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山水生态 >> 中国稻鸭共作的镇江元素

中国稻鸭共作的镇江元素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9      阅读数:
中国稻鸭共作的镇江元素

 
                                                       沈晓昆
 
  稻田养鸭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但在现代农业中却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稻鸭共作是稻田养鸭的继承和发展,开辟了水稻、水禽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在生态农业中大有作为。从稻田养鸭发展到稻鸭共作,从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生态农业,显示了传统农业顽强的生命力。传统农业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不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盛赞稻田养鸭为:古代中国人民的特别有意义的发现、中国在生物防治技术上的独特贡献,即开发利用脊椎动物作为昆虫的防治力量、出现于中国的生物防治中最有意义的革新……这就是鸭子的应用、这一传统无疑是激励已植根于中国的生物防治在近30年来绽开现代之花的源泉。
  稻鸭共作技术起源在中国、完善在日本、发展在亚洲。它既传统又现代,既古老又年轻。稻鸭共作与稻田养鸭已经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和同一个做法了。
  镇江市在国内最早从日本引进稻鸭共作技术与成果,从2000年至今,通过与日本持续不断地交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经过十多年持续不断地研究与发展,技术不断成熟、配套、完善,成果应用推广速度加快。2004在镇江召开了第四届亚洲稻鸭共作研讨会,推动了稻鸭共作在中国及亚洲的推广。已出版稻鸭共作专著三种,2006年在镇江拍摄的稻鸭共作科教片,获得了第23届国际农业电影节一等奖。稻鸭共作成果先后获得了镇江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建成了唯一的国家级稻鸭共作引智示范推广基地,镇江稻鸭共作成为中国稻鸭共作的一个窗口与缩影,中国的稻鸭共作中有不少的镇江元素。
  1 选用优食味水稻品种
  过去国内对优食味稻米研究较少,生产上缺乏这方面的品种。
  以往采用日本软米、优食味品种柔小町、W3668、越光、阳光等。这些品种秆软、不耐肥、产量低,亩产250-300公斤。
  国内优食味育种上,产量、食味上已有进展。以江苏省为例,南粳46、南粳5055、南粳9108等的育成与配套,使得在江苏全省都能够种植优食味水稻。这些品种,采用精确定量栽培,亩产在650-700公斤,采用稻鸭共作栽培,产量可达450-500公斤。镇江很快将这些将优食味稻米组合到稻鸭共作中,稻米产量比日本优食味水稻品种几乎翻了一番,实现了食味佳、产量高、效益高。
  2 选用役用鸭
  传统养鸭,根据鸭的经济用途而将鸭的品种计划分为蛋用鸭、肉用鸭、肉蛋兼用鸭。完整的鸭经济类型,除蛋用鸭、肉用鸭之外,还应当包括役用鸭、观赏鸭。
  稻鸭共作,开辟了水稻水禽生产的新途径。稻鸭共作,主要是充分利用了鸭的役用性能。由此,提出了役用鸭的选育及应用。役畜的利用有悠久的历史,役鸭是役畜利用新的发展。丰富了役畜利用的理论的实践。鸭为水稻除虫、除草、松土、中耕浑水、刺激生长。迄今为止还没有那一种家畜、那一种动物(鱼、蛙、蟹、虾等)能有役用鸭这么多的役用功能。
  役用鸭选育与应用的实践表明,不同鸭的品种,其役用性能存在明显差异。对役用鸭要求体型大小适中、役用性能好、适应力强、抗性好、产蛋多、产青壳蛋。镇江水禽研究所经过持续十多年的研究,终于筛选到了役用性性能优异的鸭品种。将役用鸭鸭品种应用于稻鸭共作生产,获得了满意的效果,既保证了稻鸭共作的效果,又提高了养鸭的效益,推动了稻鸭共作健康稳步的发展。
  在役用性能上,找到了能明确其役用性能优劣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对国内多个鸭品种进行了耐水性测定,从而为生产应用提供了依据。役用鸭在完成稻田各项作业任务后,先用于产蛋。稻田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了培育青年鸭的理想场所,蛋鸭青年鸭的培育在稻田完成,鸭子发育良好,为日后多产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既节省了青年蛋鸭培育的成本,又大大减少了养鸭所产生的鸭粪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役用鸭完成稻田各项作业后收上来,是优质美味的肉鸭,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除役用性外,还要兼顾到肉用性、蛋用性,以提高鸭子在整个稻鸭共作的效益。役用鸭不仅要求役用性能好,还要能产蛋,性能优异,产蛋多,产青壳蛋。役用鸭的体型大小适中,从稻田收上来后,体重能达到1.5公斤左右。
  3 应用零日龄 
  零日龄放鸭也是稻鸭共作实践提出来的课题。现有的稻鸭共作技术,雏鸭需经过保温育雏及提前驯水才能放入稻田。而鸭育雏的时间,正是稻农农活正忙的时间,这对没有养鸭经验的稻农来说,是一件吃力而麻烦的事情。为此,研究开发出了可以省去育雏环节的零日龄放鸭技术。
  零日龄放鸭是指鸭出雏羽毛干后,不经保温育雏、不经提前驯水,而将雏鸭直接放入稻田的一种新技术。不用说传统的养鸭理论没有这种方法,就是现有稻鸭共作技术中也没有这种方法。零日龄放鸭,是对传统鸭育雏理论和技术的挑战和革命,更符合鸭特别是雏鸭的生理,更能发挥鸭自身的潜力。又省去了育雏环节,是稻鸭共作技术的一项重大进展。适合中国南方各水稻产区应用。北方稻区由于昼夜温差大、夜间气温低,仍以采用经提前驯水的、二周到三周龄的鸭苗为宜。
  零日龄放鸭的研究表明,不同鸭品种耐水性差异很大。杂交鸭优于常规鸭,零日龄优于三日龄、六日龄、九日龄。镇江市在国内独家开展零日龄放鸭的研究,从国内多个家鸭品种中筛选到耐水性强、役用性好、产蛋多且为青壳蛋的鸭品种,为稻鸭共作中最为关键性的因子提供了可靠的技术、物质保障。
  一些稻鸭共作技术的应用推广单位,由于多种原因不能做到当天放鸭下田,但其应用的是镇江天成公司提供的鸭苗,这些鸭苗多是采用零日龄放鸭的育雏技术培育的,鸭苗的成活率高。镇江繁育的役用鸭苗已经推广到长三角地区。
  4 推广新模式 
  这两年稻鸭共作上应用的新模式有:
  4.1一鸭三用
  一鸭三用是指鸭的利用方式,即役用、蛋用、肉用。鸭先用于役用,鸭子从稻田收上来以后淘汰公鸭,留下母鸭产蛋,产下的鸭蛋可鲜销、可加工成咸鸭蛋、皮蛋,待产蛋量下降时再淘汰老鸭作肉用。选用全能鸭为实现一鸭三用提供了品种基础。全能鸭是指鸭的品种所具备的性能,一鸭三用提高了稻鸭共作中鸭这一块的效益,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了稻鸭共作的效益。这一应用模式已在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中原地区的河南得到应用。
  4.2有机基质软盘育秧+机插秧
  传统水稻种植以手工插秧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这种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水稻生产的需要。水稻机插的应用、推广,成为水稻生产的必然趋势。传统机插育秧采用旱地土机插育秧,这需要准备大量的细土,环节多、用工多、成本高、难度大,影响了机插育秧的推广应用,现已为采用有机基质所替代。镇江生产有机基质生产厂家现有兴农、培蕾、恒欣等,原料多为工农业生产的有机废弃物生产,实现了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同时覆盖无纺布,膜内温度平稳、有利秧苗生长,也有利于控制虫害。高速插秧机行距固定、株距可调,与水稻高产栽培所要求的株行距并不矛盾,完全能适应稻鸭共作对株行距的要求,且作业效率高、栽植质量高,有助于稻鸭共作的产业化发展。机插秧苗小,鸭子大小要与秧苗大小相适应。零日龄育雏的鸭苗完全能适合机插秧。
  4.3秧田无纺布(防虫网)+大田稻鸭共作
  近年水稻条纹叶枯病有加重发生的趋势,对水稻的高产构成了威胁。一旦发生了该病,基本上没有好的解决办法。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在秧苗期传毒引起的,因此控制秧田期灰飞虱的危害成了控制条纹叶枯病的关键。鸭子能有效地控制灰飞虱,进而控制条纹叶枯病的危害。但鸭子主要是在水稻大田期发挥这种作用,而在秧田期鸭子还无能无力。防虫网覆盖首先由镇江研发并应用研究于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推广到全国十多个省市,先后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其后,镇江又将这一技术结合到稻鸭共作上。秧田覆盖无纺布(防虫网)较好地弥补了这一时段鸭控虫的空白期。“秧田无防布+大田稻鸭共作”,前程秧田采用无防布(防虫网)属物理防治技术,后程大田采用稻鸭共作属生物防治技术,从而对灰飞虱实现了全程控制,有效防止了条纹叶枯病的发生。
  4.4苕子-稻鸭共作
  鸭子提供的有机肥数量毕竟有限。要提高稻鸭共作稻米的产量,除了鸭粪外,还要切实解决好有机肥料的来源。种植绿肥特别是有固氮作用的豆科绿肥,应该是最佳的选择。苏南地区向以种植紫云英为主,但紫云英对气候、土壤、地域的适应性远不及苕子。水生绿肥绿萍大面积应用尚有待研究。
  植物化感作用(即植物的相生相克)研究是国际农业研究的前沿,化感研究的结果表明,苕子的化感作用最强、是最实用的豆科绿肥,而紫云英的化感作用却很弱。日本已将研究成果用于水稻有机生产,国内虽有少数苕子化感的研究,但仅停留在实验室、研究论文上。镇江市率先将这项成果组装、应用到稻鸭共作生产中,多点试验获得成功。结果表明,苕子的适应性、鲜草产量、控草效果明显优于紫云英,增肥、控草一举两得,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和发展前景。苕—稻鸭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有机水稻种植上受病害、虫害、草害,有机肥少的制约、产量不高的瓶颈,对提高稻鸭共作的作业效果、提高水稻产量、效益有明显的作用,比稻鸭萍模式更省工、更易于推广,是继零日龄放鸭技术后稻鸭共作上的一大进展,对其它方式的水稻有机种植、水稻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5 生物农药—短稳杆菌
水稻病虫害防治面临严峻形势和严重挑战。近年我国水稻虫害及防治上,无论就发生面积还是就造成的产量损失来看,稻飞虱居第一位、稻纵卷叶螟居前二、三位。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使得害虫抗药性增强。菊酯类农药诱发了稻飞虱的繁殖力,吡虫啉长期大量使用,使稻纵卷叶螟、褐飞虱抗药性增强,最高抗性达600多倍。
  短稳杆菌是镇江自主研发并准予投入生产的一种全新的生物农药,对鳞翅目害虫有很好防治效果。田间药效试验表明,短稳杆菌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平均防效分别为70.03%—81.56%,高于对照,且对水稻安全,对天敌无不良影响,对人、畜、禽安全,还能用于三化螟、二化螟的防治,与鸭子能有效控制飞虱类害虫形成很好的互补,且有利于保护天敌,对人畜禽安全,应用前景广阔。
  选用国内育成的优食味稻、选用役用鸭、应用零日龄、采用有机基质育秧、秧田防虫网覆盖+大田稻鸭共作、应用苕-稻鸭模式、应用短稳杆菌、一鸭三用等新技术、新成果,使稻鸭共作技术更加先进、适用、成熟,小面积上连续三年亩产达到550公斤,面上大面积也达到了400-450公斤。而一般有机水稻的亩产仅250-300公斤。稻鸭共作已成为有机水稻生产的核心技术,稻鸭米、稻田鸭、青壳鸭蛋等为消费者提供了优质、安全、美味的食物。良好的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此可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鸭声一片。
 
(作者为镇江市科技局原农业处处长,现为国家稻鸭共作引智示范推广基地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