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名城保护 >> 镇江,一座数次影响中国命运的城市

镇江,一座数次影响中国命运的城市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0-08-13      阅读数:

镇江,一座数次影响中国命运的城市

 

赵顺凌

 

镇江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副其实。在当今中国省辖市中,像镇江这样数次影响中国命运,即对中国几个历史时期产生重大影响乃至决定性影响的城市,恐不多见。

一、镇江是东吴的发祥地

孙坚死后,“还葬曲阿”,从此镇江和东吴结下了不解之缘。首先,孙策把一家老小从舒城接到曲阿,其中包括年仅十岁的孙权。其后,孙策渡江拜会张竑,确立了在乱世中“据长江”发展、称霸江东的战略规划。紧接着,孙策向袁术讨还了被其吞并的孙坚旧部,又回到曲阿所在的且以舅父吴璟为太守的丹杨地区,以此为中心,左冲右突,经过十年拼搏,终于创下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东吴基业。在决定东吴命运、三国鼎立的赤壁之战打响之前,孙权从苏州迁都镇江,定名京口,将最高指挥机关设在北固山的铁瓮城。点评惊心动魄、纵横捭阖的赤壁鏖战,史家一语中的:虽“获捷于赤壁”,实“决机于丹徒(镇江)”,其时镇江,相当于三大战役的西柏坡。在战后的京口(镇江),还发生了一件与赤壁之战同样重要的大事。鉴于赤壁之战并未改变曹强孙弱的态势,东吴政权仍时刻面临着曹军南下的重大威胁,孙权为了拉拢刘备共御强敌,“进妹固好”,请刘备来镇江招亲。在此期间,孙权没有像演义中描述的那样心理阴暗,小肚鸡肠,而是极具战略眼光,拒绝了周瑜、吕范的美人计,采纳了鲁肃“借荆州”建议,致使“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可以说,正是在镇江,孙权不仅联合刘备打败了曹操,而且进一步巩固了孙刘联盟,使虎视耽耽的曹操再也不能够吞并江南,从此天下三分定矣。

古代镇江,是孙氏家族遭逢大难无家可归时,在惊涛骇浪中绝地逢生找到的“诺亚方舟”。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中,人们常说东吴占地利,而这“地利”之地,首推镇江。正是因为起步在镇江,才有据江发展的战略;孙策才得以避开中原群雄的锋芒,在江东广大地区乘机乱中夺权;此后孙权才能成功据险抗敌,一次次化险为夷。在重大关键时刻,正是在镇江,初创的东吴政权得以逢凶化吉,为孙权以后称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镇江是三国东吴的发祥之地、龙兴之地,一点也不为过。古老的镇江,在1800多年前首次影响了中国的命运。

二、镇江在东晋南北朝举足轻重

1.关系到东晋政权生死存亡的淝水之战的胜利,得益于镇江

公元383年,前秦符坚率近百万大军攻晋,偏安东南的东晋政权岌岌可危。然而淝水一战,东晋军队以弱胜强,八万人打败九十多万人,名垂青史。回顾此役,不难发现,关键是北府军。首先,刘牢之率五千北府军歼灭秦军一万五千人,旗开得胜,动揺了前秦军心;再次,谢玄率八万北府军横渡淝水,锐不可当,横扫千军如卷席,一战定乾坤。而这北府军,从何而来?从镇江而来!北府军就是镇江军!淝水之战前四年(公元379年),东晋重臣谢安的侄儿谢玄驻守京口,鉴于该地区北方流民众多,藉此组建军队,以地定名,其时京口又叫北府,故称北府军。骁将刘牢之就是从徐州徙居镇江的移民。

2.镇江人凭借镇江的军队从镇江出发,开辟南北朝

公元404年,桓玄篡晋建楚,打压北府军。出生孤寒的刘裕,举义京口,率1700多人的北府残部,进攻建康,推翻桓玄。以后又以不断壮大的北府军为其中坚力量,南征北讨,剿灭群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终在公元420年建立刘宋政权,开辟了南朝之先河。在镇江燃起的星星之火,终在大半个中国形成燎原之势。镇江出生的南朝第一帝刘裕,统一南方,北伐中原,改革弊政,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帝王之一,是镇江的骄傲。

3.历史的沧桑,见证了镇江曾经的辉煌

永嘉之乱后,北方动荡,一个叫萧整的淮阴令从山东兰陵举族南迁,过江后像很多流民一样,不再前行,定居在镇江东南一个叫东城里的地方,位于常州城西北约60至80里处。这个地方正是在镇江丹阳境内(见注)。萧整家族在此地繁衍生息,一百多年后竟出了以萧道成、萧衍为代表的南朝齐梁十五个皇帝。星转斗移,沧海桑田,1600多年过去了,在这块当年辉煌显赫的风水宝地上,那个叫东城里的村落早已杳无踪迹,然而从丹阳陵口到水经山沿着萧梁河两岸长达30多里的地带,散见在田头林间,或倾倒于土中,或矗立在坡旁,凡目击之处,林林总总,不断出现陵墓神道的精美石刻,虽风化剥落,残破不全,但仍不失当年雄伟优美,矫捷灵动的风姿。穿越千年,我们依稀看到当年一座座齐梁皇家陵墓的恢弘景象,耳畔仍回荡着梁武帝祭祀祖陵时的铿锵祭辞:“自违桑梓,五十余载,乃眷东顾,靡日不思……”落叶归根,人同此心。戎马倥偬、叱咤风云一生的萧衍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深情,感人肺腑。那时的镇江,在整个南朝,可谓风流冠华夏,不仅是刘宋列帝的家乡,也是萧梁诸皇的故里,就连后来取梁而代之的陈朝皇帝陈霸先,也是从镇江举兵而后发迹的。

三、在镇江打响的黄天荡战役,为南宋政权献上了奠基礼

南宋伊始,强悍的金兵携胜利之师余威,一路南下,势如破竹,把龙椅还没坐热的高宗皇帝打得抱头鼠窜,直至逃到海上,方才幸免于难。得胜的金兵满载而归,到了镇江却遇到克星。史载:“韩世忠驻军扬子江,要金人归路,屡败之。”“兀术穷,求会语,祈请甚哀。”

韩世忠率军八千,抗击金兵十万,怎样才能以弱胜强?韩世忠扬长避短,克敌制胜,精心选择了镇江作为战场,凭江据险,开展水战,痛击不习水性的敌寇,打得不可一世的金兵统帅金兀术低头求饶,并驱赶和围困其于黄天荡四十八天,史称黄天荡战役。兀术所部乃金军精锐中的精锐,以前从未吃过如此苦头,到了镇江就被“镇”住,损失惨重,以后又陷入绝境,几近全军覆没。尽管他们最后侥幸逃脱,并重创韩军,但从此心有余悸,且刻骨铭心,以后再也不敢轻易过江了。黄天荡战役,极大地激励了南宋军民保家爱国的斗志,抗金斗争从此风起云涌,刚建立不久的南宋政权终于转危为安,得到初步巩固。黄天荡战役在南宋朝廷立足未稳之际,始于镇江,胜在镇江,一举扭转危局,稳定人心,可谓为新生的南宋政权献上了一份奠基礼。

据实地考证,在黄天荡战役发起前,韩世忠移师镇江东郊大港地区。大港沿江境内,一村落名曰“韩桥”,因当年韩世忠“立马造韩桥”而得名;一村落名曰“营里”,因战役后韩部留守人员定居于此所致;“营里”旁千亩良田名曰“教场里”,系大港赵氏族人世代耕种的祖田。此地原为韩世忠练兵场所,战役后由宋高宗“赐田百顷”与扈从高宗南渡且在韩世忠部任参军的太祖六世孙赵子禠。赵子禠获赐田地并被敕封为“朝散大夫”,遂定居大港,为大港赵氏始迁祖。赵子褫墓现为省级文保单位。在大港地区,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当年韩世忠镇江抗金兵的事迹和大港赵氏薪火相传的“家国情怀”家族精神,成就了上世纪初蜚声海内外的大港赵氏宗亲、辛亥革命先烈上将军赵声以及一大批献身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事业的民国初年载入史册的英雄豪杰。

注:齐梁故里地址虽有争议,但根据史料和文物印证,在丹阳境内比较可信,主要理由有二:

1.齐梁陵墓俱在丹阳,元《至顺镇江志》载明陵区为“东城里山”,梁武帝祭祀祖陵时称之为“桑梓”,《南齐书高帝本纪》载明其祖萧整定居“东城里”。

2.由于区划变革,现武进非古武进。

附图

东城村(里)位置

 

(作者为原镇江市园林局局长、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