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名城保护 >> 新时代传统村落的再发展

新时代传统村落的再发展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3-08-22      阅读数:
新时代传统村落的再发展
——以镇江市第一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营造与治理为例
任鹏远
      一、前言
      (一)镇江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背景
      传统村落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文脉支撑。近年来,镇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支撑镇江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元素系统谋划,通过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等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予以落实。
      为进一步做好我市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根据《镇江市住建局等部门关于开展镇江市传统村落申报工作的通知(》镇政建[2021]55 号),我市开展了第一批市级传统村落调查申报工作,认定丹阳市长春村、陆家村等34 个村落为第一批镇江市传统村落。
      (二)镇江市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对农村的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难点。镇江第一批传统村落在村落形态结构、产业形式、历史文化、代际传承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对于其传统公共空间研究不能笼统从某一角度出发,应从多角度思考,从而有利于村落公共空间规划建设与治理。
      二、乡村公共空间营造与治理的内涵
      (一)乡村公共空间的定义
      乡村公共空间是村内各类事件得以发生的物质场所,也是村庄历史传承与村民记忆的情感纽带,是农家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是组成公共空间的一体两面。
      (二)乡村公共空间的作用
      1.维护村庄秩序的内在约束
      村落公共空间对村落秩序具有社会控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村落治安秩序、村落伦理道德取向等方面。
      2.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村落里面的祠堂、图书阅览室、村民舞台、体育运动场等公共场所既是物质空间,也是精神空间。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非遗、民俗等方面,例如宝堰的南乡田歌、双推车,黄墟的书画,丁角村的篮球、舞狮,河达村的救火队,槐荫村的七仙女等等。
三、镇江市第一批传统村落现状特征分析通过前期对34 个传统村落的现场调研,根据村落的不同特征,将我市第一批传统村落乡村分为以下几个不同的类别 :
      (一)具有红色文化与印记村落
      村内有一个或多个红色文化相关建筑或环境要素,部分村庄内红色要素为保护单位。主要涉及村庄有 :黄墟村、陈庄、丁庄、东三棚、王庄、宽新圩。
      (二)具有重要历史遗存
      村内具有一个或多个有一定历史价值、保存较为完好的历史建筑或经过修缮的传统风貌建筑,该建筑多出现在村庄的出入口或主要公共空间附近,主要涉及村落为 :柳茹、九里、萧家巷、陆家、留墅、夏墅、六都、三城巷、吕渎、黄墟、河达、槐荫、陈庄、石狮沟、青山、儒里、华山。
      对上述村落重要历史遗存又可细分为 :
      1.宗教类 :柳茹、九里、河达、槐荫、华山
      2.宗祠类 :柳茹、萧家巷、夏墅、六都、三城巷、吕渎、黄墟、河达、儒里
      3.民居 :陆家、留墅、六都、黄墟、河达、儒里、华山
      4.红色遗存 :陈庄
      5.墓葬 :石狮沟
      (三)具有水乡风貌
      村内有一条或多条河流或毗邻长江、村内建筑呈现沿河沿江带状布置格局,主要涉及村庄 :黄连山、吕渎、吴家圩、还清洲、西冯、宽新圩、蒋家埭、蒲草窅、方家埭。
      (四)具有传统格局
      村庄整体风貌与格局保持原有传统形态并具有独特性、有特征 :九里、柳茹、六都、三城巷、张巷、黄连山、前刘家、黄墟村、河达、吴家圩、丁角、南镇街、陈庄、青山、丁庄、西冯、后村、王庄、宽新圩、蒋家埭、方家埭、儒里、华山。
      (五)适合开展乡村旅游
      村内部分建筑、环境或产业适合开展一定的旅游活动,主要涉及 :六都、九里、柳茹、还清洲、黄墟村、陈庄、丁庄、东三棚、宽新圩、蒋家埭、儒里村、华山。
      通过调研发现单个村落游览时间较短,主题单一,除九里、还清洲、陈庄、儒里其余村庄缺乏一定旅游商业配套。每个村呈点状分布,尚未形成点线区域结合,不利于形成旅游合力,村内标识与导视系统尚待加强。
      四、村落现状公共空间营造与治理情况分析
      (一)现状公共空间主要要素 :
      1.祠堂
      在第一批传统村落中以祠堂作为公共空间核心之一的村落有 :柳茹村、萧家巷、夏墅村、六都村、三城巷村、吕渎村、黄墟村、河达村、儒里村。祠堂多位于村庄入口、村庄一侧或与其他公共建筑相邻。
      祠堂目前处于两种状况,一是有专人负责、多为村内退休并有一定知识背景的族人,此类宗祠多对外开放且保存状态较好 ;二是无专人负责,多处于关闭状态,平时难以进入。
      2.运动场地
      现34 个传统村落均在村庄入口或村内开阔地设置了诸如健身器材、篮球场等体育活动场地,部分村庄还配备有乒乓球场。
      3.村内文化相关图书室、村民舞台
      多数村庄在其村委会楼中设置了图书阅览室,部分阅览室与党建活动室共同设置,有规定使用流程与使用时间。村民舞台多设置于村庄入口或者村委会大院内。
      4.红色建筑与构筑物
      传统村落内具有红色元素遗存,多数为一栋单体建筑或少数独立存在的历史遗存,部分村落通过整合与开发,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与旅游,具有代表性的有扬中的宽新圩与句容的陈庄。
      (二)现状公共空间面临的问题 :
      1.部分公共空间可达性低,如村落图书室、村内部分保护建筑等,这些场所对开放时间和开放对象有一定限制。
      2.乡村治理组织较为薄弱,村委会考虑公共空间的保护、避免公共财物损失限制其开放 ; 村民对村内公共空间的使用规则缺乏了解也担心损坏公共设施需要赔偿不敢使用,都反映出乡村治理能力不足。
      3.网络公共空间不成熟,传统村落中多数家庭已经接入宽带和互联网,村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观看新闻、刷短视频、看直播等。村落公共空间的范畴已进一步衍生到网络空间,多数村落尚未建立以村为单位的微信群。部分有微信群的村也面临一些管理问题,诸如 “:微信群”替代面对面沟通,减少了村民平日接触,不利于村落实体公共空间的营造与利用 ;网络空间尚没有被纳入村内的日常管理,没有得到有效规范,部分谣言或不实消息对于分辨能力欠缺的村民容易产生错误引导,产生一定消极影响。
      五、代表性村落公共空间营造与治理方式分析
      (一)浙江湖州安吉余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起源于安吉余村。2005 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安吉调研“法治浙江”建设,对余村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尤其是对余村通过民主决策关停矿山,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近年来,余村咬定“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中国最美村庄的目标不放松,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2018 年,中宣部调研组将“余村经验”归纳为六个方面。1. 党建引领,锻造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2. 践行“两山”论,找到适合村情的致富道路 ;3. 事情商量办,形成广泛参与的民主制度;4. 信法不信访,坚持守法用法的基本理念;5. 文明树新风,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6.管理精细化,编制灵敏高效的综治网络。
      “余村经验”的核心是党的领导下,村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对其经验进行针对性解读与分析有助于镇江第一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营造与治理。
      (二)东梓关村
      东梓关村地处富阳区西南,北沿富春江,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氛围,曾经凭借富春江畔码头关隘得到发展和繁荣,兼具悠久的商贸传统文化。其最初的发展由区、镇两级政府引导,乡村建设通过行政自上而下的手段来培育市场,通过前期较小代价实现乡村资源配置的优化。后期为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东梓关村引进文旅休闲度假颐养小镇项目,坚持保护开发一体的理念,以富春山水为内核,依托传统村落旅游打造富春山居田园综合体。通过对传统元素的挖掘, 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专业化、配套化服务,将现代文化创意功能植入历史建筑物,适度开发并商业化运营传统“老字号”,并依托历史文化发展配套文创,以产业发展来实现文化的特色彰显。
      六、镇江第一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营造与治理提升建议
      近年来,我市在“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垃圾分类治理等工作的推进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通过许多基础性工作,极大地改善了原有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对于传统村落中的历史建筑、历史要素、非遗文化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梳理与保护,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保护机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可以看出对于公共空间的营造与治理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本研究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与代表性村落经验解构分析,对于我市第一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营造与治理提出以下建议 :
      (一)党建引领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营造与治理离不开党的领导,通过“余村经验”可发现,其核心生命力在党和政府,没有党和政府创造的政策导向和改革环境,就没有传统村落的发展。党建引领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上级党委与政府的引导。主要包括国家、省、市、县、乡层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涉农政策的引导 ;二是村内村党支部的扎实推进与埋头苦干。
      具体做法可以以乡村党建为引领,抓住乡村自治的牛鼻子,构建“村委+ 党员+ 村内精英” 的组织架构,建立村民代表集中议事制度、乡村精英理事会等,形成“大事一起干、事事有人管” 的基层自治格局。
      (二)村落传统形态塑造,特色彰显
      对于我市第一批传统村落中保有较多原村落格局与风貌的村庄应进一步挖掘、重塑与彰显其格局与风貌特色,带动村内社态、文态、产业的全面提升,为村庄产业升级、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新的思路,例如丁角村,河达村,华山村等。对于有部分旅游资源或发展潜力的村落,例如六都村,九里,宽心圩等村落,通过物质环境的重塑与提升引发村内产业功能全面复兴,不断增强村庄品牌效应。
      注重村内公共空间形态的塑造,糅合特色元素并用当代手法进行表达是乡村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三)创新文化融合 、非遗文化打造
      对于传统村落中有非遗或民俗文化的,可充分挖掘,以文化作引领,创新文化融合,充分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例如槐荫村、华山村国内知名爱情故事文化,宝堰的饮食文化,茅山的红色文化等。同时结合各自村落特征,将文化融入村落公共空间的建设。
      (四)公共空间营造与产业融合
      在村落公共空间的规划与建设时应结合村落产业特征、产业链将产业概念纳入其中,尤其是村内有特色产业的,应促进其公共空间与产业互相扶持、互相促进,实现乡村公共空间营造与产业发展目标有机结合。例如,六都村在公共空间营造与治理时,依托村庄特色苗木产业与原有村落水系、村内传统建筑,建设出具有特色的公共空间,如茶舍、亲子乐园、农耕展示等。同时依托特色公共空间带来的客流量稳固了原有产业体系,又形成了乡村旅游产业,进一步带动了村庄的发展,提升村民物质生活水平及精神文明,增强村民美好生活的获得感。
      (五)开放村落现有公共场所,提升场所利用率
      开放村落现有公共场所,如村落中的村民舞台、图书室、村内展示馆、体育运动场、文化广场地等代表性公共场所。村民因为共同的爱好通过开放的公共空间及场所相聚一堂,有利于村民凝聚力的提升,为村内开展集体活动提供可能性,村民通过村内集体活动再次增加了相互间的联系,整个传统村落即呈现出“强连接”的状况,乡村的自发治理就在村民间相互关联中形成。
      (六)成立网络虚拟社团规范公共舆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村落社会虽然还不能完全跟上城镇步伐,但网络公共空间应加以充分利用与管理。利用微信或QQ 等平台建立村民线上交流的平台,将村民联系在一起,形成网络公共型空间。
      规范网络中村民公共交流,基层组织可以将村内精英组织起来成立网络虚拟社团,利用其在村民中所具有的权威性,在网络互动中整合、调节村落文化生活。村内一般事务可通过网络进行发布、投票、公示,提升村委会工作效率。
      七、结语
      传统村落乡村公共空间作为乡村空间最核心的部分,是村民日常交往和集体活动的主要场地,同时也维系着村落的人际互动和社会秩序。我市第一批传统村落的中的部分乡村公共空间仍面临功能丧失、缺乏特征、使用不便等困难,导致村民认同感降低,乡村失去活力和发展的动力。
      本文通过对乡村公共空间、传统文化、产业等要素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以下观点:
      •乡村公共空间参与式营造与治理能够重构村民共同体意识。通过公共空间的自由使用激发村民使用热情,让村内公共空间实现有效利用。
      •通过村民参与公共空间活动,培养村民空间利用、乡村治理以及乡村认同的共识,凝聚力量,再建乡村社会秩序。
      •乡村文脉特征是实现乡村公共空间营造特色传承和有效治理的内在纽带。
      •完善乡村空间规划体系、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重要依据。
      •激活乡村文化、产业、环境等要素,满足多元主体的功能诉求是推进乡村公共空间营造与治理的有力支撑,是高效能治理的必然需求。
(作者为江苏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设学院建筑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