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山水生态 >> 镇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几点思考

镇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几点思考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0-08-13      阅读数:

镇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几点思考

 

高曾伟

 

【摘要】 大运河镇江段由江南运河通航段和古运河段两部分组成。镇江大运河文化带具有生态环境优良、地理区位优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文化多彩、名人遗迹众多等特点,笔者在分析目前镇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同时,提出了区域整体规划、文物保护修复利用和开发运河文化旅游等建议。

【关键词】 镇江 大运河文化带 特点 问题 建议

 

大运河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大运河开凿以来长期形成的、运河流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东西走向的长江和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在镇江十字交汇,使镇江成为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大运河镇江段由江南运河通航段和古运河段两部分组成,江南运河镇江通航段北起谏壁镇,经辛丰,至丹阳与常州新北区交界处出境,长42.74千米。镇江市内古运河北起平政桥,经丹徒,至谏壁与江南运河相接,长16.69千米。大运河进行多次整治大幅度提升了通航能力,素有“江南第一闸”之称的谏壁船闸成为江南运河的主入江口。1992年开始,镇江市政府实施了古运河风光带建设,使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风景优美的风光带,现在镇江人民正在大力进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一、镇江大运河文化带的特点

1.生态环境优良

大运河镇江段北部地貌以低缓的岗地为主,丹阳以南地区地势平坦宽广。在岗地上开凿而成的镇江古运河为“夹岗”型河道形态特征。镇江地处我国中纬度的东部沿海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有利于植物终年生长,使运河两岸植被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从市区的平政桥到塔山桥为古运河老城区段,长5.6千米,为河岸高起的阶梯状岸坡、河面深陷的河谷形态。经过一系列整治和建设,已成为桃红柳绿、景点精致的镇江城区古运河风光带。从塔山桥到经十二路的古运河为新城区段,长4.2千米。河谷形态大多为缓坡,河道两岸进行了分层次绿化造景,成为具有“山水城市”特色的生态走廊,建成了近水型的生态风光带,彰显了镇江古运河的自然风光和运河文化特色。经十二路以东的的古运河为城郊段,目前虽尚未整治,但两岸保持着丰富的自然植被,生态环境良好。

镇江境内的江南运河通航段,流经地区以平原为主,两岸植被良好,河流将诸多类型迥异的景观,如湖泊、湿地、城镇、乡村、农田、树木等串联起来,构成了一条纵贯南北的生态廊道。

2.地理区位优越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江大河都由西向东流。大运河是我国唯一一条南北走向的主干河道,连接了我国长江南北两个要素互补的市场。大运河联系了长江经济带和环渤海湾经济圈,沟通了长三角和京津冀两大世界级城市群,未来大运河作为中国南北交通运输走廊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并将与其他交通方式一起联系我国东西部地区。因此,江河交汇处的镇江具有贯通南北、东来西往的交通地理区位优势。隋代大运河全线贯通,“自是以后,南北渡者皆以京口为通津”,提高了镇江在江河水运中的枢纽地位。自中唐始,镇江便成为漕运咽喉,经这里中转的漕米占全国漕运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宋元以后,镇江承担着全国68%的漕粮中转重任。明清两代,漕粮数额超过以往历朝。晚清时,镇江是长江下游最大的桐油市场,其米市规模在长江下游也仅次于上海,与南京、无锡相当。

2014年大运河经过改造后,江南运河镇江段达到了国家内河三级航道标准。素有“江南第一闸”之称的谏壁船闸,2017年全年船舶通过量达1.58亿吨,比长江三峡船舶通过量还多2000万吨。2018年谏壁船闸成为江苏省航道系统第一批“水上ETC智能、便捷过闸系统”的大型船闸,大大缩短了船舶的过闸时间,提高了大运河的运输能力。2000多年前开凿的大运河至今在我国经济建设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3.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镇江已有3000多年历史,有着深厚而璀璨的历史文化。京杭大运河为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河流,2006年大运河作为一条线性遗产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南运河镇江段是运河历史上最早开凿的河道之一,也是江南运河的起始段。丹徒水道又名徒阳运河,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存在,其入江口为丹徒的徒儿浦。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将入江口西移至丹徒口。六朝南齐时将入江口西移至大京口。隋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

镇江古运河也是大运河镇江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曾为漕运的主干河道。镇江城内的隋唐运河从今中华路北端的大京口入江,向东南蜿蜒经拖板桥、北水关、千秋桥、范公桥至南水桥穿城而过,向东经丹徒在谏壁通江南运河。现在,城内除现存一段200米的河道外,其余在民国年间已被填埋。

宋天圣七年(1029年),为分流大京口入江漕运船只,开凿了润州新河,入江口为小京口。新河东侧的新河街渐成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曾一度为长江下游最大的米市和油市,市井繁荣,商肆林立。现存街巷及临街建筑中有七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大运河沿岸保存较完好的历史街区之一。镇江历史上著名的运河水工设施有东吴的破岗渎,晋代的练湖、丁卯埭,宋代的京口澳闸系统等。

在镇江大运河两侧两千米范围内有世界遗产地推荐点30多处,其中绝大多数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全国所有运河沿线城市中是文化遗产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大运河镇江段、江河交汇处、新河街一条街、西津渡古街、宋元粮仓遗址、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昭关石塔、甘露寺铁塔、铁瓮城遗址、虎踞桥、谏壁口、小京口、丹徒口、丹阳的葛城遗址、南朝陵墓石刻等。白蛇传传说、镇江恒顺传统香醋酿制技艺、丹阳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民俗文化多彩

京杭大运河不仅是一条航运之河,也是一条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通道。经过长期交融形成了特有的区域文化——运河文化,它吸纳了我国发达的吴越文化、齐鲁文化等地域文化精华,具有多样性、扩散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等特点。因此镇江民俗文化具有南北兼容的特点,如大批北人南下,使历史上属于吴方言区的镇江,逐渐演变为北方语系的江淮次方言;镇江居民主食中面食的比例也高于苏锡常,淮扬菜系具有南北口味兼容的特点。漕运的发达,各地和各行业的会馆傍运河而建,形成了特有的漕运和行帮民俗,如在行业语言中,流行着各地商人共同熟悉的江湖式的“切口”,广泛使用的暗语或特定的手式,此类词汇达千个。漕运的兴盛也促进了运河沿岸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发展,寺庙、道观、教堂众多,如新河上的明代石浮桥上就有五座庙宇,宝塔山下的都天庙香火旺盛,明清时都天庙会热闹非凡,行会时金鼓齐鸣,乐声交响,旌旗簇拥,二三万人的人流长达三里多路,观看庙会的民众有20万。镇江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成为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名人遗迹众多

镇江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他们大多在运河两岸兴建私家宅园。如寿丘山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出生和发迹之地,称帝后将私宅改为“丹徒宫”;晋代音乐家戴颙的戴公园,东晋太尉郗鉴的私宅,唐代润州刺史李德裕的卫公园,唐代著名诗人许浑的丁卯别墅,北宋学者刁约的藏春坞,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园,北宋宰相、天文学家苏颂的苏公居第,宋代书画家米芾的宝晋斋和海岳庵等,宋代名将宗泽的私宅,岳飞之孙岳珂的研山园,明代宰相杨一清的石淙精舍,清代宰相张玉书的乐志园,刘鹗上河边住处等等,使镇江成为人文荟萃之地,并留下了许多科技名著、诗词文章和画卷,他们去世后大多葬于镇江。

丹阳东城里是南朝齐梁王朝发祥之地。齐梁帝王去世后,大多回丹阳故里安葬,由运河丹阳陵口入萧港(萧梁河)北去十数里范围内,有梁武帝、齐明帝等11处26件南朝齐梁陵墓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丹阳市中心的贤桥是明朝皇帝朱允炆的隐居之地。丹阳是教育家马相伯、吕凤子的故乡,辛丰是清代探花王文治、学者陈庆年的故乡。所以大运河镇江段的确是一条历史文化长廊,汇聚了镇江历史上最璀璨、最深厚的文明。

三、镇江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划理念有待提升

目前镇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应该将运河两岸一定距离内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等一起纳入大运河文化带的规划与建设之中。镇江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的重点和亮点应该是如何彰显镇江三千年来深厚的历史文化,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历史文化是大运河文化带的灵魂,特色景观是大运河文化带的看点,民俗文化和故事传说是大运河文化带的活力,良好设施是大运河文化带的基础。

运河文化旅游应与城市文化旅游相衔接,如保护和修复市区和运河两岸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凸显镇江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将镇江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充分展示;将白娘子、七仙女、刘备招亲、华山畿、梁红玉以及仙女结缘袁公渡等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出来,形成地方特色和看点,给市民留住乡愁,给游人留下美好的城市记忆。如何将运河沿线的步道、挡土墙、灯光、绿化、环保等基础设施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大运河文化带规划要听取群众和专家意见,要得到广大市民的认可,提高满意度,要吸取广大群众意见较大的“运河之母”的教训。

2.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运河整治后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仍有一些问题,如古运河水质还不理想,水体有时发黑,臭味时有泛起,河里鱼虾无人敢食。镇江运河两岸的排污口尚未全部清除,马葫芦时有外溢,两岸的固体污染、农业污染、工业污染、小河流污染等问题未彻底解决。运河两岸的造林绿化、景观美化还没有全部到位。经十二路以东古运河尚未整治,岸线还未清理。要把握生态系统整体性规律,实行流域综合治理,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加强污染监管,落实河长职责,着力治理水环境污染,提升生态功能,打造生态走廊。

3.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有关部门对运河的精细管理不够。古运河中的水草、垃圾时有产生,打捞不够及时。运河两岸步道还未全部畅通,有些步道的石板已丢失。运河风光带厕所较少,有的厕所也不开放,居民很感不便。树木草坪管理不善,有时杂草丛生,步道无法行走。一些地段岸坡地下水渗出,造成步道被淹,行人无法通过。应该确立运河管理机制,落实管理主体,防止多头管理,制订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落实管理经费,将运河建设成为水清、岸绿、景美、历史文化深厚的大运河文化带。

四、对镇江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利用的建议

(一)区域整体规划协同开发

镇江地处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人口稠密,大运河两岸城镇星罗棋布,除地级市镇江、县级市丹阳外,还有丹徒、谏壁、新丰、陵口、吕城、延陵、珥陵等城镇和很多传统村落,它们都是历史悠久的聚落。大运河文化带的规划建设应该与沿岸城镇建设和乡村建设整体规划协同开发。大运河的治理和开发也要实行流域综合整治和整体规划。

统筹相关资源并合理利用,推进运河文化旅游和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将镇江运河文化旅游的开发,纳入到镇江市及县市的总体规划中去考虑,镇江段运河文化旅游开发要与镇江三山国家风景名胜区、西津渡景区及城市文化旅游相互呼应,优势互补,不断扩大运河文化旅游的影响力。尤其是市区古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与开发,要整合西城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与新河街一条街、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伯先路历史文化街区、大龙王庙历史文化街区和大西路等整体规划同步建设,将镇江西城区打造成为以江河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区。

(二)文物保护修复与利用

对运河两岸及周边地区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其他重要建筑、水工遗存、附属遗存等物质文化,必须坚持整体保护,保持原貌,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体现其历史性、原真性和完整性,杜绝建设性破坏。并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1.新河街的保护修复与利用

新河街旁临古运河,北依长江。新河街形成于北宋时期,南北走向,长330米。主街两侧有多条支巷与其垂直分布,形成以新河街为主干的鱼骨状分布格局。这里曾是大江南北的物资集散中转之地和商贸中心,旅店、酒楼、茶馆、戏院、书场、浴室、商店等遍布大街小巷。现存的临街建筑大多为晚清房屋,尚存7处国家级文保单位。通过保护修复与精心打造,将新河街及附近地区建设成为镇江一处具有鲜明运河文化和古街文化特色,以寻古探幽、休闲娱乐为主要内容的新景区,再现“江南运河第一街”的神韵。修复新河街文物建筑,并建设古运河历史文化(漕运文化)、公益慈善文化、行帮会馆文化等展览馆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展示。

2.建“江河交汇处”碑亭

镇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以港兴城”的典范。历史上镇江运河有五处入江口,自西向东分别有大京口、小京口、甘露口、丹徒口、月河口(谏壁口)。民国期间,大京口、甘露口被埋没,今仅存其余三口。位于市区的小京口为新河通江口,古代漕运发达。可在平政桥以北的江面上打造一个水上平台,其上建“江河交汇处”碑亭。碑亭为五角飞檐仿古建筑,寓意镇江历史上运河有五处入江口。在碑亭四周建回廊及大理石栏杆,并建两座栈桥与春江桥广场相通,其中一座为曲桥,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旅游线路,充分展现“江河交汇处”国家级文保单位独特的文化景观和神韵。建成后将成为与春江潮广场相连的新景点。

在春江潮广场的江边,铺设游船码头,作为水上运动和游览船只停靠之处,游船可通金山、北固山、焦山,将春江潮广场打造成为水上运动、娱乐休闲和亲水观光的开放式公共平台。

3.京口驿遗址的利用

京口驿源于宋代,一直延续到清末。它是江南著名的水陆驿站,供传递公文和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场所。在清乾隆年间规模最大时有马夫、水手、轿夫约500人,70多匹马和50艘船只。清末时京口驿还有房100余间,驿站门前有亭2座、石狮子2座,还有大石码头1座,小石码头2座,气势不凡,皇华亭壁上题有18首诗。现在该地已新建了仿古商业建筑、临水码头和“馀福里”石牌坊等,古京口驿遗物荡然无存,也无法复建。建议在京口驿遗址处安放一对石狮子,重建皇华亭诗碑墙,刻写18首诗文,以展示镇江千年的漕运文化,并用文字、图片展示京口驿的历史。使京口驿遗址与新建的牌坊、商业用房相融合,成为古运河文化旅游线上的一个重要景点。

4.建设宋元粮仓博物馆

宋元粮仓遗迹为全国文保单位,是目前我国大运河沿线经考古发现的规模较大的一处仓储基址遗迹,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保存遗迹相对集中,沿用时代较长,是大运河漕运的实物见证,遗址现在被原地保护,地面草坪上原位复置了原仓基上的石墩和宽1.7米的隔墙台基。建议在此建一座镇江宋元粮仓博物馆,用现代化的手段详细展示宋元粮仓的发掘过程和保护情况,各粮仓的具体位置、分布、形状、结构以及历史作用等内容。

5.古运河沿线其他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利用

铁瓮城是东吴孙权的都城,遗址保存完好,为全国文保单位,应建设铁瓮城遗址公园。镇江古运河沿线地下埋藏着唐代润州罗城、南宋镇江府城、清代太平天国新城等城墙及城门等遗址,还有京口闸水利枢纽工程、利涉桥(石浮桥)遗址、袁公义渡遗址、城内的隋唐运河遗址、拖板桥遗迹、溧阳码头遗址、老西门桥、丹阳码头遗址、虎踞桥(全国文保单位)、都天庙、丁卯埭遗址、丁卯桥遗址、许浑别墅遗址、石淙精舍遗址等。有的遗迹可以恢复,在被淹没的文物古迹处可以立碑标识,让后人怀古。

(三)分期开发运河水上旅游线路

运河不仅有航运、灌溉、防洪、排涝、生产用水、改善生态环境等作用,还有很好的旅游价值。大运河镇江段水上旅游线路的开发可分为古运河段和江南运河段两部分。

1.古运河水上旅游线路的开发

现在,镇江古运河已失去通航功能。在进一步疏浚河道,改善水质,畅通步道,建设泊船码头,绿化造景,保持水上交通顺畅和游览效果的前提下,可逐步开发古运河水上旅游。可分为两期开发:                                   

第一期古运河水上旅游线路:平政桥——经十二路这段古运河可首先开发,游客可乘船从古运河入江口的平政桥京口闸,经新河街、利涉桥、京口驿(宋元粮仓)、西门桥、河滨公园、珍珠广场、虎踞桥、南水桥、宝塔山公园、塔山桥、运河广场景区、梅溪烟雨景区、樱花长岸景区、夹岗岚浮景区到经十二路。该段古运河是具有“山水城市”特色的生态走廊,已成为市民休闲和观光旅游的景观带,运河两岸文物古迹众多,彰显了镇江古运河的自然风光和运河文化。

第二期古运河水上旅游线路:开发经十二路、丹徒到谏壁的水上旅游线路。该段古运河目前尚未整治,大部分河道狭窄、淤积较为严重,待整治后可发展水上旅游。

2.江南运河水上旅游线路的开发

今江南运河镇江通航段沿河历史文化名镇和传统村落稠密,文物古迹多而级别高,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还有著名的谏壁现代水利工程等。江南运河入江口的谏壁现代水利工程,由谏壁船闸、谏壁节制闸和谏壁抽水站组成。谏壁口旁有著名的谏壁火力发电厂,运河东岸的南月湖村的近代私家园林“爱吾庐”(俗称“王家花园”)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丹阳有南朝陵墓石刻、天地石刻园、中国(丹阳)眼镜城、九里风景区、万善公园、九曲河风景区、总前委纪念馆等景区。

2019年夏京杭运河全线通航,为发展大运河水上旅游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可以发展从镇江向南经常州、无锡、苏州到杭州的江南运河之旅。镇江向北,可分段发展经扬州、淮安、宿迁、徐州、济宁、聊城、德州、沧州、天津、北京的京杭大运河之旅,让游人欣赏大运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总之,通过不懈努力,将大运河镇江段建设成为高品位的文化带、高颜值的绿色生态带和高水平的旅游带。

 

参考文献

 

1.张立,镇江交通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2.刘建国、潘美云,江河交汇润州城,江苏大学出版社,2016

3.王礼刚、李德柱,水利华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李德柱、王礼刚,运河怀古,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5.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丹阳市历史文城研究会,齐梁萧氏故里研究,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

6.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江苏大学出版社,2013

7.高曾伟,镇江建“江河交汇处”标志性碑亭选址探讨,镇江高专学报,2001

8.高曾伟,论地理环境对镇江地域文化的影响,镇江高专学报,2018

9.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研究论文集,2018-2019

10.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课题组,镇江新河街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保护与开发研究,2019

11.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课题组,京杭运河镇江服务区文化墙策划方案,2017

 

 (作者为镇江高专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