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名城保护 >> 历史街区新建建筑及其建筑设计逻辑研究 ——以镇江西津渡历史街区为例

历史街区新建建筑及其建筑设计逻辑研究 ——以镇江西津渡历史街区为例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6-15      阅读数:
历史街区新建建筑及其建筑设计逻辑研究
——以镇江西津渡历史街区为例

 周靖妮 郭云飞

  【摘 要】 通过对历史街区的新建建筑进行分类,并结合镇江西津渡历史街区新建建筑实例研究,总结出新建筑形式设计的内在逻辑,影响新建建筑形式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在建筑创作和决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进而提出相应的八项设计原则。
  【关键词】 历史街区;新建建筑;影响因素;设计逻辑

  西津渡作为镇江的一块文化瑰宝,保留了许多历代民居建筑、西方近代建筑、仿西方古典建筑、中西合璧建筑、宗教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存,如西津古渡口、昭关石塔、待渡亭、观音洞、救生会、镇江博物馆(原英国领事馆)等。[1] 但随时代的发展,渡口的没落,很多历史文物建筑遭到破坏,街区房屋质量差,设施落后,因此针对街区的具体情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保护更新措施,有的在原有基础上按照“修旧如旧”的方针进行了修缮,有的在原址上拆除进行仿古重建,也有很多重新新建的建筑。因此,新建建筑如何与整体街区的历史风貌相协调则成为了核心问题。
  一、历史街区新建建筑分类研究
  目前关于历史街区中新建建筑的实践有很多,做法类型各不相同,设计水平的差异也很大,关于新旧建筑如何和谐共生的研究还在不断发展中,而对在相同创作背景下的新建筑所采取的不同形式和建筑手法进行归纳总结,可以更好地对新建筑创作进行研究。
  2005年召开的关于“世界遗产与当代建筑——管理具有历史意义的城市景观”的国际会议,其成果《维也纳备忘录》在对相关定义和城市发展的指导方针中关注了现代建筑设计的要素,并强调了这些要素对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保护和保存的重要性,对规划和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对在历史区域内建造优质建筑的重要性,这些要素主要包括:屋顶景观、建筑体量/比例、空间组织(视觉轴线)、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筑细部、联想。表1根据新建建筑与历史建筑相比在屋顶景观等七个关键要素上处理方式的差异,将历史街区中的新建建筑形式分为了以下四类。
  第一类仿古复制型,在七个关键要素的处理上与历史建筑基本一致,以模仿复制为主。第二类内隐现代,外显传统型,其在屋顶景观、建筑体量/比例、空间组织(视觉轴线)、建筑色彩上都与历史建筑一致,只在建筑材料、细节的处理上有些差异。第三类内隐传统,外显现代型,只在空间组织(视觉轴线)要素上与历史建筑一致,对历史建筑进行了抽象提炼和延伸,并融入了一些现代的元素。第四类新旧强烈对比型,在对这七个要素的处理上与历史建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并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


表1 对历史街区中新建建筑四种类型的评判标准























  二、镇江西津渡历史街区新建建筑分类研究 
  根据上面的分类方法,在西津渡历史街区中的新建建筑形式大致集中在前三类,暂时没有第四类新旧强烈对比型。
  (1)仿古复制型
  第一类建筑采用了仿古复制型,在立面装修、屋顶、墙面、马头墙、建筑材料、色彩以及室内都做了严格控制,基本与历史建筑一致。这类新建建筑处在西津渡古街的核心保护区内,所占比例较小,周边是成片的传统民居和文物保护单位。虽然新建筑采取全盘复制的做法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与历史建筑协调,但这种“假古董”,不具备任何历史价值,也是违背时代要求的。
  (2)内隐现代,外显传统型
  第二类新建筑的代表如蒜山西民居。建筑位于长江路南侧,东侧为西津渡蒜山游园,临近西津渡古街主入口,其建筑主体为二层,外形近似民居,延用传统的两坡顶组合,内设天井,用本地的青砖砌筑墙面,配合马头墙造型。整个建筑风貌、体量与西津渡的传统建筑相差不大。但建筑内部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外围护墙体为木结构,屋顶采用钢结构仿木形式,内部空间跨度为7米局部则达到了9米,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木结构建筑因跨度小而无法满足现代商业业态对大空间的需求矛盾。这类新建筑运用当地的传统建筑语言,部分建筑形式、材料、细节借用于历史建筑,做法比较保守,整体风貌仍偏向传统,但运用了现代结构体系,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3)内隐传统,外显现代型
  第三类建筑在延续街区文化风貌的同时,大胆运用新材料、新技术为街区注入新的时代活力,并成功地成为西津渡地块中的新地标建筑。例如镇江博物馆新馆。镇江博物馆老馆原为英国领事馆,为五幢东印度风格的建筑群,利用地形,依山而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馆位于旧馆的西南侧,背靠云台山,南临镇江工商联合会及伯先路近代历史街区,东侧为现代商业步行街大西路,东北则紧邻西津古渡的入口。新馆地理位置敏感,基地地形高差复杂,面临着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双重挑战。
  为了表达对老馆的尊重和减少新建筑对环境产生的突兀感,新馆将用地的一半作为城市广场,建筑主体则后退到与旧馆齐平。面对广场的主入口通过一个二层高的连续的弧形拱廊来与旧馆进行对话。新馆采用了更加耐久的现代材料花岗岩来替代老馆采用的传统材料砖,并细心地将大块花岗岩裁成小块,延用老馆红砖和灰砖搭配的方式,在砌筑方法以及细节的处理上也与老馆一致。藏匿于弧形拱廊后面的新馆主体则更加现代化,运用后现代的语言,采用波浪型的金属屋面,沿弧面展开的点式玻璃幕墙,配合竖向挑出的由灰砖、铝板和花岗岩等现代建筑材料组成的实墙,采用虚实的对比,隐喻现代与历史的写照,稳重而不失灵动。整个新馆的建筑浓缩了旧馆的精华,并将其融入到了现代化的设计中,既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又蕴藏旧馆的神韵,与整个环境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这类建筑时代性很鲜明,新建筑的灵感源于历史建筑,并进行了巧妙的处理,运用现代的方法对传统材料进行组合设计,将传统元素抽象提炼融入到新建筑设计中。在历史建筑群里,和谐而不扎眼,现代而又有历史韵味,充分体现了建筑师娴熟的技艺和对历史环境的理解。
  三、新建建筑形式设计的内在逻辑
  托马斯·史密特在《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书中强调建筑设计并不是依靠所谓的“天才灵感”或是“老经验”之说,而是应当总结设计规律转化成为相应的设计观念和方法。[2] 在历史街区中新建建筑,建筑师大多会受到以下共性因素的影响,分别是: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城市文脉、建筑思潮。
  1. 主要影响因素
  ①建筑功能:在历史街区中,新旧建筑都有着与各自时代相符的建筑功能,很多传统建筑的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生活的要求,新建筑起到对历史街区的功能补充作用。同时全新的大尺度的现代建筑功能与尺度较小的传统建筑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功能的新建筑已难以结合。
  ②建筑技术:每一次建筑技术的革命也是一次建筑形式的革命。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以后,玻璃和铁这两种建筑材料开始大规模地用在建筑物上,到后来钢筋混凝土的广泛运用,建筑形式得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多更新的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的涌现推动着建筑形式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建筑结构和材料作为特殊的建筑语言描绘出不一样的时代记忆,而新的现代建筑结构和材料则为历史街区中的新建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③城市文脉:城市文脉是对城市整体风貌的综合体现,其中包含它所处的地理环境、自然景致、历史文化背景,更加重要的是它与环境结合的人工创造的建筑物的形态和布局。不同地域城市经过长期的发展,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式,而历史街区中的传统建筑则更加鲜明地表现出这一特征,他们散发出一些具有标识性的特征,在建筑尺度、外形、色彩等方面都有明确的意义,对设计师的行为有所限制。
  ④建筑思潮: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衍生出许多反映不同社会需求的建筑思潮,各国建筑师们经过自己的理解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了相应的建筑流派,为各国新建筑形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设计师在进行新建筑设计时不免也会受到建筑大环境的影响。
  同时建筑设计也是一个多方合作的结果,因此设计过程和结果往往会受到以下几类人群的影响,分别是政府部门、业主、设计者、专家团体以及使用者(公众)。而不同的决策机制对新建筑设计的最终结果影响各异。图(1)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其他利益相关体处于被动执行地位,缺乏交流沟通,压制了他们的积极性。图(2)政府虽然还掌握着最终决策权,但与除公众以外的群体有一定的沟通,并让他们参与决策过程,但基层公众意见少有体现。图(3)是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良性循环机制,各利益群体都处在相对平等的地位,相互也有充分的沟通,有助于提高决策水平,是值得鼓励和推崇的。
(1)                  (2)                     (3)
三种决策机制图例
  2. 影响因素偏重分析
  建筑形式作为建筑设计项目的最终表现结果,是各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过程,是不断解决功能、技术、环境矛盾的过程。在设计过程中,新建建筑考虑的影响因素和偏重的差异,演变出了不同的新建筑形式。鉴于任何历史街区中的新建建筑在设计过程中都会受到决策机制的重要影响,但影响程度随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且不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新建建筑形式的选择,因此在以下的分析中,决策机制因素将统一作为影响新建建筑形式的核心因素,但不作具体的量化分析。
  类型一“仿古复制型”在设计过程中着重考虑的因素偏向于城市文脉,对历史街区的整体建筑环境考虑得较多,并作为设计的主要出发点,因此与历史建筑的形式基本保持一致。类型二“内隐现代,外显传统型”,偏重于城市文脉和建筑思潮这两个因素,新建筑形式仍然比较传统,在传统建筑的影响下也吸收了一些时代的新的东西。类型三“内隐传统,外显现代型”在尊重城市文脉的基础上并重现代建筑技术对建筑形式的影响力,因而新建筑虽然是现代的产物,但也能看出传统的影子。类型四“新旧强烈对比型”受现代建筑思潮的熏陶,追崇现代的先进的建筑技术,完全是高科技现代技术的产物,而在设计时几乎没有考虑到城市文脉对新建筑形式的影响。
  尽管因为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在历史街区中衍生出了不同的新建筑类型,但从历史街区中的新建建筑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看,国际上已经形成一些共识,设计师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尊重历史和文脉的重要性,建筑技术对新建建筑形式的影响比重也越来越大,新建建筑的时代性越发鲜明,而决策机制因素则始终保持着对新建建筑形式的核心影响力。
  西津渡历史街区目前还在不断的更新生长中,新建建筑的比重也在不断加大,新建建筑在设计时应该综合考虑以上几个主要影响因素,在满足时代要求的基础上,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同时也要尊重西津渡的整体历史风貌,在建筑体量、颜色、材质上与历史建筑相协调有所呼应。新建筑应该是时代的风向标,而不是过时的“假古董”。
  四、结语
  在历史街区中新建建筑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问题,对新建筑也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通过对影响新建筑形式设计的主要因素的分析研究,可以归纳出一些共同的原则,用以指导历史街区中的新建筑设计,提高新建筑的质量。但设计者应该平衡考虑所有的原则,而不是集中在某个特定的方面,同时根据不同项目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毕宁.西津渡历史街区的历史考察[J].中国名城,2010,(5):57-61.
  [2]托马斯·史密特[德].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M].肖毅强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作者周靖妮为镇江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郭云飞为江苏中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