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会
图文推荐
蒜山——云台山山名考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4-08-07 阅读数:
蒜山——云台山山名考
祝瑞洪
历史上有把银山、蒜山称为两座山的,也有认为今天长江路边南侧的小山就是蒜山,称其不知何时大部分坍入江中,只剩此一石碛。其实,云台山的历史至少比金山、焦山更为久远,其文脉传承可与北固山媲美,只是因为山名多变、多经战乱,又无专志记载其传承,而慢慢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城市的西隅,而默默无闻。
历代以来,一直有人要说清蒜山之名的来历和传承,例如宋代的熊克等。此外,明林魁有《蒜山辨》,清沈德潜有《游蒜山记》,都试图将蒜山之名的来历说清楚,但似乎都不如意。不过近十年来,由于云台阁的建设,由于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的崛起,云台山终于横空出世,走进人们的视野。于是她的身世谜团,亦到了揭开面纱的时候。
一、云台山的地理位置和概况
云台山,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城西润州区,有南北两峰。北峰黄海高程66.88 米,北峰有云台阁(阁宝顶黄海高程100.16 米),著名的昭关石塔、救生会馆、观音洞在山北半山腰普陀岩下,直接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山西北西津渡(俗称玉山大码头)与古瓜洲(同治末光绪初坍没入江)隔江相对。云台阁东距北固山北固楼2.55 千米,东偏北距焦山万佛塔5.74 千米,西偏北距金山慈寿塔1.36 千米。古时候云台山北滨长江,近代以来淤沙涨滩,江岸北迁。至1990 年代港池废弃,21 世纪初围滩成湖。今北滨金山湖,距出江口门——旧引航道闸口2.66 千米。南峰有伯先祠,东南坡为京畿岭(今改东坡岭)、东坡为伯先公园。山下沿伯先路有原英国领事馆建筑群、镇江市博物馆、镇江商会、蒋怀仁诊所、屠家骅公馆、大清邮局、红卍字会等近现代建筑, 伯先路、大龙王巷两个历史文化街区;东南临宝盖山,南望南山、西南望五洲山、十里长山(图一)。
云台山古称蒜山、银山。蒜山之名约始于汉晋,续于唐宋。元时改山名为银山,以与金山相对;复以北滨江一石碛为蒜山,保留古名;又以西津渡大码头所在之临江石丘名为玉山,此实为古蒜山界。清康熙年间,银山又以云台山为别名;嘉庆年间舆图又称山之北峰为银山、南峰为云台山;光绪年间起并称云台山,因袭至今。山之最南端为京畿岭,一名金鸡岭,原为蒜山分支,东南接宝盖山,民国时平为马路,即在今京畿路瑞芝里附近。
因此,古之蒜山,实包含今之云台山、蒜山(俗称小蒜山)、玉山、京畿岭。
二、蒜山之名,始于汉晋,续于唐宋。
明《京口三山志选补》:“吴韦昭有代乌林(曲名)。《今乐录》曰:‘伐乌林者,言魏武既破荆州,欲来争锋。孙权命周瑜逆击之于乌林而破走也。’熊克论曰:‘操之东下,仲谋自吴徙於京,乃遣瑜逆击,破之。居四年始迁秣陵,而置督于京。然则是役虽获捷于赤壁,实决机遇丹徒。故陆龟蒙《算山》诗云:‘周郎计策清宵定,曹氏楼船白昼灰。’”
按宋代历史学家熊克的论述,最早议论蒜山之名来历的,是唐代诗人陆龟蒙。陆龟蒙以赤壁之战的历史典故,认为“蒜山”亦可称为“算山。”熊克认为,蒜山当在“赤壁之战”之前就已经十分出名。诸葛亮、周瑜有否在蒜山共商破解赤壁之危?《嘉定镇江志·蒜山》载,“《润州类集》:一说‘蒜’当为筹算之‘算’。周瑜、诸葛亮尝会此山议拒曹操,后有赤壁之胜。时人谓其多算,以为山名。”孙权置酒渡口送别来江东联吴拒曹的刘备,《嘉定镇江志·需亭》有载:“汉末,刘备自诣京口,见孙权求荆洲,权遥表汉,以备为荆州牧。权自饯备于江上,观望久之,谓备曰:
‘孤与公扫清逋秽,迎帝定都事宁之日,愿与公乘舟游沧海耳。’备对曰:‘此亦备之志也。’以泝江发棹处考之,正当此地。”这里的“泝江发棹处”,即是后人建需亭以为纪念之处,在蒜山西北支脉玉山江口。
古蒜山十分广阔。《晋书》:“恩浮海奄至京口,战士十万,楼船千余。牢之在山阴,使刘裕自海盐赴难。……裕兵不满千人,与贼战,破之。”《嘉定镇江志》:“《环宇记》:‘晋安帝时,海贼孙恩战士十万至蒜山,宋武帝众无一旅,横击大破之。山生泽蒜,因以为名。’”
蒜山是宋武帝刘裕发祥之地。他的后人经常会游历蒜山,纪念祖地。其时颜延之、鲍照、谢庄“元嘉三大家”常常伴游侍宴,留下许多以蒜山为题的诗词。元嘉二十六年(449)宋文帝刘义隆游幸蒜山,颜延之有《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诗, 以泰山之壮、华山之险形容蒜山形势:
“元天高北列,日观临东溟。入河起阳峡,践华因削成。岩险去汉宇,衿卫徙吴京。流池自化造,山关固神营。”
鲍照诗《蒜山被始兴王命作》,谢庄诗《侍宴蒜山》等也皆以“蒜山”入题。唐《元和郡县志》称蒜山以山多泽蒜得名:
“蒜山,在县西九里。山临江绝壁,……山多泽蒜,因以为名。”
唐宋诗人以蒜山及渡口活动为主题作诗的更多。唐许浑诗《将赴京师蒜山津送客还荆渚》《登蒜山观发军》《泊蒜山津闻东林寺光仪上人故》都称蒜山。
苏轼诗题《次韵林子中蒜山亭见寄》《再和蒜山亭并答杨次公》《酬许郡公借隐居蒜山》、《蒜山松林中可卜居,余欲僦其地,地属金山,故作此诗与金山元长老》及诗句“蒜山幸有闲田地,招此无家一房客”,“蒜山渡口挽归艎,朱雀桥边看道装”等皆称蒜山。
综上所述,唐宋及其之前,蒜山为城西滨江之山,已成共识,并无它说。
三、“银山”之名,始于元,续于明清
元《至顺镇江志》关于蒜山的记载,首次出现了蒜山、土山“两山说”,称“蒜山”为江中孤峰,而将与江中孤峰山根相连之山,称之为“土山”,并改名为银山:“蒜山,今西津渡口水中孤峰是也。”“土山,在县西江口,俗呼竖土山。唐刘禹锡诗:‘土山京口峻’。旧志谓以其壁立数丈,故俗呼为植土山。《续志》作竖土山。按:前志虽以‘竖’音犯宋英宗嫌讳,故改为‘植’,然以‘竖’作‘树’字耳。旧与蒜山相属。蒜山今虽在江水中,然山脚脉犹相连属也。”这是首次提出蒜山、土山“两山说”。但《至顺镇江志》对蒜山为“江中孤峰”亦有所怀疑,因为这与古籍记载的情形并不一致:“按晋隆安中,孙恩浮海奄至丹徒,率众鼓噪登蒜山,刘裕奔击大破之,投崖赴水死者甚众。唐刘展叛,上元二年正月,田神功将三千军于瓜州, 将济江,展将步骑万余,陈于蒜山。南唐徐知谔尝游蒜山,除地为广场,编虎皮为大幄,率僚属会于下。旧志又谓:蒜山松林中,可卜居。苏子瞻诗:‘蒜山幸有闲田地,着此无家一房客。’观此,则此山宽广,可容万人。宋时犹可居止。”这些重大的历史活动不可能发生在这一小小的江中孤峰之上。因此撰志者怀疑“可容万人”的蒜山应该但“不知何年沦入于江也?”
不过,也许《至顺镇江志》这里错了。镇江有土山,但不在城西,而在城东,即北固山。《京口山水志·北固山》云:“北顾一名土山。《太平寰宇记》:‘甘露寺在城东角土山上。’《晋书· 蔡谟传》:‘谟统七千余人所戌东至土山,西至江乘。’刘禹锡诗:‘土山京口峻,铁瓮郡城牢。’张莱《(京口)三山志》:‘土山 然隆起。晋唐以来郡治据其上,梁武帝改名北顾者是也。’”《京口山水志·蒜山》:“郡邑志又以银山为土山,其误滋甚。土山即北固山,已详于前。”犹以刘禹锡诗论,以“土山”对“铁瓮”,土山应该是指城东土山即北固山,而非城西土山。
明《万历镇江府志》按《至顺镇江志》,以蒜山、土山(银山)为两座山。明弘治年间镇江知府林魁作《蒜山考》,究其内容,主要摘自《至顺镇江志》,并无新论。《乾隆镇江府志》沿用前说。
清人沈德潜,康熙五十七年戊戌来游京口,与丹徒余京同登蒜山,探究蒜山之名,归作《游蒜山记》。他说,小时候读《文选》,有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后来屡过京口,没有看到诗中所说的那座“蒜山”,问当地人,都说是那座江中石碛。山高不过三四丈,而且“石芒峭立, 不可攀登,”沈公认为这样的石碛为蒜山有三疑:“按延之侍车驾从晏游,决非石芒峭立之处”;孙恩“必无驱十万众据一石碛者”;及东坡诗,“就今所见,(苏东坡)安得云‘大有闲田地’也?”因询于余京,余京就指着银山说:“此古所云蒜山也。古有蒜山无银山,地与金山相望,土人易以今名,复以旁一山为玉山,而蒜山之名移之江滨石碛矣。今众人所称,盖两失之也。”“予闻之恍然,遂相与造其巅,相度高下,旁广中平,丰土少石,与刘祯《京口记》所云“山无峰岭”者合, 由是蒜山之名始有定所。”沈公之论,可正诸志之谬。
至此,蒜山、银山、玉山之名似乎有了一个定论。但是其后的《嘉庆丹徒县志》,并未采沈公之说,照依前志抄录,维持蒜山、银山“两山说”,但亦云疑窦俱在:“或昔有江干余地,今坍没矣。山石屡崩坠,势渐逼仄”,或引《京口山水志》等辨误之议,在志书中保留各说,并未加以评论取舍。这大概也是撰志者智慧之举,并列各说,总有如沈公者,辨于传说、史录与真相之间, 寻以正论。
清《光绪丹徒县志》虽有蒜山、银山两词条,但称银山即蒜山,又名云台:“银山实即蒜山,但土名已久,而旧志所载亦不可废,故列之蒜山后。元时,建寺其上,与金山对峙,易名曰银山, 上有般若院、银山寺、三元殿。又名云台,山下有紫阳洞、清宁道院,张紫阳真人曾居此。普陀岩、观音洞。”至此,蒜山、银山“两山说”归于“一山说”,即银山即古之蒜山。
《至顺镇江志》记载,土山,“今改名‘银山’。混一后建佛寺于山顶,以其与金山相对峙,故易名‘银山’。”这一记载表明,“土山”改名“银山”,是在马薛里吉思在山顶建十字寺之后。
元至元十六年,镇江路副达鲁花赤马薛里吉思巧夺原属金山寺的蒜山田地,在山顶建两座十字寺:一曰聚明山寺、一曰云山寺:“次得西津竖土山,并建答石乎刺云山寺、都打吾儿木刺聚明山寺。二寺之下,创为也里可温义阡。”“云山寺”以“云山”为名,亦或曾经称之为“云山”,再改名为“银山”,以与金山相对。至大四年,元仁宗皇帝下令拆除十字寺塑像,改做寺殿, 屋壁佛菩萨天龙图像,官具给须用物,作为金山下院,赐名般若院,以还金山,并令大儒赵孟頫、潘昂霄作记勒石。银山之名,自此开始传播。
四、云台山之名首见于清《康熙丹徒县志》。
《明万历镇江府志》“银山”条下,尚未见“云台山”之名。《康熙丹徒县志》记载:“银山,……又名云台山。”该志成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因此,“云台山”之名应出现在1597—1683 年之间的某一时间。《乾隆镇江府志》记载同前志。《嘉庆丹徒县志·方舆总图》以古蒜山之北峰为银山,南峰为云台山(图二)。银山、云台山两名又并行于世,混称银山或云台山。其卷二《山水》有银山、蒜山两词条内容延续府志,亦称银山,又名云台山。
图二 清《嘉庆丹徒县志》方舆总图(局部):银山、云台山、蒜山、玉山位置示意图
清同治七年《镇江府城及丹徒县东乡图》显示山名同《嘉庆丹徒县志·方舆总图》的标识一致(图三)。《清光绪二十年(1894)江苏全省舆图——丹徒县全境图》(图四)、以及《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镇江城西银山西津云台山蒜山二坊及二区三都三图形势全图》已经将云台山作为独立标识指称原北峰银山、南峰云台山区域(图五)。云台山最终从“又名”变成“正名”。
“蒜山”之名,诚如沈德潜所言,指山下石碛,作为一种历史的纪念。
图三 清同治七年镇江府城图局部——银山、云台山、蒜山、玉山位置示意图
图四《清光绪二十年(1894)江苏全省舆图丹徒县全境图(局部)》云台山、蒜山位置示意图
图五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镇江城西银山西津云台山蒜山二坊及二区三都三图形势全图——云台山、蒜山、玉山位置示意图
“云台山”作为山之“正名”,作为独立词条进入志书,首见于《民国江苏省会辑要》:“云台山,山势壁立,上有财神殿,西北麓有观音洞,南麓则辟为赵伯先公园。”
综上,蒜山之名,最早出现在汉晋时期,延续到南宋。元代改名银山,而以山北江中石碛为蒜山,西北临江石丘为玉山。清乾嘉时期,“银山”又改称“云台山”,并与“银山”之名共存,一山两名。至民国,“云台山”逐渐取代“银山”之名,成为通行于世的山名。而银山之名则于诗词文学作品中继续存留、使用。
五、云台山建筑简述
蒜山之有建筑,始于汉晋。现在留下记载的汉晋建筑,只有孙楚别墅、芙蓉楼、普陀寺。
《光绪丹徒县志》记载:“晋孙楚别墅。在竖土山下(即今银山)第一 ,人号牧坡,有庵曰无极,亭曰水天平远;曰天根月窟;曰虚白;曰横云。今不存。”别墅的主人孙楚,可能是西晋时山西孙楚,字子荆,太原中都( 今山西平遥) 人,西晋官员、文学家。曹魏骠骑将军孙资之孙,南阳太守孙宏之子。但不知是何缘故徙居京口,并在蒜山建造别墅。
《嘉庆丹徒县志》记载,晋王恭创芙蓉楼,该楼有可能就是“蒜山阁”。《光绪丹徒县志》延续前志:“芙蓉楼,一名千秋楼。旧志云:‘或云卽蒜山阁。’王昌龄有《芙蓉楼送辛渐》诗,崔峒有《登润州芙蓉楼》诗。”王昌龄时为江宁丞,辛渐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以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诗句而论,芙蓉楼当在江滨。唐时渡江的码头,正是城西的西津渡。当然,学界并不认可此一说,但是也没有证伪,宜存其说。
唐时,蒜山西津渡大码头建有普陀寺。明《京口三山志选补》记载:“银山有寺,唐宋敕建。”尚不知何寺,抑或有普陀寺的传承。
宋代钟氏修建的普陀岩,即观音洞,是云台山传承最为久远的建筑。《乾隆镇江府志》记载:“普陀岩,在城西外昭关之南。宋延祐间,邑人钟仁卿建。”宋朝有景祐、皇祐、元祐、淳祐、德祐等诸年号,惟没有“延祐”年号,估计记载有误,或为前述诸年号其一。钟氏修建观音洞的事迹,维持宋、元、明、清四朝,“明成化间,裔孙钟溥重建。胡佑记。国朝钟兄升同僧海潮重葺。”此后,清咸丰九年(1859)重建,同治元年(1862)并立“重修观音洞”题额。1949 年后,观音洞成为民居。1999-2000 年,镇江市西津渡保护领导小组组织搬迁居民,并重新修缮了观音洞建筑,重塑汉白玉观世音雕像供奉洞中。
银山有宋褒忠庙,祠魏胜。明丹徒县尹庞时雍改迁金山,与世忠同祀,章纶撰《重修褒忠庙记》。《乾隆镇江府志》:“褒忠祠在银山下,宋忠州刺史魏胜舆金人战死之,隆兴间赠以节铖,赐谥立庙祀典,十月五日有司致祭。后废。与韩蕲王世忠并祀金山表忠祠内。”
元至元十六年,马薛里吉思在南北两峰分别建聚明山寺、云山寺。至大四年毁拆十字,改建般若院,为金山下院,诏命金山寺应深和尚管理。后不知何时倾圮。山腰普陀岩下建昭关石塔,现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明清以来,云台山建筑渐趋密集。明代,山上建筑渐兴。明《京口三山志选补》:“上有昆卢阁、观音阁。无相源禅师重建。僧寂桓刺血书经,誓终其身(居观音阁)。又有水陆阁、药师殿, 供佛引众,禅诵不辍。”“京口城西有山壁立江津之上。前有金鸡岭、般若院。西有银山庵、王公祠,东有昭关、护国庵、关圣庙、拱真庵。”“山顶寺久废。今有禅僧乞之郡公,得山椒建庵,奉事药王。开筑时殿基石磉具存。考邓云峰祖师周宠王时人,驻锡于此。又考顶上一池,远峰禅师道场,即芙蓉楼(旧址)也。”“昆卢阁。住持僧寂晓,广东南雄府保昌县人。万历九年住镇江。尚书陆公光祖题其卷云东林上人,著迹匡庐而雅好游,行脚几满江南,诸老咸赋诗赠之。”
明代山上建筑,多有题额。“水陆楼(郡守王应麟题),江山一览(邑侯庞时雍为性源立),银山庵(郡人李一阳题),银山古刹(御史傅光宅题),云会堂(吏部尚书陆光祖题),选佛场(南京礼部尚书王弘诲题),梵海津梁(南京兵部侍郎王世贞题),禅宗正派(郡人范□题),昆卢阁(参议周汝登为寂晓题),东林深处(琼台王弘海为寂晓题),观音阁(参政曹学佺为寂晓题)。”
清《乾隆镇江府志》:“银山,上有金鸡岭、般若院、浮玉亭、与同亭、药王庙、天妃庙、关王庙、褒忠庙、银山寺。好汉亭,明嘉靖时祀土人义兵死倭难者。其下紫阳洞,张紫阳真人居此。” 咸丰战乱之后,云台山建筑全部毁坏。代之而起的是开埠之后的租界建筑。《光绪丹徒县志》这样记载:“玉皇殿,在山前,旧名拱真庵,旁有三元宫、关帝殿、大王庙、凌江阁。”“山上又有药王庙、天妃庙、浮玉亭、与同亭。以上各院宇,无论为蒜山、为银山,俱毁于粤寇之乱,今自新立镇江关而上,俱为洋商楼宇。”银山东北坡及山下江滩,辟为租界,建有英美领事馆、海关、巡捕房、税务司,以及诸多洋商建筑。
民国时期,云台山东坡中部辟为伯先公园,纪念民主革命先驱赵伯先。设伯先路,沿山坡建有镇江商会、蒋怀仁诊所、江南旅社、屠家骅公馆、红卍字会等著名民国建筑,与东北坡原英国领事馆等租界建筑一起,成为记录镇江近代史的风景线。
21 世纪初,随着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工程的兴起,云台山周边历史建筑得到很好维护。2010 年,云台山顶规划设计并建造的“云台阁”,已经成为镇江新的地标式景观,也是观赏镇江山水城市、大江风貌的绝佳胜地。
(作者为原镇江市建设局副局长,原镇江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董事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