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研究动态 >> 2017名城研究第2期

2017名城研究第2期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6-15      阅读数:


目录


重要资料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3)


换届文件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李壮云(11)
发扬成绩继往开来  努力开创名城研究工作新局面
——在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四届一次会员大会上的致辞
    陈宝田(19)
开拓进取 团结合作,为镇江名城保护和建设事业作出新贡献
——在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四届一次会员大会上的发言
    钱永波(22)
在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四届一次会员大会上的讲话
    张洪水(25)
在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四届一次会员大会上的讲话
    胡宗元(28)
继往开来不负重托,把名城研究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任振棣(30)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章程    (33)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第四届名誉会长、会长、副会长、
 理事、监事、特约研究员名单
    (37)
关于表彰第三届优秀论文的决定    (38)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第三届学术论文获奖名单    (39)

会议侧记

“名城”礼赞  
——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四届一次会员大会侧记
    张 俊(41)

学术规划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第四届学术研究工作规划    (51)

简  讯
王仁堪纪念馆开馆及相关活动    (53)

论文通知

关于撰写论文的通知    (5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现就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1.重要意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富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同时要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3.基本原则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解决现实问题、助推社会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共建共享,注重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把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动形成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
4.总体目标。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二、主要内容
5.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6.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7.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三、重点任务
8.深入阐发文化精髓。加强中华文化研究阐释工作,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深刻阐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深刻阐明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构成,深刻阐明中华文明是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的,着力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加强党史国史及相关档案编修,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巩固中华文明探源成果,正确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推出一批研究成果。实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中华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建立国家文物登录制度。建设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革命文物资源目录和大数据库。实施国家古籍保护工程,完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评定制度,加强中华文化典籍整理编纂出版工作。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革命文物普查建档制度。
9.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修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研究制定国民语言教育大纲,开展好国民语言教育。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10.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抢救保护濒危文物,实施馆藏文物修复计划,加强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做好传统民居、历史建筑、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保护工作。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识。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经典文献的保护和传播,做好少数民族经典文献和汉族经典文献互译出版工作。实施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研究和保护传承。
11.滋养文艺创作。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科学编制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青少年题材等专项创作规划,提高创作生产组织化程度,彰显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风范。加强对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曲艺杂技和历史文化纪录片、动画片、出版物等的扶持。实施戏曲振兴工程,做好戏曲“像音像”工作,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推进数字化保存和传播。实施网络文艺创作传播计划,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中华文化电视传播工程,组织创作生产一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具有大众亲和力的动画片、纪录片和节目栏目。大力加强文艺评论,改革完善文艺评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研究评论体系,倡导中华美学精神,推动美学、美德、美文相结合。
12.融入生产生活。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提炼精选一批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纳入城镇化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合理应用于城市雕塑、广场园林等公共空间,避免千篇一律、千城一面。挖掘整理传统建筑文化,鼓励建筑设计继承创新,推进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延续城市文脉。加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发掘和保护一批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小镇和村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涵养企业精神,培育现代企业文化。实施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支持一批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高、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华老字号做精做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加强对传统历法、节气、生肖和饮食、医药等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使其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实施中华节庆礼仪服装服饰计划,设计制作展现中华民族独特文化魅力的系列服装服饰。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规划设计推出一批专题研学旅游线路,引导游客在文化旅游中感知中华文化。推动休闲生活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培育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传统休闲文化。发展传统体育,抢救濒危传统体育项目,把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全民健身工程。
13.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编纂出版系列文化经典。加强革命文物工作,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做好革命遗址、遗迹、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和利用。推动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深入开展“爱我中华”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和中华历史名人纪念活动、国家公祭仪式、烈士纪念日,充分利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迹等,展示爱国主义深刻内涵,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国民礼仪教育。加大对国家重要礼仪的普及教育与宣传力度,在国家重大节庆活动中体现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彰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树立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研究提出承接传统习俗、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社会礼仪、服装服饰、文明用语规范,建立健全各类公共场所和网络公共空间的礼仪、礼节、礼貌规范,推动形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和礼让宽容的社会风尚。把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体现在社会规范中,与制定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相结合。弘扬孝敬文化、慈善文化、诚信文化等,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行动和学雷锋志愿服务。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建设新乡贤文化,培育和扶持乡村文化骨干,提升乡土文化内涵,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加强港澳台中华文化普及和交流,积极举办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青少年夏令营、冬令营以及诵读和书写中华经典等交流活动,鼓励港澳台艺术家参与国家在海外举办的感知中国、中国文化年(节)、欢乐春节等品牌活动,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14.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不断提高文化交流水平。充分运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文化节展、文物展览、博览会、书展、电影节、体育活动、旅游推介和各类品牌活动,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支持中华医药、中华烹饪、中华武术、中华典籍、中国文物、中国园林、中国节日等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走出去。积极宣传推介戏曲、民乐、书法、国画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受魅力。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鼓励发展对外文化贸易,让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探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交流新模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华文化传播格局。推进国际汉学交流和中外智库合作,加强中国出版物国际推广与传播,扶持汉学家和海外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图书,通过华侨华人、文化体育名人、各方面出境人员,依托我国驻外机构、中资企业、与我友好合作机构和世界各地的中餐馆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
四、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
15.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加强宏观指导,提高组织化程度,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协同推进、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新格局。各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要按照责任分工,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机制,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6.加强政策保障。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关扶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注重政策措施的系统性协同性操作性。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支持力度,同时统筹整合现有相关资金,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点项目。制定和完善惠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项目的金融支持政策。加大对国家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珍贵遗产资源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关领域和部门合作共建机制。制定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制定和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相关政策。完善相关奖励、补贴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赠或共建相关文化项目。建立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培养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中华文化代表人物。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激励表彰制度,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传播交流作出贡献、建立功勋、享有声誉的杰出海内外人士按规定授予功勋荣誉或进行表彰奖励。有关部门要研究出台入学、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和措施,用以倡导和鼓励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
17.加强文化法治环境建设。修订文物保护法。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公共图书馆法等相关法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有关工作作出制度性安排。在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城乡建设、互联网、交通、旅游、语言文字等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内容。加大涉及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律法规施行力度,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各行政主管部门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完善联动机制,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依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形成礼敬守护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法治环境。各地要根据本地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现状,制定完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18.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创造性。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坚持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城乡基层。各类文化单位机构、各级文化阵地平台,都要担负起守护、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生产丰富多样、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质文化产品,扩大中高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充分尊重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主体地位,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发挥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发挥青少年的生力军作用,发挥先进模范的表率作用,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积极作用,发挥文化志愿者、文化辅导员、文艺骨干、文化经营者的重要作用,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
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李 壮 云
(2017年5月20日)

各位会员、同志们:
我受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委托,向大会报告本届以来的工作。

2016年主要工作

2016年,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建设“人的城镇化”的要求,积极开展名城规划、建设和保护的研究,为推动“强富美高”新镇江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精心组织2016年年会暨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
重点围绕“坚持生态领先、推进特色发展”主题,开展学术研讨,收录论文70篇,充分显示出对名城建设和保护的深入思考。通过编印论文集、专刊,报送市领导及相关部门决策参考,推动成果转化。
二、积极筹划2017年年会暨第十八次学术研讨会
2016年6月,研究会下发了《关于2017年年会撰写论文的通知》,要求重点围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山水花园城市建设等课题开展学术研究;10月,召开组长会议,交流各组撰稿情况,遴选论文58篇,同时,积极做好年会各项准备工作。
三、开展优秀论文评选工作
为进一步提高论文撰写质量,会长会议决定,开展本届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专家评审委员会按照“好中选好、优中选优”的原则,从本届年会论文集中,评出优秀论文一等奖10篇,二等奖15篇,三等奖20篇,在本次大会上予以表彰。
四、参与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的专题学术活动
积极参与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组织的“江苏地域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术研讨活动,有6篇论文入选大会论文集。有9篇稿件被《炎黄文化》刊物录用。
五、开展纪念名城30周年系列活动
去年,是镇江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0周年。研究会先后举办了《名城镇江文史研究丛书》出版座谈会,与市政协文史委和镇江日报社联合开展纪念镇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0周年征文活动,纪念名城30周年座谈会暨《我与名城30年》征文集首发活动,引起了社会关注,列为镇江市互联网协会与镇江日报社主办的“不忘初心,点赞2016年”镇江“十大文化大事”榜首。
六、深入开展应用性课题的研究
受市规划、交通、城建、文旅等部门的委托,完成镇江传奇文化研究、镇江传统建筑调研报告、《海绵公园规划及概念设计》论证报告、大西路(西段)片区历史文化调研报告和太古山路网工程历史文化研究,组织开展宁镇快速通道镇江段沿线历史文化及景观设计方案课题研究。受相关部门邀请,考察论证了生态新城尚湖湿地的策划方案、北固山前峰和中峰的连接方案和西津音乐厅的软装方案。由老会长钱永波担任王仁堪纪念馆课题组组长,历经6个月建设,该馆已于今年4月建成开馆。
七、编撰和出版《镇江三山文化丛书》
编撰的《镇江三山文化丛书》,通过深度挖掘镇江优秀地域文化,全面反映了“金山、焦山、北固山”文化底蕴、观光景点和发展新貌,于今年4月出版发行。
八、全面部署落实2017年上半年工作
认真筹划和组织换届工作,会长会议专题听取换届筹备工作方案,全面启动研究会章程修改、人选安排、会议议程等各项准备工作。认真开展学术研究,积极参与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专题学术研讨活动,落实向《炎黄文化》刊物供稿任务。切实抓好应用性课题研究,重点围绕西津湾长江渔村研究及旅游开发、京杭运河镇江服务区文化墙策划、黄鹤山磨笄山历史文化、镇江市传统村落文化、竹林寺修复利用、高铁建设对推动镇江发展等六个课题,开展研究,形成报告文本。通过上半年扎实工作,为研究会换届大会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本届工作回顾和体会

本届以来,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扣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与保护主线,突出推进城镇化建设、山水花园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三大主题,在学术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上,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果。
一、深化学术研究成果,实现向多角度和系统性研究转变
 (一)成功举办每年年会暨学术研讨活动
本届以来,研究会共召开6次年会暨学术研讨会,遴选414篇论文,编辑6集论文集,50余篇论文被省级以上刊物和学术活动选用。为开好年会,我们建立和完善了“四有”保障机制:一有计划。年初列入全年工作要点,年中下发通知,对年会及论文撰写提出要求;二有检查。会长会议每年两次研究年会筹备及论文撰写工作,召开两次小组组长会议,部署、交流各小组撰稿情况;三有宣传。通过报刊、电视、网站,及时报道年会及论文交流情况,增强名城保护的社会共识;四有转化。在印发论文集的同时,及时归纳涉及名城规划、建设、管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方面的建议,报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二)积极参与省炎黄研究会的专题学术活动
本届以来,研究会积极参加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组织的各项活动,较好地发挥了团体会员单位的作用。
围绕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组织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弘扬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建设文化强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等专题,我会组织会员撰写论文,共有23篇入选大会论文集。老会长钱永波的《勤政廉政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吴晓霞、吴晓峰、朱珠等会员的论文均作为大会交流;组织编写《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镇江”章节,全面反映和宣传了我市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和23个省级非遗项目;根据“江苏农民新型合作组织的文化建设”课题调研要求,撰写了《镇江市农民合作社文化之品牌简析》等4篇调研报告。自2013年以来,《炎黄文化》共刊发我会会员稿件40余篇,扩大了我会研究成果的影响。
(三)深入开展名城文化学术研讨、调研活动
2011年11月,举行“文宗阁·《四库全书》与镇江学术研讨会”和文宗阁开放日活动,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徐雁等知名专家应邀参会。2012年5月,举办的“文宗阁与藏书文化,促进文化发展——纪念镇江文宗阁复建一周年”全国有奖征文活动,共收到论文86篇,进一步提高了我市文宗阁在全国的知名度;根据市委主要领导要求,我会及时成立专家课题组,参与镇江建城史专题研讨,并形成调研文本;开展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宝堰镇考察活动,在积极建议将“四抗会”上升为“国保”的同时,对老街区、老建筑等保护提出了具体建议;完成《镇江市历史文化名镇(村)、古村落调研报告》,分管市长批示“报告很有价值,将完善镇村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利用规划,列入明年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工作,加以推进。”报告中许多意见和建议,被列入了市政府工作报告;完成《镇江市区文物保护单位现状暨保护与利用工作的调研报告》,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认为“对我市更好地制定今后的保护利用方案很有支撑价值”。
与此同时,研究会还积极参与名城建设和保护等全市重点工作,围绕名城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等内容,提出了建议,被《镇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镇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吸纳。
(四)编撰和出版学术研究专著
通过编撰和出版学术研究专著,为名城建设和保护提供精神财富。在老会长钱永波、昌万海的主持下,编辑出版的《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本届以来,研究会还从新的视角,对镇江历史文化开展研究,编写专著《名城镇江文史研究丛书》《镇江三山文化丛书》《文宗阁暨〈四库全书〉与镇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这些书籍的出版发行,充分显示了镇江地域文化的特色和魅力,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镇江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二、提升应用性研究水平,实现向直接推动名城建设和保护转变
本届以来,研究会围绕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建设保护,积极开展应用性研究。很多应用性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新亮点。
在山体改造方面:形成的《关于镇江完成22座山体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调研报告》,为市委、市政府实施推进市区山体绿化、美化,提供了可靠资料和建设性意见。目前,有关方面根据报告建议,已完成对大部分山体的植被修复,增设了休闲设施,成为市民游园或公共绿地;在北固山历史文化研究课题中,完成的北固楼、多景楼等景点楹联匾额文字创作和撰写的碑记等6项研究成果,被建设方采用;精心策划的南山“烟雨鹤林”方案,已纳入市交通产业集团2016-2017年建设项目。目前,鹤林寺、杜鹃楼的修建工程正在进行中。
在水体保护方面:完成的《镇江江河文化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运粮河、四明河水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研究》等课题报告,受到规划设计部门的肯定;《镇江古运河中段(一期)保护和开发建设策划方案》,部分项目已实施。
在道路建设方面:承担的《云台山路段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课题》《城市进出口公路生态文明建设对策研究》等报告文本,相关单位及时采纳了意见和建议;《312国道城区改线段历史文化与景观设计研究》文本中提出,“将312镇江城区改线段建设成为一条集交通、生态、智慧、低碳为一体的景观大道,在道路节点配置5组历史文化小品”等建议,建设单位正在落实之中;在对《镇江观音山隧道敞开段装饰浮雕设计方案》论证时,我会多次与设计单位进行沟通和交流,对设计方案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施工过程中,研究会还组织专家赴现场指导。该项目竣工后,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及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
在历史街区保护方面:提交的《打造镇江文化旅游的明媚月亮》策划文本。委托方认为,文本深挖了文化内涵,提出了解决方案,有利于打造新西津、大西津,让西津渡再上新的台阶;完成的《官塘新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建议规划方案》,部分项目已付诸实施。
在文化景点建设方面:我会策划设计、组织布展的镇江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史料陈列馆,于2013年5月正式开馆;完成的《镇江市地质博物馆策划方案》,得到来自地质、矿产、规划、城建等方面20位专家的充分肯定;《“白蛇传传说展示馆”陈列展览方案》被建设单位采纳应用。
三、强化学会整体效能,实现向进一步提质增效转变
研究会始终把改进学风,加强协作,提升效能,作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争创一流学会。
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内部管理
建立完善了会长会议、理事会议和年会及学术交流会议等各项会议制度,不断提升工作规范化水平。本届以来,共举办各类会议200余场次,组织考察调研活动20余场,吸收新会员40名。财务管理、财产管理、档案资料管理工作得到全面提升,有力地保证了研究会工作有序、有效运转。
2、加强会风建设,提升整体效能
会长会议积极倡导“古为今用、学以致用”严谨务实的学术之风,努力形成一支作风正、业务精、讲团结、能干事的优良团队。各部门加强与会员的经常性联系,积极做好服务工作,及时印发各类通知、刊物等信息资料。各小组围绕重点工作,各负其责、紧密协作,极大地提升了研究会的整体效能。
3、加强学习考察,开拓研究视野
研究会积极开展考察活动,加强学习交流。先后组织全体会员参观考察丁卯茶博园、大路通用机场、航空产业园、镇江长江大桥建设工地,提升了广大会员建设名城镇江美好明天的信心。研究会还组织部分专家参观考察六朝石刻、瓦屋山生态园、土墩墓博物馆、冷遹纪念馆、黄墟传统村落,探讨文化遗址、古建筑保护利用的经验做法,拓展名城保护利用的工作视野。
4、加强宣传报道,树立名城形象
办好会刊。通过两次改版增容,增强了会刊的学术性和可读性,使会刊不仅反映研究会各类会议消息、工作动态,还登载学术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成果等,丰富了会刊内容。进一步完善网站建设,使网站成为联系会员和热爱名城研究网民的桥梁和纽带。
各位会员,本届以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研究会在学术研究、应用性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赢得了社会广泛的赞誉。《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镇江市历史文化名镇(村)、古村落调研报告》先后获得省政府社科成果三等奖,《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还获得市政府社科成果一等奖;在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评选优秀成果中,我会4部图书、6篇论文和调研报告、3篇咨询报告参评,获得了13个奖项的好成绩。我会编印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研究丛书》,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评选为优秀成果奖。2013年,研究会被评为“全国先进社科组织”。
回望历程,体会颇深,本届研究会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绩,贵在“三个坚持”。
一、坚持抓组织强保障
研究会较好地发挥“班子”引领作用。在会长会议集体带领下,研究会指导思想明确,工作思路清晰,研究重点突出,始终把名城建设保护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与全市中心工作合拍,和名城建设保护紧密,得到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在重大课题研究、重要学术活动、重点工作安排上,形成了会长会议抓总,分管会长牵头,研究会各部门配合协作的良性工作机制,保证了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坚持抓小组夯基础
研究会现有会员176名,分设5个小组,专业涉及众多领域,通过抓小组活动这个关键,充分发挥了全体会员的作用。一是精心指导和组织小组活动。各小组全年安排活动均在两次以上,同时,还积极组织联组、跨组和全体活动,使5个小组在论文撰写、专题调研和课题研究上,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二是建立研究成果激励机制。在积极做好课题经费保障工作的同时,对会员个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统一纳入研究会系列丛书编纂之中,极大地调动了小组和会员的积极性,形成了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
三、坚持抓服务增活力
研究会在坚持学术研究的同时,积极拓展应用性研究。本届以来,共完成应用性研究课题32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积极做好项目服务的同时,也弥补了研究会工作经费不足问题。省政协原副主席、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宝田同志对我会“依靠专家学者,发挥会员作用;坚持学术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咨询服务相结合”等经验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对新一届研究会工作的几点建议

2017年,是我市奋力谱写“两聚一高”镇江篇章的重要之年,研究会必须紧紧围绕市委七届二次全会和“两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深入开展名城规划建设和保护的研究,为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镇江作出新的贡献。在新的一届工作开始之际,我代表第三届理事会提三点建议,供参考。
一、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深入研究本地区优秀历史文化
今年初,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一文件是我们开展名城研究工作的重要指针。我们要牢固树立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发掘和研究那些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的文化内涵。镇江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我们要为挖掘整理、研究探讨、传承弘扬镇江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成绩,取得新进展。第三届理事会已研究制定了《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第四届(五年)学术研究工作规划》,供新一届理事会工作参考。
二、要以高度的使命感,为名城建设与保护出谋划策
发掘和研究历史文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要结合现实需要,做好应用性课题研究,使研究成果能更多地转化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直接为建设“强富美高”的新镇江服务。《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给我们提供了深度研究的广阔空间,我们要通过不懈地努力,将宝贵的文化资源,整合上升为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城市文化品牌,转化为推动镇江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三、要发扬团队精神,进一步提升研究会整体效能
历届的实践深刻地告诉了我们,研究会的生命在于“同心转”,活力在于“协作干”。 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好部门和小组的职能作用,要进一步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协作和配合;要不断加强会风建设,培养紧密联系实际的学术之风,真正使我们的研究成果,为群众服务,为城市服务、为发展服务。我相信,有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新一届研究会的工作一定能做得更好。
5月11日,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召开了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四届组织机构。大会精神对我们研究会新一届理事会的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今后,我们要多争取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的指导和支持,积极参加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组织的各项学术活动。
各位会员、同志们,岁月留人意,事业寄真情,作为第三届研究会会长,我衷心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我和研究会工作的关心、支持,也恳请各位老领导、老专家、老同志和广大会员今后一如既往关心、支持新一届研究会的工作。
最后,衷心祝福大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愿学术之树常青!



发扬成绩继往开来
努力开创名城研究工作新局面

陈 宝 田
(2017年5月20日)

尊敬的钱永波老书记、李壮云会长,尊敬的张洪水常务副主任,胡宗元副市长,各位会员:
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谢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盛情邀请我参加今天的会议。来到这里我感到很高兴、很亲切,也很受感动。我兼任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以后一直想来镇江,一是看望钱永波老领导和各位会员,二是来学习和调研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的工作,三是看看镇江的巨大变化,今天总算如愿以偿了。在这里,我首先代表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对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四届一次会员大会暨第十八次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会员表示亲切的问候!
刚才李壮云会长的工作报告,对三届理事会近6年的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成果丰硕,成绩显著,令人振奋;对新一届研究会工作的建议,实事求是,科学合理。
多年来,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坚持正确的办会方向,坚持围绕党委和政府的工作中心,为大局服务、为现实服务的宗旨,紧扣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与保护主线,突出推进城镇化建设、山水花园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三大主题,在学术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果,走在全省团体会员单位的前列,2013年还被全国社科联评为先进社科组织。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之所以能生机勃勃,越办越有活力,越办影响越大,不仅深受镇江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在全省炎黄文化研究系统也享有盛誉,成功的经验是什么?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突出立会之基,狠抓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是立会之基,兴会之本,研究会不抓学术研究,就体现不了研究会的存在价值,就失去了生命力。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在学术研究方面成果丰硕。每年一次的学术研讨会从未间断,已出版论文集18册;编辑出版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研究丛书》、《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和《名城镇江文史研究丛书》、《三山文化丛书》等专著,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仅本届研究会,就撰写了60余篇论文参与省、市有关的学术研讨活动,有23篇论文入选省炎黄文化研究会选编的论文集。
二是发挥智库作用,增强发展活力。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从钱永波老书记担任首届会长以来,一直重视咨询服务工作,始终坚持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和咨询服务三结合,依靠专家学者,发挥会员作用,在加强学术研究的同时,积极开展应用性课题研究与咨询服务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与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自2001年建会至今,近16年间受市领导及规划、住建、园林、文化、交通、水利、镇江新区等部门和单位的委托,共完成62个专项课题研究成果,其中绝大部分被采用、实施。收取的部分服务费用,有效解决了研究会经费不足的问题。这种以服务求发展,以发展促服务的工作方式,既提升了研究队伍的自身素质,又增强了研究会内生发展活力和社会影响力。坚持学术研究与工程建设紧密结合,是本届镇江研究会的一大特色和亮点,经验十分丰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三是有一支学术水平高、勇于奉献的队伍。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的170多名会员,均来自与名城保护与建设相关的部门和高校,均是热心名城文化研究事业、具有较高专业水平或高级职称的专家学者。他们水平高、业务精,守纪律、讲奉献,正是有这支高素质的队伍,保证了研究会的学术研究、咨询服务等工作不断创新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四是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班长。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成立以来的三届领导班子,都是坚强的、干事业的领导集体。钱永波老书记、李壮云主任,两位班长都有丰富的领导工作经验,善于谋划、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精于研究,乐于奉献。有一个好班长、好班子,这是研究会越办越好、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关键。
今天的会议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会议,衷心希望新一届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继承和发扬历届办会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做法,发扬成绩,开创未来。继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结合本地本会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希望新一届研究会,把学术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咨询服务结合得更紧,智库作用发挥得更好。坚持依靠专家学者,充分发挥会员积极性,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团结奋进,再攀新高,把学术研究和咨询服务工作推向一个新高度,在全省团体会员单位中继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江苏文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最后,祝会议圆满成功!端午节即将来临,预祝同志们节日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作者为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


开拓进取 团结合作
为镇江名城保护和建设事业作出新贡献

——在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四届一次会员大会上的发言

钱 永 波
这次换届会议开得很好,是三届的完满结局,是四届的良好开端,会议开得很顺利、很成功!在会议结束前,我提三点希望:
一、根据“十三五”城市建设的新要求,在保护名城风貌、文物保护利用、塑造城市5特色、城市有机更新、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上下功夫。2015年12月,中央召开了城市工作会议;2016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务院专门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住建部印发了《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从这些会议、文件和镇江的实际情况看,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逐步展开的城市建设高潮,已从城市范围的扩大转向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从大拆大建转向有机更新,从模仿复制转向彰显特色,等等。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五个统筹,其中第四个统筹就是“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在讲到文化动力时强调:“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共成立95周年讲话中,明确提出了要有“文化自信”,并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和更深厚的自信”。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看,构成文化自信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者是相互联系和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发展,其中包括继承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容,还借鉴和吸收西方等外来的进步文化。在各种文化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主导地位。我们研究会在传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中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希望新一届的同志,深入学习中央和省的指示精神,及时研究新情况、新要求、新任务,坚持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和咨询服务相结合,不断开拓前进。
二、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选择重点,全心全意做好课题研究和咨询服务工作。我是相信一届可以比一届更好的。有了过去三届的基础,新一届是在新的起点上前进,只要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做出新的业绩。就我最近接触到的事,需要研究的课题还很多。例如,市文广新局有建设镇江名人馆的设想,这就需要对此作专题研究。南山文苑学林轩中展示的,主要是文艺科技等方面的名人,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名人很少涉及。而在镇江的名人中,有不少是国内外知名的顶尖级人物。再如,新区近期开放的宜园,其中有介绍西周封宜侯的内容,还可以拓展到展示新区及邻近地区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考古成果,包括国家级文保单位丹阳珥陵葛城遣址,省文保单位丁岗断山墩吴国聚落遗址,近年来发现的丁岗孙家村吴国冶铸青铜器的遗址,加上早年发现的大港北山顶吴王余昧墓、谏壁青龙山磨子顶春秋大墓及旁边的陪葬墓等等,足以表明镇江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又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镇江成为对外通商口岸,这段历史也值得进一步研究。我前几年写的《留住并展现名城镇江特有的重要历史印记》和《把真山真水装点得更美更好》这两篇文章中提到的那些事,仍是值得继续予以重视的问题。
三、努力学习,团结合作。换届后的研究会,从领导班子到全体会员,都有老有新,绝大多数是老的,少数是新的。实行新老交替,是研究会有生命力的表现。愿意承担名城研究工作,是一种奉献精神。无论是老是新,都必须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团结、团结、再团结,合作、合作、再合作;这也是前三届形成的传统。镇江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内涵丰富,需要看的史书、方志、专志和相关书籍、资料很多,而且涉及多种学科。加之镇江历来是开放的,许多事通到省内外、国内外,要弄清一个问题,往往要查不少资料。研究历史文化名城,靠的是不断学习新知识、积累新资料,研究新课题,拿出新成果,不能吃老本、抄冷饭、没有新意的重复。这一届研究会成员增加了,各方面的人才都有,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实践证明,凡涉及历史文化名城方面的课题,以研究会为平台,组织本地专家学者策划或参与设计论证,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希望新一届的领导班子、工作班子,在会长主持下,共谋全局,分工负责,充分发挥全体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专业特长,加强团结,密切合作,开拓前进,共同为镇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事业多作贡献!


在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四届一次
会员大会上的讲话

张 洪 水


尊敬的陈主席、钱老书记、李壮云会长,尊敬的各位老领导,各位会员,同志们:
今天,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举行四届一次会员大会,这是研究会的一件大事,也是共谋我市名城建设和发展的一次盛会。首先,我代表市人大,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我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工作的机关单位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才,李壮云会长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陈主席的讲话层次高,对我们研究会的四点肯定非常精辟准确,听了之后都很受启发。三届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在钱永波书记、李壮云会长等老领导的带领下,立足服务镇江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对镇江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首先,定位准。突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与保护主线,围绕推进城镇化建设、山水花园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三大主题,广泛调研,深入思考,积极开展学术研讨和应用性研究活动,真正促进了镇江的发展。其次,成果多。形成了《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 《名城镇江文史研究丛书》 《镇江三山文化系列丛书》等一批价值很高的理论成果,活跃了历史文化名城研究的氛围,为我市历史文化研究留下了宝贵财富,也扩大了镇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第三,贡献大。研究会聚集了一大批资历威望高、理论功底深、专业能力强的老领导、老同志和专家学者,围绕山体改造、水体保护、道路建设、历史街区保护和文化景点建设等热点难点,积极开展应用性研究,多项研究成果被吸纳到镇江市城市总体规划,被直接运用到城市建设当中,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所以,在这里,我发自内心地代表市人大,向长期以来为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付出辛勤劳动的老领导、老专家和全体会员,致以崇高的敬意!
当前,全市上下正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精美镇江”,再现镇江城市的独特魅力。我认为,镇江的魅力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生态,这是我们的战略路径;另一个就是历史文化,镇江有着3500多年的文字记载的悠久历史,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遗存,这是我们的独有优势。因为有历史文化,我们的生态才更美,更有灵魂,进一步发挥好历史文化的独有优势,推进“精美镇江”建设,对我们研究会而言,赋予了新的使命、领域和责任,需要我们在新的起点上,继承历届研究会好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加强和提升研究会工作。结合个人的思考,我讲几点参考性想法:
第一,要站在新的起点上搞研究。城市发展到今天,无论是中央还是省委市委,都有一些新要求。从全国来讲,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把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三大动力之一,明确提出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从镇江来讲,前不久,国务院刚刚批准的镇江城市总体规划,拓展城区范围为1088平方公里,城区是我们历史文化最为丰厚的区域。如何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融入历史文化元素,打上“文化印记”,在延续文脉中塑造城市气质,十分重要,我们深度研究、科学把握,把历史文化名城研究自觉放到镇江城市发展的大格局中,特别是要按照市委惠书记对全局工作提出的树立苏南标准、提高发展站位的新要求,牢牢把握新形势下镇江历史文化研究的方向,以研究为己任,以课题为纽带,多出精品力作,为新时期镇江城市建设更多地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二,要进一步聚焦城市内涵。古为今用是对历史文化最好的继承。市委惠书记明确要求,坚持走以内涵式提升为主的城市发展之路,历史文化就是城市的重要内涵,历史是城市之“根”、文化是城市之“魂”,镇江有山有水有故事,怎样把3000多年历史文明留下的精华,包括历代著名建筑、造园成就、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诗词歌赋和民间传说中的精华,通过适当的表现手法,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做到古事新说、古文新做、古曲新弹、古戏新唱,需要我们深挖历史、传承创新、加强研究,推动城市建设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共同发展,把古为今用这篇文章做好。
第三,要把发展城市经济放在重要位置。我认为,历史文化资源,既有社会属性,也有经济属性,是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的经济价值集中反映在两点:一是文化在旅游业上的关键性作用,通常吸引游客首次到一个城市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个地方的独特文化;二是文化作为产业对经济增长和生态建设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其低能耗、低排放和高效益等特点,正日益受到各地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当前,我们镇江还有许多的文化资源停留在书本上、理念里、乡土中,没有与市场结合好,与产业充分地融合。如何整合资源,深挖特色,把文化与产业发展融合做大做强做优,与生态文明建设互动共进,把镇江建成令人向往的山水花园城市,我们要继续深入研究,推动全市各级大力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表现历史文化内容的文化产业和产品,通过打造文化名人、文化名企、文化名牌、文化名作,充分发挥历史文化的经济效应,把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变为经济发展优势,推动文化与产业经济的互动发展。
第四,进一步注重城市品牌的研究。在基础设施和硬件配套日益趋同的今天,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发展,成为困扰各个城市的共性问题,而历史文化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剂良方,可以使城市有一张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名片,打破雷同,与众不同。比如,一提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家就会想起音乐,一提到法国戛纳,大家就会想起电影。再比如,这几天的江苏发展大会上,南京剪纸、宜兴紫砂、南通蓝印花布、扬州漆器、苏州刺绣、无锡泥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作为江苏“水韵乡情”的代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们镇江同样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家底”,如三国文化、古渡文化、宗教文化等,既有历史的,又有名人的,还有地域的,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特色文化品牌。我们要从解决历史文化资源“碎片化”问题的角度出发,加强调查分析和系统研究,从“漫天繁星”中催生出“一轮明月”,加速推动镇江特色城市名片的塑造,提升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价值,使镇江成为一座“不可拷贝”的城市。
我们市人大常委会将一如既往地重视、支持和保障研究会的工作,努力为研究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研究会的历届会长都是我们人大的老领导,老领导们对人大工作也一直倾心关注,支持保障研究会的工作,是我们人大的本职。
最后,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祝各位老领导、老专家、同志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全家幸福!谢谢!

(作者为市人常委会常务副主任)


在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四届一次
会员大会上的讲话
胡 宗 元
尊敬的陈主席,尊敬的钱书记、李会长,尊敬的名城研究会各位领导、各位会员:
今天,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召开会员大会,回顾总结第三届工作,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盛会。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名城研究会给予政府各项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才李壮云会长的报告充满激情,富有内涵,名城研究会群英荟萃,汇聚了我市各方面卓有成就的领导和专家学者,研究视野开阔,学术领域前沿,考证作风严谨,活动氛围民主,为镇江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建设,作出了无可替代的重要贡献。第三届研究会期间,名城研究会积极参与了炎黄研究会的学术活动,深入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讨工作,编辑出版了《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等学术巨作,有力推动了我市历史街区改造、文化景点建设、自然资源保护等多项事业的发展。去年的工作,同样是可圈可点:应用性研究成绩斐然,完成了传奇文化研究、传统建筑调研等项目,论证了尚湖湿地策划、西津音乐厅等方案;学术性活动精彩纷呈,名城30周年系列活动反响强烈,“江苏地域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影响扩大;实体性成果接连不断,建成王仁堪纪念馆,出版《镇江三山文化丛书》。这些工作和成绩,凝聚着名城研究会的领导和每一位会员的心血和智慧,名城研究会的工作进一步丰富了城市内涵,提升了城市品位,扩大了城市影响,为建设“强富美高”新镇江注入了新的内涵。
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只有不断挖掘提升城市内涵,内外兼修,城市才能有血脉相融的整体感。丰富城市内涵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凝聚和展现积淀的历史文化元素,实现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完美契合。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有三点体会比较深刻:
一是在城市设计中要表达历史文化元素。城市设计以视觉秩序为媒介,容纳历史积淀,铺垫区域文化,表现时代精神。我们应当珍惜镇江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坚定文化自信,在城市设计中融合历史元素,种植文化种子,表达城市个性,留住这座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镇江要以江南风貌为形,以真山真水为魂,构建镇江城市特有的风格。
二是在城市建设中要融入历史文化特色。历史积淀、文化融合,是城市建设的灵魂。要坚持把地方历史、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观的精髓,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包括有形的形象建造、无形的文化渗透、无声的精神教化。镇江的城市建设,需要进一步提炼三国、古渡、民国等历史文化的精髓,寻求更多、更精准的切入点,在公共空间、配套设施中植入镇江的历史文化符号,塑造镇江的地域人文标识,使文化与城建共荣共生。在城市建设的进程中,不断塑造城市文化符号,传承城市文化记忆,提升城市文化空间,使城市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家园。
三是在旧城改造中要延续历史文化脉络。历史文化遗存是活历史,要在旧城改造中注重保护文物古迹。在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建设过程中,延续历史文脉,展现古城风貌。要注重城市片区的有机更新,认真实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各项工作。
新一届名城研究会的换届选举,即将掀开新的发展篇章。市政府将会一如既往地给予大力支持,为研究会的研究交流活动,提供必要的工作协助,为研究会的成果转化工作,搭建广阔的城市舞台。同时,也真诚地希望,名城研究会以更加独到专业的眼光,来探索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利用;以更加卓有成效的研究,促进城市规划和建设提升新的水平;以更加科学精准的建议,推动历史传承、文化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深度融合。
最后,衷心祝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衷心祝愿各位老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谢谢!

(作者为市政府副市长)


继往开来 不负重托
把名城研究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任 振 棣

尊敬的钱主任、李主任,各位老会长,各位会员,同志们: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今天的换届大会开得很圆满、很成功。李壮云会长代表理事会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对2016年以及三届以来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也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三点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省炎黄研究会陈宝田会长、张洪水常务副主任、胡宗元副市长亲临会议并讲话,充分肯定了我们已取得的成绩,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和要求,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在此,作为新当选的会长,我首先代表各位副会长对各位会员及理事对我们的信任和重托表示衷心地感谢和敬意。我们一定严格遵守研究会《章程》,继承、发扬、深化研究会的好传统、好作风、好氛围,坚持学术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和咨询服务相结合的方向,恪尽职守、尽心尽力,团结一致、锐意进取,把研究会的工作继续推向前进,决不辜负大家对我们的期望。
同时,我也有三点感受和想法与大家分享,概括起来六个字。
第一是“钦佩”
一是钦佩大家取得的成绩。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在钱永波老会长、李壮云会长的带领下,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学术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上,取得了许多新进展、新成果,仅学术著作就出版了《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名城镇江文史研究丛书》《镇江三山文化丛书》《文宗阁暨〈四库全书〉与镇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并连续获得两届省政府社科成果三等奖,研究会被评为“全国先进社科组织”,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二是钦佩大家的奉献精神。名城研究会的工作有相当一部分是由退休同志承担的,大家不计名利得失,为了镇江的建设与发展依然在研究会发挥余热,这种奉献精神让我十分钦佩,特别是李壮云会长,带领上一届研究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给我树立了标杆,是我今后在研究会工作学习的榜样。
三是钦佩大家的责任意识。我简单算了一下,第三届名城研究会共召开6次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各类其他会议200余场次,组织考察调研活动20余场,遴选414篇论文,编辑6集论文集,50余篇论文被省级以上刊物和学术活动采用,同时还推动了水体保护、道路建设、历史街区保护、文化景点建设等四个方面的理论成果的转化,这些都是在座的各位以对镇江历史、镇江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了这些工作任务,尤其是深受大家敬重的钱永波老会长80多高龄,不辞辛劳、认真负责、积极参与、出谋划策,他的精神影响和感染了研究会的同志们。可以这么说,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成立至今,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是“学习”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特别是当下全省、全市都在奋力推进“两聚一高”的新实践,这些给我们历史文化名城研究工作带来了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依靠加强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升个人的能力和素养。
一是向书本学。上届以来,形成论文成果414篇,编辑和出版了许多学术研究专著,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学习材料,必须认认真真地学,在全面把握整体、吃透研究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不断开拓名城研究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
二是向实践学。就是通过实践来学习,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积极参与研究,做到真听、真看、真思,认真总结在研究过程中得出的经验,并上升为指导研究工作的规律。特别是我本人要带头参与研究工作,在熟悉工作的同时,适应新岗位需要。
三是提升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历史文化名城研究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必须立足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保护,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强系统专业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于前沿理论要与时俱进地抓好学习。还要学习、消化外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取长补短,结合我市实际,更好地为城市发展服务。
第三是“努力”
名城研究会成立于2001年,十六年来,在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利用研究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应当说有了这么高的起点,让我们下一届的工作倍感压力和责任。我们将继承好历届研究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特别是认真落实李壮云会长提出的三点意见,努力实现名城研究工作的新跨越。
一是与时俱进,切实突出针对性。我们要积极围绕城市建设发展和保护开展研究工作,使优秀的历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真正将文化的力量熔铸到镇江发展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研究中的问题,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求突破,进一步发掘那些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时代价值的城市内涵,并加以保护和推广;要结合城市发展、群众需求的实际,选准题目、选优题目,不断强化研究和保护工作的针对性。
二是创新作为,努力增强实效性。历史文化名城研究和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推动“两聚一高”的新实践。所以,我们要在研究和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创新作为、创新平台,进一步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直接为镇江的“两聚一高”实践服务,为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特别是在聚焦富民上,结合打造大旅游格局、城市文化品牌等,以文化惠民、富民等方面作出积极的贡献。
三是激发活力,继续保持积极性。研究会的工作关键要靠我们所有的会员去落实。我们的会员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既热爱名城研究事业,又各有所长,涉及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地质、地理、环保、历史、文化、教育、旅游等方方面面。应当说,这为我们搞好研究提供了很强的人才队伍基础。作为会长,我要尽我所能营造好研究会的氛围,鼓励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讲真话,讲实话,在研究会内部允许不同意见、不同观点的发表,大家在平等地讨论,甚至争论中形成真知灼见。其次,要进一步调动各方力量。在加强研究会部门之间的协作,发挥小组和全体会员积极性的同时,要进一步与人大、政府、政协有关部门搞好联动,及时沟通情况,交流成果,达到资源共享;要进一步吸引企业、集团积极参与,鼓励、支持他们兴办文化项目;要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有关学会、知名专家、学者的交流合作,多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帮助。
最后,衷心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研究会工作的参与、关心、支持,热忱希望各位领导、同志们今后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研究会的工作,对我们新一届研究会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章程

(2017年5月20日四届一次会员大会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会定名为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
第二条 本会是在中共镇江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由热心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的专家学者和有关方面的实际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学术性、地方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
第三条 本会宗旨是:遵守宪法、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提倡高尚社会道德风尚,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积极开展名城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为促进镇江的五大文明建设,把镇江建成一个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作出贡献。
第四条 本会主管单位为镇江市人大常委会,接受镇江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和市民政局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五条 本会会址:镇江市正东路34号。
第二章 职责范围
第六条 本会的职责范围:
(一)发掘镇江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城市建设发展服务;
(二)探讨现代化建设与名城保护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何保护和建设历史文化名城;
(三)利用各种途径,加强对外交流,促进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知名度的提高;
(四)利用各种大众媒介,普及镇江历史文化知识,增强各界人士的名城意识;
(五)注意发现和培养镇江区域文化研究人才;
(六)开展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保护、建设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七)编撰有关镇江历史文化研究的文集、书籍;
(八)完成党政机关及有关方面委托的研究任务。
第三章 会 员
第七条 申请加入本会的会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遵守本会的章程;
(二)为人正派,遵纪守法,有较好的社会声誉,有加入本会的意愿;
(三)热心名城保护与建设及区域文化的研究,并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四)积极参与研讨活动和咨询服务。
第八条 会员入会程序:
(一)提交入会申请书;
(二)会长会议审定;
(三)经理事会讨论通过。
第九条 会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本会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参加本会的活动;
(三)获得本会服务的优先权;
(四)对本会工作的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五)获得本会编定的各种资料;
(六)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第十条 会员履行下列义务:
(一)执行本会的决议;
(二)维护本会的合法权益;
(三)完成本会交办的工作;
(四)按规定交纳会费。
第十一条 会员退会应书面通知本会。会员如连续两年不参加本会活动的,视为自动退会。
第十二条 ?会员如严重触犯国家法律法规,自动除名;如有严重违反本会章程的行为,经会长会议研究报理事会备案,予以除名。
第四章 组织机构、负责人的产生、罢免和例会制度
第十三条 本会的议事决定权属于会员大会。会员大会行使下列权力:
(一)制定和修改章程;
(二)选举和罢免理事、监事、秘书长、副会长、会长;
(三)决定聘请名誉会长、特约研究员;
(四)审议理事会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五)决定终止事宜;
(六)决定其他重大事宜。
第十四条 会员大会须有2/3会员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会员半数以上通过方能生效。
第十五条 会员大会每届5年。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期换届的,须由理事会表决通过,经市民政局批准同意,但延期换届最长不超过1年。
第十六条 理事会是会员大会的执行机构,在闭会期间领导本会开展日常工作,对会员大会负责。
第十七条 理事会的职权是:
(一)执行会员大会的决议;
(二)组织召开会员大会;
(三)向会员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
(四)决定会员的吸收或除名;
(五)在会员大会闭会期间,根据会长会议的提名,决定聘请名誉会长、特约研究员,并报会员大会备案;
(六)决定设立办事机构;
(七)决定副秘书长、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
(八)组织本会各机构开展工作;
(九)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十)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八条 会长会议主持本会的日常工作。
会长会议由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组成。行使下列职权:
(一)讨论拟向会员大会提请(闭会期间向理事会提请)决定聘请的名誉会长、特约研究员以及办事机构主要负责人的建议名单;
(二)检查年度工作计划的实施情况,讨论阶段性工作安排;
(三)讨论决定日常工作等方面的重要事项;
(四)负责换届筹备工作。研究提名新一届理事、秘书长、副会长、会长和名誉会长、特约研究员,开展新一届第一次会员大会的筹备工作。
第十九条 本会理事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素质好;
(二)在本会业务领域内有较大影响;
(三)任职年龄原则上不超过70周岁;
(四)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十条 本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因需要而超过最高任职年龄的,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方可任职。
第二十一条 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任期最长不得超过两届,因特殊情况需延长任期的,须经会员大会2/3以上会员表决通过方可任职。
第二十二条 本会会长或受会长委托的常务副会长为本社会团体的法定代表人。
本会法定代表人不兼任其他团体的法定代表人。
第二十三条 本会会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召集和主持理事会和会长会议;
(二)检查会员大会、理事会决议的落实情况;
(三)代表本会签署有关重要文件。
第二十四条 本会秘书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主持办事机构开展日常工作,组织实施年度工作计划;
(二)提名副秘书长以及各办事机构主要负责人,交理事会或会长会议决定;
(三)处理其他日常事务。
第二十五条 本会设监事1名。监事任期和理事任期一致,期满可以联任。本会的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理事、财务人员不得兼任监事。
监事行使以下职权:
(一)列席理事会、会长会议,对理事会和会长会议决议事项提出质询或建议;
(二)对理事执行本会的行为进行监督,对违反法律和本会章程或者会员大会决议的负责人、理事提出依程序罢免的建议;
(三)检查本会的财务报告,向会员大会报告监事工作和提出建议;
(四)对本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理事、财务管理人员损害本团体利益的行为,及时予以纠正;
(五)向管理机关以及税务、会计主管部门反映团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十六条 本会名誉会长由会员大会决定聘任。
第二十七条 本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研讨会和理事会。为密切理事会与会员之间的联系,便于组织课题研究,本会下设若干小组和课题组。小组成员相对固定,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需要组织。
第五章 资产管理、使用原则
第二十八条 本会经费来源:
(一)会费;
(二)捐赠;
(三)政府财政给予的研究补助;
(四)咨询服务(应用性研究)收入;
(五)其他合法收入。
第二十九条 本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会员会费。
第三十条 本会经费必须用于本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的发展;咨询服务(应用性研究)收入中, 30﹪以内经费用于支付调研、材料搜集、文本印刷及研究人员的劳务支出,70﹪以上经费用于办会经费和工作必须的固定设备购置等。
第三十一条 本会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
第三十二条 本会配备具有专业资格的会计人员。会计人员必须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离职时,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手续。
第三十三条 本会的资产管理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资产来源属于国家拨款或社会捐赠、资助的,必须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并将有关情况以适当方式向会员公布。
第三十四条 本会换届或更换法定代表人时,必须办理财务交接手续。
第三十五条 本会的资产,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
第六章 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三十六条 本会章程的修改,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后报会员大会审议。
第三十七条 本会修改的章程,在会员大会通过后生效,报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第七章 终止程序及终止后的财产处理
第三十八条 本会自行解散或由于分立、合并等原因需要注销的,由理事会或会长会议提出终止动议。
第三十九条 本会终止动议须经会员大会表决通过,并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
第四十条 本会终止前,须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善后事宜。清算期间,不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四十一条 本会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后即为终止。
第四十二条 本会终止后的剩余财产,在业务主管单位和社团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用于发展与本会宗旨相关的事业。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本章程的解释权属本会的理事会。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第四届
名誉会长 会长 副会长 理事
监事 特约研究员名单

一、名誉会长名单:
李壮云   张洪水  胡宗元
二、 会长、副会长名单:
会  长:任振棣
副会长:范  然 赵顺凌 王玉国 赵康琪 罗福春
三、理事名单(35人):
(按姓氏笔划排序)
丁 锋 马万顺 王永平  王亚南  王荣飞 石小武 史健洁 吕国奇
纪  东 任  罡 任振棣 宇文家胜  李壮云 吴晓峰 应向东
陈 凯 郁  尧 范 然  罗福春  周义平 张大华 杨正宏 胡  坚
胡文辉 赵顺凌 赵康琪  高曾伟  徐 强 徐  苏 徐伟珍 梁晨辉
笪远毅 蒋光年 温小卫  管鹤楼   
四、监事名单:
监  事:张  俊
五、特约研究员名单(20人):
(按姓氏笔划为序)
于文清 王  川 方开鸿 田铁民 石 炜 乔长阜 刘建国 孙润祥
严其林 时 强 李金坤 肖梦龙  邵孟大 邵国平 杨再年 周润生  
耿金文 祝瑞洪 顾利平 霍义平



关于表彰第三届优秀论文的决定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我会认真开展第三届学术论文的评奖活动,肯定成绩,表彰先进,鼓舞士气,互相促进,深化研究,传承创新,多出精品。
优秀论文评选工作于2016年10月开始启动,制订了《第三届学术论文评选方案》,成立了论文评选领导小组和论文评选委员会。 评选委员会审阅了本届6本论文集(13-18集)计414篇论文。学术委员会根据评选委员会的推荐意见,提出了初步获奖篇目。2017年元月3日,经评选领导小组和会长会议讨论,最终确定了获奖的优秀论文,一等奖10篇,二等奖15篇,三等奖20篇。现对获奖论文及作者予以表彰。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
第三届学术论文获奖名单

一等奖(10篇)
作 者                    论 文
钱永波     留住并展现利用好名城镇江特有的重要历史印记
高曾伟     对镇江实现《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旅游发展目标的几点思考
乔长富     略论文宗阁与文汇阁命名的几个问题
吴晓峰     刚正婞直的镇江知府王仁堪
时  强 张峥嵘 司红伟     近代镇江基督宗教文化遗存研究
方开鸿    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镇江旅游新亮点
王根生    规划建设充满人性化的山水花园城市
沈伯素    大唐一柱润州韩滉功德考
史健洁     新背景下镇江城市区域协调发展思考
王荣飞 马  强     镇江市山水花园城市建设路径探索与研究
二等奖(15篇)
作 者                 论 文
吕宝森    镇江莲花洞古人类遗址价值研究初探
刘建国     大西路考古发现唐代朝京门遗址
田铁民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江概述
祝瑞洪    “西津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霍义平     加快三山环湖湿地建设 积极创建国家湿地公园
徐  苏    鲍鼎及其古文字研究
张  晖 耿金文     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及其保护研究
纪  东 李谊忠等     浅议将旅游业打造成“第一支柱”
沈晓昆     苏颂对地黄种植技术的贡献
吴晓霞
        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新型城镇
    ——对镇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的思考
蔡晓伟 蒋云峰     镇江金山焦山北固山景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徐强等    关于镇江主城区首位度的初步研究
徐 徐     宁镇扬都市圈背景下镇江文化特色浅议
张炳文      从《世说新语》与镇江的关系中挖掘文化旅游元素
王金花 王晓玮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规划发展策略研究——以官塘控规为例   
三等奖(20篇)
作 者                 论 文
孙润祥    鲍鼎《张夕庵年谱》简评
杨 奎     保护传承建设好名城任重道远
陈凯等    建设山水花园城市应当大力传承园林文化
吴林森 方 范     非遗保护最好的保护形态是完美展现
张大华    元明时期天主教留在镇江的足迹  
周文翔     说说原生态的“锅盖面”
梁晨辉 张先宝     镇江市如何打造山水城市研究  
陈宁华    经营南山
孙洪军    镇江保卫战中的社会治安
郭绍全    地方文献与镇江地域文化建设探析
朱  珠 罗爱红     赛珍珠文化产业建设的swot分析
徐必胜 徐 敏 朱晓芳等     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规划研究
金亦辰 任思源    基于城市特色体验的公共开放空间设计
殷光中    追寻爱国老人李根源的抗战业绩
潘美云    北宋润州“三品秀才”——章岷事迹及墓志述
彭  义     生吞活剥 假名托姓——《澄鉴堂石刻》题跋伪考
潘  俊    镇江美食旅游
窦晓青     镇江古运河保护与利用
包  婷 朱洪林     浅谈审美视角下协调景区周边建筑风貌的重要性
王同顺     试论镇江书法碑刻在书法艺术史中的贡献及其 地位





“名城”礼赞

——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四届一次会员大会侧记

张 俊

五月的镇江,翠色盈盈,风景如画,置身于这座美丽的“城市山林”中,山水形胜的自然禀赋、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山有水有故事的文化传承,更让你在流连忘返中,产生对为名城保护作出贡献人们的由衷敬意。
5月20日的京城饭店三楼会议厅,洋溢着节日的喜庆,以名城建设与保护为宗旨的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四届一次会员大会在这里举行,140多位专家学者相聚一堂,用他们心血浇灌的丰实成果,向大会献礼,为建设名城更加美好的明天献策。
上午9时许,大会隆重开幕。在主席台就坐的有: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宝田,原常务副会长黄玉生,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张洪水,副市长胡宗元,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老会长钱永波,会长李壮云,老领导昌万海、尢敦立,原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任振棣,副会长范然、赵顺凌、王玉国、赵康琪、罗福春,顾问方开鸿、笪远毅。市社科联主席潘法强,市民政局副局长曹军也应邀出席会议并在主席台就坐。
会议由副会长范然主持。李壮云会长向大会作工作报告。他说,本届以来,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建设“人的城镇化”的要求,紧扣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与保护主线,突出推进城镇化建设、山水花园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三大主题,在学术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上,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果。
李壮云会长的工作报告,把我们带回了2011年的6月26日的换届大会上,刚刚当选会长的他,向全体会员承诺,“作为新当选的新一届研究会领导集体,我们感受到了一份沉甸甸的担子和责任,我们三届研究会将不负重托,继往开来,在现有良好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他是这样说的,第三届研究会领导集体也是这样干的。他们抓组织强保障,他们抓小组夯基础,他们抓服务增活力,在学术研究、应用性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围绕“坚持生态领先、推进特色发展”主题,编辑了6册论文集,收录414篇论文;围绕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组织的“江苏地域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等专题,撰写论文23篇,入选大会论文集。出版发行了《名城镇江文史研究丛书》《镇江三山文化丛书》《文宗阁暨〈四库全书〉与镇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镇江市历史文化名镇(村)、古村落调研报告》先后获得省政府社科成果三等奖,《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还获得市政府社科成果一等奖;在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评选优秀成果中,有4部图书、6篇论文和调研报告、3篇咨询报告参评,获得了13个奖项的好成绩。编印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研究丛书》,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评选为优秀成果奖。2013年,研究会被评为“全国先进社科组织”。
开展应用性研究,推进成果转化,成为三届研究会工作一道靓丽风景。五年多来,许多应用性研究成果已“物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成为城市建设的新亮点。22座山体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调研报告,为市委、市政府实施推进市区山体绿化、美化,提供了可靠资料和建设性意见,大部分山体植被修复,增设了休闲设施,成为市民游园或公共绿地;北固楼、多景楼等景点匾额楹联文字创作和撰写的碑记等6项研究成果,被建设方采用;南山“烟雨鹤林”方案,已纳入市交通产业集团2016-2017年建设项目。镇江江河文化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运粮河、四明河水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研究等课题报告,受到规划设计部门的肯定。云台山路段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城市进出口公路生态文明建设对策、312国道城区改线段历史文化与景观设计等报告文本,相关单位及时采纳;镇江观音山隧道敞开段装饰浮雕设计项目竣工后,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及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打造镇江文化旅游的明媚月亮策划文本,让西津渡再上新的台阶。镇江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史料陈列馆于2013年5月正式开馆;“白蛇传传说展示馆”陈列展览方案被建设单位采纳应用。省政协原副主席、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宝田对我会“依靠专家学者,发挥会员作用;坚持学术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咨询服务相结合”等经验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可圈可点的成绩,赢来大会的热烈掌声。对新一届研究会工作,李会长语重心长地提出了三点建议,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深入研究本地区优秀历史文化;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名城建设与保护出谋划策;要发扬团队精神,进一步提升研究会整体效能,相信新一届研究会的工作一定能做得更好。
省炎黄文化研究会陈宝田会长、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张洪水、市政府胡宗元副市长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们充分肯定了第三届研究会在学术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陈宝田会长认为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在学术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果,走在全省团体会员单位的前列”。各位领导在对四届一次会员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的同时,对进一步做好名城建设和保护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
王玉国副会长宣读了第三届优秀论文表彰决定,对10名一等奖、15名二等奖获得者,进行了大会颁奖。
在组织全体会员合影后,上午10:45,大会继续进行,赵顺凌副会长主持了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章程》修改草案;通过大会选举办法。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选举产生了名城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组成人员37名、监事1名,选举产生了会长、副会长,任振棣当选第四届研究会会长,范然、赵顺凌、王玉国、赵康琪、罗福春当选副会长,张俊当选监事。大会聘请李壮云、张洪水、胡宗元为名誉会长,为20名特约研究员颁发了聘书。
会场爆发的一阵又一阵掌声,既满含了对上一届研究会班子的无限深情,也是对新当选领导集体的信任和重托,作为新当选的任振棣会长更是一番感慨在心头,他以“继往开来, 不负重托, 把名城研究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为题发表了讲话,他代表各位副会长对各位会员及理事的信任和重托表示衷心地感谢和敬意。表示一定严格遵守研究会《章程》,继承、发扬、深化研究会的好传统、好作风、好氛围,坚持学术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和咨询服务相结合的方向,恪尽职守、尽心尽力,团结一致、锐意进取,把研究会的工作继续推向前进。继承好历届研究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特别是认真落实李壮云会长提出的三点意见,努力实现名城研究工作的新跨越。一是与时俱进,切实突出针对性。积极围绕城市建设发展和保护开展研究工作,使优秀的历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真正将文化的力量熔铸到镇江发展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研究中的问题,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求突破,进一步发掘那些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时代价值的城市内涵,并加以保护和推广;结合城市发展、群众需求的实际,选准题目、选优题目,不断强化研究和保护工作的针对性。二是创新作为,努力增强实效性。在研究和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创新作为、创新平台,进一步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直接为镇江的“两聚一高”实践服务,为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特别是在聚焦富民上,结合打造大旅游格局、城市文化品牌等,在文化惠民、富民等方面作出积极的贡献。三是激发活力,继续保持积极性。研究会的会员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涉及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地质、地理、环保、历史、文化、教育、旅游等方方面面,为我们搞好研究提供了很强的人才队伍基础。我们要营造好研究会的氛围,鼓励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讲真话,讲实话,在研究会内部允许不同意见、不同观点的发表,大家在平等地讨论,甚至争论中形成真知灼见。其次,要进一步调动各方力量。在加强研究会部门之间的协作,发挥小组和全体会员积极性的同时,要进一步与人大、政府、政协有关部门搞好联动,及时沟通情况,交流成果,达到资源共享;要进一步吸引企业、集团积极参与,为他们兴办文化项目提供智力支持;要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有关学会、知名专家、学者的交流合作,多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帮助。
会议结束前,钱永波老会长作了题为“开拓进取,团结合作,为镇江名城保护和建设事业作出新贡献”的讲话,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新一届研究会集体的嘱托和希望,他说,根据“十三五”城市建设的新要求,要在保护名城风貌、文物保护利用、塑造城市五特色、城市有机更新、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上下功夫,不断开拓前进;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选择重点,全心全意做好课题研究和咨询服务工作;要努力学习,团结合作,无论是老是新,都必须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团结、团结、再团结,合作、合作、再合作,这是前三届形成的传统,希望新一届的领导班子、工作班子,在会长主持下,共谋全局,分工负责,充分发挥全体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共同为镇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事业多作贡献!
是啊,回望名城人前行的足迹,可谓一任接着一任干,他们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他们锲而不舍、探骊得珠;他们集思广益、勇于创新,在名城建设和保护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展望未来,百尺竿头,相信一届更比一届强。五月正好,夏天的热情已经到来,让我们用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激情,干出一股奋发进取的精气神,干出一批课题研究新成果,干出一番同心同德的新气象,在镇江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放飞名城人更大、更美的梦想,那是中国梦、名城梦。



会长会议纪要

5月25日上午,任振棣会长主持召开了换届后的第一次会长会议,会议的主题是三届与四届工作的集体交接,部署当前工作。
李壮云名誉会长发表了热情扬溢的讲话,他指出通过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四届一次会议开得很成功、很圆满,通过了修改后的《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章程》。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理事会、会长、副会长,领导班子是办好研究会的关键,选举任振棣同志为会长,各位副会长都是连任的,这样保证了工作的延续性是非常好的。过去的三届6年时间,研究会取得了学术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希望新一届继续实施学术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双轮驱动,取得一浪高过一浪的好成绩。
李壮云名誉会长对换届后近期的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一、拟定2018年年会暨第19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题。学术委员会要尽快拟定论文选题,选题内容要尽可能地避免炒冷饭, 选题经6月底会长会议讨论修改后,7月上旬下发通知。          
二、拟定5年学术研究规划。学术委员会要在近期修改完善原拟定的5年学术研究规划,并在今年第二期会刊上刊登。
三、要组织学习。要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会刊刊登《意见》供全体会员学习。
四、从18集论文集中选8-10篇论文报炎黄文化会刊。
五、抓好应用性课题研究。李壮云名誉会长指出应用性研究是立会之本,既要高质按时完成在手项目,也要按时筹划明年的项目。
(一)要按时按质完成在手项目。2017年签定6个项目,加上1个跨年度项目共7项。其中:已完成三项,分别是宁镇快速通道镇江段历史文化及景观研究、竹林寺历史文化内涵及修复后的利用方案、黄鹤山磨笄山历史文化研究报告,6月上旬,由罗福春负责完成黄鹤山磨笄山历史文化研究报告的有关事宜。正在进行中的四项,1、京杭运河镇江服务区文化墙策划方案已完成初稿,由王玉国负责修改后,征询市航道处的意见,争取6月底交付文本。2、西津湾长江渔村落研究及旅游开发构想由范然负责,征求委托方意见后, 6月完成初稿,7月底交付文本。3、镇江市传统村落研究由咨询服务部抓落实,6月底完成策划文本初稿,并征求委托方意见,7月底完成正式文本并移交委托方。4、抢抓高铁建设机遇、推动镇江社会经济发展研究项目,由赵顺凌负责,争取7月中旬完成初稿,最迟8月底交付文本。
(二)要谋划2018年应用性研究。10月份开始做工作,2018年1月份要签订项目,争取每年有3-4个应用性研究课题,咨询服务部和各位会长要共同考虑,齐心协力抓应用性研究项目的落实。
六、认真安排好省炎黄文化文化研究会在我市召开的研讨会。服务要热心,后勤工作要细致周到,同时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控制会议人数,压缩会议经费。由秘书处了解比较开会场所,选定会址;由学术委员会负责与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联系落实会议事项。
七、安排好全体会员的考察活动。由学术委员会考虑考察的地点、内容、时间,交会长会议决定。
李壮云名誉会长在讲话中对四届的有关工作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任命内设机构的人选。新一届理事会已产生,要考虑内部机构的人事按排,任命学术委员会、咨询服务部正副主任及委员,任命副秘书长。
二、加强小组建设。对在职工作忙、无暇顾及小组工作的,退休后长期在外地工作的,工作有热情但组织能力欠缺的小组长作适当调整。
三、对会员进行梳理。要吐故纳新,会员人数总量控制在150-160人。对年龄在80岁以上身体欠佳的、体弱多病的、不写论文、不参加活动,请学术委员会和秘书处商定,拿出瘦身意见。
李壮云名誉会长希望四届研究会,理顺工作关系,提高工作效率。他说今天会议是集体移交,一是请秘书处抓紧办理法人代表的变更手续;二是我与任振棣会长移交财务帐目;三是换届后研究会工作由任振棣主持,学术委员会、咨询服务部、秘书处工作向任振棣会长汇报。四是要发扬团队精神,提升工作效能。要同心转,协作干,班子要团结,遇事多商量、多沟通,做到心情舒畅,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干。要多争取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的支持,积极与政府工作部门沟通,努力把研究成果转换成生产力,为“强、富、美、高” 的城市建设作贡献。他建议系列丛书不要再出了,如果有好的选题可出单行本。他寄语各位副会长“服从领导,当好配角,搞好本职工作。” 他希望一届搞得比一届好,在学术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上取得新突破。
任振棣会长在讲话中指出,李壮云名誉会长的讲话作了认真的思考,精心的准备,讲话语重心长、发自肺腑、坦诚实在、性真意切。既谈了三届工作的感受,又对四届提出了希望。任振棣会长谈了任职感受:一是氛围好。研究会在李壮云会长的带领下,团结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各位副会长尽其所长,工作热情高,坐班的同志虽已退休,仍保持机关良好的作风,兢兢业业,按时上下班。二是成果丰硕。仅三届就编辑了6集论文集,出版了4类学术专著,完成了32项应用性研究课题。三是有信心。有三届奠定的基础,各位副会长都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及很强的工作能力,有大家的支持配合,一定能承先启后,不辱使命,继续把研究会工作推向前进。
对于新一届的工作,任振棣会长提出四条意见,一是继承发扬三届的优秀传统。二是坚持学术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双轮驱动。三是坚持二个不变,即各位副会长的分工不变;运转模式不变。四是当前工作按李壮云名誉会长的要求,认真抓落实。请各位副会长按照分工,履行好各自职能,按序时进度完成。他指出质量是研究会的生命线,名城研究会社会影响大,同样社会关注度也高,要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地重视提升学术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人才的聚集和储备是保证研究质量的基础,要充分发挥会员中各类专家的智慧和特长,同时要及时发现中青年专家并发挥他们的作用。任振棣会长要求小组长、会员的调整,6月10月前提出建议名单,由会长会议讨论决定;会长会议决定的事项如需变动,按程序进行调整。
副会长范然、赵顺凌、王玉国、赵康琪、罗福春出席了会议。


会长会议纪要

6月26日上午,任振棣会长主持召开了会长会议,会议就当前工作进行了研究。
一、会议全文学习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任振棣会长指出《意见》是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的形式,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内容、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使名城历史文化研究保持正确的方向。要将《意见》全文刊登在研究会会刊上,供全体会员学习。
二、蓝纯龙副秘书长汇报了第四届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秘书处、学术委员会、咨询服务部负责人及成员人员建议名单。会议研究决定,秘书处:副秘书长蓝纯龙;学术委员会:主任赵顺凌,副主任王玉国、赵康琪;咨询服务部:主任范然,副主任罗福春。
三、蓝纯龙副秘书长汇报了第四届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各组组长、副组长及精简会员的建议名单。会议研究决定,第一组:组长周义平, 副组长纪东;第二组:组长王荣飞 ,副组长陈凯;第三组:组长蔡晓伟,副组长吴雷;第四组:组长徐 苏,副组长张小军,第五组:组长吴晓峰,副组长裴 伟、周润生。
四、赵康琪副会长汇报了2018年论文选题。会议认为选题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建议学术委员会结合《意见》精神和镇江的历史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生态优先等进一步修改完善。李壮云名誉会长指出,要有选择地明确一些精品题目,定人撰写,力求出精品。要求学术委员会将论文选题修改后,于7月中旬下发撰写论文通知。
五、范然副会长汇报了各研究课题进度情况。今年共签定6项应用性研究课题,加上2016年延续的一项,新签定一项共8项。目前己完成三项;西津湾长江渔村和旅游开发研究、京杭运河镇江服务区文化墙策划方案、镇江市传统村落研究己完初,正在征询有关方面意见,7月份可以交付文本;抢抓高铁建设机遇推动镇江社会经济发展研究课题正按5月25日会长会议的要求推进。同善堂及京口柳氏研究6月底形成文字初稿,争取7月中旬完稿。
六、赵康琪副会长汇报了组织会员参观考察的事宜。会议决定参观考察时间定为10月中旬,参观考察的地点到下半年研究。
七、王玉国副会长汇报了第四届学术规划 。会议经过讨论,建议学术委员会进一步修改后,在今年第二期会刊上全文刊登。
八、王玉国副会长汇报了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联络员会议精神。6月23日,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在南京召开了联络员会议,拟于今年10月在我市召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建设党内政治文化” 理论研讨会。会议讨论了接待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议的有关事项,及我会参会论文的作者。会议要求学术委员会与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联系,尽早确定会议时间,保证会议地址的预定。
李壮云名誉会长指出,应用性课题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严格按照合同要求,按时交付高质量的文本。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在我市召开,参会论文作者要有知名度,10月份是旅游旺季,要抓紧与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联系,确定具体日期,尽早预定会址。
副会长罗福春、监事张俊出席了会议。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
第四届工作机构及人员名单

一、秘书处
  副秘书长:  蓝纯龙
二、学术委员会(14人)
  主  任: 赵顺凌
  副主任: 王玉国 赵康琪  
  委  员: 田铁民 乔长阜 孙润祥 刘建国 时 强 吴晓峰
       张永刚 徐  苏  高曾伟 笪远毅 裴  伟
三、  咨询服务部(20人)
  主 任: 范 然
  副主任: 罗福春
  成  员: 王荣飞 王亚南 王永平 石 炜 石小武 史健洁
      孙荣华 应向东 陈 凱 胡  坚 胡文辉 耿金文  
      徐  苏  徐  徐  郭祥明 梁晨辉  蒋光年  管鹤楼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
第四届学术研究工作规划

 2017年6月26日

2017年5月20日,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四届一次会议顺利完成了换届。在第四届五年的任期内,学术研究工作面临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开拓创新、任重道远的宏观形势。为了不辜负市委、市政府和上届领导与广大会员的殷切期望,圆满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不断开创学术研究工作的新局面,特制定本规划。
一、第四届(五年)学术研究工作规划的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以及镇江市委全委会、全市经济发展大会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的召开,大力推进名城保护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更好地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和全市工作大局服务,为推进镇江“两聚一高”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第四届(五年)学术研究工作规划的依据
1、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2、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3、《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4、《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5、《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6、镇江市委、市政府纪念镇江荣获名城称号30周年座谈会精神
7、全市经济发展大会精神
8、《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章程》
9、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四届一次会员大会精神
三、第四届(五年)学术研究工作规划的基本原则
1、发掘镇江的历史文化,探讨名城规划、保护、建设和利用的方法;
2、开展深入的学术研究,重视成果的转化利用;
3、拓展应用服务领域,突出重要的咨询项目;
4、关注名城的热点问题,提出有效的对应措施;
5、延续每年的学术会议,召开专题研讨会。
四、第四届(五年)学术研究工作规划的主要任务
(一)、开好五次学术研讨会暨年会。该会每年3月上旬举行,半年前确定撰写论文的领域(其内容可以比较广泛),下发通知,开会前经学术委员会对所有论文举行筛选后编印《论文集》,开会时发放。
(二)、开展五次专题调研活动。每年11月上旬举行,确定与名城保护建设的有关项目,组织全体会员参加。
(三)、举办一次全省性的学术研讨会。2017年与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
(四)、积极参与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的学术研讨活动。该研究会每年举办一次研讨活动,我会每年组织5位会员撰写论文,参与活动。
(五)、发挥我会的智库作用,开展应用性研究。围绕名城规划、保护、建设和利用,如老城区、滨江区域、新河街、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善堂与慈善事业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积极开展应用性研究。
(六)、编印好会刊。
(七)、办好网站。
五、落实第四届(五年)学术研究工作规划的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团结协作。学会的影响在于发挥作用,重点在于不断提高研究水平。首先,在会长会议领导下,各位副会长按照分工,既各有侧重,相互支持,又形成合力;其次,部门之间紧密合作,秘书处、咨询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要相互配合、认真履职、抓好落实;第三,全体会员要积极参与研究工作,发挥各位专家、学者的优势和聪明才智,保证研究工作的全面完成。
2、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本规划定稿后要在落实上下功夫,每年年初要根据本规划制定年度计划,并精心组织实施,确保任务圆满完成。
3、寻求支持、勇于开拓。本规划要圆满完成除了学会内部通力合作外,还需要争取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和有关部门及兄弟学会的大力支持,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寻求外界的支持,通力协作促进任务的完成。
4、善于学习、不断创新。时代在前进,知识在更新,我们开展学术研究也需要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与时代同行。我们要通过书籍、媒体、网络等多种手段,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通过外出考察吸取新的成功经验,以保证我们的研究成果有质量、有水准、出精品。

王仁堪纪念馆开馆及相关活动

2017年4月18日,老会长钱永波提议并组织策划、布展的王仁堪纪念馆正式开馆。王仁堪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 三月任镇江知府。他在镇江三年,“以民事为事,以民心为心”,兴修水利,培养人才,救济贫弱,安定一方,政绩斐然。其功德一直被民众广为称颂。
王仁堪纪念馆坐落于金山一泉景区中泠泉畔的中泠阁二楼,中泠阁也是当年镇江人民为纪念王仁堪修建的王公祠旧址,纪念馆内设三间展厅。入门正厅中,功德流芳的匾额下是镇江福建商会捐赠的王仁堪铜像,铜像后的厅壁两侧挂着对联“为民爱民亲民伟绩丰功垂青史 廉政勤政实政高风亮节启后人”,壁上则刻着《故镇江知府王公祠堂记》。左右展厅的墙面上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王仁堪的生平事迹及他在镇江的勤政、廉政、实政的详实介绍和镇江人民对他的追念。纪念馆西南角设有多媒体显示屏,参观者可以通过电子触屏更加直观地了解王仁堪的生平事迹。
王仁堪纪念馆在筹建过程中得到了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老会长钱永波、会长李壮云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名城研究会耗时5年对王仁堪开展了系统研究、组织人员赴王仁堪故乡福州采访和拍摄实景、组织筹划纪念馆布展工作,在纪念馆布展过程中付出了心血与努力。
一泓清泉、两袖清风。杆王仁堪纪念馆的开放,为在新形势下,传承和发挥优秀历史文化的正能量,开辟了新的学习教育平台。缅怀先贤,竖立道德标杆,将对营造崇廉、重廉、敬廉的社会氛围起到积极作用,也增添了金山景区的优秀历史文化内涵。
4月26日上午,王仁堪纪念馆开馆座谈会在金山景区芙蓉楼召开。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老会长钱永波、副市长胡宗元,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旅委、市文广新局、市三山南山管委会有关领导、镇江市福建商会的代表及等相关专家参加会议。名城研究会副会长赵顺凌主持座谈会。
座谈会上,钱永波介绍了王仁堪的事迹及纪念馆建成的过程。他说,王仁堪精神蕴含丰富的廉政思想,是党员干部廉政文化建设的生动教材;要充分发挥王仁堪纪念馆的平台作用,使之真正成为广大党员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阵地、干部群众培养廉政意识的重要场所、青少年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
参会的市纪委和市相关部门领导及专家围绕王仁堪廉政精神,先后做了发言,对进一步增强王仁堪纪念馆廉政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渗透力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路和做法。
7月16日下午,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王仁堪塑像捐赠仪式暨王仁堪教育思想座谈会在省镇江中学校菁莪楼二楼视频会议室举行。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原会长钱永波及副会长赵顺凌、王玉国、赵康琪,王仁堪纪念馆布展总设计师王亚南等参加座谈。
座谈会上,省镇中校党委书记、校长徐杰对对市名城研究会将王仁堪塑像惠赠学校表示衷心感谢,并向市名城研究会回赠了学校定制的书写着“南泠妙谛,北固高风”纪念瓷盘。徐杰介绍了学校历史、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对外交流等方面的情况。钱永波老会长表示,镇中近年来取得的成绩让人欣慰。他说,镇中有125年的校史,是镇江市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校之一,自到镇江工作之日起,一直关心关注镇中的发展,对镇中有着特殊的感情。王仁堪作为时任镇江知府,是镇中创始人,此次名城研究会赠送学校创始人王仁堪塑像,希望镇中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特有的校史资源,在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其做人、治学、施政之精神。
赵顺凌、王亚南、王玉国、吴晓峰、裴伟围绕王仁堪的生平、施政业绩、教育思想等方面发言,并对学校如何传承其思想精髓,弘扬民族精神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随后,名城研究会还向学校赠送了《晚清循吏王仁堪文献评注》20册、王仁堪纪念馆宣传资料。


附:

2018年年会暨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主要选题

1.利用扬子江城市群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促进名城保护建设研究
2. 宁镇扬文化旅游资源合作开发、利用研究
3.发挥文化优势,促进生态优先、特色发展研究
4.利用高铁建设机遇,带动镇江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5.名城保护建设规划与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研究
6.提升镇江主城区的文化辐射和影响能力研究
7.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
8.建立健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长效机制研究
9.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和生产、生活研究
10.大学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和谐互动研究
11.利用地域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精品研究
12.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与合理利用研究
1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研究
14.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功能研究
15.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16.实现旅游+(文化、体育等)融合发展研究
17.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古村落保护发展研究
18.建设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研究
19.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