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会
图文推荐
沈括对镇江大运河文化的贡献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4-10-09 阅读数:
沈括对镇江大运河文化的贡献
孙洪军
摘 要:北宋时期著名科学家沈括晚年定居镇江梦溪园,编写了享誉世界的中国古代科技巨著《梦溪笔谈》,记录了与镇江有关的运河科技成就,记载了镇江有趣的官政故事,为镇江留下梦溪园与《禹迹图》等古迹,大大丰富了镇江大运河的文化内涵,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公园提供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沈括 镇江 大运河文化 贡献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钱塘人,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多有建树,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1]8537。沈括还是一位闻名世界的科学家,晚年在镇江筑梦溪园,汇毕生所学所闻科技知识,撰成科技巨著《梦溪笔谈》,为镇江大运河历史文化留下丰厚的遗产。
一、记录运河科技成果
沈括晚年在梦溪园“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1]8537,这里的“笔谈”即《梦溪笔谈》。“我国勤劳智慧的祖先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上所作出的不可掩抑的光芒,也由此书的记载,得到举世的认可,而《梦溪笔谈》也成为我们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2]40《梦溪笔谈》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的记载,为这两大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科技成果的记载与传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梦溪笔谈》中关于水利部分,多是他自己在治水活动中的真知灼见以及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沈括具有在当时极为可贵的科学求真精神”[3]31。在传播运河文化方面,《梦溪笔谈》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1.测量疏浚汴渠
汴渠是北宋著名的漕渠,据《宋史·河渠志三·汴河》记载:通过汴河,“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及至东南之产,百物众宝,不可胜计。”[1]1558“因此,修浚和治理汴河在北宋显得尤其迫切,成为北宋历代皇帝与朝臣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毫不夸张地说,北宋对汴河治理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任何一个朝代。”[4]31 随着时间的推移,汴河逐渐湮塞,影响漕运,急需疏浚。
沈括受命疏浚汴渠,为提高测量的精度,“在使用了水平、望尺、干尺等常用仪器的同时,大胆引入分层筑堰的测量新技术,进行立体地形测量”[5]35,精确测得开封到汴河入淮口两地之间距离为八百四十里一百三十步,高差为十九丈四尺八寸六分。这种精度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根据实测的结果,沈括制定出详细的疏浚方案:一、疏通汴河;二、用挖河淤泥改造沿岸盐碱地;三、改引黄济汴为引洛济汴。汴河的疏通,节省了每年汴口开塞费用,解除了京师汴堤决口的危险;经过沈括的治理,“汴河四时行流,终年可通漕运”。[6]57 沈括倡导以挖出的淤泥沿汴河淤田9000 多顷,为国家增加了新的赋税来源。舍弃含沙量大的黄河水济汴,改引含沙量小的洛河水济汴,降低了汴河淤塞的程度。“这种用清水代替多沙水更换水源的方式可以有效防范汴河的再次淤积,也为后代治理运河所借鉴。”[7]86 沈括通过治理汴河达到行漕、淤田、泄洪的多重效果,符合现代系统论的观点,体现了沈括超人的聪明才智。
2.记录真州复闸
为了维持运河的水量与水深,古人在运河上修建一些拦截水流的堰坝,堰坝在保持运河水量水深的同时也阻断了漕船的正常航行。漕船为了翻越堰坝,需要采用盘坝技术,即用人力或机械力拖曳漕船过坝,盘坝需要大量人力,技术要求很高且具有较大危险性。为克服盘坝的弊端,古人又发明了船闸(斗门),开始出现的是单闸,即在堰坝中间修建一座水闸,用闸门的启闭控制漕船的进出。“宋代在真州、扬州、高邮、楚州、泗州运河沿线,建有斗门水闸79 座。”[7]87 较之堰坝,单闸节省了人力成本,但是漕船下行难于节水,漕船上行难以逆水行舟。为克服单闸这一弊端,宋代在单闸基础上又发明了复闸。最早的复闸出现在扬楚运河上。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二官政二·复闸》中记录了中国大运河史上最早的真州复闸,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监真州排岸司右侍禁陶鉴始议为复闸节水,以省舟船过埭之劳。是时工部郎中方仲荀、文思使张纶为发运使、副,表行之,始为真州复闸”[8]95,真州复闸的创建不但大大提升了漕船的运量,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体现出很高的运行效率。“正是有了《梦溪笔谈》的记载,才足以证明真州复闸作为中国第一座有文字记载的复式船闸,比欧洲同类船闸早了约400 年,是世界上第一座复式船闸,在世界运河史上也具有一定首创意义。”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复式船闸技术的应用是漕运史上的革命性创新,标志着宋代“中国大运河河工技术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真州闸代表了当时世界水利科技的最高成就。”[9]141 复式船闸运行效率远远高于盘坝与单闸,因而很快得到推广。“自后北神、召伯、龙舟、茱萸诸埭相次废革,至今为利。”[8]95
3.设计使用船坞
《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二·权智》记载,为了解决修复龙船的问题,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宦官黄怀信提出修建船坞的设想,“于金明池北凿大澳,可容龙船,其下置柱,以大木梁其上,乃决水入澳,引船当梁上,即车出澳中水,船乃笐于空中,完补讫,复以水浮船,撤去梁柱”[8]234。船坞的发明,为建造、修补船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工作平台,体现了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这一充满智慧的奇思妙想就是通过沈括的《梦溪笔谈》流传下来的。船坞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改写了我国造船、修船模式的历史,对我国船舶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丰富运河文化内涵
1.巧断刑案维护治安
在《梦溪笔谈》中沈括记录了两位精明干练的镇江官员的为政事迹,他们的聪明才智与治理能力令人称奇。
《梦溪笔谈·卷十一官政一》记载,鞠真卿做润州知州,百姓有打架斗殴者,在应得罪罚之外,再让先出手者给被打者赔偿钱财。“小人靳财,兼不愤输钱于敌人,终日纷争,相视无敢先下手者。”[8]90 打架斗殴是扰乱社会秩序的违法行为,在处理打架斗殴案件时,鞠真卿利用人性计较私利的弱点,对先下手者依法治罪的同时课以罚款,并将罚款给予被动斗殴者,以惩戒那些主动打人者,这样有效制止了打架斗殴行为的发生,可以说鞠真卿“在惩治打架斗殴者方面还真有一手”。[10]105
《梦溪笔谈·卷十二官政二》记载一个微型侦探案件。张杲卿做润州知州时,有位妇人的丈夫外出数日未归,生死未卜。忽然有人报案说某菜园井中有死人,这个妇人惊恐万状,匆匆前往探视,嚎啕大哭说:“这是我丈夫啊!”地保将这一案件上报官府。张皋卿命令衙役将左邻右舍集中到井边,勘验死者是否是该妇人的丈夫。众位乡邻都说水井太深,井下黑暗,看不清楚, 不能辨别死者是否是该妇人的丈夫,因此请求差役将死者打捞出井,方可辨认。张杲卿说:“众皆不能辨,妇人独何以知其为夫?”[8]95 于是将该妇人收入监牢,严刑审讯,妇人熬刑不过,承认其与奸夫通奸,合谋杀害了亲夫,奸夫淫妇受到应有的惩罚。该案件中,妇人心中有鬼,做贼心虚,露出了破绽,“被善于观察与分析的张杲卿逮住了狐狸尾巴”。[10]124
2.触景生情感叹人生
陈升之,字旸叔,建州建阳人,北宋神宗熙宁初年的宰相,表面支持王安石变法,曾授镇江军节度使,封秀国公。大约看中镇江江河交汇的便利交通条件和壮美如画的风景名胜,因此在镇江营建规模宏大的府邸,亭台楼阁与假山水池无所不有,绵延数百步。当豪宅竣工之时,他已病入膏肓,无缘在其中安享富贵,只能乘坐滑竿登上西楼观看一番。“人谓之‘三不得’:居不得,修不得,卖不得。”[11]274 北宋时期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频繁,作为封建官僚的陈升之积累起大量财富,过着锦衣玉食的腐朽生活。沈括“对广大人民的疾苦有着较大的感触”[6]162,他记录人民群众评价陈升之的“三不得”,以揭露北宋官僚政治的腐败,暴露北宋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具有一定的批判现实的积极意义。
沈括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定支持者,在某种程度上与陈升之站在同一战线上,故二人同朝为官,互有好感。晚年又都定居润州,沈括的梦溪园与陈升之的宅第相距不远,互有往来,交往十分密切。沈括曾在陈升之家园内避暑,并写《陈丞相宅避暑》诗。陈升之去世后,沈括写《吊陈升之宅》:“丞相旌旗久不归,虚堂宁止叹伊威。绿槐楼阁山蝉响,青草池塘野燕飞。”[12]66 感叹人生苦短及对宦海沉浮的无奈。
3.吟咏诗歌升华思想
沈括晚年定居润州梦溪园,在这里除撰写中国古代科技巨著《梦溪笔谈》外,还写了富含文艺色彩的诗歌和散文,其散文集收录了《岸老堂记》《萧萧堂记》等文。沈括没有专门的诗歌集,其诗歌散见于《梦溪笔谈》条文中及他人文集、地方志等约十多首,其中有些是描写镇江风景名胜的。
甘露寺在北固山后峰,古迹众多,历代文人墨客多有吟咏。沈括《润州甘露寺》说:“丞相高宅半草莱,旧时风月满亭台……三国是非春梦断,六朝城阙野花开。”其蕴含的思想与唐代诗人刘禹锡《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及清曹雪芹《红楼梦》中《好了歌注》“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床场”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一个多才多艺、富有创新精神的实干家,沈括“对国家作了很多贡献,而竟被贬退隐,他的心是并不平静的”。[12]66 诗人站在北固山甘露寺的高台上,遥望范公桥南已故宰相陈升之的故宅,不仅心潮澎湃,怀古吊今的怅惘之情溢于言表。
三、培植镇江旅游资源
沈括晚年在镇江构筑了梦溪园,复刻了《禹迹图》,为运河之滨的镇江留下极为珍贵的旅游资源。
1.构筑梦溪园
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沈括之父沈周接替政治家范仲淹出知润州,沈括可能随父亲来到润州,这应该是沈括与镇江建立联系的开始。据《梦溪笔谈·沈括自志》记载,在三十多岁时, 沈括曾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个小山,山上繁花似锦、树木扶疏;山下溪流蜿蜒,浓荫洒岸,好一个恬静自然的人间乐土!沈括很喜欢梦境中的那方乐土。此后沈括又多次梦到那个令他魂牵梦萦的地方。
当沈括谪守宣城时,有个名为无处的道士告诉沈括:京口山川奇丽风光无限,是个适合居住的好地方。此时正好京口有人要出卖自己的园子,沈括便用30 万钱将园子买下。他在《自志》中说:“元祐元年,道京口,登所置之圃,恍然乃梦中所游之地。翁叹曰:‘吾缘在是矣。’”[13]330 于是决定在京口构筑梦溪园。“元丰八年二月(公元1085 年3 月)沈括在随州遇赦后,沿长江东下,在京口停留,观其圃,决定晚年定居京口,把该年七月十五日定为建园日期,正式命名并亲 书‘梦溪’,随后开始筑园。”[14]93 沈括的梦溪园占地十余亩。在梦溪园里,沈括抚琴、下棋、参禅、写字、作画、饮茶、吟唱、与朋友交谈、饮酒,他把这九种爱好称为“九客”,梦溪园成为沈括官场失意后心灵的皈依之地。
沈括在梦溪园居住八年后溘然长逝,归葬故乡杭州,后梦溪园数易其主。1985 年镇江市人民政府在原址修复了梦溪园。“园门上端,有镇江籍著名科学家茅以升题写的石匾‘梦溪园’三个大字,苍劲有力。”[15]95“梦溪园是沈括亲自主持设计的,在中国园林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4]93 现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
2.复刻《禹迹图》
“地图与政治、经济、军事的关系十分密切。举凡疆界划分、财赋征收、军事调动,都离不开地图。它在行政管理、生产生活、国防交通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16]341
宋代非常重视地图的编制与利用,沈括曾经制造了木制地图贡献给朝廷并得到推广。宋代的《禹迹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计里划方”方法绘制的地图,“‘禹迹图’的海岸轮廓、江河位置和弯曲形状,与今图大体相近,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16]342 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经说:“无论是谁把这幅地图(即禹迹图)拿来和同时代的欧洲宗教寰宇图比较一下,都会由于中国地理学当时大大超过西方制图学而感到惊讶。”[17]134-135 宋代的石刻《禹迹图》有两块,一块现藏西安碑林,刻于南宋绍兴六年(1136);另一块现藏镇江博物馆,刻于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刘建国研究认为:沈括应润州州学之请,将长安本《禹迹图》的副本,赠予学校刊石为教学用图,[18]77 从而为名城镇江留下一个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结语
镇江是一个风景秀丽、文化昌盛的历史文化名城,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镇江经济社会的发展;便利的交通吸引了众多的文化名人驻足镇江,欣赏秀美风光的同时,留下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北宋沈括认定镇江为归隐之地,构筑梦溪园,复刻《禹迹图》,撰写《梦溪笔谈》, 其中关于大运河的科技文献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丰富了镇江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很好的珍惜、认真的挖掘、充分的利用。
参考文献
1.脱脱. 宋史[M]. 北京:中华书局,2000.
2.胡道静. 弥足珍贵的《梦溪笔谈》——写在沈括逝世900 周年[J]. 自然杂志,1996(1):40-42.
[3] 佚名. 沈括——匠心独运疏汴渠[J]. 河北水利,2016(7):31.
[4] 吴朋飞,赵金华. 大运河汴渠实测者——沈括[M]. 南京:南京出版社,2022:31.
[5] 华红安. 沈括与水利[J]. 水利天地,2005(4):34-35.
[6] 张家驹. 沈括[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7] 姜师立. 沈括与北宋大运河[J]. 档案与建设,2022(1):86-87.
1.沈括. 梦溪笔谈[M]. 金良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7.
2.姜师立. 中国大运河人物[M].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22:141.
3.潘天华. 梦溪笔谈说解[M]. 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8.
4.东篱子. 梦溪笔谈全鉴[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274.
5.王骧. 沈括描写京口风光的诗篇[J]. 教学与进修,1980(4):65-66.
6.沈括. 梦溪笔谈[M].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330.
[14] 范秋梅. 沈括[M]. 沈阳:辽海出版社,2011:93.
[15] 沈阔. 沈括故居——梦溪园[J]. 城乡建设,2013(1):94-95.
[16] 卢嘉锡,唐锡仁,杨文衡. 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41.
[17](英 )李约 瑟. 中国科学技术 史(中译本 )( 卷5 册1)[M]. 北京:科学出版 社,1976:134-135.
[18] 刘建国. 沈括与镇江《禹迹图》[J]. 镇江师专学报,1989(2):72-77+117.
(作者为江苏科技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