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会
图文推荐
城市现代化与名城山林化 ——刍议城市现代化建设“围城”效应的对策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9 阅读数:
城市现代化与名城山林化 ——刍议城市现代化建设“围城”效应的对策
周润生
摘要: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化打造的钢筋混凝土“森林”已衍生出五花八门的“城市病”,并由此引发“围城”效应:城外的人想要挤进来,城里的人渴望走出去。如何才能让若干年后的未来镇江市民,不再走发达国家的老路,就必须使新一轮的镇江城市化建设具有超前意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面向未来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山林”化,真正将镇江打造成一座充满活力、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
关键词:城市 现代化 “围城效应” 山林化
城,以盛民也;市,买卖之所也;城市,拓展开,就是现代镇江,城市,回头望,就是名城历史。如今,镇江的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正以前所未有的迅猛速度向前飞奔,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应该拍手称快,是大好事,否则,我们就更落后于周边其他城市了。但是如若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马失前蹄,“拆”字过度,重走“不破不立”“先破后立”或“喜新厌旧”那旧城改建的老路了。这方面的历史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如在五、六十年代,北京拆毁西直门、崇文门等古城墙就是犯了历史性的大错误。因当时人们只考虑城市建设,而不考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于是,北京带头大刀阔斧地拆古城墙,开大马路,其他城市也不甘示弱,纷纷紧跟。我们镇江的古城墙等古建筑如今还剩下多少呢?好在有眼光的决策者们还为我们保留住了如西津古渡等一些名城古建筑珍宝。这是我们镇江子孙万代的幸事!
发展经济搞现代化建设和保护古建筑当然有矛盾,但我们可以找到一条把矛盾减小到最小最小的方案,古镇周庄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是的,原来的周庄一直很穷,很苦,但决策者们把苦字的草头拿掉了,成了一个“古”字,成了古镇,江南水乡,著名旅游景点,一幅“双桥”油画将周庄推介给北京和纽约乃至全世界。试想如果不是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在1985年的思想和点子,把这座古镇完整保护了下来,那么周庄则早已成了乡镇企业的牺牲品了。可见,世界各地古城古建筑群的头导敌人并不一定是战争、地震、火灾,而是城镇的大发展和大建设(包括修建道路)。因此,新一轮的镇江城市现代化建设就必经具有超前意识,保护意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面向未来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山林”化,真正将镇江打造成为一座充满活力,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欲想早日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笔者以为务必做到如下三点:
一、城市现代化应屏弃钢筋水泥“森林”化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然而,城市化打造的钢筋混凝土“森林”,在给人类生活提供诸多便利的同时,也衍生出种种“城市病”并由此引发“围城”效应:城外的人想要挤进来,城里的渴望走出去。镇江的最贵楼盘为什么会出现在南山而不在市中心,是否已在渐渐印证这一点。尤其是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走出城市“森林”已成为城内居民的一种时尚。就拿我国大都市上海、北京等城市来讲,到了周末,许多有车族乃至无车族,他们也会选择郊外度假,其目的是逃离钢筋水泥“森林”而去亲近山水树木森林。至于在城市化高度发达的法国巴黎这样的大都市而言,且不说每年7至8日度假高峰期,全城会出现万人空巷的现象,即使平时周末也少有人在城里呆着,而是举家出动来到郊外。在那里他们尽情地呼吸新鲜空气,慵懒地享受着明媚的阳光。许多人往往是周五晚上就带着帐篷、油灯、食物等离开喧嚣的都市,直到周日的最后一刻才返回。据讲,巴黎普通市民在城里的住房其实并不大,六七十平方米的居住面积最为常见,特富的主儿也未必有多大的豪宅。在他们看来,城里只是工作的地方,他们真正的生活点应是远离城市的乡间别墅。难怪早就听人讲,在发达的西方国家是无钱人住大城市中心,而有钱人却是住郊外或是海边、山区、树林间,这不都是因为人们在大搞城市建设时疏忽了自然生态森林的保护而建成了钢筋混凝土“森林”的结果吗?
当前,城市迅猛扩张带来的问题成堆:拥挤、噪音、污染、失业,犯罪和疾病流行等等,对广大城市居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居民构成严重威胁。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11亿城市人口呼吸不到新鲜空气,每年因喝不上清洁饮用水造成死亡的人数达1000万之多。可见,如何逐步清除城市中的“危险堆”,让城市回归绿色、回归自然、实现和谐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更是我们镇江人应引以为戒的。当今,我们的城市正在搞大拆迁大建设,新一轮大市口及小城镇、小社区的打造工程等,我们千万不能再走那些已经犯过钢筋混凝土“森林围城”错误的大城市的老路了,不能再无限制地只顾盖高楼建大厦,更不能再无目标地扩大城市范围。增加楼房高度,而应根据镇江的丘陵地势地貌,“三山”的海拔高度坡度以及市区人口的人气密度科学地擘划镇江新一轮的城市建设。高楼并不是越多越好,城市也不是越大越好,凡事都应该有一个“度”。比如,在沿江金、焦、北固山的周围绝不能再建与山争高低的高楼了,在南山风景区范围内更不能再盖与林抢地盘的高楼了,否则,镇江的真山真水就失去其生态优势与灵气了。
走出城市“森林”,走向自然界中的森林,也许这只是人类一种被动的选择。我们只有让森林走进城市,拥抱城市,人人爱绿、护绿,营造出绿色的家园,镇江这座城市才会变得更加宜居,更加动人,更加靓丽,更加具有名城的特色。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美好愿景呢?我们的先人早已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城市山林”的阳光大道。
二、城市园林化应复兴“城市山林”山林化
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将镇江建设成为“充满活力,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挥映的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这一目标定位无疑是十分正确也十分准确的,因为镇江本来就有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深厚基础,这就是“城市山林”。这是古人留给我们无比珍贵的天然财富,这一财富是其他城市无法具备也难以复制的。如果我们连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一珍宝都守不住或是加以破坏和糟蹋,那我们岂不成了千古罪人!我们国家现在提出的口号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何谓“复兴”?而不是“振兴”!不就是要恢复到我们在全球全人类那个最佳状态和地位吗!那就是继续成为全世界最强最富美最文明的“中国”。至于我们镇江,早就有“城市山林”和真山真水的独特风貌,无论是金山、焦山、北固山的“小三山”,还是茅山、圌山、宝华山的“大三山”;无论是南山国家森林公园,还是幽幽十华里的古运河风光带,镇江这片钟灵毓秀之地始终就与山、林为伴,以山、林为傲。镇江的低山丘陵与岗地占全境三分之二,有山就有林,有林就有鸟,有鸟就有生态,再加上有长江、运河的锦上添花,所以历史上的镇江就有了“天下第一江山”与“城市山林”的美誉。以当今的生态宜居城市标准,这可是最高褒奖了。所以笔者提出复兴镇江“城市山林”的山林化,应该是经过努力便不难实现的宏伟目标。
如今,以南山为“绿肺“的楼市南山板块,渐成镇江人购房置业的首选之地。购房者趋之若鹜,成就了区域开发商们的贫满钵满,也使得南山板块作为镇江楼市“金股”的本色尽显。而随着南徐新城和南山楼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发展轨迹,镇江人的居住理念也在悄然生变。为什么人们会冲着南山去购几乎是镇江最贵的住房呢?七千多、八千多一平方米,已远远超过了市中心,不正是因为那儿是正宗的“城市山林”吗?尽管目前那儿生活还不很方便,但人们看好的恰恰是她的环境,她的山和林。然而,一个值得十分警惕、异常迫切须杜绝的现象是推山造楼和毁林造楼!这是笔者在若干年前就曾呼吁过的问题,诸如桃花山庄推山砍桃、竹林山庄毁竹伐林、米山人家不见米山、坡地建筑平掉坡地……等,至今仍有开发商在继续干。现在笔者依然看到推山毁林造楼房的现象不时地在我们周边发生。就说南山,有多少小区有多少马路不是偶尔仍在推山毁林吗?再如新区镇大公路两侧,笔者路过时仍然看到有推土机在推山在毁树。诚然,要大搞城市建设、要通路架桥,一点不推山不毁林实际上也做不到,问题是要有一个“度”,要尽量不挖山不毁林不砍古树不动古建筑。西津古渡蒜山公园的保护整容、东吴路中间一排高大法国梧桐树的保留、金山湖公园的扩建以及南山西入口的开发等,都为镇江复兴“城市山林”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和榜样。纵观市区及市郊成型的山林,也只剩下为数不 多的十几座了,如何千方方百计地从挖土机下保护住这些山林,是我们镇江城市建设决策者的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出台一些法律法规,以文件的形式加以规范,万万不能再开口子,比如南山腹地所建市公安局的口子即为一个典型案例,而且就发生在眼前不远时期内,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失策。
城市建筑物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体系。它同其他事物有紧密的语言交际关系。比如同山林、同树林,同天空、同云彩,同西风,同残照,同雨雪……如果没有这些交际,即是一幢乡村别墅,也会失去许多魅力。已记不清在何年何月,正东路一带曾经很美很幽静,烈日炎炎的夏天 行走在人行道上,天上火球几乎是烤不着皮肤的,尤其是原镇江师专门口的四棵古银杏树,更增添了这条路的古朴幽美,可是不知何故两边的高大法国梧桐树全部砍光而换上一种始终不见长高不见茂密的树种(可能是杜英树吧),顿时路两边的建筑便显得很“火柴盒”味了,单调且没有生机,尤其是到了夏日,路人只能暴晒烈阳。记得当时师专的杨教授曾呼吁保住师专门口的四棵银杏树,结果还是未能保住,其结局是砍掉一棵,移至东郊宾馆三棵,实际成活两棵,多可惜啊!如果仍留在正东路上,或许还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呢!其实,最终正东路的大树没了,而路还未拓宽出多少,这不能不说是一次值得吸取的教训。可见,是树林打扮了城乡建筑,就像一件好衣服打扮了一个原先并没有什么姿色的女人。女人是七分姿色三分打扮,建筑也是七分艺术造型三分树木衬托。没有树木环绕的建筑,是一只拔去毛的山鸡。一幢乡村别墅,要是周围没有了树和草坪,那也只能是一只拔去毛的凤凰。哪怕是一幢很一般的建筑,如果周边有树的衬托,或者是墙上爬满了爬山虎植物,立刻,它的魅力就显现出来了。这也许就是山林对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吧。尤其是像镇江这么大小的历史文化古城。
三、城市人性化应打造生态环境“宜居”化
城市,说到底,其实是由一幢幢一座座建筑物构建而成的。中国古代建筑哲学提到了三层关系。即第一,宅者,人之本;第二,人宅相扶;第三,感通天地。正如《黄帝宅经》所云: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则家仕昌吉”、“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故不可独信命也。”这里的意思很明确;建筑即是人,人即是建筑。建筑是一门以人性为中心的学科。凡是人性具有的种种表现,建筑都有,一样也不少。因此说,建筑是人性在建筑空间的投影,建筑除了要表现时代精神和风土人情外,同时还是社会化的产物。超越人性范围和界限的建筑,当然是非人建筑,而那种“碧波连草舍,白日掩柴门”“故宅东风归燕静,孤林夜雨落花多”幽雅意境的人性化建筑,自然是再好不过的生态“宜居”了。今天,建筑市场人性化的竞争也包含了建筑艺术市场的竞争和如何满足人类对建筑诗意的追求,尤其是对住宅小区绿化面积的生态渴望。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低碳化的今天,低碳排放已成全人类共识,因此,只有以绿化面积为背景的住宅建筑艺术才能充分显示人性化而发挥其真正魅力。得不到绿的支撑,任何住宅建筑艺术都是无精打采,缺乏生机的。“锦华花园”,是国家建设部,国家科委批准在上海实施的21世纪小康样板住宅,这里的房型艺术性和50%的绿地率预示了将来我国住宅建设和城市发展的取向。镇江究竟有多少住宅小区是假冒伪劣的“花园”?也许并不在少数,因为只有绿化面积相当或大于50%的居住区方可命名为“花园”。因此,镇江要建成现代化“花园”城市,首先就必须保证城市的绿化面积不少于50%。
被誉为“人居环境奥斯卡”的“全球人居环境表彰活动设有”全球绿色城市、全球人居环境示范社区、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等项目。“全球绿色城市”的评价标准分为“自然生态系统、人口系统、经济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公共支撑系统”五大类,强调环境友好型生产生活方式和绿色文化。其中住区参评的基本条件是要求项目开发理念符合联合国最佳范例宗旨,对改善居住环境做出创新贡献,项目建设设计、社区规划、社区文化具有可持续性和创新特色,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项目在绿色环保方面有突出表现。凡此种种,始终离不开绿色,有了绿色,才可能谈生态,生态平衡了,才可能讲“宜居”。由此可见,城市人性化首先就应该打造生态环境“宜居”化。因此,依笔者之见,一座城市品质的评判,首先应该是环境,其次才是便利,第三就是舒适了。依据这一标准,镇江的先天条件是独一无二的:既有“城市山林”和国家森林公园,又有长江运河的点缀,加之范围不大,生活便利,又有优美的纯生态自然山林和不可复制的人文资源。自然就舒适了。问题是看我们的决策者如何去精心打造,科学决策。
“宜居”城市打造更多的是依靠城市决策者的品质和内涵,若没有优秀的城市建设决策者,是不可能打造出生态“宜居”城市的。当然,一个宜居城市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绝不能一蹴而就。比如在城市企业的引进方面,一定要有长远眼光,而不能只从眼前经济利益上考虑。谏壁电厂、金东纸业、索普集团等大型企业,虽然为镇江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就环保来讲,即使做得再好,也不可能没有浓烟,也不可能没有气味,甚至噪音。如果这些企业当时能够规划得再远一些,这不是更好吗。如位于英格兰中部的米尔顿·凯恩斯,20世纪70年代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由于当地政府全面科学的规划和有序开发,如今,它不仅已成为英国名闻遐迩的经济重镇,还是该国新建城镇建设的成功典范,每年吸引着众多的国外市政管理代表团来此“取经”。这儿极富时代气息,车入米镇,迎面而来的是平坦宽阔的大道、整齐的建筑和大片绿地。城市规划整齐,功能齐全,大型购物中心、商务中心、儿童游乐城、娱乐中心、公园等城市基础设施,应有尽有。环绕城镇的是茂密的森林,10多个人工湖点缀其间,环境清幽,风景秀美,身临其境,有入世外桃源之感受。究其成功之秘决就是因地制宜、全面规划、面向未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超前意识。如该镇的现代化购物中心建于20世纪70年代,临街店面气势宏大,是欧洲当时最具规模的现代化购物中心,至今仍然是英国著名的购物中心。它吸引了大量的外地顾客,有效的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尤为值得我们镇江学习和借鉴的是,米镇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环保,注意不断增加绿色空间,环境监察部门对开发和建设单位进行严格监督。如今,公园占地超过城市总用地的六分之一,即使在大型购物中心也有精致的室内花园,因此,米尔顿被称为“绿色之城”。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这儿的良好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来移民。这儿的市民不是走出去,而是大量的慕名者蜂涌走进来,这儿成了城市预防“围城”效应的典范,也成为城市人性化生态环境“宜居”的典范。镇江的目标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