进旅游开发,原先与世隔绝的名山大川、雪域高原、海洋、草原、沙漠等气势恢宏的自然景观,人们都可以方便地看到。相比之下,我们原先引以为豪的“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观优势已不明显。现在几乎是所有有条件的城市,都在配合城市的该改造和建设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充分利用本地的山水资源大手笔地进行风景区建设。凭心而论,镇江风景名胜区如果在建设方面没有明显的特色和优于别人的地方,是很难再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一向以风景秀丽而闻名天下的杭州为了保持在旅游业上的领先地位,最近将其著名景区西湖以“世界文化遗产”的方式亮相,向世人展示文化西湖,很值得我们深思。我市与杭州一样,景区在城市中或周围,属于城市园林。城市园林的美,在很大程度上取向于人的审美情趣,是通过人为地利用山川形势、地形地貌、经过改造和装点而营造出来的美,这种美是文化的美。另一方面,通过景区向世人展示的历史、人物、名胜古迹以及当地的民俗风情、饮食、音乐歌舞、工艺品、文艺作品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因此景区文化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独特性,就像茅台酒和镇江醋,其芳香和醇厚是很难复制的。可见杭州西湖打“文化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很高明。
  近十多年来,在市委市政的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不断的努力,南山北水的格局基本形成,从大层面上看我市在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资源方面都具备了与杭州相似的建设大景区的基础条件。我们与杭州的差距是我们目前还处于触及阶段,大景区还只是雏形,开发利用的路还很长。但我觉得杭州注重文化建设、提高景区层次的思路和做法是纸的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四、关于文化建设
  如何进行风景名胜区的文化建设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需要集思广益,刻苦研究,现在我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能抛砖引玉。
1、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打好基础
  景区的文化特色,确切地讲就是地方文化特色。但它要面对的却是数量众多的全国甚至更大范围的游客,因此没有广泛扎实的群基础是不行的。从流传至今的历代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镇江的这个基础是非常雄厚的。外来的客人通过当地的有人,僧人神这村民渔夫的介绍,就可以清楚地知晓风景区的风景名胜,历史典故,文物古迹,逸闻趣事,有关诗文等,而且颇有研究和见解。从风景名胜区千人留下来的景观建筑已经景区布局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前人的文化修养之高和对景区文化的理解之深。这不能不归功于镇江人对资深文化的热爱和了解。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现在对景区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程度不算高。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和景区建设大规模地进行,这种文化上的欠缺逐渐显现出来。一是无法将镇江和景区文化菁华向外界表达出来,二是在景区建设上缺少精品,缺少创意。鉴于此,目前有必要先解决好两部分的问题,以带动更多的人喜爱镇江的风景名胜区。一是跟景区文化传播直接有关的景区、旅行社、媒体的工作人员、单位接待人员和学校老师;二是跟景区建设有关的项目决策者、规划、设计和建设人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将影响和决定景区未来的面貌,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归根到底,景区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实际上人才队伍的建设,其中领导者的文化素养犹为重要。
2、保护好现存的景区资源
  因整理风景名胜区的资料,最近到风景区作了一些调查,觉得在新形势下景区资源的保护有如下几个方面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1)南山风景名胜附近地区已成为城市开发的热点,一些原本受到南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严格保护的风景资源正在被某些单位占用蚕食,规划和管理条例成为一纸空文,这种现象的出现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资源是根本,没了资源,建设将何从说起?
(2)自北水清淤后,征润洲已成为三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风景资源,北水能不能建设成象杭州西湖那样的风景区,征润州洲和滨江地区的开发建设是关键。现在尚不知道征润洲的长远规划,但征润洲的开发利用一定要慎重,切不可急功近利,开发项目一定要与未来大景区的建设蓝图协调。
(3)加强室外文物的保护,尤其是碑刻和石刻。目前这些文物的破坏主要来自人为因素和风雨侵蚀,损毁正在加速。有些石刻不久前还能辨认的字,现在则漫漶不清,令人痛惜。建议对这些石刻趁字还没有完全消失之前就对照原有图片资料进行凿刻加深,描上油漆,力图恢复原样。这样既能让石刻延续下去,又可让游客方便地欣赏。
(4)注意植物景观的保护和延续。历史上焦山的竹、梅、六朝柏,招隐的玉蕊花、红叶,鹤林寺的杜鹃、爱莲池、太傅松、东坡竹院,竹林寺的竹林,金山的古梅、荷花,甘露寺的古桧、松林等都很有名。在这次调查中发现,有些景观已在历史中消失,有的则是在近期。如焦山的竹林在文革中消失,六朝柏在2008年死亡;已有千年传承的鹤林杜鹃,上世纪九十年代不见踪影;南山的竹林、招隐的红叶也风光不再;各个景区山体的林相普遍欠佳,犹其在冬天,一眼望去稍显萧条。当然植物是有生命周期的,不可强求永远留存下去。但我们是否可以象前人一样在保护好现有植物资源的同时,根据景区的文化背景和自然条件多栽种些富有家乡色彩的树木花草,传承或形式具有自己景区特色的植物景观。近些年来,景区的建设已比较重视植物景观,但因规模不大或特色不明显,目前还没有形成有较大影响的植物景观。
(5)把历代最优秀的景区诗词以名家的手笔雕刻成碑,重新用来装饰景点。用“重新”二字,是因为无论是三山风景名胜区还是南山风景名胜区都有把名诗刻原告在景区陈列的传统,景区的不少诗作就是通过这种形式淬开来的。这样做既可以增添景区的文化色彩,又可让游客对景点的文化内涵一目了然,直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在焦山,刻碑的传承不能中断。建议将《中国瘗鹤铭奖》书法艺术大赛中最杰出的有代表性的作品刻制成碑,永远陈列。一方面可续焦山千年碑文化,显现代书法艺术成就;再一方面可使焦山成为展示全国书法艺术的平台,影响下可估量。
3、搞好规划,健全管理体制
  大概是迅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使大景区建设的局面来得太快,让我们面临两个迫切解决的问题,一是规划,二是管理体制。三山风景名胜区、南山风景名胜区作为大景区的概念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的。1984年制定了《南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88年制定了《镇江三山风景区规划》,1999年在1988年《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了《镇江三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由于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大景区的规划只是一个地域概念,对景区裨性的规划仍然是相互独立,联系较少的几个“点”,在功能规划上偏于小而全,各景区文化特色不明显,观念相对落后,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大景区、大旅游的发展形势。多头管理一直是困扰风景区建设和发展的老问题,自南山北水工程实施以来,又有了更多的投资主体参与到景区的建设中来,大景区的管理主体依然没有确立,使景区的经营管理和协调变得更为复杂。很明显,这两个问题如解决不好,风景名胜区的建设方向可能会不明确,风景旅游资源无法效益化、集约化使用,旅游业的发展仍会裹足不前,“好山,好水,好文化”还会卖不出好价钱。
4、充分发挥金山寺在镇江旅游业中的作用
  著名的旅游城市、景区都有一个能代表当地历史、文化和景观特色的标志作为旅游品牌,例如北京的故宫、上海的外滩、杭州的西湖、拉萨的布达拉宫、南京的中山陵……以至一提到它们就会激起人们对这个城市或风景区的向往。镇江应该是哪儿呢?笔者认为过去是,现在仍然是金山。2004年我在编撰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研究丛书《释道胜境》一册中,把镇江园林的特色概括为寺观园林,并专门介绍了镇江园林与宗教文化的关系。现在在镇江的风景名胜区内保存得最好、最能代表这个特色的是金山寺,即使与其他城市相比,特色依然鲜明。其优势表现在:金山寺是全国重点寺庙,在国内外的声名和影响至今犹在;金山寺裹山的建筑风格和恢弘的气势全国少见;以金山为背景的文艺作品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镇江;当今禅文化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接受,开始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而金山寺是禅宗的祖庭之一。由此不难看出金山的计算方法品牌价值。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金山的状况还不足以担当此任。主要是解放以来景区一直承担的是公园的职能,改革开放后又进行了过度的商业利用,寺观园林的特色和宗教氛围已被淡化。景区以及周围的而已混乱,商业、娱乐、生活、服务等设施占据了核心景区最有价值的地方,景区面积和容量偏小。
  为了充分发挥金山景区和金山寺在镇江旅游业中的龙头和品牌作用,建议包括旅游、文化部门在内的跟金山景区建设、规划、管理、宣传、经营有关的各部门,从全局大局出发,共同研究策划决定金山景区的发展事宜,如果问题解决得好,对整个镇江风景名胜区的而已和旅游的发展将是有益的。
5、关注风景名区的非物质文化建设
  非物质文化建设是景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景区文化不可欠缺的延续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景区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交的工作如举办金山旅游文化了、迎新年金山撞钟活动,申报《白蛇传传说》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焦山金秋桂花节、瘗鹤铭书法活动及学术研讨会,利用古炮台遗址、烈士陵园、五卅演讲厅等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办法了南山市花节、增华阁作文大赛,举办《文选》、《文心雕龙》、《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创作了音乐剧“水漫金山”、有氧话剧“三国龙凤呈祥”和大量以镇江风景区为题材的绘画、摄影、电视作品,出版发行了很多反映景区文化的文章、研究资料、书籍等,丰富了市区的文化生活,增添了风景名胜区的活力。希望类似的活动能够继续开展下去,并在影响力大的文艺形式和传媒中出现较多的反映景区文化、镇江现实生活题材和表现镇江大爱精神的作品,从而使文化与景区的互动再一次出现,并由此产生景区新的文化资源、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钱永波主编《镇江在江河交汇处升起》  
  2、镇江市档案馆编《京江赋》  
  3、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丛书《释道胜境》  
  4、镇江南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镇江三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