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名城保护 >> 让“千古江山”名千古

让“千古江山”名千古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3-11-06      阅读数:
让“千古江山”名千古
周润生
      时间是一条不息的河流,总会留下痕迹并变成记忆的化石。每个时代总有那么一些执着于寻找印迹的人,将那些记忆打捞出来。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的老前辈们,以及现在的同仁们,他们就是这样的有心人。笔者正因为被其悉心研究精神所打动,故尝试触碰这一敏感话题而抛砖引玉。
      一、名城缘何却名不千古
何谓“千古”,《辞海》的解释是:谓久远的年代。如千古不磨。而“江山”,《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 :江河和山岭,多用来指国家或国家的政权。如江山如此多娇/ 打江山。由此可见,“千古江山”即具有久远年代的江河和山岭。也正因为如此,千古词人辛弃疾才会发出“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感慨。也才使这一首写于镇江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成 为“辛词第一”的千古颂唱。在笔者的记忆中,歌咏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词虽然不计其数,但以“千古江山”四字开篇的诗词还几乎未发现过。虽然他在镇江仅有人生中最后的三年,但却写出了最脍炙人口的两首词,即《永遇乐·千古江山》和《南乡子·何处望神州》。这可是在他存世的626 首词中唯一将镇江的江山称为“千古江山”,又唯一将镇江的景观称为“满眼风光” 的啊!然而,这“千古江山”和“满眼风光”的千古盛名是否“千古”了呢?这是笔者多少年来想探讨而未敢探讨的一大难题。
      •城市更名过于频繁
      若以有文字可考的行政建制算,西周康王时(公元前1020 年),今镇江一带为“宜”地, 距今该有3040 多年的历史了,随后便一直更名。如“谷阳”“丹徒”“京口”“南徐”“润州”等。直至宋开宝八年(975 年),改镇海军为镇江军,历史上才首次出现了“镇江”一名,但还不是城市名而是军队名。又过138 年,即北宋政和三年(1113 年),才改润州为镇江府。从此,“镇江”行政建制得名方为开始。
      •唐诗宋词冇提镇江
      正是因为“镇江”这一城市名出现得较迟,故唐诗宋词中便难以找到“镇江”二字了。唐宋时期,许多杰出的诗人如王昌龄、李白、范仲淹、王安石、苏轼、陆游、辛弃疾等,都曾来镇江漫游、生活或做官。他们无不对这里的险要地理形势、壮丽山水风光所感染,从而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产生出无数流传千古的不朽名篇,更有若干篇杰作被选入教科书,成为人们传诵千百年的经典佳句。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却无一首当中出现“镇江”二字。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怀古》中的“京口”和苏轼《少年游·润州作》中的“润州”等,更不要说此前陶渊明的《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的“曲阿”。可同样是李白的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那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却成了扬州流传千古的宣传语,也使更多的游客由此诗而认识了扬州。这能怪诗词作者不提镇江吗?非也!只能怪“镇江”二字出现太迟和城市更名过于频繁之故啊。
      3.区域划分动辄变化
      自有了“镇江”这一城市名称之后,其区域划分也是不断变化。公元1113 年,镇江府辖丹徒、丹阳、金坛三县 ;1730 年和1904 年,辖区又有变化。1929 年春,中华民国江苏省会迁镇江,其后1933 年3 月,江苏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镇江,辖七县,同年底又增辖一县 ;抗战胜利后,辖九县。新中国成立后,1952 年底设镇江专区,辖一市七县 ;1953 年1 月,又划进三县。自1956 年7 月始,又几经变化,且关系到七县的划进划出。直至1962 年6 月,镇江专区辖一市十一县 ;1971 年2 月,镇江专区改名镇江地区并划出一县,从此,镇江地区辖一市十县,直至江苏实行市管县新体制,镇江辖区一下子少了一半多县区。自1113 年至 1983 年3 月1 日的870 年中,镇江区域划分动辄变化不下数十次,如此的反复折腾,不谈正常的城市建设,就论行政人员的调整安排来去搬迁,就已经无法招架了,还谈什么城市发展呢?
      4.名城官员来去匆匆
      从中国历史上看,大凡执政时间颇长的皇帝,大都是有作为的国君,也都能在华夏历史上开创盛世。如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康乾盛世将永载我泱泱大国史册。由此可见,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座城市,当家人是不能来去匆匆常换的。在镇江这座城市的历史上,因为名称的变更,也因为区域的变化,自然就造成了当家人的频繁更迭,从而使这里甚至成为其临时过渡之处。这就无形中给这座城市的持续性发展造成莫大的不确定性。因为领导人员的不断更替,势必影响城市的发展规划和定位,造成城市建设无所适从之被动局面。
      5.根源在于缺乏自信
      历史上的镇江虽是六朝都会,也曾一度是民国省会,更美称“天下第一江山”。然而正是因为历史上的“千古江山”曾经几度辉煌出名过,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不管怎么说,一度时期,同周边跨越式发展的城市相比,咱们镇江确实是在不同程度上落伍了,于是便产生了“瞧不起镇江这个名字”的种种现象。诸如:坐落于名城中的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5 所以“江苏”命名的高等院校,本可以“镇江”二字命名的,终因嫌“镇江名气不大”而未用。可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常州大学、南通大学均用了所在城市名。再如 :因为镇江在全省区域范围最小,人口也最少,再加上经济总量总上不去始终当不了“后起之秀”,于是乎有一段时期本地网络上甚至出现将“镇江瓜分掉”的种种蜚语。如此以讹传讹的恶性循环,其根本源头还是出于我们的不自信或更深层次的其他原因!
      二、名城为何要名葆千古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称号有两个关键词必不可少,这就是“名城”和“历史文化”。首先是“名城”,若提起北京、西安、苏州、杭州谁人不晓。其次是“历史文化”,就是曾经辉煌过的灿烂文化,比如著名的历史遗迹、博物馆、藏书楼、名人故居、非物质文化遗产乃至一流大学、一流科研机构、一流科技巨匠和学术大师等。
      1. 名城要有忧患意识
      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早已灰飞烟灭,只有我们中国巍然独立、傲然独存。我们应该承认这样一个事实 :既然四大文明古国中有三个的传统文化基本不复存在, 那岂不是说明文化是会灭绝的吗?假如文化不会灭绝,那么玛雅文化呢?如果文化是会灭绝的,又有谁会告诉我们,将会在哪一代人手上灭绝呢?因此,面对历史传统文化,我们除了感恩尊敬之外,迫切需要的更应该有忧患意识。笔者以为,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遗产、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不仅仅需要唱赞歌,更多需要的还是找问题、查根源、拿方案、定决策、出措施、见行动。唯有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付出百倍的努力,或许才能够使我们祖先创造的千古文明传统,不至于被破坏而雨打风吹去,其切肤之痛深刻教训,我们或许还未忘却!
      2.爱名城更应尊历史
      中国人历来把名看得很重要,因此,对于改地名而言,如果没有非常详尽而慎重的论证, 这个城名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历史信息就会流失。如果改得不好的话,牺牲的恰恰是这个地方的知名度。如“丹徒”地名就不能改,虽是“赭衣徒”之意似乎不雅,甚至不吉利,但从历史渊源厚重度上来考虑就万万不可改。由此又使笔者想到了那段往事:即为如今的“金山湖”和“春江潮广场”起名时的“定名之争”,虽然已过去若干年,但本研究会诸多从骨子里深爱着镇江这方热土的名士们,其据理力争的动人场面,至今仍挥之不去而历历在目。
      3.名葆千古需要名人
      不知从何时起,各地都在为争夺一个名人、一个历史著名故事而闹得不可开交,甚至是对簿公堂,无非是想增加这个地方的人文底蕴和知名度,从而为之带来一些切实可见的经济好处。如苏轼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词,虽然这里的赤壁并不是周瑜破曹军的赤壁,但因为词作者是大名人之故,从此这儿便冠名为“东坡赤壁”而扬名天下,而真正的赤壁只能注明为“三国赤壁”了。任何一座名城都有它的历史名人,而名人的知名度往往能影响名城的知名度, 这是不争的事实。如镇江历史上的孙权、刘裕、刘勰、沈括、米芾、辛弃疾等千古名人,无不给镇江这座名城增添了无尚的光彩。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名人在镇江留下的文化遗产充分挖掘、保护并研究,使之传承发展开去,那么我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就会随着历史名人文化遗产的深入人心,而使名城的知名度永葆千古而不衰,这也是我们从事历史文化名城研究的初衷。
      三、名城如何能名再千古
      在一个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不能只是满足对于物质财富的积聚和扩大,它同时还应满足对于精神追求和道德完善的和谐统一。
      1.让“千古江山”资源不再是摆设
      说起镇江的旅游资源,仅从万余首歌咏镇江的诗词曲赋中便足以说明,它的“城市山林”“千古江山”“满眼风光”本土文化与南下的中原文化相融汇,曾吸引了无数各类英才多次来此游历,发为吟咏,才使镇江在近一千五百年前就被一位皇帝叹曰“天下第一江山”,难道这一资源还不够丰富吗?我们可千万别将它们作为摆设,而应视作“镇城之宝”倾心打造! 试以北固山上的景点资源为例 :首先是辛弃疾的两首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可是被选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上的千古名篇,可谓是无人不知没 人不晓。据若干年前我市相关部门组织的一次调查显示,辛弃疾是排在镇江历史文化名人知名度第一位的。因此,作为“万里长江三大名楼”之一的北固楼就不再是一座普通之楼立在那儿,而应使之成为“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之雄浑绮丽的胜境。这一全方位的设想, 吴林森、方范二位同志早于2018 年的《重视辛弃疾研究价值,打造名城文化新靓点》一文中已提及,在此笔者不再赘述。其次是刘备招亲的甘露寺,那可是全国乃至世界的著名传奇故事发生地啊!可如今的甘露寺以及与此故事相应的试剑石、溜马涧、多景楼及狠石等景点却是名气大而无看点,未形成气候,甚是可惜!再次是公元544 年,梁武帝萧衍登上北固山即兴赐书的“天下第一江山”6 个大字,仍是一块破损的石碑,孤立于山崖之上。可就这6 个大字,却被《中国知识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19 年版)“江苏省”条目中以醒目黑体字推出,其介绍为 :“镇江风光旖旎多姿,具有真山真水的独特风貌,向以‘天下第一江山’名闻四方。”如此久负盛名的文物古迹资源不应再是摆设,而该到它们重放光彩的时候了。当然,这得要花钱,但更重要的是应引起决策者的重视而摆上议事日程,挑重点去办,如同重点打造西津渡景点那样。
      2.“广告宣传”之力度仍未到火候
      一座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除了要靠独特秀丽的形象、繁荣发达的经济实力,更离不开高明的宣传推介。关于广告宣传的定义与功能,笔者无须在此细说,但它的机能倒是不能忽视:即传达信息(情报)、授予地位和塑造形象、诱导与说服和刺激需求等四大机能。镇江的“满眼风光”“第一江山”这一信息(情报)、“文化名城”“别具风情”这一地位形象,她是天生就有的真山真水千古名邑啊,可天下有多少人知晓呢?这就需要广告宣传。尽管咱们镇江也做了颇多广告宣传,但就是不顶大用,其原因笔者以为是尚未到火候。如果我们能再加一把火,像浙江湖州那样利用中央电视一台这样的平台进行广告宣传,或许能达到奇特的效果。虽然说当下早已进入网络时代,但是恐怕谁都不能否认,电视仍然是“如何使人喜欢它”的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和媒介,依旧是地方政府宣传旅游景点的最接近于理想的平台。正如易中天所认为的那样 :倘若春秋时代就有电视,孔子也应该不会拒绝的。
      3.名城更新打造该有“世界眼光”
      自1929 年春江苏省会迁入镇江,直至1949 年4 月23 日镇江解放,整整20 年作为民国省会所在地,自然就避免不了民国风情与民国风格。在笔者看来,咱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将来的城市更新打造中,就应该有足够的“镇江味道”和“世界眼光”,这就是镇江独特的民国风格,即那种类似英伦而又特有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如坐落于云台山麓的那5 幢西洋建筑群——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即现在的镇江博物馆,其主楼是东印度式的,其他四幢却是哥特式的建筑,它现在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足见其形象地位的重要性。如今的西津渡建筑群及其景点雕塑以及镇江博物馆前的女人体雕塑喷水景点,再配以博物馆建筑群背景的衬托,俨然是一幅中西合璧的风景油画。这并非是不伦不类,而是具有“世界眼光”。其实早在清王朝时,乾隆皇帝就已经有“世界眼光”了,他让意大利人郎世宁设计西洋花园,郎世宁设计好之后,又推荐法国神父蒋有仁来建造一个喷泉,按当时的设计是用十二个西洋式的裸体女性,从手上捧的水罐里流出水来,但这对于中国宫廷而言有些太过了,所以就改成了十二生肖兽首来喷水。这应该说是独具匠心,也是中外文化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的一个很成功的例证。在我市学府路中段北侧有一片错落有致的民国风小区建筑群——恒运·柒星苑,其建筑造型 仿佛一处现代版的西津渡。作为古老而现代的历史文化名城镇江市民的家,就应该是这样的“独特镇江民国风”。这也许就是名城保护发展的创新理念所为吧!
      4.镇江的“名再千古”还得靠人才
      治国有道,治市也有道,这个道就是用人之道。治理镇江、建设镇江,需要一大批拥有文化知识、掌握科学技术、具有管理技能、善于实践活动的优秀人才。在这些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中,自然包括帅才、将才和各级有用之才。当然,要开创镇江的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既有内在压力,又有外在压力,但最根本的是镇江人民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同时也有来自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以及周边城市竞相前进的压力。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也可能激发人们更加奋发。因此,古老文明能否实现伟大的复兴,次发达城市能否充分发挥后发效应,关键看这些辖区的干群有没有创新奋斗精神,能不能为实现全面增强镇江城市软实力,以山水形胜的灵气、崇德向善的温度、辉映古今的故事、争雄竞先的活力,展现独具特色的名城魅力和风骨, 谱写“镇江很有前途”新篇章,使镇江这座“千古江山”的历史文化名城“名再千古”而卧薪尝胆、艰辛创造。名城镇江的过去也正是有了孙权、刘裕、萧衍、沈括、辛弃疾、王仁堪等诸多英才,才创造了如此“满眼风光”的“千古江山”。我们企盼名城镇江之明日,能像深圳或苏州那样吸引更多八方英才集聚,再度崛起复兴,重展“千古江山”“天下第一江山”之盛名。
(作者为江苏大学工会原副主席、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