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化旅游 >> 活态文化,才是文化产业的不绝之源

活态文化,才是文化产业的不绝之源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8      阅读数:
活态文化,才是文化产业的不绝之源

                  ——也谈镇江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
 
                   时 强
 
  如同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一样,镇江文化产业的起步和发展,近几年来有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绩,尤其是连续几年市政府高调宣示各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又先后在北京、深圳举办面对国内外高规格及超大阵容的文化产业招商活动,以及开展文化产业发展推介会、现场交流促进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形成了颇具气势的发展氛围。据省市统计局核定,2013年1—9月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84.9亿元,同口径占GDP>3.8%,其增幅和占比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亦是在全市统计口径中与五大新兴产业增幅和占比较为发展迅速的行业。目前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已经对全市国民经济结构的加快调整和促进社会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起到了较明显的作用。然而,在这看似令人振奋的种种成绩之中,只要深加研究,不难看出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依然存在着种种深层次的问题,我曾带队主持了镇江文化产业专项调研,先后对20多家文化企业和3个文化园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与市发改委、国资委、文广新局、工商、财政、国税、地税、市人行等主要涉文主管部门进行了座谈,还分别在大市口广场和西津渡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后又对江大、江科大、市高专、高职校4所高校进行了专项了解,对全市文化产业的现状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对实现全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也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认知模糊,传统守旧思想依然严重
  文化产业是一门新兴产业,尤以近几年与高科技相融合,日益凸显其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柱作用。由于国内至今对文化产业的具体界定和政策细化尚在探索之中,加上我市又较长时间处于高消耗、低效益的结构困境和苏南经济后位的现实,一些主管部门同志特别是原文化事业单位的领导和职工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知并不一致。反映在(1)不少人仍停留在“等、靠、要”的观望被动状态。据现场座谈和问卷分析归纳,认为文化产业发展只能等“政府拿钱”、“不如不改制”、“先解决人员安置”的分别是84%、64%和67%,有的主要文化单位领导竟表示“上面压指标,弄点数字糊糊”。消极被动的心态十分明显。(2)相当部分文化企业和主管单位对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异同,认知肤浅,不少混为一谈。此项问卷调查统计反映出,对两者异同有“较为明确认识”、“基本清楚”、“不太了解”分别是19%、37%和44%。换言之,近半数是不清楚的,认识清楚的只占五分之一。(3)对国家和市政府已经出台的文化产业政策,受访的13家企业有关人员中“比较了解”、“有点了解”、“不清楚”的分别是19%、57%、24%,“了解”的占五分之一,“不清楚”的又近四分之一。(4)近年来市民对文化建设的认同度,在街头随机问卷调查的128人中,市民、公务员、企业职工、在校学生及外来务工人员分别占24%、5%、30%、16%和23%,他们认为“成绩显著有特色”、“成绩还可以”、“流于形式”分别是4%、35%和22%,认可程度也不高。在对市直有关主管部门的访谈中,也明显感到有些部门对全市文化产业的政策研究和具体扶持重视不够,特别在国有资产评估认定,解决企业实际困难时互相牵制,缺乏沟通和协调,对于主管部门如何出主意、帮助和促进文化企业发展,消极等待的态度比较普遍。
  二、项目雷同多,缺乏高端、市场影响大的项目和产品
  我市已有文化产业项目中,属于传统旅游景点改造扩容、新建景点影(视)院,演艺及观光休闲场所,包括所谓文化配套服务的餐馆(厅)酒(茶)吧占总数六成以上,而真正反映文化产业最具活力、发展前景看好的动漫设计、移动通讯和网络服务、高端文化产品、市场交易等新兴项目却很稀缺。与周边城市相反的是,我市手机用户目前已超300万户,但手机报却急剧减至为今年的1.2万户;近90万户网络在线用户中,据电信一家资料,用于文化(含娱乐)的不足总份额的1/4。
  据对近两年文化招商项目比对和在建项目了解,项目雷同情况也较突出,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两类,一类是高清或3D影院,目前在建或建成等待开业的在社区内就有9家。镇江老市区幅域不大,四年前投资2000多万的中影院线镇江东方影城,也只是在去年大市口整体拆迁原新华影院拆迁后才做到微利。东方影城副总说,镇江市区内搞这么七八家大投资影院,除了面子上好看,将来不自相残杀才怪事呢!另一类是所谓多功能一体的产业园或主题公园,其实就是休闲娱乐加餐饮(以文化之名)的场所。北京深圳两次招商推出的项目总计49项,其中重复推出的11项,约占22%,项目实质内容相似的约占70%,真正称得上文化产业创意研发项目的约占28%,这些招商项目所标注的投资引资额也只在25%左右。项目雷同性大,同城相争,对镇江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未必是好事。
  三、专业人才紧缺,相关教育、培训机构缺位
  如前所述,我市高端且市场前景看好的文化企业(园区)及文化产品为数不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专业人才紧缺,尤以掌握高新科技的创意、研发人员,文化市场急需的文化(产品)经纪人,(文化)专利代理人,文化(市场)分析师和跨界跨国的文化策展人等高端专用人才难以寻觅。以×××文化博物馆和丹阳数字××为例,前者至今未物色到一个既懂博物馆管理又能掌握特色文化(包括工艺流程、主要技术特点和上市公司运行)的馆长;后者是运用高科技产业研发的数字企业,属于典型的文化企业,员工(九月份止)130人,研发人员也仅10人,且其中关键的有4人(老外)远居海外。据对市内十二家研发见长的文化企业的调查,现有员工队伍中,专业设计和计算机程序编序等技术和创业人员占比仅为10-15%,低于沪苏等地的25%左右的水平,而已经转企改制或正在改制的原文化事业单位中连这样的比例都达不到。
  驻镇高校及本市高专、高职专业设置很多,科研力量较强。据对江大、江科大、高专和高职四所高校职校了解,目前已有软件设计、网络工程、电子信息技术、艺术与应用、影视广告等与文化产业挂得上的专业,这部分在校学生加起来也有2400多人,但以动漫设计、文化信息软件编程为主要专业的学生不足200人。这四校涉及的70余名任课教师中,绝大多数为一般装潢艺术、广告设计(平面)等专业转移而来,自己也没有文化产业(高端门类)的学历与深造计划。这四所高校近期还没有设置校院一级的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院所)计划,因而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和科研支持有限。在全国211所高校中,绝大多数设置了专职研究文化产业的机构(中心或院所)。北大、清华、复旦、武大等不仅设置此专业机构,并且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成为国家和中央部委相关政策制定的主持与参与者。由于镇江本身尚少上述以研发为专长的文化企业和高端研发单位,学生毕业后并不能在镇江找到合适的对口岗位,其中大多数改行选择其他职业。
  再如,由主管全市专业培训的三个部门已开设的专业资格证书和业务培训内容中,也没有上述文化产业高端门类的科目,于是文化企业缺乏专用人才——驻镇高校(高专高职)虽有类似专业学生,但出口不畅,社会力量培训又缺此类项目——市场需求大都无后应支撑,这种很不协调的循环周转是难以适应镇江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
  四、资金匮缺,办事流程太多繁杂。这方面因涉及有关企业与相关部门,为保护企业的生存需要,具体事例略去不表
  文化企业反映最强烈的就是这两大问题:资金紧缺,办事太过繁琐。
  至于原文化事业单位发展文化产业,都碰到工商不给登记、转而到民政申领“民办非营利企业”执照的问题,这种“非营利企业”,连税务发票都没有,日常只好开点五花八门名目的收据,进行业务往来,这种状况怎能“产业化”?
  根据以上分析,议论镇江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我认为必须思考以下几点:
  一、清醒认识自我,明确差距所在
  依据文化产业发展经济学概念,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国际通行标准及我国实际情况,我市(1)对文化产业投资一般需保持年增长13%以上方可支撑其发展的比例,近几年虽已达到10%以上,但问题是该投入资本中,几乎都由国资即土地投入构成(原国企或国有事业单位转企资本构成,仍是国资),民资占比不足35%,远低于国际90%以上及国内平均65%的水平;换言之,必须尽力宽松环境,以吸引民资与外资进入。(2)劳动力与人力资本,即专业教育程度的有效劳动力占比必须在80%,核心专业占比在25-40%的水平,我市对十户重点文化企业的测算,尚不足10-15%,其有效贡献程度差距很大。(3)最终消费。最终消费是指居民开支占GDP比重在40-60%以上,才可能真正拉动内需,而文化消费一般须占居民消费的20-25%以上,而据主管部门给出的数据,我市文化(含娱乐)消费仅占居民一般消费的14.3-16%。如果再按国际通行的文化与娱乐消费比重,我市文化消费水平则更低,2010年不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3万元(预计)的4%,仅983元(含娱乐)。(4)对文化产业最为重要的科技研发和创新开支,我国距发达国家占GDP3-5%的水平存在很大差距,2009年仅为1.4%左右,而文化产业研发创新开支占比更少,文化产品专利量批准仅25万件,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我市在以上两项上目前尚无专项统计,但据了解,差距更大。
  二、做好重大项目开发,催成放大效应
  先说例子:
  例证之一,名人效应:扬州的鉴真与镇江的白娘子。
  扬州是唐代高僧鉴真的故乡,1251年前,鉴真大师为弘扬佛法,六次东渡日本,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日本。在开发境外旅游市场时强力推出“鉴真”品牌,成功举办了纪念鉴真东渡1250周年活动,吸引了大批日本游客,目前日本已经成为扬州国际旅游的最大客源地,每年日本到扬游客超过2万人次。针对日本客源市场,扬州又推出 “鉴真故里”三日旅游线路,在这条旅游线路上,除了充分展示扬州传统文化中的富春早点、沐浴、园林文化外,还突出了扬州八大名刹之首的大明寺、唐代高僧鉴真纪念堂,栖灵古刹、文峰塔鉴真东渡登船处等等景点;将这位文化名人的遗迹与扬州汉唐文化巧妙地结合以最大可能满足国内外游客的旅游体验。组织扬州民间艺人文化企业借助鉴真形象开发了一系列文化及旅游产品,发行限量版明信片、纪念邮票等鉴真像的“衍生品”,同时在降低成本、扩大销售方面做足文章,很快推向市场,获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双重效益。
  《白蛇传》是中国四大神话之一,在国内外,许多人提到镇江可能不知道,但提到“水漫金山”家喻户晓,白娘子是镇江对外宣传的重要名片,也是镇江可开发的文化资源。在这方面,近年虽然已有金山白娘子梦幻情景剧等演艺项目,但总体上尚未形成以白娘子为主题的文化系列创意活动,亦未能开发出与此有关的文化旅游衍生产品。
  例证之二:常州运河五号、扬州东关历史街区与镇江西津渡老码头文化园。
  运河五号创意街区位于常州市三堡街,京杭大运河南岸,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2万平米。以原纺织企业厂区出新改造而成,主打运河文化、工业遗存保护和创意文化开发。
  东关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扬州广陵区内,距今约有1200年历史。街区拥有比较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及“鱼骨状”街巷体系,保持和沿袭了明清时期的传统风貌特色,延续保留下来的历史名巷仍有31条。街内现有50多处名人故居、盐商大宅、寺庙园林、古树老井等重要历史遗存。东关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的前提下有序更新,改善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发挥街区特色与优势,实施传统商业、城市旅游和文化经营的重新定位,充分展现街区所包涵的遗址文化、名人文化、园林文化、书香文化、女性文化、近代工商业文化的浓郁的地方传统文化氛围。
  镇江西津渡老码头文化园位于镇江市主城区西北西津渡历史街区内,总建筑面积约为3.4公顷,总投资1.5亿元,现已形成房屋资产面积约2万平方米。老码头文化产业园主旨为千年渡口文化层、近代租界文化层、当代工业文化层的集中体现。
  上述三个片区都傍水而立,在原先的老街老区原址上,用“文化创意园+商业中心”的创新理念,重新包装激活,如今,正在奇思妙想地构画着它的华丽转身。相似的流水陈迹和遗址、相同的创新理念和改造,使之具有明显的可比性:
  常州运河五号、扬州东关街更显得简洁大气。
  常州运河五号园区内人气兴旺,处处体现人性化服务细节,营造了服务之上的和谐环境。配套设施齐全,中英文的指示牌,随处可见供游客休息的座椅,服务中心周到贴心的服务、详尽的宣传资料都给人留下良好印象。园区免费停车场,供往来单位游客方便停泊,开设价廉物美、环境舒适的公共食堂,提供餐饮需要;流动的浏览车为老残病弱提供人性化服务。
  扬州东关街老街巷与新建筑比邻而立,商肆林立,货品充沛,艺林书坊,店招飘扬,游客川流不息。光谢馥春一家百年老店一年销售就在200万元以上。
  常州运河五号创意园区和扬州东关街的许多做法值得借鉴,特别是进行建设保护的做法,以及细致入微的人性化服务都是可学习借鉴之处。
  对以上相邻城市文化产业的状况和案例的粗略介绍,应当感悟到镇江的差距与不足,进一步拓宽视野,做好重大项目的规划和开发,真正催成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放大效应。
  三、活态文化,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绝之源
  古街古渡、老建筑,仅仅“古”在历史悠久,只有和谐共生的“原住民”及富含传统文化习俗的生存方式与环境,只有这种伴随着“古”物体共生共荣的“文化伴侣”,才能真正构成一道道完整的山水花园城市的生态系统,也只有如此活态的、世世代代所延绵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风貌,才能勾引起无限的乡愁,成为镇江文化产业赖以构思、创意、发展的不绝之源。         
(作者为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