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化旅游 >> 他山之石可鉴 —- 广东历史文化名城巡礼

他山之石可鉴 —- 广东历史文化名城巡礼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9      阅读数:
他山之石可鉴 —- 广东历史文化名城巡礼
殷光中

【提要】本文概述游历广东六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另附中山市)的观感。归纳了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并提出值得借鉴的意见。
【关键词】广东名城、古城墙、客家文化、名人效应
    避寒南下当“候鸟”,广东、海南之外,又去越南、泰国当了“老外”。在广东游历了六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新兴的中山市、深圳市、湛江市。虽是“走马看花”,但也颇有心得,觉得他山之石有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名城保护与建设的参考。一孔之见,当有偏颇不当之处,姑妄言之。
一、广东省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六座为:首批公布的广州(1982年);第二批公布的潮州(1986年);第三批公布的佛山、肇庆、梅州、海康(现称雷州)(1994年)。这些历史文化名城内容十分丰富,大都曾为有影响的中央或地方的政治或经济中心,海陆交通贸易发达,近现代革命遗迹众多,具有民族地方特色,风景秀美和人文景观丰富的旅游城市。这些文物古迹,在“文革”中幸未遭到大的破坏,推测其原因:一是广东地处南海之滨,广州,西汉时期已有对外贸易。隋唐时期更成为“通海夷道”,尤其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限令广州一口通商,广州成为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中心,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并不断发展,给中国人,特别是广东人影响深远。二是广东的许多历史遗迹属于近现代革命文物,都已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些已由文物管理部门使用,如广州的镇海楼为广州博物馆馆址;佛山市梁园为禅城区博物馆馆址等。陈氏祠堂(又称陈家祠)在“文革”狂飙未到之前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被市委辟为印刷厂,专印《毛泽东选集》,避免了造反派的冲击。这座典型的岭南祠堂建筑已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9年市政府批准成立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设馆于此。展出广州的象牙雕、玉雕、木雕、广绣、端砚、陶瓷和书画等,观众如潮。三是广东人尊神敬祖的风气浓厚,寺观和祖庙的规模宏大,如广州的光孝寺是五代至明代的古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佛山祖庙,是为酬神演戏而建的万福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不久前整修,以整个修建的工程中的影像资料举办展览,宣传文物保护工作。其庙内设有黄飞鸿纪念馆、叶问堂,这两位武术界名人的后裔和门人到这里寻根拜祖,每天有多场武术表演,颇有效益。庙内尚设有佛山粤剧博物馆、国际粤剧珍藏馆。万福台每天演出粤剧。古庙建筑得以充分利用。雷州雷祖祠亦为国家重点文物单位。厚重的文化底蕴,使人睿智淡定,有效的保护当地文物。
二、广东省六座名城的保护和建设,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今归类综述如下:
    一、古城墙保护、因地制宜,三种做法,各有千秋:
    知见的城墙三处:肇庆的宋城,潮州的明城,均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的明城墙仅存断垣一段。
    肇庆的宋城建于宋皇祐二年(1050年),距今960年。城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短。现存城墙周长2810米,高6.5米—10米,宽8—18米(据《肇庆市全图》古城墙条介绍数据)。外层砌砖,中间填土。笔者绕城一周,其北面朝天门外由东向西已建成绿化带。东西向的宋城东路将古城与闹市分开。但城内墙仍紧贴民居,其墙东面紧接马路,西、南两面内外仍紧靠民居,有些企事业单位建筑规模甚大,全面整治和今后管理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这是省内唯一主体基本完整的古城墙,城砖有多种不同的规格,可见历宋、元、明、清各代修建之痕迹。市政府现规定了古城的保护范围。整治问题留待以后逐步解决,应是明智选择。
潮州的古城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砖石结构,城高二丈五尺、基阔二丈二尺,城面一丈五尺,周围一千七百六十丈。原有七个城门,各有楼(据景点说明)现存城墙2100余米,沿韩江由北向南,包括上水、竹木、广济、下水四个城楼,城楼仍在,可登临参观。城墙之外有绿化带,沿韩江有滨江长廊。笔者登临北阁佛灯景点,此景点背依金山,阁旁建有佛灯(即灯塔),导航之用。潮州市选择潮州西面临韩江的一面,加以修复,一次性的解决了城墙的保护问题。有了这最精彩的一面墙,其余三面再重建反而是多余的了。
    广州的城墙与镇海楼同建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现存断垣约30米,在越秀公园内,与镇海楼各作为一景点,供人参观。总之,三种保护各有千秋。
二、客家文化,丰富多彩,建馆经验可以借鉴:客家是中华民族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经历秦、东汉、唐、南宋、清初和雍正朝的六次迁徙,客家人磨练了坚强的意志,为岭南的开发作出卓越的贡献。梅州是客家人重要的聚集地和集散地。梅州以客家话为方言,是世界客家方言的标准音,有“世界客都”之称。目前客家已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及东南各地,并且人才辈出,因而有“华侨之乡”、“文化之乡”之称,又因为球王李惠堂(1905-1979年)雪 “东亚病夫”之耻,而有“足球之乡”的美称。
    中国客家博物馆除了主楼由客家富豪捐资建造外,其余的展馆均由市政府征购客家人的建筑,如迏夫楼(现办客家匾额馆)、如先勤  楼(现大学校长馆),纯厚楼(现办将军馆),这些上世纪三、四年代的客家典型建筑,保留原状。一小室中展出一或两位大学校长、将军的业绩,似乎比把许多人放在一个大厅内效果更好。由此我想到当年将英国领事馆的房间拆变成大厅是多么的失策。
    紧靠近博物馆的“人境庐”是清末外交家、教育家黄遵宪(1848-1905年)的故居。市政府亦征购两户客家人的大夫第,作为纪念馆。展出黄遵宪的生平业绩及其影响。这些做法,既保护了文物的风貌,又省去许多动迁重建的财政支出,是一举两得之举。
三、充分发挥名人效应。
    这里需要首先提到的是新兴的中山市,这是中国唯一以名人名字命名的城市,进入中山市,以他的名字以及他政治主张命名的道路(如孙文路、中山路、逸仙路、民权路、民主路、民生路、博爱路等)、学校(中山大学、中山学院、中山纪念中学等)、景点(中山故居、中山城、孙文纪念公园、逸仙湖等)。使人完全融入中山文化研究的氛围。故居的展览,极为详尽,使人对孙中山先生有更深的了解。
    潮州人对韩愈十分敬仰。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刑部侍郎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治潮八个月,为当地百姓办了许多好事。特别是他兴学育才,有力的推动了潮州文化的发展,使潮州赢得“滨海邹鲁”“岭海名邦”的美誉。潮州的韩文公祠,始建于宋咸平二年(999年)、初置金山麓,元祐五年(1090年)移至州南,苏轼为撰碑记。淳熙十六年迁于东山(今称韩山)今址。是我国现存一处历史久远的、纪念韩愈的祠宇。韩山面临韩江。故赵朴初先生有诗云:不虚南滴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梅州是叶剑英之帅的家乡,他的故居保存原状,另辟纪念馆,展示他的丰功伟绩,成为梅州一个旅游热线,一日游同时参观的景点灵光寺为国家4A综合禅文化景区,雁鸣湖为4A级景区,尚有雁南飞茶田景,最值得一提的是梅县中旅社,曾获优秀奖。进接待室,送来热茶,虽一日游,也签订合同,均其他旅行社所未见,导游也很尽责。受奖当之无愧。
    肇庆(端州)以端砚出名,有七星岩、鼎湖山美景。包拯( 999-1062年 )曾知端州,现存包公祠、包公井等遗迹,唯观众较少,大约是被众多的山水风景所掩吧!
四、旅游部门投入较多,游客有实惠:
    名城旅游部门执行制度规范化,所有景点均公布票价和减免范围。博物馆都免费提供精美说明书。
三、当然,各名城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历史文物最重真实,潮州甲第坊的大夫第数量可观,虽都是平房,也还给人寻幽探古的感觉。而另一处牌坊街,林立的牌坊甚是壮观,但形制、石质一样,内容却有“新意”。(可能拆除时未拓原文),给人以仿古造假的感觉。
    二、经济发展,制约了历史文物的保护。在湛江,我去访问雷州前曾询问有无一日游。得到的答复是,雷州没有什么可玩的,没有一日游。我只好乘坐长途汽车前往。其实,雷州的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繁衍生息。汉元鼎以后,历为郡、州、军、路、府、县之治所,是古代雷州半岛及环北部湾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境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雷祖祠。汉代始建的伏波祠、唐代名刹天宁寺、宋代的隶泉书院以及明代三元塔,明清古民居等。还有风景秀丽的西湖,宋代寇准,苏轼、苏辙、秦观、李  等“十贤”流寓,留下了不少遗迹。雷州市博物馆新馆,占地面积6180平方米,建筑面积11600平方米,设有历史沿革、石狗奇观、历代陶瓷、古今书画、民俗风情等展厅。特别是石狗造型艺术,丰富多彩。石狗是雷州人民民俗中的保护神,具有多元信仰内涵,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雷州经济发展制约了历史名城的建设,已经脱稿多时的《雷州历史文化大观》尚未付印。雷州市是广东省地级市中唯一未印地图的市。
    三、外地旅行,寻景点,靠地图之外,可以询问当地人。但地名的不当和当地人对人文景观识知不够,寻找困难,甚至误导。广州三元里平英团遗址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第一号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在三元里公交站问一位青年和一家超市中年收银员,都不知道,而把我指向越秀公园。我确信有平英团遗迹。第二天在三元里找到了抗英大街。后见三元里前站有“古庙”站。心想就看看古庙吧,结果竟“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找到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如果在地图和公交站牌上标明“平英团遗址”,岂不更好。
    四、镇江市的名城保护这几年确是做了许多实事,如西津古渡、金山湖面的扩大、南郊景区等。但在规范化方面,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有道不好的风景线。人行道常被车辆和店铺摊位占据,最严重的如宝盖路,人行道成了居民的厨房,被板墙隔断。有的摊位竟伸到马路上。小区内到处有居民自建的铁皮棚,都是为了动迁时索要房屋面积而建的。我以为要有明确的政策,并认真执行,加强管理,才能消除这种现象。
    二、镇江历史上也有许多名人。地名办也曾公布一些与名人有关的地名,如梦溪路、宗泽路等,但还可以选择一些名人来命名道路、广场,如刘裕、米芾、辛弃疾等,发挥名人效应。
    三、有些建筑要充分利用。前曾有 绍宗藏书楼利用之议,在整治伯先路时,广肇公所如何利用应摆上议事日程。这次在肇庆,我拜访了端州区史志办、政协文史、工商联等单位,其中两位是肇庆地方史的资深研究者,但他们都不知道镇江有广肇公所,不知道肇庆有什么人在镇江从商,他们也想有这方面的资料。这方面可以做些资料搜集和研究,以宣传镇江明清一代的繁荣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