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会
图文推荐
研究文化特色 增强文化自信——北宋时期士大夫为何愿意退隐终老镇江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2-09-13 阅读数:
研究文化特色 增强文化自信
——北宋时期士大夫为何愿意退隐终老镇江
徐徐
自古以来镇江就是人文荟萃之地。北宋时期,除土著外,侨寓镇江的历史文化名人很多。宰相王存,大学士刁约等为土著,其他如宰相陈升之、曾布、光禄卿章珉,天文药物学家苏颂、科学家沈括、书画家米芾、抗金名将宗泽,还有苏东坡的堂妹、曾布之弟曾肇等,他们都寓居镇江。诗人苏舜钦、词人柳永、女词人魏玩(人称魏夫人)等,还有翰林学士苏绅、京西转运使苏舜元等一批达官贵人都长眠于此。他们虽不是镇江人,但他们都愿意退隐镇江或在镇江终老。其时士大夫中就流行“生居洛阳,死葬朱方”之语,这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本文就这一特殊文化现象的形成作一剖析,以弘扬镇江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一、山川壮丽,风景秀美吸引了历史文化名人
镇江素以山川壮丽、风景秀美而著称,被梁武帝推为“天下第一江山”。著名的金、焦、北固雄峙于大江南岸或大江之中,南郊的三大古寺掩隐于僻静幽深的群山之间。由于镇江地处丘陵岗坡地带,古来即有“城市山林”“真山真水”之美誉。缓缓的古运河环城而过,通江的关河穿城而来,昔日城中三山五岭的溪涧清流汇入关河和古运河,形成了小桥流水的江南风貌。所以,镇江是一座小巧玲珑的宜居城市,吸引了众多历史文化名人来定居或终老。
米芾(1051-1107)是北宋著名书画家,世居太原,迁襄阳,后定居润州。米芾一生除断断续续在朝廷或地方为官外,大部分时间都喜欢住在润州的家中。由于得润州山水之助,他用“泼墨”法,以水墨点染,传出烟云变幻、树石掩映的江南山水之神韵,自创了被人称之谓“米氏云山”或“米家山”的画法。
米芾之所以寓居润州,据宋程俱《北山小集》云 :“中年乐南徐山川风土之美,因家焉。”米芾初至润州,欲卜居,但苦于无地营建。恰好苏仲恭学士之弟,在北固山下有一荒园,米芾非常喜爱,于是就以自已非常珍爱的一座研山向苏仲恭之弟换得北固山下的荒园。研山是南唐后主李煜的旧物,是一玩赏的石头,“径长尺逾咫,前耸三十六峰,皆大如手指”(《铁围山丛谈》)。米芾是石痴,忍痛以研山相易,可见其对润州山水的热爱了。
米芾在其《净名斋记》里对润州的山水作了详尽的描述,可谓极尽赞美之能事。米芾死后也葬于润州。
二、人杰地灵,风水宝地吸引了历史文化名人
镇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宋《嘉定镇江志》云 :“京口江山,素号奇伟,汴宋时,士大夫有‘生居洛阳,死葬朱方’之语。”元《至顺镇江志》云 :“‘生居洛阳,死葬朱方’古谚语也。郡内诸山,呈奇孕秀,支连派属,盘回数百里。壤地燥亢,而草木丰润,卜葬地者恒宜之。”以至于“及乎岁月代谢,陵谷变迁,荒田野草间,断碑残碣犹有存者,荛夫牧竖过而指之曰 :某代某人之墓也”。所以北宋之达官贵人都想“死葬朱方”就不足为怪了。
天文、药物学家苏颂(1020--1101),祖籍泉州南安。据《苏氏宗谱》:“自绅公由泗州以母丧寓扬州,后终于润,至颂当侨寓子孙乃家焉。”其父苏绅曾三次仕官于扬州,但对镇江却情有独锺,死后葬于镇江。苏绅卒于河阳(今河南孟州),为什么要葬于镇江呢?据《魏公谭训》记载,他有个遗愿 :“‘既不能免仕宦,随处葬我,乃延陵季子之志也’。”他生前对吴延陵季子特别崇拜,欲继承其遗志。生虽不能与之相逢,但死愿陪伴于其墓旁。“故曾祖河阳下世,祖父扶护南来谋葬。偶遇地理僧自真,用治命得吉卜于南徐京岘山之原,术者皆言善地。”延陵季子墓在镇江丹阳境界,而新任润州知州钱彦远是苏绅故交,所以苏颂按其父的遗愿将苏绅葬于镇江京岘山。
宋《嘉定镇江志》云 :“宅在化龙坊,与陈升之宅相近。”其后苏颂及子孙都寓润州,苏颂死后也葬于镇江五洲山东北麓,镇江东乡大路至今还有苏家大院留存。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生于汴京(今河南开封)。景祐元年,考中进士,出任蒙山县令,历任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位。苏舜钦是宰相杜衍的女婿,在政治上他倾向于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并支持范仲淹推行的庆历革新。御史中丞王拱辰等反对政治改革,因此苏舜钦为守旧派所痛恨。时值进奏院祀神,苏舜钦按惯例,招十余人,用所拆奏封的废纸换钱置酒饮宴。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以监守自盗,借以打击范、杜。后苏舜钦被削籍为民,与宴的十余人同时被贬逐。苏舜钦被废后离开开封,闲居苏州,修建沧浪亭。庆历八年(1048)复官为湖州长史,未及赴任即病逝。卒时年仅四十一岁。
苏舜钦闲居苏州期间,经常往来于润州,因同“饮宴”的十余人中有几位润州人,如刁约、章岷等,且志同道合、义气相投,而刁约个是一个忠厚的长者,在朝为官时,人脉广,有很高的声誉,当时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都是他的座上客,所以苏舜钦常来润州与之聚饮。他对润州山水也非常热爱,他在咏《金山寺》的诗中说 :“不知人间世,有此物外迹。”其时士大夫中又流行“生居洛阳,死葬朱方”之语,在一次聚会时,苏舜钦说 :我生于汴京,死欲葬于朱方,不料竟成遗嘱。庆历八年(1048)十二月,苏舜钦病逝于苏州,临终前嘱其妻子,死后葬于润州。其妻及子尊其遗嘱亲扶灵柩于润州,并停柩于润州僧寺。据欧阳修《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并序》云:
“其妻卜以嘉祐元年十月某日,葬君于润州丹徒县义里乡檀山里石门村。又号泣于其父曰 :‘吾夫屈于人间,犹可伸于地下。’于是杜公及君之子泌,皆以书来乞铭以葬。”由此可见,苏舜钦安葬润州既是受“生居洛阳,死葬朱方”的影响,也是由于政争失意而有缘安葬润州的。
后其弟苏舜元调任润州为京西转运使,不料在其任上逝世,安葬于润州丹徒县五老山。苏舜元也有子孙安家于润州。
据《历史上的苏州苏氏》一文考证,苏舜钦的叔父苏叟“任江宁府溧阳令,举家寄寓江苏镇江”。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也卜葬于润州。柳永(987 ?--1053 年?),字耆卿,原名三变,崇安人(今福建崇安县)。但对这样一位历史文化名人,《宋史》中却无传,不得不教人感到遗憾。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 :“永死旅殡润州僧寺,王和甫为守时,求其后不得,乃出钱葬之。”葛仲胜《丹阳集》陈朝请墓志铭云 :“王安礼守润,欲葬之,藁殡久,无归者。朝请市高燥地,亲为处葬具,三变始就窀穸。”所以柳永死葬润州是无疑的。
柳永为何死于润州,“旅殡润州僧寺”,历史典籍中却无记载。但据《京江柳氏谱》记载,柳永并非“族殡润州”而其时柳永已“迁润”,《京江柳氏谱》是这样记载的 :“盖自宋耆卿公始居润,厥后高宗南渡,兵火相仍,前此谱牒,荡然无存。”“宋工部屯田员外郎耆卿公迁润,其后世居之。”据此柳永生前就已寓居润州了,京江柳氏宗族是柳永的后裔。至于为何寓居润州就不得而知了,是否也是看中了润州这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呢?这有待于后人考证了。
三、宗族迁徙,姻亲关系留住了历史文化名人
历史上,由于战争、灾害等原因,移民迁徙实为常态,北宋时期由于宗族的迁徙也为镇江吸纳了人材。同时镇江有一些宗族大姓,如刁氏、柳氏等,他们德高望重,无任在朝廷或民间都有着广泛的人脉关系,他们的姻亲关系也为镇江留住了一些历史文化名人。
章岷(?--1071)字伯镇,建州浦城人,随家族徙居镇江。仁宗天圣五年进士。历两浙转运使、苏州知州等职,皆有政绩。官终光禄卿。性刚介,工诗,范仲淹尝称其诗真可压倒“元白”。宋陈师道《后山谈丛》云:“章学士珉为布衣, 以宰相自许, 高盖大马, 盛服群从而后出, 润人谓之‘三品秀才’。”章岷《宋史》无传,镇江志书也无记载。他的发现却是1974 年镇江南郊电信局水泥制杆厂在施工中发现一座北宋砖石墓,位于黄鹤山西麓,林隐路东侧。根据墓志知道是章岷墓。其人热爱镇江山水,“得疾前一日犹与客游浮玉”,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六日病故,于同年“十二月十日葬于润州鹤林山(现黄鹤山)长乐乡”。
曾布(1036—1107),字子宣,原籍江西南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之弟,北宋中期宰相。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并在王安石变法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三岁时,父亲曾易占去世,跟随兄长曾巩学习,后来得到了王安石和韩维推荐,曾布得以上书言政,得到宋神宗的重视并被重用。在市易法的争论中,曾布被认为阻挠了新法而贬谪出外,在饶、潭、广、桂、秦、陈、蔡等地奔波为官。直至宋哲宗亲政后才得到重用,重新开展变法事业,被任命为枢密使。端王赵佶继位后,曾布被徽宗任命为右仆射,又和新任左仆射蔡京爆发矛盾,被一再贬谪,曾知润州,在润州任职期间,在金山寺,建造了著名的荐慈双塔。最终死于润州,终年七十二岁。
曾布之所以寓居镇江,死后也葬于镇江,主要是姻亲关系。曾布曾有妻室,其夫人魏玩,北宋女词人。先后受诰封为瀛国夫人、鲁国夫人,故世称“魏夫人”,后人辑有《鲁国夫人词》。朱熹在《朱子语类》中称“本朝夫人能文,惟李易安与魏夫人”。
后曾布又娶苏颂之妹为妻,称延安夫人。宋张邦基《墨庄漫录》记载 :“延安夫人苏氏,丞相子容妹,曾子宣内也。有词行于世。”曾布寓居润州时,其住宅“在千石墟之东,后为都统司双望酒库,今为道林寺”(元《至顺镇江志》)。据明正德《丹徒县志》记载 :“丞相曾布墓,在长山相公湾。”(即今句容下蜀空青山)。其魏夫人、苏夫人均与之合葬于此,2020 年在空青山还出土了魏夫人墓志。
苏东坡的堂妹是嫁于润州柳氏的。柳瑾是北宋著名书法家,也善作诗,苏轼堂妹是柳瑾的媳妇。苏轼和堂妹的感情很好,和堂妹夫柳仲远、堂外甥柳闳关系也很好。他与柳瑾祖孙三代的交往从熙宁二年(1069 年)一直延续了30 多年,直到去世,是他与润州士人交往最为密切和长久的。他每次到润州,只要有时间都与柳家人往来,并与之诗词唱和。苏东坡就曾十多次到过镇江,还结交了一批情深义笃的师友,有德高望重的前辈刁约、柳子玉 ;有意趣相投的书画家米芾 ;有生死与共的科学家苏颂 ;有佛门长老佛印、宝觉等,并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话,甚至使他有了卜居蒜山的想法。元丰七年(1084 年),他写诗给佛印,因蒜山属金山寺管辖。
《蒜山松林中可卜居,余欲僦其地,地属金山,故作此诗与金山元长老》他在诗中写道 :“问我此生何所归,笑指浮休百年宅。蒜山幸有闲田地,招此无家一房客。”同时他还给郡守许仲远和曾知润州的林子仲写诗,直吐借隐蒜山的心事。遗憾的是因多种原因未能实现。
在宋诗中被誉之为“苏梅”之称的著名诗人梅尧臣也曾想寓居润州。原来其妻谢氏亡后, 梅尧臣于乾兴元年(1022)又娶了润州刁约的妹妹为妻,所以因这一姻亲关系而想以后退居润州。此前他也曾来过润州,写了《金山寺并序》,其诗中有一联“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成为写金山的名句。梅尧臣对润州的山水是很热爱的,所以动了退居润州的想法。有次其妻舅刁纺回润州,梅尧臣委托刁纺为他留心寻找隐居之所和亡室坟地,刁纺也应承了。梅尧臣有诗记其事,《刁经臣将归南徐许予寻隐居之所及亡室坟地因走笔奉呈》:“久居江上江,试与问京岘。尝观鲍家诗,心慕已不浅。行当卜结庐,依农事清畎。傍葬吾先妻,同穴晚未免。买谷勿险深,求岗要平显,松竹应所宜,蒿莱预教翦。我志决不疑,君言幸须践。”诗中对隐居之所提出了具体要求,并重申我的决心是不容置疑的,你也要帮我把这件事办好。但不知什么原因,最终未能实现隐居润州的愿望,为我们留下了不可弥补的遗憾。
四、朋党之争,官场失意留住了历史文化名人
北宋时期朋党之争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北宋的朋党之争大都和变法扯上关系,变法成为党争的导火索,从“庆历新政”到“熙宁变法”都是统治阶级内部因家庭门第、政治分歧和利益关系而造成的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权力角逐,从而造成了一部分人的得意与一部分人的失意。而官场失意的人总想远离京都,找一个风景宜人的地方退隐,因而润州就成了一部分人的首选。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钱塘人。他是我国历史上博学多才的科学家、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神宗时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积极参与王安石新法的规划和推行,变法失败后一再遭贬。后知延州,因朝廷特派大臣徐僖专权独断,为西夏所攻陷,被朝廷以“措置乖方”的罪名罢官,并限制居住自由。从此便退出了政治舞台。晚年定居润州梦溪园,著《梦溪笔谈》。
沈括之所以择居润州,其《自志》中道 :“元祐元年,道京口,登道人所置之圃,恍然乃梦中所游之地。翁叹曰 :‘吾缘在是矣。’于是弃浔阳之居,筑室于京口之陲。”从《自志》中可知沈括早就有卜居润州的打算了。其父沈周曾在润州做过刺史,他早年曾到过润州,熙宁六年(1073),他奉命“察访两浙农田水利”(《宋书·沈括列传》),曾募饥民兴修常、润等州水利,在这里积极推行王安石的新法,对润州他还是有很深感情的。因此,在谪居宣城时,听无外道人说起有人有圃欲售,就委托道人购置了这方废圃。至元祐元年(1086),途径此处,一看“恍然乃梦中所游之地”“吾缘在是矣”,于是决定“筑室于京口之陲”。筑园时,将宅前的小河名之为“梦溪”,园宅名之为“梦溪园”。
当时沈括是限制居住权的,之后才恩许“任便居住”。所以他不得不为自己退居润州,涂上了一层神密的色彩,为的是避免朝中当权旧派人物的无端猜疑。其时王安石退隐金陵,离润州不远,王安石执政时居于首揆地位的陈升之又家居润州。其他改革派的一些人物如王存、苏颂等也都家居润州,所以是他选择润州定居,便事先涂上依托梦缘这一神秘的色彩。总之,梦溪的命名是沈括极其复杂的心理感受的折射。
镇江东郊有座岗峦起伏、气象雄伟的京岘山,北宋末年抗金民族英雄宗泽就埋葬于此。
宗泽(1059-1128),字汝霖,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据《至顺镇江志》载,宗泽是“汉汝南太守资之裔。五代之乱,其祖避地江南,子孙因家于润”。但据宋乔行简《忠简公年谱》“公姓宗氏,讳泽,字汝霖。系出南阳汉汝南太守资公之裔。五代之乱,其祖避地江南,居婺州义乌。”《至顺镇江志》说 :“子孙因家于润”是何据?《宋史》中也明载 :“居婺州义乌。”所以其时宗泽并未“家于润”,而是宣和元年(1119),他被削职,羁置镇江府,而闲居京口四年。
徽宗宣和元年(1119),他已六十一岁,领祠禄,主管南京鸿庆宫。因改建神霄宫为道士林灵素所陷,被削职,羁置于镇江府,闲居京口四年。其故宅“在制锦坊西”(《至顺镇江志》)。其间夫人陈氏病殁,葬于京岘山,他结庐于京岘山龙目湖(此湖久已淹没无存)旁居住。他曾有《葬妻京岘山结庐龙目湖上》的小诗 :“一对龙湖青眼开,乾坤倚剑独徘徊。白云是处堪埋骨,京岘山头梦未回。”此诗尽管是葬妻之作,但报国无门的悲愤仍溢于言表。所以官场失意致使宗泽留居润州,并将忠骨埋葬于润州京岘山麓,面对奔腾不息的万里长江。
北宋时期镇江之所以能留住人材主要是因为镇江是个山川壮丽、风景秀美的风水宝地, 再加之其它各方面的因素,才吸引了众多历史文化名人,他们都愿意在此退隐、终老,终于使镇江形成了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
其时城内外有许多私家园林,尤其是关河上的清风桥(即范公桥)一带,那里有刁约的藏春坞、苏颂宅、陈升之的宅园、沈括的梦溪园,另外在北固山下有米芾的海岳庵、王家巷有王存宅等。
北宋时期的镇江真可谓是人杰地灵,群星璀璨。
(作者为镇江市农业发展银行客户服务处原处长)
- 上一篇: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以镇江方志馆为例
- 下一篇:城市幸福感与城市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