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名城保护 >> 关于建设山水花园名城的思考

关于建设山水花园名城的思考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1-05-21      阅读数:
关于建设山水花园名城的思考
徐强
        历史上,镇江就以“天下第一江山”“千古江山”“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的山水特质而闻名于世,可谓有山有水有故事,有大江风貌,是城市山林。2010 年,市委提出“山水花园城市”的目标定位。市“十二五”“十三五”规划都明确要建设“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市
“十四五”要建设“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为此,认真思考讨论,形成调研报告。
        一、镇江山水资源的界定既包括自然的山水,也包括人文的山水。
        [9] 山体。全市山体共235 座,其中主城区26 座。市区有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圌山、十里长山等,句容有茅山、宝华山。
        [10] 水体。全市水体共4060 条(座),其中河道3775 条,含省骨干河道33 条、省名录湖泊12 座。全市有长江、秦淮河、太湖三大水系。长江镇江河段有内江、夹江和洲岛,运河包括市区古运河及苏南运河镇江段。还有水库、塘坝、泉、井、地下水等。
        [11] 与山水有关的生物资源。有森林、植被,有镇江独有的宝华玉兰,有白鳍豚、江豚、鲥鱼、刀鱼、河豚、江蟹、江虾等。
        [12] 与山水有关的建筑物。包括寺观,宝塔,楼阁,城池,园林,津渡,港口,码头,闸坝,堤防,桥梁,村落,街巷,小镇等。
        [13] 与山水有关的文化。建筑也是一种文化。其他文化有 :诗词,著作,音乐,书法,绘画,雕刻,故事传说,非遗等。
        二、镇江山水资源的价值
        2 生态价值。林地、湿地等,可调节气候、保持水土。
        3 经济价值。适应丘陵山区和沿江的特点,发展生态农业。顺应长江、运河十字黄金水道的优势,建设江海河、铁公水联运枢纽。在港口发展推动作用下,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交通体系,提升城市能级。世业洲、江心洲在建设绿色生态旅游度假区。
        4 社会价值。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是宜居之地 ;山上健身,水畔休闲,是康养之地,有助于聚集人口、吸引人才。
        5 教育价值。一是爱国爱乡教育 :焦山抗英炮台,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扬中渡江文化园等。二是清廉教育 :南宋蔡洸首创义渡救生,清代王仁堪复建天下第一泉。三是科技教育 :地质知识,如长江大断裂,宁镇山脉和茅山山脉形成山字型构造,全市地质构造复杂、典型,地层齐全,矿藏种类多,有建设地质博物馆的条件 ;《梦溪笔谈》,水运仪象台,京口澳闸,
        《园冶》,院士,三座长江大桥等。四是审美教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化之美,赏心悦目。
        6 哲学价值。陶弘景创立道教“茅山派”。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周敦颐留下“茂叔莲池”等古迹。“四千四万”精神首先是踏遍千山万水的精神。赵亚夫“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糜林33年如一日奋斗在田野上。
        三、镇江建设山水花园城市的实践
        “十二五”以来,市区推进“南山北水中运河”建设,集中力量建设南徐新城区和北部滨水区,取得明显成效。南山绿道被省里指定为绿地健身示范基地。全市加强山体滑坡治理和水环境治理,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和河湖“两违三乱”整治,深入实施生态低碳九大行动、263 专项行动、116 专项行动和江海河联动、港产城融合。镇江先后创成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并成为全省唯一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市,获评全国海绵城市优秀试点,获中国人居环境奖、中欧绿色和智慧城市奖。丹阳创成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达标县 ;句容创成省级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 ;扬中秉持上善若水、自强不息、勇闯新路、止于至善的精神,打造“长江生态旅游岛”;丹徒不断擦亮“生态丹徒”名片,通过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考核验收。基于山水文化的创意产品不断推出,如户外水景秀《白蛇传》、文献纪录片
        《天下文宗》、电视剧《西津渡》等。市委党校组织编写《新时代 新思想 新征程——建设“强富美高”新镇江干部教育读本》一书,其中专设《精致塑造现代山水花园城市》一章进行探讨。存在的不足 :一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二是产业结构偏重偏化,转型升级速度不快,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有待进一步培育。三是对山水资源的统筹整合宣传利用不够,还没有做到一张图、一盘棋、一体化。四是城市基础设施还有欠帐,存在配套不完善、交通有堵点、城乡建设水平不均衡等问题。
        四、外地的相关经验
        [1] 湖州。作为“两山理论”的发源地,坚持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三美”同步, 把绿色低碳集约的元素融入其中,全域建设大景区、大花园。制定《加快打造滨湖旅游城市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 年)》,以打造“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城一风光” 的全域美丽大花园为目标,扎实推进滨湖旅游城市建设。
        [2] 雄安新区。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其规划纲要、总体规划已经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规划纲要分为十章,在第一章“总体要求”中提出,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美丽家园。到本世纪中叶,努力建设人类发展史上的典范城市。
        [3] 美丽山水城市。于2017 年开始评选,至2019 年分别有12、12、13 个城市获此称号,广西南宁为全国唯一连续三年蝉联的城市。评选标准为应满足或部分满足以下条件 :有颜值,有文化,有智慧,有情感,有个性,有作为。
        [4] 花园城市。1959 年,全国造林园林工作会议代表赞誉湛江为“花园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于1996 年开始评选,每年一次,深圳、广州分别于2000、2001 年获此称号。评选标准为 : 园林景观的美化,遗产管理,环境保护措施,公众参与,未来规划。
        [5] 未来城市。2018 年,“未来城市论坛暨第十四届中外绿色人居论坛”在蛇口开幕。2019年,杭州在三江汇地区谋划未来城市实践区。今年发布的《<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江苏实施方案》提出,加快推进都市圈发展,引导都市圈内城市精明增长,发展功能复合、智慧互联、绿色低碳、开放包容的未来城市。
        五、几点建议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提高生物多样性。推动山体复绿、水系疏浚,保证水系连通、水质提升。强化林地、湿地等生态空间保护。加强污染源防控、检测、治理,强化污水、垃圾收集处理。二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大规模植树造林,鼓励屋顶绿化、立体绿化,推广种植市树、市花和乡土植物,形成多层次、多季节、多色彩的植物群落配置。结合城市组团布局以及城市各级中心、重要公共空间和标志性建筑,打造城市空间景观廊道和景观节点体系。沿主要河流和交通干线两侧建设绿色生态廊道。三是践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从绿色制造、智能制造、集成制造、跨界制造等方面深化制造业供给侧改革,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创意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认养农业。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充分利用清洁能源。
        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一是让山水融入生活。推进住户下山、建筑离山、草木上山、文化进山,打造开放式山体公园。依托河湖湿地, 塑造滨水活动空间,丰富亲水活动类型。通过塑山理水、微地形设计,营造山水意境,建设绿色社区。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塑造城市天际线。建筑的造型、比例、色彩等要和周边的山水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显山露水”,而不是掩盖甚至破坏山水。二是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强富美高”中,环境美和社会文明程度高是相辅相成的,美的环境可以陶冶人,高素质的人更能发现美和创造美。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强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严守生态红线。各级领导干部、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研究者和广大市民、青少年、志愿者,从不同角度和专业深度,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支持、参与山水花园名城建设,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二)坚持特色发展和区域协同相统一
        要彰显城市的独特个性。镇江的山水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是镇江城市个性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要挖掘山水环境价值潜力,依托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休闲游憩功能、社区交流氛围的综合打造,形成独具特色的“山、水、城”城市形态。每座山、每条水、每个市(区)和镇、村发挥各自的山水资源优势,塑造各具特色的景观风貌,展现多元融合的特色城市景观。展示山水的历史积淀,以文化自觉,保护历史遗存,能保尽保是原则 ;以文化自信,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其当代价值和意义 ;以文化自强,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助力创新,彰显文化的生命力。适时启动铁瓮城的保护性开发,实施西津渡周边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开发。通过对文化脉络全时空、多内容的保护、传承和创新,让整个城市充满人文气息,塑造新时代城市风貌。
        要强化区域协同,推进市域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新时代有个明显的政策转向,就是城市由竞争走向协同。竞争提升个体效能,协同提升整体效益。一是强化生态环境共治。加快长江、京杭大运河等生态廊道建设,共筑绿色生态屏障。共同推进区域环境联防联控、跨界水体联保联治。二是强化产业联动。沿长江轴、运河轴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协同创新。整合港口、岸线资源,发展综合运输、多城联运。推动运河古镇集群联动发展。参与长三角、宁镇扬等文旅联合行动,打造沿江、沿河精品旅游线路。以特定山水文化为主题,开展与国内外相关城市的旅游合作。三是强化城乡融合发展。主城区、外围组团和特色小镇、美丽乡村,构成有机联系、功能互补的城乡网络体系。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如果说各具特色的各市(区)和镇、村是满天星斗,那么整个镇江就成了一轮明月。在快捷高效的交通条件下,面对个性化、可以定制安排的不同景区、景点、景观、线路,路途远的可以多住几天,路途近的即使当天来回,也愿意多来几趟。
        (三)坚持公益性和市场化相统一
        生态环境是公共产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政府应承担主要责任。要围绕山水做规划, 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统筹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等多维关系,统筹好资源、资产、资本的关系,从顺应山水自然环境、传承历史文化、匹配创新创意产业发展、塑造弹性应变空间等角度出发,不断优化各类规划,建立起可持续城市的发展路径。统筹土地利用、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等专项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加快腾退与生态功能相冲突的用地,控制绿色廊道周边建设开发。以工匠精神抓好城市建设,注重细节,提高城市品位。以绣花功夫抓好城市管理,绣出让人民满意的每一件作品。强化依法治理,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落实《江苏省水域保护办法》《镇江市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等省、市地方性法规。强化绿色导向的治理,加大对绿色指标和管理方式的考核力度。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市场培育,设立职工疗养、休养本地行专项奖励资金,推进旅游惠民工程,发行全域旅游卡、旅游消费券等。进行市场细分,针对不同对象, 进行市场研发、项目推介。完善机制,提高污染防治、垃圾处理、绿化建设、环卫保洁等市场化运营水平。通过招标,组织文创团队、文旅企业、文博场馆等,策划开发生态产业示范园、文旅产业集聚区、旅游风情小镇、民俗文化村、采摘旅游体验基地、江河休闲体验项目等。结合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增建设用地的一定比例用于保障包括生态、文旅项目在内的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项目空间。争取和整合有关专项资金,支持生态、文化等领域新兴产业“引进来”“走出去”。加强与影视、动漫、图书等版权产业的嫁接,创立文化品牌,积极参加义乌文交会、深圳文博会、上海世界旅游展等文旅展会。加强山水花园名城的宣传,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特别是跨国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语言人才,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土文化产业集团。
        (四)坚持传统要素和现代科技相统一
        山水花园名城首先是一座城市,要具备城市的基本功能,满足城市使用者的基本需求。对于市民,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的需求。要加强路、水、电、气、邮政、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学校、医疗、养老、救助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坚持产业强市、提高就业质量,坚持房住不炒、全力保障刚需,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打造优美人居环境。对于游客,有“吃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要在饮食、宾馆、交通(含绿道、停车场、房车营地)、游憩、购物、娱乐等方面精益求精,诚信经营,适应游客对旅行的追求和情感诉求,让游客能赞誉镇江,有好的口碑,提到山水花园名城,就想到镇江。
        运用现代科技,建设山水花园名城。通过“新基建”,建设更好的山水环境和人居环境, 开发更多的应用场景,让5G 等信息化手段在产业转型、公共服务、生态建设、基层治理中发挥作用。运用大数据,建设山水资源信息库、生态文化旅游业人才库。运用绿色建筑技术、绿色建材,提升城市建设水平。线上线下结合,展示历史文化。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生态文化部门、企业、旅游团队等线上线下学术交流,提升智力支撑,切实建设好山水花园名城。
(作者为市史志办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