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名城保护 >> 新城建设中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护 ——以镇江官塘新城为例

新城建设中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护 ——以镇江官塘新城为例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9      阅读数:
新城建设中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护 ——以镇江官塘新城为例

任思源  邓书利

【摘要】本文通过对官塘新城内现状历史文化遗存的解读,结合官塘新城的整体规划和各类历史文化遗存的特点,提出保护的原则和保护的具体措施;从而使得历史文化遗存既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又能为新城的建设植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 新城建设  历史文化遗存  保护  利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在我国明显加快,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城市人口、土地、资源、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矛盾,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极大冲击。据国家文物保护部门统计,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以建设的名义对文化遗产的破坏超过了以往100年。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新区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如何在新城开发建设中保护好文化遗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官塘新城为例,探讨在新城建设中如何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并研究历史文化遗存在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得到合理利用,从而达到保护与利用的协调统一。
一、官塘新城概述
    镇江市官塘新城地处南山风景区东南侧,位于城市南部出入口地区,总用地面积约13.9平方公里。官塘新城北靠主城核心区,南联丹徒新区,东接丁卯科技城,西北与南山风景区紧密相连,是主城重要的核心片区之一,也是 “一中心四大板块”中“南山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官塘片区与南徐片区、蒋乔片区及南山风景区,共同构成了“南山新城”)。官塘新城的发展在重塑城市南部门户形象、构筑城市空间形态、完善城市结构、充分利用南山风景区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官塘新城历史文化遗存解读
    官塘地区历史悠久,史料记载的文化遗存比较多,包括地面、地下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存等。但由于该地区地处城郊结合部,文化遗存保护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新一轮的开发建设过程中,以建设生态、文化的官塘新城为锲机,文化部门联合规划、园林等相关部门通过现场勘查、文献整理,在尊重历史、尊重遗存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该地区的文化资源,整理出该地区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并提出保护措施。
1、历史沿革
    官塘地名最早见于宋代《嘉定镇江志》:“官塘在城南八里” 。元《至顺镇江志》,明《正德镇江府志》和清《乾隆镇江府志》载“官塘桥”和“官塘”。清《京口山水志》记载:“官塘在城南八里,见嘉定志。”。光绪《丹徒县志》记载:“官塘桥在城南十里,为城南驿路”。由此可见官塘地区历史悠久。
2、山水资源
    官塘地区为丘陵地带,西北地势较高,东南较为平坦,山水秀丽,妩媚多姿、韵味无穷。《镇江地名录》记载的山有三里岗、观音山、四平山、曹家山、大莱山、安基山等;水有八公洞水库、回龙水库、四明河等。今多数山丘已削平为高地,现仅剩四平山、大莱山、安基山等,水有迴龙湖、四明河、周家河等。
    四平山:清《京口山水志》:在城南十里,又名四望山、四瓣山、四面山。
    大莱山:清《京口山水志》,莱山在城东南十里。
    四明河:《镇江地名录》称四明河。位于官塘桥南侧。流向由西南向东北。西南至史家岗,东北至古运河丁卯桥,长约4.5公里,宽10-30米,为常流河。官塘桥、板儿桥在其上。
3、地上历史遗存
    官塘桥:架于四明河上支流上,桥宽3.9米,长4米左右,现位于官塘村,官塘桥路东侧。据《弘治句容县志》,宋代“有义民高志崇,自县治东北至镇江府,倡率众力凿为通衢,於山涧断行处,造数十桥,以便徒舆”。 官塘大道和桥梁,是唐宋以来的“高速路”,是镇江古代交通文物,佐证了唐宋时代,镇江作为水陆码头,大江南北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
    官塘桥由始建时的木桥易为石桥,由于四明河支流被填,水系不复存在,官塘桥原埋于地下,在本轮新城建设中露出地面,现桥面及桥体保存完好,风貌尤存,尚可见石板桥面和部分券拱,上刻有“光绪乙未年孟冬月重建”等字。
    板儿桥:架于四明河上,桥长约8米,宽度约2.1米,在平山村板儿桥小组东面,建于清末民初,原为石桥,后桥面遭到破坏。现桥面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改建,桥面重新铺装了水泥,板儿桥桥身基本保存原样,石质劵拱保存基本完整,一对石狮头保存相对较好。
    石板街:位于官塘桥路东侧、谷阳路南侧,原三里岗村内,原为石板铺设的一条街,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发掘及保护,该地块内已建设居住小区,石板等历史遗迹已掩埋地下。
    另外,在官塘新城范围内还存在几处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如兴善寺、福承禅寺、和儿庙等,多为村民自发组织建设,现基本无人使用。
4、地下历史遗存
    严岗遗址:在三里岗谷阳路北侧严家岗小区内,为一高出周围地面2、3米的岗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断面可见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残片、红烧土颗粒。为宁镇地区典型的商周时期台形遗址。
    鬼山遗址:位于官塘桥山头上村东北侧,南距312国道约350米,东距镇荣公路约630米,北侧四明河流经。遗址平面呈现长椭圆形,东北、西南走向,东北长约120米、南北宽约90米,高出周围地面约5-6米,现存面积约5000平方米,文化层平均达2.2米,为商周时期典型台形遗址。
 罗家头宋墓在官塘桥交通投资公司西侧的小山上,原属于罗家头村,该村现已拆迁,保存基本完好。
5、文化遗存
    官塘地区历史文化悠久,在该地区存在大量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非物质文化。
民间故事:包括郑板桥的传说、回龙山的传说、驸马庄的传说等几十个;
民间歌谣:插秧歌、正月里谈媒、女儿回家等;
传统音乐:秀山号子、夸夸秀山新风貌等
传统舞蹈:太平花灯等
民俗:观音会、官塘桥的“彩色灯舞”、三里岗的“狮舞”(曾被乾隆皇帝封为“金毛玉吼”的牌子)。
6、驿站文化
    镇江历史上作为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的交汇处,驿站文化比较丰富,如著名的京口驿、云阳驿等,官塘地区作为镇江驿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镇江的南大门,驿站文化历史悠久,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驿站形式,据《镇江地名录》记载官塘桥为唐宋驿站。明代时期在官塘地区设铺,比驿站低一级,包括三流铺、流水铺等。清代中后期,特别是镇江开埠之后,官塘地区还设立汛口。
三、官塘新城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原则
    官塘新城内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应与《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相衔接,与官塘新城的总体规划相协调,以利于在新城建设过程中,历史文化遗存既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又能为新城的建设植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  
1、以文化为底蕴
    当前,“特色危机”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的共性问题,不少城市规划设计手法抄袭趋同,追求大体量的建筑物、大规模的建筑群,导致城市面貌千篇一律,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被单调的新建筑群所淹没。
    官塘新城的建设应突出城市特色,体现城市特色就必须挖掘城市文化,对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多角度的研究 解读,从历史的角度解读官塘文化的精神,从经济利益角度挖掘官塘文化的亮点,从社会发展的角度选取官塘文化的精华,这样的历史文化才能在官塘新城建设得以延续,并获得新生。官塘地区历史文化深厚、民俗文化丰富,在规划及城市建设中应得到很好的体现,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发扬民俗文化,为新城的建设注入文化的动力。
2、以历史为基石
    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要尊重历史,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给城市造成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也不能为了在该地区体现历史文化,把不属于该地区的文化抄袭或生硬的搬迁过来,做成假历史、假文化。现在许多地方在文化遗存保护中,大量运用复建、迁建等处理方式,把城市的一个地方的文化,迁到城市的另一处复建,看似对历史资源的尊重,其实是把文化遗存与历史环境割裂。历史资源的保护要体现原真性,绝不搞“无中生有”,但规划可以运用“点石成金”的手法,使得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建设中得到重视、得到发扬。现在的城市建设也是为未来的城市打造历史,只有用动态的观点去看待历史是城市建设的基石,才能做到积极的保护,使历史得以延续。官塘新城在文化体现上应注重作为城市南大门的地位,结合历史上的记载,重点体现驿站文化、体现驿道、驿桥文化。弘扬镇江历史上作为交通枢纽的历史文化。
3、以保护为重点
    文物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之间,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合理地布局。为此,吴良镛提出,必须改“单纯地保护”为“积极保护”。“积极保护”的观念是将遗存保护与建设发展统一起来,不仅保护遗存、文物建筑本身,保持其原生态、环境与风格,在周边确定缓冲区、保护区,而且对保护区内的新建筑,我们必须使它遵从建设的新秩序,即在体量、高度、造型等方面要尊重历史遗存所在环境的文脉,以烘托文化遗存,加强原有文化环境特色,达到“有机更新”。
    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谢辰生先生曾提出:“以往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关注点总放在一座庙、塔等文物保护单位上,但文化遗产并不仅仅是这些,需要保护得更多的是历史文化环境风貌,这些往往是历史文化遗产完整性和真实性的集中体现。”文化遗产的保护如果只停留在一个个具体的物质形态上,那么,在改造后的新城市中,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就被割断,沦为“文化孤岛”。
    官塘新城新的建设,必须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必须注重历史风貌的还原,不能只是保护几栋房子、几座桥,要避免使文化遗存成为新城建设的包袱,而应成为城市发展的财富、资本和动力。
4、以利用为传承
    我们认为,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不仅是保留,而应该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给予其新的历史功能,不能把文化遗存变成“死”的东西,要让其在新城建设中“活”过来。以点带面,以面兴城,把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利用充分结合起来,带动新城的文化建设。
 对历史的保护及利用,将指导我们去创造一个富有特色和激情的新城,一个富有人情味的新城、一个富有吸引力的新城,让人愿意在此居住、生活,让人愿意放慢脚步,细细品味这座新城。
四、官塘新城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对策
    总结我国新城建设中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工作,我们已经意识到:新城建设应与历史文化保护相结合,形成平衡与和谐的发展格局,使城市在动态变化中,始终保持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理念和意识,维护新城记忆所必须的物质依托。在官塘新城的建设中,针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应处理好一下几方面的问题:
1、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与城市的关系
    官塘新城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应符合《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新城整体规划相协调的基础上,按照体现地区特色的要求,深入挖掘官塘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该地区的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对全市文化的贡献,使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既服务于官塘新城,又成为全市整体规划的重要补充。
    官塘新城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应结合周边区域统一考虑,特别是与南山风景区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山水相连,文化互溶。两者之间的建设应统一起来,使官塘新城不仅作为南山风景区旅游的配套区,更应成为其重要的旅游文化互补区、景观游赏区。
2、对物质文化遗存的保护
    官塘地区地面文化遗存3处,规划建议原址保护与集中迁建相结合。建议官塘桥、板儿桥进行原址保护,通过修缮、复原,申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石板街所处地块已被远洋地产开发,原址保护已不现实,建议收集石板街各种遗物,结合现状官塘桥,与驿站一起复建;
 地下三处文化遗存,包括罗家头宋墓、严岗遗址、鬼山遗址,建议进行考古勘探和考古发掘,如价值重大可建遗址公园,申报市级文保单位,如价值不大,可保留考古资料,掩埋址区。
3、对非物质文化遗存的保护
    官塘地区非物质文化比较多,在新城建设过程中应注意重点保护,对非物质文化的的传承、发扬及展示工作要有具体的规划,建议在官塘新城内规划建设民俗文化公园,集中展现官塘地区的民俗文化;可定期演出官塘桥的“彩色灯舞”、三里岗的“狮舞”等,展现民间文化 ;并建立民间艺术家档案,以及民间团体队伍的档案:如太平花灯;同时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便获得更大的社会关注和支持;
 驿站文化在镇江历史悠久,但在现阶段的城市建设中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官塘地区作为镇江驿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体现当地驿站文化、如何弘扬镇江的驿站文化。我们思考,官塘地区可以结合现状官塘桥、石板街等驿站遗迹,在官塘地区建设驿站,展现驿站文化的精髓。
4、对山体河流自然资源的保护   
    官塘新城内山体主要包括四平山、大莱山、安基山等山体,河流主要为四明河,如何在新城的建设中保护并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使其成为新城建设的精华所在。我们建议针对四平山可以建设科技文化主题公园,展现镇江科技文化的成果,设置供市民体验的科技文化活动等,做到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针对大莱山和安基山,我们建议重在保护山体的生态性、自然性,通过植树造林,建设原生态森林公园,成为市民体验生态、亲近自然的的好去处。针对四明河等水体,我们建议在疏通拓宽河道的基础上,打造沿河风光带,成为官塘地区的主要景观廊道。
五、结束语
    官塘新城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历史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飞速变化,更加剧了文化遗存保护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如何在官塘新城跨越式发展的城市建设中,处理好历史保护与新城建设的关系,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讨,需要更长远的战略规划和更有效的保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