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名城保护 >>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开创名城研究新局面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开创名城研究新局面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4-06-05      阅读数: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开创名城研究新局面
任振棣
      2023 年10 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化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长期做好名城研究工作,永远保持研究会的生机活力,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是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的职责与使命,是镇江历史文化核心研究机构应当承担的责任与担当。
      一、紧扣时代要求,准确把握研究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包括文化遗产、文物、考古、名城名镇、传统村落等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从传承中华文明文脉、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下一步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依据。
      (一)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进入历史最好时期
      2021 年9 月,中央两办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这是我国自1982 年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近40 年来,首次以中央名义专门印发的关于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文件。在此之后,省、市两级又相继分别制定了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地方性法规和实施意见,不仅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为研究会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给予了有力的支撑。
      所有这些都说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可以说:以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为重要着力点的名城历史文化研究迎来并进入了最好时期。
      (二)立足学会定位把握研究方向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成立20 多年来,坚持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双轮驱动”,把研究与名城保护建设相结合,为谱写“镇江很有前途”新篇章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我们要紧密结合时代要求,围绕镇江名城保护建设大局,以提供智力支持为学会宗旨,准确把握研究方向:着力考证挖掘镇江历史文化内涵与特性,着力凝练阐发镇江历史文化在塑造江苏地域文明、赓续中华文脉中的地位与价值,着力推动镇江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扩大镇江历史文化影响力与朋友圈四个重点。前两项侧重学术研究,后两项侧重应用研究,都是研究会长期坚持的基本研究方向。
      (三)积极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建言献策
      研究会倡导广大会员深入研究各类历史文化遗产,把有保护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掘出来,不断深化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地段、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充分挖掘其历史意义和时代内涵;积极为各个时期重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建言献策,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重大事项提供专业智力支持,与职能部门形成保护合力,促进形成全社会共保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值得注意的是,中央文件第一次提出了“历史地段”这一概念,完善了保护对象的类型,研究会可以对此进行专题研究。
      二、紧贴发展需求,推动研究成果转化
      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古为今用、研用结合,是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长期形成的优良会风。我们要进一步推动研究成果转化,融入到名城保护建设具体项目中,转化进可观可感的名城保护建设成果中。
      (一)抓住契机助转化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两大文化公园在镇江交汇,充分说明了镇江江河交汇的地理独特性,也充分证明了镇江在国家文化公园体系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既涉及到历史文化资源的梳理、历史文化价值的凝练,也涉及到历史文化阐释解读和宣传展示,都离不开基础的历史文化研究。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战略,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工作,与名城保护建设息息相关,为历史文化相关学术性研究提供了深度参与的重要契机, 也是镇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研究成果转化的重要契机。
      (二)贴近项目促转化
      2023 年12 月初,镇江文化旅游(上海)招商合作推广周活动在上海举行,集中签约了16 个文旅项目,签约总金额73.9 亿元,项目涉及市区江心洲、长山、丹阳凤凰湖、句容仑山湖等地。同月,还与中国长江航运集团签约了“镇江市游船旅游项目合作”,与深圳华侨城文化集团签约了南山东入口文旅项目。
      此外,镇江在城市更新方面还有大量项目需要开展历史文化挖掘和展示工作。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推动历史文化遗产融入城市更新,延续城市文脉;融入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融入区域特色发展,促进文旅融合发展;融入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一体化建设,彰显“江河交汇”的城市个性;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公众生活元素。
      只有贴近项目开展研究才能提高研究的针对性,也才能更好实现成果转化目标。
      (三)融入生活推转化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乡建设也进入了彰显特色、提高品质的新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成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主要场景,都是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联系。当前,城市更新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模式,推动历史文化遗产融入城市更新,延续城市文脉,为市民生活服务是城市更新的基本逻辑。乡村振兴战略五个总要求中“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离不开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挖掘、乡村保护传承,离不开与乡土乡村生活的有效衔接。文旅融合更加强调历史文化的活化利用,强调融入现代生活,建设群众乐于前往,社会乐于打造的城乡新场景,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名城研究的重点,也是实现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
      (四)宣传普及带转化
      要继续加强名城知识宣传普及,大力宣传镇江历史文化,讲好镇江故事,努力传承弘扬镇江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开展“镇江历史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推动高校增加地方历史文化的教学内容,让外地大学生了解镇江的文化根脉,增强对“第二故乡”的情感;支持中小学在课程改革中重视地方文史知识的传播,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校园生根、开花、结果。积极通过媒体、网络传播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凝聚人心,增强文化自信,形成全社会参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良好氛围。
      三、紧跟理论前沿,提高研究创新水平
      多年以来,名城研究会秉承“传承、弘扬、创新”办会方针,与时俱进、积极探索,用创新之举寻求工作的新突破。当今时代,新的历史文化学术理论不断涌现,诸如场景理论、全息历史理论、文化资本理论等,为理解和解读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历史文化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借鉴文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形成的文化传播、区域文化、文化认同等研究范式。这些为镇江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思路与方向。
      (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创新
      2016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作为学术研究机构,更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无可动摇的政治方向,只有遵循这一方向,我们才能真正把握好学术研究的正确方向。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要始终坚持以镇江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镇江实际,解决镇江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研究更符合实际、更富有生命力。
      (二)探索用跨领域、多学科思维引领研究创新
      历史文化研究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的方法和理论,例如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才可以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分析问题,可以在旧的研究题材上得出更全面、准确和深入的结论。我们应该主动适应新的时代变化,关注新的理论需求,关注新的学术发展动向,拓宽与其他学术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不断用新思维新方法来提高研究质量,拓宽研究领域,提高研究质量。
      我们要拓宽研究视野,在江苏、长三角、长江、大运河流域等广大的时间和空间中研究镇江微观现象,以便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理解镇江历史文化,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和阐发镇江地域历史文化的特质和发展规律,从而取得更多更新的研究成果。
      在研究中,努力将学术研究和应用性研究贯通起来,在研究历史文化遗产内涵和价值的同时,研究其活化利用方式。比如近年来对苏颂的研究,既围绕苏颂与镇江的历史渊源、苏颂的科技成就、苏颂精神的现代价值等方面开展学术研究,又谋划苏颂纪念堂的建设,江苏省纪委、学习强国平台等进行了宣传,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三)推动用多种措施鼓励研究创新
      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倡导深入一线亲身体验、实地考察观测、精准统计、跟踪研究,将创新意识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落实在选题、撰稿、成果产出和转化等各个关键环节,努力转化为一流的研究成果。
      研究会继续鼓励健康的学术争论和批评,支持有效的思想碰撞,营造包容和谐的学术氛围,支持广大会员更好地关注发展前沿,开展原创性研究,积极总结新实践,创造新亮点。
      鼓励会员积极参加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市社科联等有关单位开展的研讨活动,加强与市及各市、区历史文化研究相关学会的交流,探寻新的研究领域、新的研究课题。大力吸收有研究热情、研究能力、研究水平的人员加入研究会,形成热爱镇江、理念前瞻、视野宽广、富有活力的会员队伍。
      镇江数千年的历史悠久厚重,名城二十多年的研究硕果累累。我们要继续秉持“传承、弘扬、创新”办会方针,与时俱进、常研常新,以更多更好更新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开创学会新局面,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镇江实践新图景贡献力量。
(作者为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原秘书长、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