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名城保护 >> 关于镇江主城区首位度的初步研究

关于镇江主城区首位度的初步研究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6-15      阅读数:
关于镇江主城区首位度的初步研究

徐强 王涛 邹辉明 徐平 何水清 呼兴庄

  近期出台的长三角城市群规划,镇江在入围的江苏九市中被定位成唯一的中等城市,引发了诸多热议。这一定位主要基于主城区常住人口,而人口集聚能力恰恰是一个城市首位度的重要体现。主城区首位度不高,集聚要素资源能力不强,对辖市带动性不足,是长期以来困扰镇江发展的突出问题。进入“十三五”,长江经济带、宁镇扬同城化、连淮扬镇铁路等重大建设规划给镇江新一轮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而长三角城市群快速发展的新态势也使得区域竞争日趋激烈,镇江迫切需要抢抓机遇,找准短板,精准发力。2016年11月全市领导干部务虚会上,夏锦文书记提出,“十三五”期间,镇江要大力提高“四力一感”(产业竞争力、科技创新力、要素集聚力、文化软实力和群众获得感),要把“提高要素集聚特别是人口集聚水平”作为一项重大课题来研究;2016年12月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上,夏锦文书记提出要“聚焦主城区首位度抓提升”。在此背景下,市委研究室和市统计局就“镇江主城区首位度”课题开展了联合调研,意在提出加速提升主城区首位度的意见和建议,促进主城区在市域范围内发挥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提升全市综合竞争力。
  一、城市首位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1939年美国学者杰斐逊提出“首位度”的概念。首位度的计算方法有两类:一是两城市指数,为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的人口规模之比;二是四城市指数、十一城市指数,分别为最大城市与第二至四城市及最大城市与第二至十一城市的人口规模总和之比。首位度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镇体系中的城市发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聚程度。对于两城市指数,首位度指数在2以上才能称其为首位城市,其中:2—4之间属中度首位分布,中心城市对其他城市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带动作用;4—6之间属高度首位分布,中心城市集聚能力很强,对周边城市影响非常明显;但超过6就处于极度失衡状态。对于四城市指数、十一城市指数,正常值为1,大于1为高首位度分布,小于1为低首位度分布。
  城市首位度理论处于不断发展中,从原来以人口规模比较为主,逐步延伸到以经济指标比较为主;从最初的理论学术研究,逐步引入到城市的发展战略研究,应用于工作实践。本文着重研究镇江主城区(包括丹徒、京口、润州、新区)在镇江市域范围内的首位度。采取两城市指数和四城市指数,分别将主城区与三辖市(丹阳、句容、扬中)之最大辖市(绝大多数情况下为丹阳)及三辖市总和进行比较。选取经济总量、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城市规模等五项一级指标,和地区生产总值等16项二级指标,以综合考量主城区在集聚过程中所形成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同时,进行主城区“十一五”期末和“十二五”期末的纵向比较,苏南五市的横向比较,以多角度、更全面地剖析问题,提出对策。
  二、主城区首位度现状分析
  (一) 主城区与辖市比较
  1. 经济首位度
表1:2015年镇江主城区经济首位度相关指标











  可以看出,主城区除地区生产总值外,其他三个指标和四项平均的两城市指数均大于2,四城市指数均大于1,主城区经济首位度处于较合理区间。但值得注意的是,固定资产投资指标的两城市指数超过3,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主城区近年来加大城市改造力度不无关系;而在最具代表性的地区生产总值指标方面,主城区的中心性并不明显,首位度依然有很大提升空间。
  2. 产业首位度
  主城区在市域范围内的首位度,尤其体现在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潜力,以及产业发展对社会就业的贡献程度。我市将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第一支柱产业来打造,因此将旅游产业相关指标也纳入指标体系。
表2:2015年镇江主城区产业首位度相关指标










  不难看出,无论是两城市指数还是四城市指数,主城区的产业首位度均较低,对辖市的影响带动作用不明显。尤其是规模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主城区的集聚效应明显偏低,相应地也造成吸纳就业能力偏低。旅游总收入指标方面,句容为最大辖市,旅游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3. 科技首位度

表3:2015年镇江主城区科技首位度相关指标









  与产业首位度类似,主城区科技首位度依然偏低。考虑到镇江市区坐落有三所高校,理应在科技创新方面优势更为凸显,然而现状却不容乐观。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例,除去驻镇高校和市直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主城区四个区专业技术人员总和仅为9951人,只相当于丹阳市的78%。可见主城区的科技资源集聚效应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高校院所引领科技创新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4. 公共服务首位度
  从表4可见,主城区公共服务首位度较高。但调研中也了解到,主城区一些骨干教师、医生外流,对教育、卫生服务水平提升带来了不利影响。
表4:2015年镇江主城区公共服务首位度相关指标






  5. 城市规模首位度
  城市的建设、人口等规模是城市首位度的最直观体现。从建成区面积指标看,主城区的两城市指数和四城市指数分别达到4.1和1.9,优势明显。但从人口指标看,分别仅为1.8和0.9。主城区每平方公里0.75万人,低于丹阳的1.71万人、句容的1.34万人、扬中的1.49万人,主城区的人口集聚功能、土地利用效率有待提升。
表5:2015年镇江主城区城市规模首位度相关指标






  在以上分析基础上,将各分项首位度采用等权重加权方法,求得综合首位度。主城区两城市指数和四城市指数分别为2.26和1.12,总体处于合理区间;但水平偏低,主城区的集聚能力不够突出,尤其在分项首位度中,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两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加强。
  (二)主城区纵向比较
  为考察近年来主城区首位度的变化情况,我们分别计算了“十一五”期末和“十二五”期末主城区占全市比重情况。根据首位度计算原则,若主城区占比达到50%,即四城市指数为1。从表6可以看出,过去五年间,主城区各项指标占比6项增10项减,总体略降,说明主城区在全市的资源集聚力和相对影响力在进一步减弱。尤其在“旅游总收入”和“专利授权量”方面,下降趋势明显。据了解,金山游客人数,历史上曾达到150万人/年,现只有50万人/年。
表6:“十一五”“十二五”期末镇江主城区占比纵向比较



























  (三)苏南五市横向比较
  将镇江与同属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进行横向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客观地审视现状,认清优势与差距。从表7可以看出,镇江有10项指标占比位列苏南末位,5项第四,1项第三。
表7:2015年苏南五市主城区占比横向比较
























  将各城市同一指标的表现值采取无量纲打分法进行排序并计算标准分,标准分之和为主城区首位度综合得分。可以看到,通过反映经济总量、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城市规模等指标的比较,苏南五市中镇江主城区首位度综合得分最低,尤其与毗邻的南京、常州两市相差甚远。
表8:苏南五市主城区综合首位度横向比较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镇江主城区首位度较低,不仅与周边城市差距巨大,与自身相比也存在不断下滑的趋势。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先天不足。1983年江苏省行政区划调整后,镇江成为全省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地级市。这一客观现实导致了主城区各项指标总量偏低(尽管人均指标可能并不低)。此外,由于主城区区位偏北、呈沿江狭长分布,所辖三个县级市受主城区的辐射影响均小于相邻的南京、常州两市,主城区与发展腹地的联系减弱,进一步削弱了对辖市的影响力。
  2. 自身不强。主城区自身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缺乏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势,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导致了吸纳就业、消费和集聚人口能力的相对薄弱,从而进一步削弱了主城区的首位度。相比之下,各辖市经济较为发达,县域经济的强大直接导致主城区相关指标占比较低、首位度相对降低。周边城市的发达和强势,又形成了对优质资源的虹吸效应和镇江辖市的离心趋势,加剧了镇江主城区首位度的弱化。
  3. 理念不新。主城区的首位度,除自身强大外,还应体现为主城区对辖市的引领带动能力,体现在主城区对辖市发展的支持度和“贡献度”,体现在辖市对主城区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上。正如调研中许多基层同志反映,长期以来,由于“小码头”思想浓重,镇江的发展理念较为滞后,缺乏“大镇江”的意识和胸怀,对辖市发展的支持相对不足,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惠民政策的协调对接、公共服务的均等共享、产业布局的统筹规划、对外宣传的整体包装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主城区首位度的提升。
  4. 体制不畅。一方面,现行省管县财政体制从客观上不利于全市统筹规划管理和发展。另一方面,镇江现行行政区划不尽合理,主城各区在空间上呈现出高度破碎、“飞地”众多、行政界线犬牙交错的特征,丹徒、润州、新区飞地面积分别占该区面积的15%、7%、8%。这种“碎片化”特征造成主城区本身就有限的发展空间被人为割裂,加剧了各行政单元的协调难度,造成了空间资源的浪费和管理上的混乱,不利于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产业集聚效应难以形成,也阻碍了主城区首位度的提升。我们注意到,2009年以来,除镇江外,苏南其他四市均实施了较大规模的区划调整;全省13个市中,仅有镇江、宿迁二市未实施区划调整。行政区划的调整显著壮大了主城区的综合实力,拓展了主城区发展空间,强化了集聚功能,促进了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这在首位度指标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提升主城区首位度的建议
  (一)着力优化空间布局
  合理的空间布局是提升主城区首位度的先决性条件。要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的要求,统筹市域国土空间、产业布局、人口规模和环境容量,推动主城区和辖市特色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
  加强统筹规划。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十三五”规划确定的沿长江、沿运河、沿沪宁线、沿扬马线“两横两纵”生产力布局、“一城四区”城市空间布局衔接平衡。推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等产城融合发展。加快产业“三集”,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提升要素集聚、产业支撑和辐射带动能力。
  推进镇丹扬组团发展。市域城镇体系由现在的“1+3”,即主城区+丹阳、句容、扬中,演化成“3+1+n”,即主城区、丹阳、扬中组合型城市群+句容+若干中心镇、特色镇。东部加快新区、扬中、丹阳滨江城镇“金三角”的产业对接,成为镇江的产业重心, 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导区、长江经济带港口物流核心区、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同时句容以优质的生态环境以及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特色打造西部生态休闲区,实现“双区耦合”。通过组团发展,两翼并进,促进全市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使镇江真正具备区域中心城市的影响力。
  推进主城区内部整合。进一步完善主城区“一体两翼、一核四区”的空间结构,主城区加速南拓,结合312国道南移,加快官塘片区开发、生态新城建设,充分利用南部的可利用空间优势,形成现代化国际化生态都市区,与丹阳练湖新城有机对接,推动镇丹一体化,更好融入沪宁线发展主轴,强化与苏锡常融合发展。适时调整主城区行政区划,通过内部整合、板块置换等形式,尽可能消除“飞地”现象,切实解决空间碎片化等不足,实现沿江连贯发展,扩充高新区发展腹地,优化北部滨江和老城区功能,提高主城区核心空间土地利用效率。
  (二)着力加强互联互通
  加强互联互通是提升主城区首位度的基础性工作。要充分发挥连淮扬镇铁路、市域快速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先行带动效应,构建外联内通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效延伸主城区辐射范围,为区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主城区与辖市之间,加快建成快速通道和公交对接,必要时高位协调辖市之间交通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提高各区域板块、功能板块和城镇组团之间联系的便捷度,促进辖市同城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研究推进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建设,争取地铁1、2号线尽早开工,中远期相关线路与辖市综合交通枢纽对接,并超前谋划沿线土地的综合保护开发。
  主城区内,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加快推进“快速路、主次干道、支小路、背街小巷”四位一体城市路网系统建设,提高承载能力。打通断头路,整治交通堵点,提高通达性。引导小汽车合理出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停车场、自驾游营地、充电桩等设施建设。
  (三)着力推动产业兴城
  产业是城市竞争力的决定性要素,产业强市是提升主城区首位度的关键。要以创新驱动产业“调绿调轻调优调强”、集聚集约发展。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坚持“双高”导向,把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方向,抢占现代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加快推进创新驱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以镇江国家级高新区为核心,一区多园协调联动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强化高校院所的源头创新作用,大力推动宁镇扬在地高校院所和企业的协同创新;充分发挥镇江高校园区对高新区及周边产业发展的创新支撑作用。以“金山英才”等计划为载体,吸引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团队来镇创新创业,吸引在镇大学生留镇创业就业和外地就读镇江籍大学生回流镇江。以人才推进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集聚人口。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主城区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不仅服务主城区,而且服务辖市经济发展。积极吸引本土骨干企业到主城区发展总部经济。强化全市旅游资源整合,促进旅游与文化创意、科技、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大旅游”格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商务金融、软件信息、环境服务、科技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区域综合性商务服务中心。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依托本土特色产品、特色街区,强化商贸集聚区建设,加快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主城区重点发展以海陆空和智能电气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高性能金属材料、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先进高分子功能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及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基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推进互联网金融、供应链管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发展应用,引导企业创建自有品牌,打造区域公共品牌。
  (四)着力提升主城功能
  完善的城市功能是影响首位度的直接因素。要以均等化和优质化服务,集聚人口、人才、人气和技术、资本等城市发展要素,提升主城区首位度。
  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环境品质。持续加大城建投入,深入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建设和便民设施建设,加快棚户区改造和市容市貌整治,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水平。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城市发展短板,满足居住、消费、旅游等方面最新需求、高端需求,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吸引力。进一步优化生态、人文、法治、创业等各方面发展环境,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提升公共教育、文化、卫生服务水平。强化面向全市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满足多阶层人群的就业需求,广泛吸引外地人来镇就业。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服务和参保人群全覆盖,着重做好外来人员参保工作,加快推进医保政策在市域范围内实现统筹。抢抓新型城镇化机遇,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人口落户条件,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和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保障居住证持有人依法享有的基本权益和服务。
  推进政府服务优质化。通过简政放权、效能革命、清单化管理、“互联网+政务服务”等多种方式,为企业和市民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在提供规范化、标准化服务的同时,提供更多个性化定制服务。打破行政区划和财政体制界限,推进城乡区域间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有机衔接,各项惠企、惠民政策尽可能覆盖全市,增强辖市的获得感和归属感。
  (五)着力彰显城市特色
  城市的魅力在于其个性和特色。主城区的生态、文化、科教等资源丰富,特色明显。要围绕生态领先、特色发展,打造以生态为底色、产业为支撑、科教为优势、文化为灵魂、旅游为带动、宜居为品牌的综合性重大亮点,增强对辖市的凝聚力和对外地的吸引力,在更大范围内集聚人气。
  打好生态牌,建设山水花园城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主城区的自然禀赋得天独厚,自古有“天下第一江山”“城市山林”的美誉。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提高城市发展宜居性、持续性。强化生态环境硬约束,严把产业准入的生态门槛,大力推进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减排,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谏壁、西南片区等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山体公园、森林公园等保护力度,加强节能城市、低碳城市、海绵城市、森林城市等建设。
  打好文化牌,建设文化旅游名城。历史是“城市之根”,文化是“城市之魂”。主城区的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荟萃,是增强城市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感召力的重要载体。要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和旅游目的地城市,使镇江成为全国重要的创意生活休闲中心。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加强城市设计,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将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倡导绿色低碳、创新创业、法治、大爱等当代文化,建设更高水平文明城市,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树立“文化+”理念,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实施一批重大文化和旅游项目,为塑造镇江特色的文化品牌、城市精神提供成功模式。

参考文献

  [1] 因地区之间有重复计算,故地区生产总值、服务业增加值指标,主城区合计数据小于辖区之和;
  [2] 因存在市直收入,故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指标,主城区合计数据大于辖区之和;
  [3] 因存在高校等单位,故专业技术人员指标,主城区合计数据大于辖区之和;
  [4] 因住建部门没有分区数据,故未能提供主城区各辖区建成区面积,另三个县级市建成区主要指城区。

(作者徐强为市委研究室副主任,王涛为市统计局副局长,邹辉明为市委研究室城市处处长,徐平为市统计局办公室主任科员,何水清为市委研究室经济处副处长,呼兴庄为江苏省统计局镇江调查局监测预警宣传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