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名城保护 >> 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建设现代化新镇江

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建设现代化新镇江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2-03-30      阅读数:
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地建设现代化新镇江
——以两大项目为例
任振棣

      2021 年9 月,市第八次党代会召开,指出未来五年,是建设现代化新镇江开好局、起好步的关键时期 ;要全面增强城市软实力,以山水形胜的灵气、崇德向善的温度、辉映古今的故事、争雄竞先的活力,展现独具特色的城市魅力和风骨。自2001 年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历史文化,促进名城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迈进新征程,适应新形势,如何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建设现代化新镇江,个人认为,应着力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内涵挖掘,深化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全面挖掘其中蕴含的富有时代价值的深刻内涵,这是基础 ;二是成果转化,按照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文化旅游、产业强市、科技、教育等要求,创造性转化研究成果,这是关键 ;三是机制更新,健全完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文旅产城融合、相关主体沟通合作、区域协同联动等体制机制,形成共建共治合力,这是保障。下面,结合党代会提出的两大项目,作些分析和阐释。
      一、关于“把‘三山一湖一渡’串成明珠”
      金山、焦山、北固山和金山湖、西津渡是镇江历史文化资源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据文史专家统计,清代周镐的《京江二十四景》画卷中,与“三山一湖一渡”有关的景点有12 处; 几年前,有关部门组织了镇江新二十四景的命名,与“三山一湖一渡”有关的有15 处。2021 年11 月,市文广旅局牵头组织、市规划勘测设计集团编制的《“三山一湖一渡”旅游专项规划》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统筹集成历史文化资源,推进“三山一湖一渡”大景区整合,已成为打造镇江文化特质,展现城市魅力和风骨的重要抓手。
      (一)塑造统一品牌。目前,“三山”、西津渡和金山湖都已有一定名气,但景区整体性不够,由于涉及多个运营主体,难以形成合力,甚至出现同质竞争,未能形成足够的市场影响和远程号召力。要以历史文化为灵魂,以山水资源为载体,提炼“三山一湖一渡”的文化内核,确定整体品牌定位,展现长江运河交融城市特质,彰显江河交汇文化元素,提升景区的文化辨识度、百姓认可度和远程认知度。设计具有整体代表性的统一品牌logo、旅游形象、宣传语等,设计元素选取“三山一湖一渡”最具典型性的符号,通过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品牌logo、形象代言等征集活动,在集思广益的同时扩大影响力。统筹策划景区活动,将已有的“金山荷花节”“焦山桂花节”“西津灯会”等节庆活动纳入“三山一湖一渡”大景区节庆活动体系,形成统一的节庆活动品牌,同时策划长江文化、三国文化、诗词文化、书法、摄影等各具特色的活动,充实活动体系,以活动热度打响品牌名气。
      (二)创新产品供给。目前,“三山一湖一渡”可供给的旅游产品主要以自然景观类和历史人文类为主,缺乏沉浸式、体验类项目,与周边城市相比竞争力相对薄弱,容易被替代。要依托“三山一湖一渡”优越的自然风光与故事传说,整合提升游览景点观赏现状,增加度假休闲类和游玩体验类产品,并适当留白生态保育区,促进景区快速转型升级。充分利用金山湖优质湖面,对标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依托现有生态资源、文化资源,重塑两岸景观风貌,打造系列代表性景观景点、主题公园等,开发水上游乐项目,举办水上赛事运动。可以国内外知名的白蛇传说为主线,开发水路游线,增加摇橹船、乌篷船,对舵手进行专业培训,提供曲艺、服饰租赁、角色扮演等服务,还原白蛇传奇场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观光体验。深度挖掘镇江的历史文化、名人故事、神话传说等,融合镇江传统民俗、服饰、语言等地方特色,打造“水漫金山”“刘备招亲”等实景话剧和游戏产品。
      (三)优化要素配套。分级整合“三山一湖一渡”区域内交通体系 :第一级为景区公交环线(陆路)、水上环线(水路)、绿道环线(慢行),第二级为景区重要设施连接线(摆渡车、游步道),第三级为私人订制交通,提供点对点服务(包车、快艇等),实现“一车到底,游遍三山”。构建市域旅游通道,实现“三山一湖一渡”与南山、 山、古运河等景区联动。增设至南京都市圈重要旅游区的旅游直通车,方便更多的省内外游客来镇旅游。培育多元化住宿体系,依托历史文化街区,展示民国历史文化风情,打造特色民宿。研发特色美食,开展美食节、江鲜节等美食体验活动,打造餐饮特色街区。深度挖掘“三山一湖一渡”历史文化资源,如金山四宝等, 创新创造文创产品和旅游工艺品,打造旅游购物门店和西津渡、大西路等购物街。优化文娱活动,增强金山寺水陆法会等传统活动的游客参与度,开展古街寻宝、街头演艺等,依托各类场馆等定期举办科普、研学活动。
      (四)破解机制障碍。“三山一湖一渡”区域内历史文化资源由文旅集团、城建集团等管理, 权责不统一,由此带来的运营团队统一性不足、市场应变能力不高等问题,已明显制约景区发展。可参考西湖、瘦西湖等经验做法,采用“管委会+ 公司”模式,将“三山一湖一渡”区域及密切相关的周边地区一并划归管委会统一管理。管委会可将景区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设施等可经营性资产采用市场化方式委托专业公司经营,推进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旅游规划管理、活动策划、景区运营一体化,并由管委会代表政府对经营情况进行考核,通过“统一管理+ 专业运营”,提升运营团队的市场敏感度,突破传统门票经济,强化与其他相关旅游要素的联动,带动相关产业蓬勃发展。清代,金山设救生红船,焦山设救生局,可与西津渡救生会联动宣传,弘扬慈善文化。抗战时期,中共长江工委在焦山开展地下工作,从事抗日斗争,可与位于西津渡的中共镇江地方史馆、嵇直故居、五卅演讲厅及北固英烈等联动宣传,传承红色基因。对于存量的文旅项目实施多维度动态评估,实施项目退出机制,为未来发展腾出空间,提高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益。
      二、关于“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美丽中轴’”
      镇江是京杭大运河江南段的源头,境内有城区运河故道 16.7 公里、丹徒闸外引河 0.8 公里以及现京杭运河镇江至常州段 43 公里。2020 年1 月,市委宣传部牵头召开了《大运河镇江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征求意见座谈会。2021 年10 月,王玉国副会长编著的《镇江, 大运河遗产调查与研究》一书出版,确认镇江辖区内大运河遗产主要有42 处,其中部分与“三山一湖一渡”景点重合。由于历史原因,镇江与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失之交臂。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美丽中轴”,让镇江的运河文化享誉全国、走向世界,是镇江必须补上的重要一课。
      (一)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带遗产。大运河镇江段有众多的古桥、驿、关、城、庙、宅、楼、航道及水利工程、河口等遗址,有丰富的历史名人轶事和正则绣、秦淮花灯等民间工艺品,以及丹徒南乡民歌、丹阳丹剧等地方曲艺。要以保护优先为首要原则,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三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基准,对大运河镇江段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严格落实国家、省对各级各类文化遗产、文化资源的保护要求,统筹推进与大运河相关的重要遗址考古挖掘、文化遗产保护修缮,完成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和认定,完成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细化、完善管理规定,明确建设管控具体要求。立足大运河镇江段历史演变脉络,对标世界文化遗产评定标准,深化文化遗产研究解读,充分发掘并彰显大运河镇江段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推动文物和文化资源得到全面保护,分级分类展示体系初步形成。严格保护核心展示园范围内、集中展示带沿线的历史文化街区、文保单位和文化资源,加大特色展示点保护力度。西津渡古街、镇江城区运河故道等遗产点争取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拓展名录。
      (二)构建国家文化公园展示体系。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重要抓手,推动大运河镇江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落到实处,推进国家文化公园(镇江段)建设形成示范效应,先行探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实施路径,将大运河镇江段建成全省的示范段、样板段。重点打造西津渡—新河街、谏壁枢纽、丹阳城区3 个核心展示园,京口闸—丁卯桥—丹徒闸、练湖—陵口— 吕城2 条集中展示带。建设遗产保护展示类铁瓮城遗址、宋元粮仓遗址、丹阳葛城遗址、丹阳南朝陵墓石刻、季子庙,文化综合展示类焦山碑林、梦溪园、王家花园、冷 旧居,历史文化街区类大龙王巷历史文化街区、宝塔山公园,革命文化类焦山古炮台、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乡村振兴发展类世业村,自然生态保护类金山湖、南山风景区等特色展示点。加强研讨论证,建设江河交汇博物馆、谏壁节制闸运作展馆、谏壁船闸体验展馆、航运科技展览馆、水利名人展馆等。
      (三)促进大运河文化带文旅融合。以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为核心,联动周边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等优质文旅资源,“连点”“成线”“建网”,优化建设陆路游线、水上游线及其附属设施,构建立体化的大运河文化空间网络,充分发挥文物和文化资源外溢辐射效应,促进运河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大运河遗产保护与活化、大运河水上旅游新干线建设、大运河休闲廊道建设、大运河重大节事策划、古运河风光带整体策划等重大项目,建设文化共生、浪漫爱情、运河水工、千年聚落、山水文化和爱国精神等运河主题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实施运河两岸陆路交通的贯通工程,让大运河可以实现两侧或单侧堤岸沿线车道贯通、绿道畅通,让民众能亲近运河、游览运河、品味运河。完善旅游功能布局,优化旅游要素配置,强化旅游、休闲、教育、宣传等功能,建立统一的标识系统,统筹展示大运河镇江段文化价值与特色,加强品牌塑造和推广营销,带动文创及相关产业发展。建设一批彰显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和地域特征的运河小镇、特色田园乡村,举办“寻找大运河镇江记忆”“发现运河美”摄影大赛等活动,打造凸显运河特色的民俗、演艺、会展等品牌活动,创作反映运河文化的精品力作,加快形成“江河交汇看镇江”的品牌效应。
      (四)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纵向上,需要在国家、省、市甚至更具体的行政单元之间形成合力 ;横向上,需要运河沿线城市之间,城市文化、水利、交通、环保等各部门间齐抓共管。要充分发挥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重点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城乡区域统筹协调等领域建立专项合作机制,明确各区(市)主体责任,明确重大工程的牵头部门和实施的具体主体,统筹实施重大事项,协调解决难点问题。从市、区(市)两个层面,系统推动实施考古发掘、文化研究、保护传承、文旅融合、环境配套、数字化展现等工作,开通大运河文化带专题网站、微信公众号,编撰《大运河镇江段文化辞典》等著作,制定有关地方性法规。注重大运河文化遗产与周边城镇环境风貌、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充分发挥大运河镇江段在文化教育、旅游休闲、公共服务、环境塑造、现代航运、灌溉防洪、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综合功能。发挥大运河对沿线城乡的带动作用,以镇江、丹阳城区为支点引领发展,以宝堰、延陵、辛丰、陵口、吕城等乡镇为节点联动发展,以华山、九里、儒里、柳茹、黄墟等村庄为网络全域发展,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美好宜居运河家园。强化大运河镇江段与长江生态环境、河道水系、交通航运的协同管理,统筹推进,打造沿江沿岛生态游憩带、沿古运河旅游观光带和沿长江夜景观带、沿古运河夜景观带等,推动大运河与长江沿线历史文化资源统筹利用、融合发展。加强与运河沿线城市的交流合作,积极借鉴先进的资源利用模式创新、产业发展平台创新、前沿业态培育创新等经验。
      市第八次党代会还提出,要提升茅山、南山、宝华山、水晶山、 山、赤山湖等景区品质,让红色游、乡村游、夜游等特色品牌绽放光彩 ;加强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修缮保护 ;传承季子挂剑的诚信友爱,学习践行“亚夫精神”,点亮城市“精神地标”,擦亮“大爱镇江”品牌 ;“江河交汇、城市山林”的每一处都写满了故事,要怀揣对历史的敬重,用心去挖掘、感知、领悟故事背后承托的人文基因和时代价值,完成《镇江通史》编纂,精心创作有底蕴、有品位的文艺精品力作,打造“文化金山”“书画之城”“诗词之城”“书香镇江”等一批高显示度的人文标识,打响“中国醋都”城市名片等等。为此,也可以分专题挖掘内涵,项目化转化成果,针对性更新机制,推进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对一些过去完成、但未能实施或没有完全实施的研究成果,如《铁瓮城遗址保护与利用规划》《伯先路和大龙王巷历史街区保护规划》《镇江山体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报告》《镇江市历史文化名镇(村)、古村落调研报告》等,也可以结合新形势、新要求,进行补充、修订、完善,创造条件,争取转化实施。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切实把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好,把现代化新镇江建设好。

(作者为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原秘书长、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