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名城保护 >> 服务镇江籍院士 助推高质量发展

服务镇江籍院士 助推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1-07-06      阅读数:
服务镇江籍院士  助推高质量发展
翁红霞 徐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指出,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下简称“两院”)作为国家科学技术界和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机构,两院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界和工程科技界最高层次的战略性、领军型人才。在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加强与院士的联系,注重发挥本籍院士的作用,对于一个地方的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当前镇江籍院士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并回顾本地相关工作实践,借鉴外地的经验做法,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镇江籍院士的基本情况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截至目前,镇江先后走出了38 位两院院士,其中健在的27 人,去世的11 人。他们在各行业、各领域为国家作出了杰出贡献,是家乡的骄傲。其基本情况见附表。主要特点 :一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多于中国工程院院士 ;二是生于镇江的院士多于籍贯镇江的院士,各市(区)中丹阳最多 ;三是生于20 世纪30 年代的院士居多 ;四是获得院士称号的年龄趋于年轻 ;五是院士贡献涵盖的领域较广并获得较为广泛的国际认可 ;六是呈现一定的家族性或师生关系特点 :吕澂、吕叔湘是堂兄弟关系,吕叔湘、吕敏是父子关系,李德仁和李德毅、杨祖佑和杨祖保分别都是兄弟关系,李德群是李德仁和李德毅的堂弟,华罗庚、王元是师生关系。
      二、镇江服务本籍院士、助推地方发展实践回顾
      (一)搭建平台,吸纳院士智慧
      一是聘请科技顾问。2001 年,段正澄院士被聘为市政府科技顾问。2008 年,王礼恒、王越、吕敏、周秀骥、杨启业、吴宏鑫等6 位院士被聘为“镇江市人民政府高级顾问”。2018 年, 钱清泉院士被聘为丹阳市科技产业高级顾问。
      二是举办学术讲座。2000 年,陈竺院士到镇作《创新思想、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血液与肿瘤》学术报告。2000 年、2005 年、2006 年,孙家广院士到镇分别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制造业信息化的认识与思考》专题讲座。
2008 年,王礼恒院士到镇作专题学术报告。
      三是共促家乡发展。1984 年4 月,茅以升等50 余人到镇江市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土木工程卷》编委会成立大会。同年,市社科联内部刊物《镇江社联》试刊出版,吕叔湘为刊物封面题写刊头 ;《镇江科技报》创刊5 周年,茅以升亲笔题词。1985 年,镇江文物精华展览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开幕,华罗庚参加开幕式。1986 年5 月,茅以升为《镇江史志通讯》题词 ; 同年12 月,在吕叔湘的赞助下,丹阳市中学图书馆落成。2009 年,王越、汪尔康、于渌、吴宏鑫、
      李德仁、孙家广等院士到镇参加“镇江籍院士家乡行”活动,与镇江新区、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以及大全集团等重点企业负责人进行座谈。2019 年,第二届江苏发展大会暨首届全球苏商大会镇江行合作恳谈会召开,钱锋、包信和、吴宏鑫等院士对镇江未来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同年,镇江市科技局、扬中市科技局拜访包信和院士,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拜访钱锋院士,就合作进行探讨和交流。
      (二)产学研对接,转化院士成果
      一是与高校院所深度合作。杨槱院士曾兼任镇江船舶工业学院副院长。汪尔康院士受聘担任江苏大学特聘院士。钱锋院士至2019 年连续4 年引荐华东理工大学向扬中派送专家人才挂职担任科技镇长,为近20 家企业引进人才35 位。2019 年,王礼恒院士受聘担任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飞行器专业导师,促进专业与产业“同频共振”。
      二是指导企业技术研发。段正澄院士指导镇江中船瓦锡兰螺旋桨有限公司及其前身镇江螺旋桨厂,打造出国产高精度数控车铣加工中心,打破发达国家对该种机床的限制和封锁。李德仁、吴宏鑫两位院士到江苏捷诚车载电子信息工程有限公司进行技术指导 ;孙家广院士对其与大全集团的合作项目进行检查指导 ;包信和院士走访我市多家民营科技企业,为企业攻克技术难题、确立发展方向提出意见。2012 年,马伟明专家团队与大全集团,在武汉合作共建“国家能源新能源接入设备研发( 实验) 中心”。2015 年,中船集团聘请马伟明为集团首席科学家,在镇江高新区投资船舶电气项目,设立船舶电气研究院。同年,镇江航空航天产业示范基地集聚航天海鹰等一批骨干企业,组建由王礼恒院士领衔14 位院士组成、全国唯一的航空航天产业院士顾问组,直接参与C919 等国家重大工程的配套研制。杨槱院士的孙子留学回国后把创业项目导航雷达设备放在镇江新区。
      三是共建院士工作站。马伟明和孙家广两位院士与大全集团有限公司、钱清泉院士与江苏冰城电材股份有限公司、包信和院士与江苏环太集团有限公司、杨启业院士与长江(扬中) 电脱盐设备有限公司、杨槱院士与镇江光宁航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省、市级企业院士工作站。
      (三)多措并举,弘扬院士精神
      一是设立专项基金。1991 年1 月,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基金会在镇江设立“茅以升家乡( 镇江市区) 教育奖”和“茅以升家乡( 镇江市) 交通、工程奖”两项专奖。2019 年11 月,“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钱清泉院士教育基金”揭牌。
      二是开展纪念活动。1989 年11 月12 日,茅以升在北京逝世。其子女根据他生前遗愿,将他800 多件遗物、史料和手稿捐赠给家乡人民。1990 年,在镇江博物馆内举办“茅以升生平事迹展”;1991 年1 月,市政府、市政协举行茅以升诞辰95 周年纪念会,中国文史出版社同时为《桥梁专家茅以升》一书举行首发式 ;1995 年12 月,市政府命名茅以升铜像及纪念馆为市级中小学德育基地 ;1996 年1 月,市政府、市政协举行茅以升诞辰100 周年纪念大会,茅以升塑像揭幕仪式在镇江交通技工学校举行 ;1999 年4 月,第八届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颁奖大会在镇江举行 ;2001 年9 月,在镇江革命历史博物馆建成茅以升生平事迹陈列馆并对外开放 ;
      2004 年10 月,镇江市第二中学增挂茅以升中学校牌 ;同年,在世业洲润扬大桥公园内开工建设茅以升纪念馆,2006 年8 月正式开馆。1998 年9 月,吕叔湘塑像揭幕仪式在其执教过的丹阳市高级中学举行 ;2003 年9 月,丹阳市高级中学更名为吕叔湘中学。丹阳有“三吕故居”和
“华罗庚故居”,吕澂、吕叔湘、华罗庚故居均为丹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20 年2 月,《镇江日报》等发文悼念段正澄院士。
      三是宣传院士风采。市史志办编纂出版的《镇江市志》《镇江年鉴》刊有镇江籍院士的人物传、人物简介,其中一轮市志1 人,二轮市志23 人,《镇江年鉴》20 人26 次;1997 年出版《我是镇江人——镇江当代旅居外地人物》,收录两院院士10 人,以及后来成为两院院士的3 人 ;
      2003 年,市地方志研究会出版《镇江为你骄傲——镇江籍两院院士、全国名人》,收录两院院士20 人 ;2019 年8 月1 日开馆的镇江方志馆,在其人文荟萃展厅设多媒体查询系统,展示镇江籍院士人物简介32 人。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主编的《镇江文史资料》刊有关于茅以升等院士的文章 ;《侨海镇江人》收录两院院士12 人。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出版的《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收录两院院士26 人。2014 年,《京江晚报》推出“中国梦•镇江情”采访院士专家活动。
      2020 年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市科协编制《镇江院士风采》手册。
      镇江服务本籍院士取得显著成效,但在新形势下面临新的挑战 :一是顶层谋划有所欠缺 ;二是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服务机制尚不完善。
      三、外地服务院士、助推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主要对产生院士较多的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特色做法进行梳理,以资借鉴参考。(略)
      四、关于服务镇江籍院士、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重视发挥院士的作用
      一是听主意,发挥院士的科技智库引领作用。围绕镇江重大决策需求,邀请院士开展中长期研究和跨学科交叉研究,对重大发展规划、方案及其实施等进行咨询论证,提升政府、企业的科学决策水平。
      二是促产业,发挥院士的科技成果转化作用。支持院士与在镇高校、院所、企业等深度合作,广泛开展技术推广、产品示范、项目申报,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带动产业转型升级。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共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平台。
      三是育人才,发挥院士的科学精神感召作用。鼓励、引导本籍院士通过进校园、带学生、招助理等,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依托院士创立种子基金或筹措社会资金,为高校大学生、青年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
      四是聚资源,发挥院士的领军人物带动作用。鼓励、引导本籍院士介绍海内外其他院士和高层次人才来镇考察、投资、转化成果,在全球范围内集聚创新资源,更有效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一体化等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区域协同创新。
      (二)统筹做好服务院士工作
      一是加强日常联系。建立与院士专家尤其镇江籍院士专家的常态化联系,完善联系网络和互动机制,建立长效服务机制。定期组织登门拜访和开展“院士专家镇江行”活动,增进院士专家与镇江的感情。
      二是开展信息服务。建设院士专家信息库,镇江籍院士专家资料库、成果库及在镇高校、院所、企业科技需求库和项目库等,开展科技信息推广应用“一站式”服务,完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
      三是组织战略咨询。邀请院士和专家来镇开展决策咨询和委托研究,为镇江市及其大中型企业(集团)的高科技发展规划、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等提供咨询评估,研究解决技术难题和攻关项目。
      四是促进成果转化。牵线搭桥、联系、促进院士专家及其所在单位的科研成果在镇应用与转化,实现产业化。协调企业建站需求与院士科研对接,引导院士进驻企业 ;实现院士及其团队的科研成果与区域内科技企业发展对接,推动区域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五是推动学术交流。举办有院士参加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科技论坛和学术报告会,加强学术、技术研讨交流。组织各类院士报告会、科技讲座等活动,传播普及科技知识,加快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
      六是扩大科技合作。建立和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联系,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等进行战略合作,推动宁镇、沪镇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促进区域科技交流与合作。探索与国际性、区域性科技联盟组织开展系列化、可持续的实质性项目合作。
      (三)搭建好院士工作平台
      一是建好院士专家工作站。围绕技术研发或成果转化需求,与外部院士专家团队开展具体项目合作的企事业单位,鼓励申报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不断增加对院士工作站建设的投入,积极参与院士团队成果转化和创业孵化,促进院士创新团队与建站单位科研人员之间的双向流动,联合培养企业创新人才。积极探索建设以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为主题的院士专家工作站。
      二是建好院士专家服务中心。以服务特定区域或产业链共性技术需求为目的,引入外部院士专家团队开展合作的园区(包括国家级和省市级开发区、高新区、产业基地、孵化器等)、行业协会(联合会)、大型集团公司等,鼓励申报建立院士专家服务中心。中心负责收集区内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所需要的技术支持,帮助其寻找与技术需求对口的院士专家 ;帮助院士专家及技术团队的科技成果寻找对口的载体企业,进行成果孵化、产业化的联系落实 ;帮助在区内实施项目的院士专家及技术团队优先享受申报各级科技项目等。夯实区域创新平台,建设标志性产业链和先进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四)保障院士在镇工作、生活条件
      一方面,完善相关政策,优化“软环境”。看齐国际标准,涵盖科技型企业从研发、孵化到产业化的全过程,出台专门的实施管理细则和激励办法,从人才引进、融资扶持、信息共享、项目承担、表彰奖励等方面进行政策支持。
      另一方面,完善配套设施,优化“硬环境”。对已有的科技创新平台,持续强化政策支撑, 完善功能作用,提升服务水平。选择312 国道创新产业带或十里长山大学城等地,建设“院士之家”或院士活动基地,以向专业公司购买服务方式,为来镇的院士、专家团队提供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助力院士专家及其团队的科技创新工作。
      (五)进一步浓厚学习院士的氛围
      一是全媒体、全方位宣传院士的事迹。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融媒体,广泛宣传镇江籍院士的成就、贡献和家乡情怀,积极向“学习强国”等平台推荐关于镇江籍院士事迹的稿件, 进一步提升镇江籍院士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全市人民建设镇江、发展镇江的使命感。
      二是加强主题场馆建设,更好地展示院士风采。充实镇江方志馆的相关展示内容,在名人馆中安排院士专馆,在行政服务中心等人流聚集的地方作关于院士事迹的展板。注重丰富展陈资料,系统收集院士的工作、生活音像信息、文献实物、照片等。注重打造场馆品牌,通过开展座谈、讲座等活动,让院士与市民“零距离”接触,传承科技薪火 ;与其他领域院士专家“面对面”交流,共商高质量发展。
(作者翁红霞为市史志办四级调研员、方志处处长。徐强为市史志办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