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会
图文推荐
让镇江学子成为讲好名城故事的“小小代言人”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3-08-02 阅读数:
让镇江学子成为讲好名城故事的“小小代言人”
——记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专家校园行
贺之诚
2023年7月27日上午,伏暑炙人。润州区三茅宫新村内的镇江实验学校,暑期寂静的校园迎来了一批地方历史文化的挚友和发烧友。
他们是镇江实验学校八(11)班的5名男生:陈杰瑞、杨宗玮、李洋、李宇翔、邓旻昊,还来了一批大朋友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的副会长赵康琪、吴晓峰,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会员、润州区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礼刚等4位专家学者。
原来,赵康琪等老专家在紫牛新闻等媒体上欣喜地看到镇江实验学校的几位学生,在西津渡向外地游客慷慨激昂宣传镇江、抒发爱国之志的视频,感动之余感叹自古英雄出少年,更喜看文化传承有青葱。孩子们就像导游般结合景区特色,向来自各地的游客讲解镇江故事,引起众多游客的好评,引起热烈反响。
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会长任振棣十分关注这一现象,快速安排相关人员及时前往该校,送去名研究会编撰的系列书籍。同时,与该校有关师生交流,鼓励同学们进一步学习镇江历史文化,从中汲取成长的精神营养,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进一步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面对这5个大男孩的客串导游拓展出的优质暑假作业,班主任兼数学教师朱贝十分高兴:“保护并支持孩子的兴趣,学校一直鼓励并带动其他更多的孩子来参与。书本与实践相联系,学以致用。”
学校初中部德育主任庄晓明说,“最近孩子的视频在网上一片点赞 ,本地文旅部门给予充分肯定,甚至有太原游客看此新闻欣然来镇旅游,也使学校的美誉度在攀升。鼓励指导学生们传承家乡历史文化、讲述镇江故事从身边做起,是基础教育立德树人的基本要义,学校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做好相关课程研发,为同学们学习名城知识、服务文旅宣传,培养讲文明、有情义、高素质的镇江人做好工作。”
朱贝还介绍,尽管即将升入初三毕业班,学生社团的校外活动依然很活跃。这5人团队自己取名“历史宣传社”,很直白,且活动有声有色。
这次上门给孩子们送书活动是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镇江历史文化进校园”系列文化推广活动的一项内容。
今年4月以来,系列活动先后走进江苏大学文学院、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市江南学校、江滨实验小学,由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徐苏、理事裴伟、彭义举办了漫谈镇江藏书楼、跟着诗词游镇江、1500年前的短视频——《世说新语》等六场讲座。
讲座期间,讲座人在开讲前认真备课,做课件,努力实现“视觉化呈现、通俗化阐释、情感化共鸣”。大中小学生认真聆听,座无虚席,互动踊跃,反响热烈,有效达成了活动的初衷。承办学校纷纷表示,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常态化开展下去,让镇江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
活动现场,笔者始终被现场的氛围所感染,跟随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的专家领略名城镇江的深厚底蕴和文化内涵,与在场的学生一起互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天下文宗”寓意深
“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满眼风光北固楼”,镇江市图书馆原副馆长徐苏的讲座以金山、焦山、北固山三个旅游文化景点为切入点,从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两方面深刻诠释了镇江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风貌,“漫谈不紧”不慢,重点介绍了金山寺内的藏书楼“文宗阁”,徐苏以《天下文宗》为题,展示了《两淮盐法志》中的“文宗阁图”,解说了乾隆皇帝希望四库全书能长久地保存下去,在七阁命名上以水立义,喻示水流不息、文脉不断的原因分析。而文渊、文源、文津、文溯、文澜、文汇六阁中间一字皆含“水”旁,文宗阁为何“缺水”?是由于文宗阁独处江中,不言水而水源充沛无穷。乾隆在御制诗中有“百川于此朝宗海,是地诚以庋此文”的解释,既与镇江的地理形势相合,又与以水喻阁的意思相符。徐苏还介绍了文宗阁的兴建与大运河的关系,他指出,“南三阁”的选址(镇江、扬州、杭州)与水密切相关,是长江、运河的特殊位置构成了“以水立义”的佳境,决定了《四库全书》落地的命运。徐苏表示,“四库七阁”与运河文化关系密切,大运河的起点北京有文渊阁,重要节点江河交汇处镇江有文宗阁,扬州有文汇阁,终点杭州有文澜阁;这些阁是大运河的文化亮点和重要组成部分。
江苏大学文学院教师陈晓红博士表示,她一直关心镇江地方文化,买了好几本徐苏的大作学习,包括《京口书史》。近期研读了徐苏编撰的研究文宗阁的几本书,一直想有机会当面请教。这次终于如愿了。镇江高专科技处处长、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张永刚教授则希望高专学子通过讲座,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名城自信,走近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宣传这座山水花园城市,毕业后留在镇江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
一城山水一城诗
围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必背古诗文篇目中的镇江诗章展开,《镇江诗文》《镇江诗词一百首》选编者裴伟,结合镇江三山等著名旅游风貌,分析了镇江“真山真水”的缘由。江南学校七(7)班学生张逸然在日记中记录:七年级文学爱好者鱼贯而入,一时间阶梯教室座无虚席。讲座在裴老师启发式的询问中开始,同学们知不知道关于镇江的诗词有多少!同学踊跃回答,现场气氛逐渐热烈起来。再听老师娓娓道来有代表性的六首诗词的来历。其一《芙蓉楼送辛渐》;其二《泊船瓜洲》;其三《己亥杂诗》;其四《次北固山下》;其五《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其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最后裴老师又向我们抛来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关于镇江的诗词会越来越多。他通过数据证明,古代诗词宝库中有关镇江的人诗词数以万计,并总结了镇江诗词作品繁多的几条原因。 随后,老师又从学校周边的小山——花山入手,让我们认识了一首宋诗《题花山寺壁》“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 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又向我们阐释了清代纪昀的对联“过如秋草芟难尽,学似春冰积不高!”点明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给了大家启发。
七年级胡雅茹、仲相玥在讲座结束后给研究会领导写信“老师脱口成诵的那一刻让人惊艳。”“我学到了镇江的诗词,也了解到了镇江的历史。我知道了西津渡原来是漕运体系中最重要的渡口。从中我学到并积累到了一些没有学过的知识,拓开了我的眼界。这些机会是难得的,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
现场旁听的江南学校心理健康课教师张桂红说:“裴老师的讲座,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用习近平总书记任职浙江时,对绍兴市委书记所说的一段话开场,引导孩子们作为一方人,要知道当地的历史文化,要有当地的文化自信。讲座有宽度又有厚度。讲座结合镇江的文化,拓展到学校周边,延伸到课本教材,引导孩子们爱上我们的生活。讲座有温度又有气度。裴老师积极跟学生进行了互动,引导孩子们发现诗歌的魅力、生活的魅力、学习的魅力。
“跟着诗词游镇江”讲座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很感激裴老师为我们带来的文化小课堂;让我们领略到镇江的历史美、风景美、人文美;感受到镇江丰厚的文化底蕴;欣赏到镇江古今的诗词歌赋;认识到镇江出色的文人墨客。裴老师深入浅出地描绘昨日和今日镇江的优美画卷,激起我们对镇江历史文化的认同与喜爱。”来自徐州的2021级硕士生卓园园说。法学院教师、历史学博士李永卉说:“镇江的文化不仅仅是地方文化,这种气度具有民族精神底蕴。这些为落实立德树人、思政育人,提供了丰富的底蕴支撑和巨大的素材宝库。”江苏大学出版社编辑任辉说:“镇江这座充满温情的历史名城,其历史文化就在这一次次的交流中传承,也在一部部经典的传世名著中绵延,这样和谐的校地融合活动可以制度性地定期开展。”
人物风流看六朝
镇江市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彭义先后向江苏大学文学院的学子和江滨实小的小朋友们各做了一场题为“1500年前的短视频——《世说新语》”的讲座。这是两场受众完全不同的讲座,因此在内容上必然有很大的差别。面向小朋友们,他主要是通过一些小故事,特别是有关孔融、王戎、谢道韫、晋明帝等人幼年时的故事,展示古代孩子的聪明智慧、童真童趣。此外像竹林七贤、王徽之的一些小故事也令人解颐,而以曹操与杨修为代表的三国故事,更是与《三国演义》形成了互动,激发了孩子们对于《世说新语》和六朝文化的兴趣。此外像“捉刀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东床袒腹”等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也让孩子们倍感亲切。
江滨实验小学德育处主任、语文教师孔淑芳说,彭义老师娓娓道来,一则则小故事融汇了多方面知识,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彭老师带给学生一滴水,自己拥有一桶水。这也给我打开了一扇门,教学不能有懈怠之心,唯有不断学习,汲取文学、历史等知识,拥有强大的学科专业素养,才能在课堂上和孩子一起真正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文化魅力,丰盈身心。
面向大学生,彭义结合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魏晋风度与文章及药与酒之关系》等著作、文章,重点讲述了魏晋风度形成的历史背景、司马氏篡权与西晋变乱对于文人心态的影响,以及东晋时士族崇尚清谈、厌弃实务的具体表现和严重后果。另外,为了展示《世说新语》中的镇江元素,他还简要介绍了北府兵、破冈渎等有关内容,为学子们的进一步研读提供线索。
彭义认为,一本书的阅读、一个故事的流传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他在讲《世说新语》时举了一个例子,就是晋明帝向元帝说“长安何如日远”,一次说太阳更远,一次说长安更远。这则小故事并不是非常著名,但却引起后来许多诗人的引用和化用,比如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等等,抒发的却是远离朝廷、怀才不遇之类的愁闷。我们现在读这些诗词,几乎已经看不出它们是对这个小故事的进一步发挥,但这种影响的发生与延续则是非常奇妙的。面向大中小学生讲镇江的历史文化,并不一定要他们立刻记住什么、知道什么,重要的是让他们留下一点印象或线索,为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人生经历中埋下一颗种子。
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江苏大学教授吴晓峰表示,通过孩子们的活动,让我们感受到这个项目它确实有意义,因为表明中小学生真的需要。研究会组织专家去帮着孩子们普及提高历史文化知识和素养。所以,研究会还要进一步地把这个“进校园”项目活动做好,把这个项目实施下去,助力名城文脉传承和文旅发展。
人生使命、教育信仰,也必须建基于文化自觉之上。记得人民教育家于漪多次说过“家乡是个有内涵的城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此生有幸,生于镇江。”“家乡育人成长,一辈子感激不尽。”古典诗词是走进中国文化世界的重要途径。当年有一本别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于漪爱不释手。她说通过读这本诗集,自己领略了家乡山山水水的非凡美丽、祖国大地山川的气象万千。
讲座的力量,不仅是宣传镇江、解读镇江,而更重要的是链接受众、赋能文旅、共享知识、传承文脉,触达更多领域更多青少年。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会长任振棣说,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经研究会会长会议研究决定,把“镇江历史文化进校园”系列文化推广活动作为本年度一项重要工作,旨在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品牌,立足于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实际,通过塑造“一校一品”特色文化,推动优秀历史文化在大中小学校园中形成浓郁氛围,在广大学子中点亮传统文化之光,培养具有名城文化自信和城市精神的新时代镇江公民,辉映镇江这座3000年历史文化名城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