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山水生态 >> 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新型城镇

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新型城镇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9      阅读数:
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新型城镇

    ——对镇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的思考

 

              吴晓霞

 

  【摘 要】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举措。是由过去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具有文化品味和人文关怀的宜居之所。那么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加强文化建设,笔者以镇江为例,从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城镇建筑的文化内涵、城镇居民的人文关怀四个方面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进行了思考和探索,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文化建设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这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型城镇化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之所。新型城镇化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实力的竞争,更是城市文化实力的竞争。

  一、镇江市城镇化建设基本情况

  镇江作为苏南沿江的城市,从1977年到2013年,城镇人口由32.8万人增加到207万人,城镇化率由13.5%提高到65.4%。2010年镇江市做出重大战略部署,以“三新“建设(即:新市镇、新园区、新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并确定了15个试点镇、101个试点新社区。据镇江市民政局2013年数据统计,目前,我市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点社区112个。近期,笔者走访了部分乡镇发现,城镇化建设取得有目共睹的成效,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在全面推进,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速度相比还显得滞后。所以,在高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同时,如何保护历史文化、传承历史记忆、丰富居民生活成为不容回避的文化命题。

  二、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1. 历史文化的保护不够

  笔者搜索网络,类似《镇江最美古村落面临拆迁》《“镇江最美古村落”将拆迁》《镇江中华路大西路二十余处文物和古建筑可能拆除》《镇江:拆迁后无人看管古宅3扇大门等文物被偷走》《镇江千年粮仓因商住楼盘遭“强拆”专家称“惨烈”》及《涉及62处文物古迹 “镇江最美古村落”将拆迁》等的新闻比比皆是。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标题,诉说了镇江在城市建设中对历史文物保护的不力。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能够形成一定规模的历史街区和村落已不多见,能够叫得响且值得一看的也仅有西津渡了。

  2.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力

  3000多年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风貌,沉淀塑造了镇江风格独特、项目繁多的传统民俗文化。近年来,由于大面积的拆迁造城,传统文化原生态环境在逐渐消失。如:镇江新区建设万倾良田,使农民失去了田地,全部住进了统一安置的小区,成为真正的市民。但曾经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跳彩船、对唱、泥叫叫等传统民俗文化,已完全失去了原生态的本真状态,不再是农民在田间地头即兴的释放演出,现在只能在一些文娱汇演时作为表演项目,已失去了原汁原味。加之传承人年龄的老化以及传承人文化知识不高,造血功能不足,文化的传承面临严重挑战。

  3. 建筑文化的特色缺失

  建筑是城市最为宝贵、最为独特的文化优势。不同的建筑风格造就了每一座城市不同的特点。小桥流水的江南建筑、马头墙式的徽派建筑、大气雄浑的北方建筑等等。但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建筑也随着隆隆的推土机声消失殆尽。新的城市建筑大都以钢筋混凝土的高楼洋房为主,一座座高楼就如同儿童搭积木似地,拔地而起,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甚至有些盲目从洋,建筑风格欧式化,小区名称西化现象频频,如东方新卡纳、风景城邦英伦王子郡、远洋香奈河畔等等。有些盲目模仿,如丹阳后巷飞达村的文化中心建得像一座缩小版的天安门,给人以俗庸之感。这些建筑都失去了灵秀隽美的江南特色建筑风格,失去了建筑传承历史、传承记忆的作用,也失去了建筑应有的生命力。

  4. 公共文化设施缺少人文关怀

  笔者通过调研走访发现,我市公共文化设施普遍缺少人文关怀。一是部分小区公共文化设施不足,如新城市花园小区,安置了曙光村、黎明村、中华路等地的拆迁户,安置量大。而小区内仅有的一个小广场上,仅安装了几个简单的体育健身设施和几张长条石凳供居民游乐。该社区用房约200平方米,却没有其他管理用房和市民娱乐用房,连居民看书看报的场所都没有。句容三台阁社区,居住着5000余名90年代初土地就被征用的农民,而文化广场只有约300平方米,居民活动场地明显不足。二是部分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由于对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了解不够,仅仅按上级要求建设的文化设施,居民兴趣不高。如许多居民原为农民,文化程度偏低,加之年轻人在外打工,留在家的多为老年人,小区内设置的图书馆、电脑室等文化设施针对性不强、实际使用率不高。三是居民活动形式单调。活动主要以跳广场舞、打牌下棋为主,而且缺乏社区集体性的有益身心健康、促进居民归属感的活动。

  三、对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 重视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

  城镇化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城镇化建设并不是摧枯拉朽,破旧立新,而是要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自然,在保护好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城镇化建设。应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原则,做到保护、修缮、开发利用相结合。历史遗址和文物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物质表现,是不可再生资源。对一些历史文化遗迹,宁可让路,也决不能一拆了之,应加以修缮和保护。对于保留完整的古街区,可以开发旅游以及与传统文化相适应的文化产业项目,据悉我市姚桥一带将建古村落。对于规模较小的,可采用原拆原建的方式,将一些古建筑通过整合的方式加以保护。西安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则是将关中地区40余座上千间明清古民居,迁建复建,进行集中展示,值得借鉴。笔者了解到,镇江新区即将投入使用1千余亩的茶博园,园内建筑以徽派和江南建筑风格为主,古戏台等建筑将以拆除的老物件搭建,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保护方式。

  2. 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非物质遗产是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民族历史积淀的产物。3000多年的历史,给镇江留下了众多具有地域特色、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化遗产。针对大量传统民俗文化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与旅游结合,开发保留一些古村落和传统的耕种、生活方式,为民风民情营造一种特有的原生态的环境氛围。在非遗地建立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展示厅、演示厅。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建议由政府投入,建立培养基地,以政府供养的方式,提高传承人的待遇和积极性,鼓励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参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对一些濒临消失的非遗项目,抢救性地采取口述历史、拍摄记录片、影视片等方式加以传承保护。

  3. 重视城镇建筑的文化内涵

  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言:“每个人来到一个城市,第一个印象就是它的建筑,因此,建筑对一个城市的面貌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筑风格对营造城市特色起决定性作用。建筑与一定的历史、文化联系,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是凝固的“城市音符”。我们不仅要保护历史文物建筑,更要将当地的建筑风格传承下去,赋予城市以灵魂和精神,维系世代相传的情感。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结合各地的历史背景、文化特色和民风民情合理规划,突出地域性、突出历史文化内涵,做到一地一特色。如突出镇江西津渡的民清建筑文化、儒里的明清建筑、圌山的宗教文化建筑、丹阳九里的吴文化建筑以及镇江特有的山水文化园林建筑等。

  4. 重视城镇居民的文化关怀

  在城镇文化建设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对市民的人文关怀。一是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对一些新建的居民集中居住点要根据人口数量规划好文化建设用房和文化设施规模和场所,设置好文化项目。老小区要加大投入逐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二是根据居民实际需求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开展符合居民喜好的文化活动。如建设体育馆、影剧院、茶吧等,开展戏曲、文娱表演及运动会等活动。三是要加强对市民的教育和引导。市民文化的内容包括市民的民主、法制、道德意识、生产、生活、行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引导,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化,逐步提高新市民的文化素质。

  一个城市缺乏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应是人们文化层次的提升和精神内涵的丰富。镇江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山水资源丰富的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加强文化保护,传承历史文脉,塑造城市特色,关怀市民精神需求。从而将镇江打造成一座具有历史记忆、个性鲜明的文化城市,一座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生态城市和一座经济文化繁荣、市风文明的现代化和谐城市。

 

 

 

参考文献

 

  1. 范周.文化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色之路. 中国经济网,2014年6月5日

  2. 康宁.推进新型城镇化凸显文化特色. 郑州日报,2013年4月26日

  3. 小议我国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公务员之家

  4. 翟江玲.城市建筑的文化内涵不能丢.中国社会科学在线,2013年03月18日(总第428期)

  5. 卜希霆、齐骥.新型城镇化的文化路径.现代传播,2013年第7期(总第204期)

  6. 韩禄.文化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定位问题研究.求是理论网,2014.6.7.

 

(作者为镇江市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文博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