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化旅游 >> 试析镇江旗营文化

试析镇江旗营文化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8      阅读数:
试析镇江旗营文化
                     李德柱

    清军自顺治二年五月初五(1645)攻入镇江,至宣统三年(1911年11月18日)光复,旗营实际统治镇江二百六十多年。现就镇江旗营驻防背景,圈地状况、军事斗争、八旗精英、文化变革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作一试析。
清廷在镇江的驻防
    1644年清军入关后,明朝福王在南京称弘光帝,宁镇扬是其属下。满镶白旗多铎率清军南下,扬州史可法拒降,城破后被杀,清屠城十日。翌年5月,多铎用奇计占领了镇江,守将降了,就没有追究。南京明弘光朝文臣武将主动献城,多铎就让他们做官,并传示“不杀人、不剃头,照常乐业”,南京民众各自自家门上大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清廷占领南京后即设立旗营以管理江南。为控制运河长江,清廷命江宁昂邦将军移驻镇江。顺治十二年(1655),以海警命都统伯石廷柱挂镇海大将军印,统率八旗官兵驻防京口演武场(今江大北固校区一带),都统居三山书院(在北固山)。顺治十六年“命都统刘之源挂镇海大将军印,统八旗官兵共甲二千副,并左右二路水师驻扎镇江,镇守沿江沿海地方。圈城内西南隅文昌、儒林、黄佑、怀德四坊居民房屋分派八旗屯驻。”旗营驻防,江苏仅有南京、镇江二地。
    清朝统治者是满族人,原生活在关外,军队以满族骑兵为主力,在与明朝军队作战中逐步扩大,关外的蒙古兵与汉兵起了重要作用。后来,清朝统一了中国,便创建了八旗制度。八旗即正红、正黄、正兰、正白及镶红、镶黄、镶兰、镶白八个旗,旗是军政合一组织。每个旗又分满旗、蒙旗和汉旗,其中以满人为核心。旗兵中,满蒙以骑兵为主力。镇江驻军以八旗中的汉旗为主,康熙十三年(1674)安南将军石华善统八骑官兵2000名驻防京口,雍正四年(1726)驻防官兵达至3804名。乾隆二十八年(1763)乾隆下旨裁汰汉军,所部归江宁将军兼辖,留1员副都统标下八旗官兵。乾隆二十八年将京口驻防悉数出旗,分别改补绿营,调江宁驻防蒙古八旗,官兵1644名。此后镇江一直由蒙古八旗驻防,最高长官为副都统。
    为弥补旗军的不足,清入关后改编和新招的汉人部队,以营为建制单位,称之绿营。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攻入长江,蒙八旗为主力,营兵协同进行镇江保卫战,不幸战败,镇江被沦陷76天。咸丰年间,太平军攻入镇江,旗兵不力,绿营损失大半,太平军占领镇江4年9个月。清廷便在谏壁等乡镇募集乡勇、团练近万人,又调集川勇、湘勇2000人为防军,形成对京口太平军的包围。收复镇江后,乡勇、团练为主体的防军日显作用,但旗营仍掌控军政。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清军惨败后,清廷以为日本是“专以西法制胜”决定依照西法编练军队,新建陆军,简称新军。镇江新军称陆军第九镇暂编第17、18协(旅),先后驻有第33、第34、第35、第36标(团)及马、炮、辎、军各营队。光绪三十二年(1906)京口副都统将常备军改编为京口驻防练步队第二营,官兵1692名。
    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 11月17日(公历)新军第35、第36标,马、炮二标及象山、焦山炮台清军官兵3000人,在林庆述、李竟成带领下,于京岘山举行起义,旗营无力制止,副都统载穆放弃抵抗, 18日镇江光复,镇江结束了清军驻防。

旗营在镇江的圈地
    顺治年间,清军“圈城内西南隅文昌、儒林、黄佑、怀德四坊居民房屋分派八旗屯驻。”后,“清政府将城内的高桥(绿水桥)及斜桥以南、大市口以西的居民逐出,强圈为旗营,驻扎旗兵,称为‘京口驻防’。”(见1993年 《镇江市志》)京口八旗兵营地,同治四年(1865)有个测绘: “由南而北,纵五百五十六步有八,由东而西横三百三十三步有三,计四里有三百四十步,面积十八万五百二十五步有奇。”大致在今大市口、健康路街道的双井路、弥陀寺巷,健康路社区。
    清朝进士爱仁在《重修京口八旗志》中说,旗营街有4条:东首左翼官街(今水陆寺巷内)西首右翼官街(在黄旗口),西府街(今同名)、都署街。
    镇江旗营指挥部设在都署街,即今日市政路,民国时扩建改为江苏省省会,解放后成为镇江市政府,文革中改为市公安局,今为苏宁电器西北片。镇江旗营副都统衙署也在市政路(靠观音楼),民国时为江苏省财政厅,解放后为军分区,优士园招待所,现为苏宁电器西南片。
    《重修京口八旗志》:巷道共有32条,经查对,目前仍在使用的有13条:弥陀寺巷、大市口、将军巷、经折巷、楼巷、水陆寺巷、八叉巷、宝塔巷、白莲巷、双井巷(民国改双井路)、宋官营、腰刀巷、山门口(后改山门口街)。改革开放前仍在使用,后因小区改造而消失的有4条:果子巷、月朗巷、狮子巷、王通事巷。另有2条解放后合并的巷,汤圆巷并入白莲巷,蒋老爷巷并入山门口街。有3条在中山桥到大市口的中山东路上:竹竿巷、红旗口、黄旗口,还有10条巷子未找到确切地址:卫伯候巷、孟老爷巷、木叉巷、当家院、百岁坊、双庙巷、扁担巷、旗竿巷、井儿巷、生员巷。这些巷子是否是元志、清志记载的,至今仍在使用的磨刀巷、仙鹤巷、斜桥街、牌坊巷,但被《八旗志》漏记的呢?还需考证。

发生在镇江的战争
    整个清朝,镇江发生过多次战争,其中有3次被敌方占领。
    福王政权失败后,明东南的鲁王和西南的桂王坚持反抗。顺治十年(1653)正月,明鲁王派大臣张名振、张煌言率海师入长江破京口,登金山,望石头城遥祭明孝陵。顺治十六年(1659),明桂王永历十三年,郑成功、张煌言联合组成北伐“海狮,由崇明岛附近的长江口入江西进,大举攻克瓜洲镇,收复镇江城达36天。但郑成功在攻打南京时,失利,退守镇江后又败北于城东京岘山前,后撤退回福建。清军为防郑成功东退时散兵潜伏之患,设京口将军署,兵部命圌山以西、焦山以东各洲居民尽徒南岸。直到康熙九年(1670)始陆续迁回。
    鸦片战争镇江保卫战。1842年7月,英军水军炮舰1万余兵力,从长江口向西而来,三路进攻镇江城,副统领海龄率蒙古八旗顽强抵抗,英军攻破北固山下十三门,用大炮和炸药打开西门和北门,与攻入城内的英军里应外合。镇江城陷落后,主帅海龄投火自焚,失去指挥的蒙八旗青州兵仍节节抵抗,与英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革命导师恩格斯热情赞扬了镇江守军的精神:“这些旗兵,总共只有1500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个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城破后,英军在镇江占领76天。
    清军与太平军在镇江的战争,战斗相持10年之久。咸丰三年(1853)二月二日,太平军罗大纲、吴如孝率兵攻克京口城,便筑新城守卫。清军江苏巡抚吉尔杭阿率7000余人到镇江城外围攻太平军,但被击败,巡抚被战死,30余座大营瓦解。后天京告急,太平军从镇江撤往南京,清军才重返镇江城。太平军在镇江占领了4年9个月。此后,清军与太平军在镇江为拉锯战、游击战。直到天京(南京)被清军收复,镇江太平军与清军的作战方才结束。
    八旗副统领、旗人与新军的较量  1911年10月10日(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武昌起义爆发,林述庆、李竟成分别受南京、上海革命党人委派到镇江策动武装起义。11月6日上午,镇江城区城厢市自治议事会召开特别大会,京口副都统载穆率旗营僚佐20多人到会,城守参将一致主张举义。翌日新军第35、第36标,马、炮二标及象山、焦山炮台清军官兵3000人,于京岘山举行起义,并成立镇江军政府,载穆自杀前命旗营放弃抵抗,,旗兵只得照办,从此镇江光复。

旗营中的镇江精英
    镇江旗营中出现不少精英。海龄夫妇自焚捐国。上任不到百日的载穆同意镇江和平光复,人民免遭兵燹,就是典型。八旗子弟、腰刀巷的巴玉藻在清末民初被派到英国和美国学习飞机制造。学成以后,拒绝外国重金重职,迅即回到祖国,建造了第一架水上飞机,并在柏林国际展览会参展,受到国际国内好评,被称为中国飞机制造的泰斗。
    京口旗营中,考取文武进士的旗人有12人,旗人与当地文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乾隆年间,京口旗营中的一个旗兵露芳,字本悟,因性格豪爽,不喜欢被管束的生活,就到银山的寺庙出家做和尚,常在银山上的萧爽阁,与镇江籍的淡墨探花王文治、镇江诗坛领袖鲍皋互相酬和。他曾借萧爽阁出新的机会,把诗人张石帆、李琴夫、黄月波、殷石琴等邀请来,共同庆祝阁的新颜。

满汉各族文化互补
    旗营统治镇江之初,不管男女,明代发型均要改剃满发型,改穿满服装,以此区分民众是否忠诚。
    在治国实践中,满清政府、旗营统治者得知:宗教、民族无小事,故而尊重其他民族宗教风俗习惯。回族等伊斯兰民族,禁戒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动物。人亡后停放一般不超过三天,土葬时不用棺木,将尸体直接埋入土中,尸位南北相,面朝西。这些均未禁止。汉民族崇信儒释道传统文化,为孔孟圣人,为释道信奉的仙佛顶礼摸拜,旗营统治者非但不禁止,还被逐渐同化。旗营中的宋元佛寺弥陀寺、水陆寺保存完好,唐颓山上南宋时的罗汉寺,明朝毁了,在康熙时得到重建。建于元朝的崇福观,原有宝塔一座,其地名立为宝塔巷,清时仅存山门正殿,余俱废为牧马之地,崇福观虽不再,山门前的巷道称之山门口。府学宝晋书院、敷文书院、八旗中学、高等、初等及女学堂,均安儒家思想办学,鼓励男学员参加科举考试。
    满汉等民族,文化互补,相互影响。汉俗人死入土为安,而满俗为火葬,但道光二十二年(1842)后,满人的火化习俗渐渐被汉俗同化,改为土葬。解放后移风易俗,汉满蒙人都提倡并改为火葬,但回族等10个少数民族仍实行土葬。汉人结婚,第二天回娘家,但满族为第三天,但现在的满族后裔也从汉俗,他们及其后人的姓氏,也从满族的姓氏改为汉姓。
    如今,镇江话带有“旗腔”。经过三百年的共处,旗腔基本上已经被镇江话同化,但也留下了对镇江话的影响。最重要的标志是,镇江话有相当发达的儿尾词,一江之隔的扬州就没有儿尾词。
    满汉风俗互相融洽,取长补短。满清被推翻后,汉族男子都剪了短发,但年轻妇女特别是小女孩仍扎辫子,此俗保存至今。满族妇女穿旗袍,有“笑不露齿,裙不露膝”之说,民国以后,此俗成了有修养女子象征。今日亦有妇女,包括老年妇女亦举办多次“旗袍秀”,并以此为美。旗人也安照汉民族风俗,过年时合家团聚,互相拜年;五月节吃粽子、挂香囊、划龙船;八月节吃月饼、尝月;重阳节登高,吃重阳食齐。结婚、生养、丧葬、待客等也随汉俗。自民国以来,八旗子弟的特权不再,与汉回其他民族一样,都要靠劳动生活,如今旗人后裔与汉人几无差别。满族旗人后裔、新加坡华侨支显宗,因先祖在清军入关后,在镇江上党东贪居住,1994年以来,支显宗及其基金会在镇江市丹徒区已捐赠资助建立了上党镇支显宗中学、支显宗小学,为大港中学提供捐赠,累计捐赠110多笔,折合人民币共计2500多万元。
说明:清朝皇帝年代用农历,民国以后用公历
                                (作者为市老年大学《地域文化》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