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山水生态 >> 中国大运河遗产如何表述当下 ——以镇江谏壁闸为例

中国大运河遗产如何表述当下 ——以镇江谏壁闸为例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4-12-20      阅读数:
中国大运河遗产如何表述当下
——以镇江谏壁闸为例
公维军 孙凤娟
      摘 要:大运河镇江段的谏壁闸始建于20 世纪50 年代,时间上明显存在断裂,空间上归属于运河整体,巨大的社会价值与遗产本身的原真性使之成为中国大运河遗产表述当下的一种代表性范式,“当下”也由此具备了被表述的可能。
      关键词:大运河遗产 谏壁闸 表述范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 年度镇江市社科应用研究“长江大运河文化研究”专项重点课题
      “文旅融合视域下镇江长江与大运河核心文化主题公园建设研究”(2023DYZ04)阶段性成果。
      一、谏壁闸的空间归属与时间凝固
      谏壁闸位于江苏省镇江市谏壁镇,是大运河江南段的门户,也是江河交汇的空间节点。因此,就理解谏壁闸的空间意义而言,存在着大运河线路和地方空间的两个维度,即谏壁闸作为点在“线”和“面”中的“表述”和“被表述”。
      (一)谏壁闸是地方空间的闸
      据《丹徒县志》载:“谏壁一作练壁,一作涧壁。因镇南有雩山,似练湖之壁,故名。”足见谏壁与练湖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练湖是为充分发挥其蓄水功能,方便适时调节水量用于灌溉和排涝而开挖的。练湖是古代人民治水传统的产物,而谏壁因“似练湖之壁”而得名,这也确证了谏壁、水、练湖三者之间的关联,集中表述了以水为利的“水利”理想。水和农业存在着天然的、密切的联系,人们在思维上形成了“水利”的理想追求,在实践中贯穿着对水的治理和改造,构成了有关“水”的历史叙事。
      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文明的历史定位就是“水”,治水的叙述形成了有别于真实历史的文化记忆,因为文化记忆关注的是过去中的某些焦点。从社会的角度而言,“水的控制不仅意味着灌溉农业,还与洪水控制、排水系统以及作为交通与运输渠道的水道控制相关。比如流域土地控制和水利控制的关系就是一个更大、更复杂的问题”。因此,开通运河、挖掘和蓄水、修建船闸等等都属于水的叙事,同样,谏壁闸也是治水传统的当代延续,全方位继承了地方对水的控制和治理的遗产。
      (二)谏壁闸亦是运河线路上的闸
      闸,《说文解字》注:“开闭门也,从门,甲声。”可以说,闸是运河技术的“节点”,是人力对运河水道的自然因素改造的一个阶段,必须将闸置于整个大运河体系之中进行考察。
      大运河贯穿南北,水源供给和地势高差两大因素影响通航,需要施以改造。比如,“南宋人将润州(镇江古称)段地形形容成乌龟壳,南北低而中间高,是长江和太湖的分水岭,船只要通过这个高岭,要借助工程措施才能实现。”在闸出现之前,运河上调节水位来控制通航的手段是修建“堰埭”,后来逐渐出现闸、潮闸、复闸等。历史地看,人类对水流、河道的控制是一个逐渐演进、累积的过程。镇江当地保存着多种运河水利的技术形态,埭出现得很早。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以闸代埭的趋势。“京口埭”到“京口闸”是非常典型的案例,新的京口闸代表了11 世纪中国领先世界文明的水利工程技术。北宋年间京口闸改建为复闸。所谓复闸,就是由相距不远的多个闸门组成多级闸室,依靠蓄水调节水位,船只从长江进入外闸、内闸、升入运河,能够有效平衡由于地形形成的航道水位差。“复闸是由闸门、引水和退水渠、澳(蓄水陂塘) 组成的工程体系。除具备季节性水量调节的功能外,通过航道上多级闸门与引(退)水设施的运用,形成了类似现代船闸的工作原理。”京口闸利用渠、澳、闸形成水利枢纽,集引潮、蓄水、输水、节水、通航于一体,在功能上出现了分化,但并非一体多用,而是由不同的系统协同作用。因此,中国大运河就必然存在自成系统的“技术性”。
      谏壁闸是建国后调整运河水道、合并江南运河通江口而建的一处建筑群,距离苏南段运河口1.5 千米,可以避开市区中心,航运条件明显改善。谏壁闸的原理、功能分类基本仿制京口闸,由多级闸门控制,节制闸以水为主,船闸以运输为主。运河的通江历史是“五口并一口” 空间转化的历史,此后谏壁口逐渐形成船闸、节制闸和抽水站不同系统集成的水利枢纽,其内部的完善是动态性的:节制闸1959 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设计引水流量300m³/ 秒,排水流量980m³/ 秒,2015 年重建。谏壁船闸原设计闸宽20 米,1978 年开工建设,于1980 年通航。1999年扩容升级后宽度升级为23 米,2003 年交付使用后谏壁船闸成为苏南运河上唯一的大型单级复线船闸,通航船舶遍布全国十余个省市,成为江苏内河水运沟通南北、横贯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谏壁闸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位于江河交汇之处,水脉沟通促进文化交融,更因为它是运河线路的闸,可以注解“五口通江”时代人类对水流和河道的控制技术,凝固了一段历史时间。
      基于遗产“原真性”的理解,运河本身无法表述技术形态和历史过程,曾在11 世纪领先世界水利技术的京口闸也无法足够地表述自身的“原真性”。而有着70 年历史的谏壁闸自然应该被给予更多的关注,因为它从最初的原理、建筑形制和材料发展到现在的巨大规模,经历了古典到现代的转换,统筹水利和效益发挥最大化更为现代,可以说大运河所代表的中国古代治水技术是能够得到确证的。因此,“治水”构成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技术遗产。回到时间,我们更应关注的是谏壁闸对无形技术的复制、对无形历史过程的凝固,对大运河遗产体系的充分的说明和注解价值。
      二、作为遗产的谏壁闸:时间、分类与整体性
      事实上,谏壁闸从开工建设之日起,就承担着江南运河商贸转运、防洪防涝的公共功能。据《镇江市志》载:“入江口的节制闸和船闸、抽水站组成太湖湖西沿江地区的重要水利枢纽工程,承担着防潮、引江、提水和通航任务。”直到今日,谏壁闸通航的江南运河段仍然是大运河动脉上最繁忙的河段之一。2018 年7 月,谏壁船闸成为全省航道系统中第一批推行“水上ETC 智能、便捷过闸系统”的大型船闸。党的十九大以后,内河水运进入新时代,智能、便捷成为船闸服务水运的新目标。谏壁节制闸、谏壁抽水站是“水(利)——土(地)”的协作关系的核心,整合灌溉系统、生态系统、水利系统、民用系统,发挥着巨大的社会功能。太湖流域以西地区,包括丹阳、金坛、溧阳、武进、句容、高淳和镇江部分地区,540 万亩耕地的灌溉和排涝依靠谏壁水利枢的抽水系统提供安全保障。节制闸引水构建水生态,全年常态化引水,太湖流域广泛受益,社会效益巨大。在当代,谏壁闸凭借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成为“被表述”的对象。2019 年,谏壁船闸航运文化标识概念规划项目通过评审,同蔺家坝船闸一起被列为江苏省建设航运文化特色鲜明的大运河文化带样板工程项目。同年6 月,由江苏省多个部门联合举办的“寻找大运河江苏记忆”活动成果发布会上,谏壁闸最终获得“江苏最美运河地标”荣誉称号。可见,谏壁闸在当下社会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价值。而谏壁闸作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可以抛弃时间性转向社会的、人本的角度获得遗产性,进而融入大运河的遗产体系,实现大运河遗产的当代表述。
      谏壁闸是集成系统的水利枢纽。运河岸边的人民靠着运河和长江生活,讨生活的漫长历史所形成的不仅是器物层面的物质,还有对特殊生态的认知以及对家园的构建。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语境中,谏壁闸一方面表述自我,另一方面也表述着中国大运河遗产体系中的当代范式与实践观照。无论是样板工程,还是最美地标,共同指向的就是谏壁闸的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的交叉和统一,因为中国大运河具有超广时空尺度的连续性、延展性工程,至今仍然具有活态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谏壁闸基于空间归属而自然地从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这个庞大的体系中获得了遗产化的前提,基于“当下性”和社会价值而强化了本体意义上的遗产化的可能,那么谏壁闸势必从被动的、接受的姿态转向主体的、能动的姿态去表述自己。这就回到最初的问题,那就是谏壁闸要在时间和遗产的关系框架中,在当前遗产划分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坐标,或者建构自己的表述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方式。
      理解谏壁闸的遗产意义,首要的是将其置于遗产体系中去。而面对如此庞大的体系,第一步应该将其还原到世界遗产评估的指标——突出的普遍价值中,其中最突出的地方就在于其技术形态和功能形态。就功能性从多系统整合的角度而言,首先是通航功能,作为重要的通航节点沟通了江南运河和长江;其次是农业灌溉功能,节制闸和抽水站发挥调洪、蓄洪的功能, 保障周边农业用地的基本用水和排涝需求,可以归入农业遗产;再次是生态功能,谏壁闸的生态补水对长江治理、实现“河长治”发挥了巨大功能。除此之外,还需注意三点,第一,谏壁闸具有物质的形态和历史的价值,能够重新认识河闸的技术演进谱系;第二,谏壁闸具有社会的价值和经济的价值,至今发挥着集成系统的综合效益;第三,谏壁闸也具有文化价值,是古代治水记忆的当代遗续。总之,谏壁闸是集中谏壁船闸、谏壁抽水站、谏壁节制闸为一体的运河建筑群,是依托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和社会需求综合考虑的人与自然“对话”的产物。
      从本质上说,文化景观是人类使用土地的特殊方式,在人和自然的“对话”中产生。“能够反映该区域本色的、独特的文化内涵”自然是从整体的空间场域中去理解文化景观的精神性, 而非割裂地理解其物质性。文化景观的其中一个独立的类型就是运河,谏壁闸作为运河的重要节点,自然可以从文化景观和整体性原则下理解:首先,谏壁闸是人和自然协商的产物,是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的混合遗产;其次,它是整合多重功能系统的实用性遗产;再次,它是点、线、面深层关联、需要相互理解的遗产点;第四,它是日常生活和政治话语共同建构的遗产;第五,它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统一的双重遗产。
由上观之,谏壁闸仅仅是中国大运河遗产体系中的一个点,从谏壁闸的遗产性,再去观照大运河的整体性,确实是坚持一以贯之的整体性原则。从整体性的角度理解谏壁闸,理解大运河,就会看到大运河文化遗产中时间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地上地下的关联性等。将整体性看作理解性的概念,用以阐释大运河的突出的普遍价值,同样,整体性也可以作为操作性的概念去指导遗产保护。从谏壁闸的保护与利用现状透视大运河,发现大运河被分为不同行政区划中的不同部分,并未将河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保护。后果是地方政府将其视为归属性资源,强化归属性、差别性,造成了国家水利资源的浪费、污染等问题,破坏了河流自然生态和社会格局。2016 年,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此保证河流河水清洁、岸绿鱼游的良好生态环境。河流事实上是一个包容巨大的“自然——文化”遗产,善待它的方式就是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也从实践层面确证了当代物质形态与大运河文化遗产体系的内在统一性, 从谏壁闸推演到大运河也就具有了合理性,即谏壁闸不仅可以表述自身,还能进一步建构中国大运河遗产的当代表述方式。
      三、结语
      2014 年大运河申遗成功,作为线路遗产的运河是一个整体,就必然会遮蔽一些问题,其中必然涉及时间,例如大运河具有时间的断裂性和不断的累积性,如何保证和证明其原真性, 大运河线路上的近代、现代遗存如何被看待和保护,这些遗存是否具有遗产化的前提和可能, 国际有无经验可以借鉴,等等。而关于以谏壁闸为代表的大运河遗产表述当下的探讨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第一,谏壁闸遗产化如何可能。作为运河线路的一座建筑群,谏壁闸从空间归属获得遗产化的前提,而且也复制了11 世纪人类对水的控制的最高技术文明,凝固着古老民族的“水利”理想。第二,谏壁闸遗产化如何生成。从当前国际遗产对时间和价值的讨论中,谏壁闸可以获得将本体遗产化的路径,尽可能抛弃时间性转向社会的、人本的角度,通过遗产的意义和价值融入大运河的遗产体系。第三,如何看待作为遗产的谏壁闸。从整体性的原则,谏壁闸和大运河的互联互动揭示了时间、空间、分类、保护、评估、管理等多重意义上的整体性。谏壁闸的综合系统,不应该仅仅作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更应该关注到它的历史价值和遗产价值,不仅仅是镇江、江苏的遗产,而应该是中国大运河当代物质形态“遗产性” 的表征,是中国大运河遗产的当代表述。
(作者:公维军为江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孙凤娟为江苏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