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不同级别山体,制定不同等级的约束措施,等级越高,约束措施越严格。同时结合两线划定,将山体本体线范围内定为核心区,山体保护线与本体线之间的范围定为控制区,对于两区也有不同的管控要求,核心区的管控强于控制区。
•重保护,分类提出保护措施
•森林资源
加强林业资源管理,定期对森林资源进行监测,掌握资源消长变化情况;进行林火预警监测,完善防火设施;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应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的方针,加强森林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和防治工作;要实行严格的保护制度,挂牌建档,定期检查,严禁移植、盗挖、贩卖等行为;加强对重点保护动植物的监测,科学、详实地掌握生长、分布信息,有效地保护动植物资源。
•矿产资源
优化矿产开发与保护空间格局,合理划定开采规划区块,方便依法审批和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开采活动,指导采矿权投放;合理调控开发强度,促进矿产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资源需求;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引导、支持矿山企业进行生产要素重组,升级矿山开采、选矿、加工工艺、技术装备,融入网络经济,逐步实现矿山企业“互联网+”的物联网运行模式。
•文化资源
进一步挖掘山体范围内的历史文化特色,打造全域山体主题文化蓝图。加大对现有山体文化遗存的保护力度,建立山体文化的保护名录。以旅游业、文创产业或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为契机,结合山体文化共同打造,促进山体文化的弘扬,增强山体文化的知名度。
•强修复,系统提升山体安全
•受损山体生态修复
根据受损情况,将山体受损类型分为三种类型:点状受损、线状受损、面状受损。
点状受损,是因一些小面积建设引起的山体开挖,对山体生态的破坏性不大,山体生境系统基本能维持,观感效果不佳;线状受损,是因道路建设等原因呈线状截断山体,割裂了山体生态廊道、动物迁徙走廊、山脉总体走向;面状受损,是因矿产开采等原因造成山体大面积破坏,山体的生境系统破坏[8];
点状受损的山体, 破坏范围相对局限, 对生态系统影响较小。这时可以通过“融合”的思路, 采取边坡修复等措施, 在保证山体边坡稳定和减少生境影响的同时, 形成一个整体和谐的山体景观, 达到修复和美化的双重效果;线状受损的山体, 其主要特征是山体被线性地割裂和破坏, 导致生态廊道被阻断, 动物迁徙通道被切断。这种情况下, 最好的修复策略是采用“织补”的思路, 通过设置生态绿桥等方式, 重新连接断裂的山体部分, 重建生态廊道, 使动物可以顺利迁徙, 山体生态系统得以恢复;面状受损的山体, 表现为山体的大面积破坏, 生境系统遭到破坏。这种情况下, 需要采取“重建”策略, 即根据山体的上位规划和定位, 系统地规划和重建山体的功能及生境系统, 使山体的生态服务功能得以恢复。
•山体自然灾害防治
山体自然灾害是影响镇江国土空间安全的重要因素,为降低地质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设安全、韧性的生态镇江,应加强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构建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双控管理新机制。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筑牢美丽镇江生态基底,健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提升综合治理水平。
•健全调查监测预警体系
主要包括地质灾害调查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地质灾害调查是指开展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及重点地区滑坡、崩塌1:10000 精细调查工作,推进防控方式由隐患防控逐步向“风险、隐患”双控转变;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是指完善群测群防体系,配置普适型专业化监测设备,推动突发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站建设,提升地质灾害监测专业化水平。
•重点区域用地管控策略
根据上位规划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估结论,“不适宜区”除公园绿地等生态型用地外,不宜进行其他用地类型的开发,工程建设前应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基础上,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减缓地质灾害风险;“有条件适宜区”可作为低密度、低强度用地的开发,开发时应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基础上,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减缓地质灾害风险。
除此之外,要加强一些特定区域用地管控:城区山体应作为公园绿地等生态用地,严格控制山体及周边的建设,预留山脚生态用地;城郊地区、工业区的山体应严格控制山体周边的建设类型与强度,及时有效应对地质灾害隐患,避免地质灾害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采空塌陷、岩溶塌陷及周边地区应加强地面形变监测,工程建设前应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防治工程措施
根据山体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严重程度,采取改变地质环境条件,施加工程治理等技术措施。对体量较小,存在隐患点的山体、山丘,采取平整场地、削平山丘等措施改变地质环境条件,使致灾体消失或趋于稳定;对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灾情严重,危害较大的隐患点,通过工程地质勘察,编制针对性防治工程设计,开展工程治理。
14.结语
在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大背景下, 镇江作为江南山水文化名城, 其山体资源保护工作意义非凡、使命艰巨。本文通过全面梳理分析镇江山体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 研究山体保护在新时代的工作思路, 提出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确定保护重点, 采用划定山体保护线的方式进行规划管控, 实施分类分级的管理模式, 并针对森林、矿产、文化等资源提出系统的保护措施, 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修复, 这为镇江进一步加强山体保护工作, 实现山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目标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施路径。期待在国家政策支持下, 镇江能不断完善山体保护的法规制度、组织实施和监测评估机制, 形成系统的治理格局, 使镇江的山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以更好地服务镇江的创新发展和美好生活。也希望本文能为同类型城市的山体保护提供一些可供借鉴之处,能为当下中国“青山绿水”的美丽蓝图提供一行生动注脚。
参考文献
3.刘波, 张乔, 林厚宇:“城市双修”背景下的乐山山体保护规划思路探讨[J].《规划师》 2022(2):140-147.
4.江苏省地质调整研究院项目组. 镇江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35 年)[R]. 镇江: 镇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1.
5.高原. 镇江历史城市景观体系营建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18.
6.南京国图信息产业有限公司项目组.《镇江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2021-2035 年)》[R]. 镇江: 镇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3.
7.杜嘉丹*, 周杨军, 赵祥, 等. 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下山体综合保护与修复规划研究
[J]. 环境生态学, 2021,3(4).
8.陆华, 黄敬军, 张丽, 等. 徐州城市规划区山体资源区划评价与保护对策[J]. 上海国土资源,2021(1):19-28.
9.李政霖, 何浪, 杨孝增. 基于多源数据挖掘的山体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以贵阳市为例[C].2018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10.陈颖异. 山体生态系统性修复的对策研究[J]. 能源与节能,2021(10).
(作者:朱晓芳为镇江市规划勘测设计集团主任规划师;陈亚伟为镇江市规划勘测设计集团高级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