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山水生态 >> 名城研究会开展“烟雨鹤林”历史文化景区的研究

名城研究会开展“烟雨鹤林”历史文化景区的研究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9      阅读数:
名城研究会开展“烟雨鹤林”历史文化景区的研究
编者按:根据市委市政府对主城区山体保护、改造计划,今年研究会将对磨笄山等山体景点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入挖掘与提炼,受建设单位的委托,将完成《镇江南山“烟雨鹤林”建设保护方案》。目前,课题组正在深入开展研究、编撰方案。现简介“烟雨鹤林”历史文化景区深厚丰富的文化资源,以飨读者。
 
镇江市南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镇江市城市主城中心部位,风景区总面积约13.2平方公里。风景区内重峦叠翠、茂林修竹、山灵水秀、泉涌溪流,兼具幽深、古朴、素雅、明朗与秀丽,素有“城市山林”之称。其自然与文化资源在中国文学史、美术史、音乐史、园林史、植物史和考古史上均有一席之地。南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将之划分为黄鹤景区、竹林招隐景区、八公景区、莲花景区、回龙景区等五大景区,其中黄鹤景区位于南山风景区北端,主城核心区南侧,为南山风景名胜区面向城市的门户。
“烟雨鹤林”历史文化景区范围即南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黄鹤景区范围,包括黄鹤山和磨笄山两个相连景区,位于南山风景名胜区的最北部,老城南侧。由北侧林隐路、南侧南徐大道、西侧南徐路、东侧黄山东路四条城市道路围合而成,总面积约53公顷。其中黄鹤山景区面积约17.8公顷,磨笄山景区面积约24.8公顷。
黄鹤景区由黄鹤山、磨笄山两个山体组成,山体现状保存基本完好。黄鹤山顶黄海高程80.6米,山体保护面积20.4公顷,其中山体面积14.9公顷。磨笄山顶黄海高程100.1米,规划山体保护面积24.8公顷,其中山体面积21.4公顷。本区位于中纬度亚热带,属海洋性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春季和秋季寒暑干湿变化显著。在地貌上属于丘陵,地形高差较大。自然边坡相对较缓;因存在废弃的采石宕口和修建建筑和道路的开挖活动,部分边坡较陡。山上植被基本针叶林是次生林,人工马尾松和黑松林,但由于松材线虫的侵害,已经所剩无几,目前以杂树为主。
    黄鹤景区原处镇江老城南郊,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景区人文景观可以追溯到南北朝、唐宋至明清(近年在建设林隐路小学时,景区考古发现了六朝活动遗迹)。
黄鹤山又名黄鹄山,据《太平寰宇记》中说,宋武帝刘裕未发迹时,是一个平民老百姓,常到南山砍柴。有一次,他在黄鹄山打柴累了,休息时,发现有黄鹤伴随他飞舞。照古人的说法,这是他后来登基的前兆。磨笄山则与磨笄女传说相关:南朝隐士音乐家戴颙之女,受戴颙影响,也长于音律,在戴颙死后,为将父亲乐谱整理传世,她决定终身不嫁,磨笄以明志,她磨发笄的地方被后人称做磨笄山。
 磨笄山北麓早在东晋年代就有建竹林寺,后改名鹤林寺,屡有兴废,太平天国和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经历战火。解放前曾为国民党军队驻扎过,解放后“十年动乱”时期又遭严重破坏,鹤林古寺被工厂占用,殿宇失修,磨笄山炸山采石,伐木毁林,风景资源破坏严重。1979年镇江市始筹建南郊公园,政府发文制止在风景区开山采石,先后关停采石宕口;1984年2月,省政府批准南郊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86年《南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获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确定风景区规划保护范围为18平方公里。磨笄山与黄鹤山深入市区,被划为城市绿地性质的览胜景区。其后进行了一系列修复新建工作:米芾墓于1987年春重修,墓碑文字为启功题;磨笄亭于1996年建,石亭、圆形;石亭于1996年建,石亭、六角亭;五义士墓于1966年毁,1993年重建;鹤林阁于1998年建;鹤林胜境(大门)于1998年建;濂溪池于1998年恢复;观光亭于1998年建。现风景区初具规模。
以黄鹤山、磨笄山为主体构成的黄鹤景区,其历史人文积淀丰厚,极具影响力,在南山风景名胜区占有重要的地位。 
据记载古有鹤林八景,即逢僧处(古竹院)、香花桥、寄奴泉、杜鹃台、濂溪祠、米芾墓、马祖塔和太傅松,现虽多湮没,仍有遗存,主要有:
    鹤林寺  位于磨笄山北。鹤林寺原名竹林寺,始建于东晋元帝大兴四年(321), 据杨棨《京口山水志》载:“竹院因竹林以名”,后世又称古竹院,是南山著名的三大古寺之首。相传南朝宋武帝刘裕年轻时游憩于此,常见黄鹤飞舞山上,即位后于永初年间(420—422年)改名鹤林寺。鹤林寺在唐朝时最为兴盛,规模很大,据说出了山门就到城门——鹤林门。后几经兴废,规模逐渐缩小。这里山明水秀,风景迷人,唐代诗人许浑有《鹤林寺中秋夜玩月》一诗。唐末寺毁于薛朗、刘浩战火。北宋绍兴中(1145年前后)重建,改名报恩光孝禅寺。后毁,南宋绍兴年间重建,咸淳年间僧庆清重修,寺在山南。明永乐年间(1412年前后)又毁,僧得月将古竹院稍加修葺,即今址。明弘治中(1495年前后),僧了心始建殿宇。明万历年间(1596年前后),吏部尚书陆光祖捐金重建天王殿及方丈、僧寮、莲亭、竹院。清康熙四年(1665),僧净能、无怠重修。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同治、光绪年间分别进行重建和修缮。“文化大革命”中破坏严重,仅存空空的大雄宝殿与杜鹃楼等极少建筑。1982年市政府公布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镇江市政府对大雄宝殿进行了整修。今存大殿为同治年间复建,硬山式、面洞五间,座落在石台基上,屋脊较高,置吻兽,山墙两垂脊上砌瓦花,前檐两侧樨头用磨砖浮雕菊花图案。寺内原有碑刻甚多,称“古墨林”,1985年已将碑石迁移至焦山碑林安置。
鹤林寺西北有寄奴泉(南宋),传为刘裕开凿,古鹤林八景之一。
杜鹃楼  又名杜鹃台,位于鹤林寺大殿后侧、杜鹃花前,为观赏鹤林寺杜鹃花而建。始建于元延祐三年(1316),历史上屡建屡毁,清乾隆年间重建,现存的杜鹃楼为清代鹤林寺僧福登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再建,楼为二层,硬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七檩,东立面上下二层各有窗户四扇。杜鹃楼1987年由镇江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杜鹃楼可以观赏楼前的古杜鹃花。据《鹤林志》载:原有千年杜鹃一株。“杜鹃花高丈余,春日开花,倾城游赏。”今杜鹃楼与杜鹃花相依并立,杜鹃花约有百年以上历史。    
苏公竹院  位于鹤林寺右边大院中,有一大片苍翠的竹林,相传为苏东坡所栽,所以此院叫“苏公竹院”。其实在苏东坡到镇江以前,这里就有一片竹林。苏东坡《游鹤林寺》诗云:“郊原雨初霁,春物有余妍。古寺满修竹,深林闻杜鹃。”    
茂叔莲池  为鹤林寺左边有一小池,据说是宋朝周敦颐(字茂叔)所凿,栽种莲花,故称“茂叔莲池”,又称夏莲池。周敦颐(1017—1073)北宋理学家,道州营道人(今湖南道县),曾官至大理寺丞、国子博士。因筑室于庐山莲花峰下的小溪上,取营道故居濂溪名之,后人称之为濂溪先生。他幼年丧父,随母亲来镇江,寄居于润州黄鹤山精舍的舅父龙图学士郑向家,居润州黄鹤山精舍,时年15岁。他与鹤林寺和尚寿涯交往较深,曾住寺中读书,生平最爱莲花,并开凿了莲池,栽种莲花。著有《爱莲说》,为世人传诵,其“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佳句更是脍炙人口。后人为纪念他,将该莲池称为“茂叔莲池”。其母死后,葬于润州谢家湾郑向墓侧。后人在鹤林寺西建濂溪周先生祠。明万历丁酉(1597),县令庞时雍更增修石莲池、光霁亭。
    米芾墓  为北宋著名画家米芾(字元章1051—1107)之墓。米芾居鹤林寺多年,相传他曾对寺僧说,死后魂魄愿为鹤林寺的伽蓝神,永守山门。故死后,建墓于鹤林寺前。《避暑录话》载:“米元章爱鹤林寺松石沈秀,誓来生为寺伽蓝,永护名胜。公殁后,鹤林寺伽蓝无故塌下,里人知公欲还宿愿于此,乃祠于寺之左隅。道光中,李观察彦章更立祠于寺前对山之麓,今毁”。明代,鹤林寺住持发现了米芾墓地碑刻,当即立碑建墓, 明书法家米万钟曾于墓前书立“宋礼部员外郎米芾元章之墓”古碑。后来历经战乱毁坏,清末又曾复修。据本邑晚清翰林高觐昌(1856—1924)辛亥四月的题记:清末修复的“米元章墓,在城南鹤林寺西南百余步。寺僧福登拄锡募辄,探寻寺中古迹残碑断碣,爱护维谨,名胜稍复旧观。”1946年7月重修,解放后再修。上世纪60年代中毁,1987年易地在黄鹤山东北麓重建,占地700平方米。从山脚到墓坟有台阶60级,长约60米左右,分4段,中有平台3座。在第二平台台阶两侧有石坊一座,上方横额刻有“米芾墓”三个大字。石坊有四根石柱,其中两根淡黄色,是原墓残存的石坊柱,上面刻有楹联:“抔土足千秋襄阳文史宣和笔,丛林才数载宋朝郎署米家山。”墓的外围用块石砌成,坟包直径4米余,周围有柏树。墓前竖着石碑,上面刻的碑文是:“1987年重修,宋礼部员外郎米芾元章之墓,曼殊后学启功敬题。” 米芾墓于1982年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鹤林阁  位于黄鹤山顶,为一座三层方形的仿古建筑,重檐攒尖顶仿古建筑,屋檐高翘,屋面上铺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其台基高约1米,边长约15米,四边环有汉白玉栏杆,内有20根朱色立柱环绕。二层带阳台,边长约12米。
五义士墓  位于黄鹤山东北麓, 1948年6月,义士路燮源昌桐油栈失火,有5名市民因奋不顾身救火而英勇牺牲,镇江各界为纪念不幸遇难的5名市民救火英雄,于1948年9月8日举行悼念大会,将他们葬于黄鹤山,立五义士墓。原墓“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93年重建。
     逢僧处  唐代诗人李涉因事流放南方期间,宦海失意,心情不佳,在镇江游南郊鹤林寺,偶遇寺僧闲聊后,苦闷的心情得到了放松,解脱了自己,从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题鹤林寺壁》,留下逢僧佳话,逢僧处遂成一景。诗云:“终日昏昏醉梦间, 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太傅松  鹤林寺前曾有古松十三株,明代有樵夫将折为薪。杨一清乃捐金赎之,并作《十三松记》。后世传为佳话。
景区自然风貌优美,人文资源丰厚,极具保护、开发、利用潜质。可以发展成为以山、林等自然风光和众多文化古迹为依托,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景区。
    黄鹤景区之黄鹤山、磨笄山为南山风景区最北部最贴近城区的山体,相对高度仅百米,山形优美,绿化覆盖完整,适宜登临、观赏、游憩活动。
黄鹤景区历史人文资源深厚,内涵丰富,尤以鹤林寺为载体的鹤林文化极具影响力,在南山风景名胜区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表现为:
宗教文化  始建于东晋鹤林寺是南山历史最早的寺院之一,虽历经兴废,仍延绵至今。是镇江南山著名的三大古寺之首,虽历经兴废,仍延绵至今,广有影响。现存古建筑清建大殿(市级文保单位)、杜鹃楼(市级文保单位),有新建鹤林阁。古有鹤林八景,即逢僧处(古竹院)、香花桥、寄奴泉、杜鹃台、濂溪祠、米芾墓、马祖塔和太傅松,现虽多湮没,然尚有杜鹃花、杜鹃楼等。
名人文化  历代文人雅士与鹤林寺都有渊缘,唐代诗人许浑、李绅、李涉等来寺游赏,留下诗词佳话,留下逢僧处景点;北宋时期,学坛各界领袖人物纷至沓来,又形成一个高潮。文豪苏东坡在鹤林寺内广植竹林,留下“苏公竹院”;理学家周敦颐凿池种莲于鹤林寺,孕育出千古名篇《爱莲说》留下“茂叔莲池”;书画家米芾慧眼识南山,并于其变幻莫测的云烟中得到启迪,开创山水画墨染技法,誉为“米氏云山”。直至最终魂归南山,生前曾许愿做鹤林寺守护神。
传说文化  南朝宋武帝刘裕从小就与黄鹤山有着密切的关系。《南史·本纪》载:“帝尝游京口竹林寺(即鹤林寺),独卧讲堂前,上有五色龙章。”《太平寰宇记》称:“宋高祖潜龙时,游竹林寺,有黄鹤飞舞,因改为鹤林寺。”此象依古人说法,是真龙天子刘裕登基的前兆。相传鹤林寺还有刘裕开凿的水井,世人称之为“寄奴(刘裕小名)井”,亦称“寄奴泉”。
此外,还有磨笄女传说:南朝隐士戴颙一生研究音乐,造诣很深,遗愿是将他创作的曲子整理成乐谱,流传后世,戴颙生有一女,深受戴颙影响,长于音律,也钟情于南山山水。在戴颙死后,为纪念父亲,她舍其居所为寺,决定终身不嫁,立志将乐谱整理成功,磨笄以明志,她磨发笄的地方被后人称做磨笄山。
景区有省文物保护单位1处:米芾墓:市级文保单位2处:鹤林寺大殿、杜鹃楼。其中黄鹤山北部米芾墓1987年重新修葺,保存尚好,其旁有五义士墓。
 黄鹤山、磨笄山两山的保护范围及周边地区,规划占地面积约55.6公顷,包括山体周边、黄鹤山路在内的总体环境,去除山体面积40.9公顷及林隐路小学,可利用面积14.74万平方米为本次规划研究的重点范围。
课题组开展“烟雨鹤林”历史文化景区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以自然生态为根本、以人文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掘景区丰厚的人文资源,积极拓展景区的生长空间,使厚重的人文底蕴与秀美的自然景观相交融,实现风景名胜和自然生态、人文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协调发展。以鹤林文化统领规划设计,以鹤林寺、阁、塔为标志,凸显景区特色魅力;以宋武帝刘裕、大书法家米芾、明相杨一清等人物,体现历史文脉;以苏东坡、周敦颐等大文学家文化史迹,提升文化内涵;修复历史名胜,配套建设现代服务设施,打造“烟雨鹤林”历史文化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