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名城保护 >> 镇江江河交汇水治理史话

镇江江河交汇水治理史话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2-01-11      阅读数:
镇江江河交汇水治理史话
李德柱
江、海、河交汇概况
      中国最长的人工运河和天然长江,交汇在江苏。春秋年代,此处是长江入海口。三国东吴时,长100 华里,宽数十里的开沙洲横卧海口,海门地名则在镇江焦山附近。开沙以北至广陵曲江掀起的广陵潮,可与今日海宁钱江潮比美,汉初枚乘《七发》有生动描述。随着时间推移,长江河床变动,泥沙东流形成的沙州成了苏州的县名(今张家港市),海门成了南通辖县,上海崇明区成为长江三角洲第一大岛,长江已从上海流向东海。部队驻防,唐时润州(镇江)为镇海军驻地,到北宋初年则改为镇江军了。因河海相互作用、长江河性,加之黄淮之水由运河、白塔河冲入长江,明成化、弘治(1465-1505)年间,开沙、藤料沙,全部坍江。不久,开沙、藤料沙的崩土,在江中逐渐形成新的沙洲,黄淮不再入江后,江中分散大小沙洲又渐合并,后演变为今日顺江洲、江心洲、扬中市。
      大运河最早由春秋吴国夫差开凿,名曰邗沟,江南徒阳运河由秦始皇开凿,入长江口分别在蜀冈和丹徒镇。隋炀帝开筑通扬大运河,入江口北段改为扬子。唐朝开元以后,入江口北段移瓜洲,南段移大京口。因漕运需要,宋元两代在镇江设立庞大的宋元粮仓,有五口通江。清咸丰后期,长江中的金山与南岸连成一片,城区港口逐渐淤塞。随着铁路开通、海运发达,光绪年间宣布漕运结束,镇江码头逐渐萎缩。文革以前,长江主航道还在焦山以南,现金焦之间已成为金山湖,小京口成了入湖的河口。长江运河交汇口回到了丹徒。
如今,长江、京杭运河交汇口南移至谏壁原越河口附近,北段移至六圩、江都邵泊,镇江主城区的码头移到龙门港。
顺应江河走势,分流、疏浚
      水是生命之源、立国之本,但会造成灾害,治水应顺应江河走势疏导。
      传说时代,中华大地洪水泛滥,氏族首领尧让鲧治理,鲧采取堵的方法,结果生灵涂炭, 鲧因渎职而被杀,尧让贤给舜。舜重用鲧子禹,禹顺应江河走势,采用疏导方法,大获成功。《史记》载 :“禹治水于吴,通渠三江五湖。”《汉书地理志》说 :“南江、中江、北江,是为三江。其南江于会稽吴县(今苏州市)南,东入海;中江于丹阳芜湖县(今芜湖市)西南,东至会稽阳羡县(今宜兴市)入海 ;北江于会稽毗陵县(今镇江市)北,东入海。”舜顺应民心,禅让给禹,禹子启靠父威望,家传夏王朝。自此,疏导成为官民治水治国共识。
      分流是治理长江水患,促进运输、农田灌溉的千秋功业。
      长江镇扬段河床经常变动,唐以前长江南坍北涨,宋以后北坍南涨,旧有江河口不再,需易地分流。春秋邗沟入江口,蜀冈淤塞,东晋永和年间,开筑仪征欧阳埭代之。隋炀帝十万人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成为主航道,欧阳埭为次航道,因水兴,扬州成了全国大都市。南岸丹徒口坍江南移,东汉末孙策在北固山东开筑京口河,始有东吴第一城(铁瓮城),南朝齐明帝开筑运河在西津渡蒜山东从大京口入江,隋炀帝江南运河主航道在丹徒口,次大京口。唐开元二十五年,因江心瓜洲移至北岸,扬子口早已涨为陆地,润州剌史齐浣在瓜洲开凿25 里长的伊娄河连通扬子江,又将江南运河主航道移至大京口,并开挖了京口新港和甘露港。自此江南、江北运河变得兴旺发达起来。唐诗人李白赞曰 :“齐公开新河,万古流不绝。”“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考虑长江航行安全,吴大帝孙权命陈勋发屯兵3 万凿东西走向,西通秦淮水系,东与云阳徒阳水系相连的破岗渎爬山运河,在堰顶设绞车,用牛牵引船只翻越堰埭,中国最早的车船过坝便在镇江。破岗渎改善了农田水利。
      常态疏浚,管理,是漕粮保证,治水关键。
      隋唐至清,北方首都需要南方粮食,运河运载漕粮必须畅通。唐朝漕运有三节,“此三节最重者京口,京口是诸郡咽喉处”。在北宋,北运漕粮,镇江占一半。南宋,经镇江中转临安(杭州) 占各路漕粮总数的68%。徒阳运河地势高亢,河谷浅狭,工程具大,东吴孙皓,南朝齐明帝均全线浚疏。隋炀帝“敕穿大运河”,原徒阳运河深度、宽度都进行了规范,使之集糟运、载客、运输、排灌、养殖等于一体。唐代宗准奏水利专家刘宴 :放丹阳“练湖之水,以挤漕运”后,各朝均遵从。北宋167 年,浚河11 次,修建堰闸7 次,修筑练湖3 次。南宋150 年内,疏浚13 次,修闸13 次, 浚湖8 次。元朝将大运河改直为京杭大运河,镇江段浚河4 次,用工5 万,浚湖5 次,修闸2 次。明朝276 年,浚河33 次,修闸12 次,治练湖17 次,有的河段已是“三五年一挑”,有7 年是“一年一挑”。整修徒阳运河有过三次大改道,明朝就有两次。清朝,浚河逾百次,三年两头浚。康熙年间“无岁不浚,岁役工数十万。”道光朝18 年到23 年,年年疏徒阳运河。江苏巡抚林则不但疏徒阳运河,还修吕城闸。
      由于江河水位落差,漕粮只有在潮汛或京口闸调节水位相平时才能航行,宋代建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斗门船闸、澳闸双兼的京口闸。清朝后期,长江北坍南涨加剧,咸丰年间,原在江心的金山、征润州与镇江连成一片。光绪以后,漕运不再,大京口河、甘露口关河逐渐淤塞,镇江段江河交汇口转为小京口和丹徒口。
治理长江、运河有了全盘规划
      1919 年,孙中山三巡镇江港,在《战国方略》中提出整治扬子江 :开凿北岸瓜洲入江新水道,就江面裁弯取直,填塞南岸旧道,从而大大扩展镇江城外陆地,以建立新的沿江工商业市街。在“建设内河商埠”里详细地叙述镇江港及其北岸的改造要点及全面建设新镇江商港的设想。对整治长江,其意为 :征润州与镇江水面填平,沿江建新港区和工商业区,还建与扬州对接火车、轮渡,甚至设想建跨江大桥,下建江底隧道,将镇江建成一个大型港口、商业中心和“新都市”。
      国民政府北伐胜利后,将镇江列为江苏省会,将淤塞的大京口、甘露口河道填为陆地,欲将镇江码头移至象山(未成行)。解放后,开凿了征润州引航道,拟将长江征润州西北主航道,经老城区原有江面,和焦山以南主航道连通起来,但长江走势未能按人意达到效果,征润州滩涂向焦山不断延伸,文革以前,长江主航道还在焦山南岸,后逐渐移到征润州、焦山以北。焦山、征润州与原镇江城区码头之间,成了金山湖,小京口变成河湖交汇口,镇江江河交汇地又回到丹徒口。与此同时,江北瓜洲也失去与长江交汇的作用。
      解放后,经过多年江河整治,如今京杭运河与长江交汇口东移,北为六圩,有江都邵泊闸调节,南为谏壁口,有谏壁闸控制。主城区镇江老港已移至高新区龙门港,镇江港含盖龙门、高资、新民洲、扬中、大港等,将历史上的港口城市镇江的繁荣推向新高。扬州古运河被列为世界遗产保护名录。镇江扬州之间已开通润扬大桥、泰州大桥,正在建设的连(云港)淮(安)扬(州) 镇铁路和五峰山长江大桥已经开通,孙先生的理想早已实现。
筑堤固基保安澜
      《史记夏本纪》载 :“当帝尧之时,洪水滔天。”人们便用土石等材料在大江两岸修筑阻江水的高岸,即江堤,是御洪水一大发明。
      镇江长江沿线288.82 千米。大道河口至五峰山的58.81 千米中,有世业洲、和畅洲两个汊道,高资、六圩(在北岸)、谏壁三个弯道。近百年来,沿江岸线虽尚属稳定,还是出现漫溢、破堤等惊险。20 世纪40 年代末,江、洲、港堤矮小单薄,堤顶高程大多在7-8 米,顶宽只有2-3 米, 内外坡比为1∶1.5-1.2。新中国成立后,筑高提坝、筑石护坡、筑坝分流、沉排护坎。1949 年冬至1953 年底,全面修复江、港堤96 千米,堤顶比1949 年最高洪水位7.83 米高1 米,顶宽3-5 米, 外坡1∶3,内坡1∶2。1954 年遭遇百年一遇大水,长江镇江水位达8.38 米(吴淞),镇江损失严重,冬季即对江堤进行加固复堤。1956 年,根据省水利厅“长江干堤堤防设计标准”,筑堤固基。扬中、丹阳于1977 年起,丹徒于1980 年起,用了几年时间,大规模加高加固堤防。句容、镇江郊区也对堤防加固培厚。扬中部分江堤,特别是东北临大江一面,有72 段长45 千米左右的江堤较为危险,从1965-1985 年逐年修整,已铺砌块石护坡66 段,长29348 米。到1985 年,江、洲、港堤坝顶宽均达4-5 米,提坝高程比1954 年最高洪水位高出1.8 米,并建成196.8 千米。其余地段堤顶,已基本超过历史最高洪水位1.5 米以上。
      1985 年初,水利部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提出新的长江干流堤防防洪设计水位,镇江为8.85 米,句容大道河口9.4 米,扬中沙家港8.05 米,九曲河闸7.65 米。据此镇江修订为 :江堤, 堤顶高程为设计水位加超高2 米,顶宽5 米,内坡(背水坡)1∶2.5,外坡(迎水坡)1∶3。洲、港堤,堤顶高程为设计水位加超高1.5 米,顶宽4-5 米,内坡1 :2-2.5,外坡1∶3。各县、区政府按要求组织实施,对江、洲、港堤、沿堤涵洞、排灌站竺建筑物进行了加高加固和翻建。句容县在围筑朝阳洲、拓浚大道河时,加高江堤5.34 千米,堤顶高程达11 米,顶宽达6-8 米,内外均为1∶3。坡度。
      江、港防堤防管理、维护,市、区(市)乡镇各有分工,责任到人。到2010 年初,镇扬河段和扬中河段,长江堤防建设和管理实现了双达标。堤身土方断面、迎风顶浪堤段护砌、穿堤涵洞翻建、加固接长,通江节制水闸加固、堤身防渗灌浆、长江干堤加固等工程均达标。全市建成堤防总长317.3 千米,其中江堤208.6 千米,闸外港堤48.1 千米,洲堤60.6 千米,各类穿堤建筑物569 座。全市有308 千米江、洲、港堤为百年一遇标准。主江堤迎水坡,全部实施块石或混凝土护坡,堤顶全部按三级公路标准。镇江的(江洲、港)堤防,可谓“确尔山固,屹如云横”。
治理坍江办法多
      长江坍江,自古有之,为防坍江,20 世纪50 年代初,江、洲及沿岸,主要以退堤及块石护岸防坍。1954 年大水,丹徒县沿江的大路、大港、姚桥严重坍江,附近居民被迫迁移 。六七十年代后,三处采用系石沉树、沉排、沉梢、护坡护坎,有效地控制了坍势。姚桥因地制宜,在李家跳、富贵墩、马家埭、九圩埭等地采用木笼沉排护坎,共沉25 只木笼,治理了790 米坍江地带。在小沙圩和双伏港口各建丁坝一座,共长90 米。丁坝,主要起挑溜作用,阻遏江水直接冲、掏刷堤岸以防坍。
      四面环江的扬中县,六七十年代采用沉木笼、抛石、筑丁坝三管齐下,经在八桥公社同胜、长胜试点发现,丁坝防护岸线短,工程费用大,而上下游产生回溜冲刷,影响船只安全,1974 年起改用抛石沉梢平护方法。梢体在江底起缓流防冲落淤作用,可防江流冲坍堤岸,又省工程费且无副作用。至1985 年,全县完成抛石护岸工程计48 段,护岸总长13804 米,总石方237120 方。
      重点坍江地段重点规划,1976 年统计,镇江市江岸,包括江心沙洲,崩坍长度52.2 千米, 原扬中县夹江水道也有4 处弯道陡坍,以及部分偏泓冲刷段共长13.9 千米,为此成立镇江市、丹徒县长江治理联合指挥部,长江治坍纳入国家基建项目。
      水下潜坝试制成功。水下潜坝,就是例用聚丙稀编织袋充填江沙,水上抛投,水下成坝。
      1998 年,长江镇扬河段二期整治,和畅洲左汊口门控制工程,主要是左汊口门充砂塑枕潜坝、上下游抛石护底、征润州尾切滩疏浚、和畅洲头及北缘已建扩岸工程加固等。江中约3 里长的“水下潜坝”采用塑料土枕填筑。共抛块石34 万多立方米,抛充砂塑枕68 万多立方米。2002 年2 月水利部批复实施“潜坝工程”。左汊口二期为抑制左汊发展、维持河势稳定。建设规模为: 潜坝主坝体,长1102 米,主坝体纵向采用变坡布置形式。深槽部分坝顶高程为-20 米,向边滩部分逐步过渡到-3 米,主坝坝顶宽10 米。主坝体左侧与人民滩连接,堤顶高程6.5 米。坝上游坡比1∶2.5,坝下游坡比1∶3。主坝体采用充砂塑枕为材料。抛石护底工程,坝上游宽80-190米,主坝体与左右岸连接土堤长分别为344 米、100 米。加固和畅洲头及大窝塘上下肩已建护岸工程段1785 米。
      河段治坍,目下镇扬河段第三期整治工程正在进行,共分两大项,为稳定河岸的护岸工程和控制河势,进行世业洲汊道护底和和畅洲左汊口门潜坝的加固。以上共计护岸全长67.52 千米,共需抛块石612.337 万立方米,削坡土方81.03 万立方米,干砌块石48.95 万立方米, 垫层石6.91 万立方米,浆砌块石2.14 万立方米,水下土工布144.06 万立方米,水上土工布100.93 万立方米,软体排144.7 万立方米。施工期为3 个枯水期,工程投资约15.79 亿元米。与此同时,须加强坍江治理和推进整治工程,长江水域加大打击非法采砂力度,确保长江江洲、沿岸治坍工程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中国大运河 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5
2、运河怀古 李德柱、王礼刚编撰,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11
3、水利华章 王礼刚、李德柱编撰,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11
4、京江忆旧 张守群编撰,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11
(作者为原镇江市教育经济发展公司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