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名城保护 >> 镇江市伯先路大龙王巷历史街区的交通规划研究

镇江市伯先路大龙王巷历史街区的交通规划研究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9      阅读数:
镇江市伯先路大龙王巷历史街区的交通规划研究

朱晓芳 沈小军
 

    摘 要: 道路交通规划的研究是历史街区保护性规划的重要分项,本文针对“镇江市伯先路、大龙王巷历史街区”特殊的区位和复杂的交通问题,通过深入分析现状交通的特殊性以及区域交通的发展策略,从静态交通、公共交通、消防规划、交通组织等多方面提出解决方案,编制符合镇江历史街区实际情况的交通规划。
关键词: 历史街区;交通规划;镇江;策略
引言
    镇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江拥有三处历史文化街区,均位于镇江老城西区。
    伯先路、大龙王巷历史街区拥有近代建筑群一条街及成片的传统民居,历史功能积淀深厚,是老镇江的经济文化生活中心。并且自然资源丰富,毗邻金山湖、金山、云台山、宝盖山等天然的景观屏障,可谓山水风光聚收眼底。
    这两个历史街区新一轮的规划将以镇江传统的人居文化为内涵,集居住、商业、展示、休闲、文化、旅游等功能为一体,体现古城特色,展示名城风貌、改善生活条件、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具有典型镇江特色、富有生机活力的历史文化街区。
    然而在历史街区保护中,普遍存在着街区空间尺度的狭小与现代交通工具通行条件的矛盾[1],人们在新扩建城市交通空间和保护历史街区的原真性上难以取舍。本文结合 “伯先路、大龙王巷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旨在探讨如何处理好街区保护、利用及改造的关系,如何有效疏导街区外部交通,合理组织内部交通,通过低碳、现代化交通方式激活历史街区的生机与活力。
1街区规划背景
     伯先路历史文化街区是近代建筑及传统民居集聚区。集中了多处近代优秀建筑,有原镇江商会、广肇公所、蒋怀仁诊所、京畿路镇江老邮局、世界红卍字会江苏分会等旧址。保护范围5.5公顷,规划用地面积15.0公顷。
    大龙王巷历史文化街区是传统民居集聚区。这里集中了成片清代及民国风格的传统民居建筑。保护范围5.3公顷,规划用地面积14.0公顷。
2 交通规划原则与策略
    1、从区域总体出发解决街区交通。处理好周边交通与街区的沟通衔接。按《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要求,街区内交通与市政设施在满足总规和各项专业技术规范要求前提下,遵循区内自足、干扰最小原则,街区交通容量还应考虑适量的旅游商业用途。
    2、为保护街区历史风貌,确定京畿路、伯先路为保留原貌不拓宽的街道,未来作为街区内部道路,实行机动车交通管制;迎江路南延延续北部迎江路(红线宽40米)11米机动车宽度,两侧新建建筑按后退道路中心线12米控制;从街区外围区域构建区域干道网,理清道路功能,疏解交通压力。
    3、道路规划应不破坏街区的整体风貌,重视支路网的改造建设,缓解交通压力,遵循街坊的空间脉络和尺度,突出历史文化氛围,同时尽量满足市政实施的同步建设技术需求。
 4、合理配置道路资源,优先考虑行人和公共交通,合理引导社会车辆。未来允许但不鼓励居民拥有私家车,采用多种方式解决出行和车辆停放矛盾,合理配置停车场设施,完善公交站点等设施,实现动态交通组织与静态交通设施相结合。
3  街区交通规划
3.1  路网现状与规划
    现状历史街区由长江路、云台山路、宝盖路、大西路、山巷等道路围合而成,内部街巷呈鱼骨状分布。外围交通中由于长江路是北部临江主干道,现状交通量较大;内部道路迎江路南段、京畿路等由于路幅窄、道路条件差,通行能力很小,交通秩序较乱、同时区域停车设施严重缺乏,随意停车现象较多,影响了历史街区形象和通行效率。
    道路规划应不破坏街区的整体风貌,提高市政道路设施的现代化程度和断面的美观宜人性,遵循街坊的空间脉络和空间尺度。通过整体路网结构优化,形成外围环行保护性路网,外环由长江路、大西路、山巷等道路构成,主要分流过境交通,对街区内部影响降至最小;街区内部路网则应该很好地接驳到城市干道体系。
    规划范围内道路系统分为四个等级:
    街区主要机动车道:迎江路(红线宽40米)、大西路(红线宽22米)、宝盖路(红线宽18/30米);
    街区公交车专线道路并限制性机动车道:为区内生活性主路,包括京畿路(红线宽8-9米)、迎江路南延(车行道宽11米)、伯先路(红线宽8-9米);
    主要步行巷道:为区内生活性次路,道路红线宽度2-5米,伯先路街区包括小街、大孙家巷、染坊巷、贾家巷、东大院、西大院、福寿巷、地藏庵巷等;大龙王巷街区包括万家巷、板壁巷、皮坊巷、民国春街、魏同兴巷、大龙王巷、芦州会馆巷、火星庙巷、丰和巷、小龙王巷等。
    保留原貌不拓宽的街道:为保护街区历史风貌,确定京畿路、伯先路为保留原貌不拓宽的街道,除保持原有道路的宽度和相关尺度外,还要严格控制沿线开发地块的建筑  高度、体量、风格、间距等。
3.2  静态交通规划
    静态交通设施的城市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状况好坏直接关系的区域交通系统的功能的发挥。目前,在历史文化街区内“停车难、行车难”现象严重 ,成为区域吸引旅游客源和居民出行的瓶颈之一。在规划研究过程中,考虑到保护区的区位和周边路网的集散能力,停车场规模采用容量限制法和低标准配建,控制过多的机动车进入而冲击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停车场选址布置时综合考虑建筑类型、周边道路特性、出行者便利性、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等因素,采用地上与地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空间,设置集约型停车场,多采用地下停车方式,地下车库的设置避免了大面积停车场地而造成空间视觉上对风貌区的不协调。
    规划采用地面停车与地下停车相结合。在伯先路街区——伯先路西侧疗养院附近设置地面集中停车场;广肇公所附近新建会所采用地下停车,小街两侧街坊采用尽端式机动车交通系统,结合地下停车方式;宝盖山以北的新建居住街坊利用地形条件,在京畿路设置地下停车出入口;在宝盖路设置地下停车出入口,主要为旅游提供停车服务;在规划区外围的城市主次干道上增设公交站场和社会停车场。
 在大龙王巷街区——规划地面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场,地下停车场分布在街区外围,方便车辆出入。
 考虑到特色公交的设置,应该在管制点附近布设部分特色公交停放场以便游客乘坐。
    3.3  公共交通规划
 历史文化街区外部主要通过常规公交实现集散,主要考虑组织相应线路与站点的调整优化,提高站点覆盖率,公交站点则优先考虑公关活动吸引点布设并尽量采用港湾式停靠站;历史文化街区内部的公共交通规划则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优化:
    (一)与历史街区相和谐的交通工具优化
    发展与伯先路历史街区相和谐的交通工具,应当从限制会对历史街区造成损毁的交通工具并同步发展适合历史街区的交通工具两方面来进行。
 在限制汽车通行的同时,引导机动化出行向公共交通方式转换、大力发展替代交通工具就显得十分必要而刻不容缓。电瓶车、风俗旅游三轮车、小型区域观光接驳巴士等无污染的车辆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应予以进一步的支持和发展。这类车辆不仅能够避免对历史街区风貌的损毁,而且还能与历史街区和谐地融为一体,具有历史街区特色的车辆穿行其中,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文化、商业和交通多项功能同时发挥,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与历史街区相和谐的公共交通线路优化
    规划于街区外围设电瓶车换乘总站,强化接驳设施功能,街区内部主要采用电瓶车等绿色公交来解决人流疏散、游客引导问题。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从西津湾——西津渡街区——伯先路街区——东边大龙王巷一线,整个层面来考虑电瓶车或者专用旅行车交通的组织,以联系老城区内的三个历史保护街区。
    规划建议设置一观光接驳巴士环线,主要运行路线经过区域内主要的停车场、公共活动节点和主要居住区,该线路合理组织了风貌良好的街巷空间,并且串连了主要的历史文化资源。
3.4  消防交通规划
    街区内外部的机动车交通道路、限制车行道、可通行电瓶车道路作为主要的消防交通道路。
   新开通道路宽度在4.5米以上,所有可通车的道路及回车场形成尽端式消防通道和回路式消防通道,以保证整个街区的消防可达性。
3.5  交通组织
 3.5.1 组织原则
1)、历史文化街区应限制过境交通穿越,过境交通流通过城市内环疏散到周边地区;
2)、历史街区内限制外部交通穿越,只允许内部公交穿行。外部交通流通过街区周边干道及制定相关交通管理措施进行渠化,将其分流到其它干道上;
3)、历史街区的道路交通规划应采用多种方式解决出行和车辆停放矛盾,方便居民,确保不破坏原有的历史风貌特征和空间尺度;
4)、对历史街区内道路交通设施的改善应尊重原有交通方式与特征,维持原有道路格局、街巷尺度和道路路面铺砌方式;路面铺砌已遭破坏的应尽量恢复原有形式、并宜采用传统路面材料;
5)、道路交通规划应同时兼顾旅游交通的要求。
3.5.2 外部组织方式
    长江路、中华路、和平路、山巷为本规划区的外部交通道路。在这些外围道路上优化公交线路、增设公交站点,保证街区的对外旅游交通和公共交通可达性。
    外部交通主要通过外围干道进行分流,避免对街区内部产生影响;长江路(云台山路——中华路)未来可采用地下隧道方式对过境交通有效分流,既缓解了现在的交通饱和状况,也可以对历史街区起到保护作用;山巷至中华路段也可以采用隧道方式,尽可能减少过境交通的不利影响。
    设置迎江路南延与宝盖路、迎江路南延与大西路、京畿路与伯先路三处交通管制及转换节点,方便外来游客和车辆接驳。
 3.5.3 内部组织方式
    街区内居民出行主要采用步行与非机动车通行,远距离出行采用公交。随着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保护建筑的居民,未来允许但不鼓励居民拥有私家车,新建高品质小区允许拥有私家车,停车主要采用地下解决方式。
3.5.4 旅游线路交通组织
    本街区游客的主要交通游线,将结合西边西津湾、西津渡街区和东边大龙王巷街区统一考虑,通过启、承、转、接各个旅游节点的打造,形成“五里长街”游线,使游客不走回头路,形成一个安全、便捷、畅通的旅游网络。在西津湾设置旅游接待中心,游客步行或通过电瓶车公交进行街区内的游览。由于历史文化街区整个区域面积较大 ,在各入口处均设置有电瓶车或者专用车辆车停车场接驳站点, 游客可租借这些车辆在街巷内畅通骑行。
    同时结合环云台山游,在街区内部线路主要由宝盖山“京畿晓发”开始,经过云台山内街、大兴广场,至伯先路近代建筑群,最后到银山门老镇江民俗文化风情区,形成一个民国游的经典旅游线路。交通组织采用步行与电瓶车公交结合的游览方式。
3.5.5 街区交通分析
    对于街区外围道路交叉口实行信号控制,主要是山巷与大西路交叉口、山巷与宝盖路交叉口等;其他内部道路相交不控制或采用让行控制策略。
    迎江路南延与宝盖路、迎江路南延与大西路、京畿路与伯先路这三个街区外围交叉口采取禁止驶入控制,除街区内部用户采用通行证的方式,除消防、救护等应急车辆外,其他所有外来过境小汽车绕行该区域,以旅游观景为目的的小汽车则换乘至相关接驳停车场,换乘景区内部公交或者步行参观游览。
4  结论
    本文针对“镇江市伯先路、大龙王巷历史街区”特殊的区位和复杂的交通问题,通过深入分析现状交通的特殊性以及区域交通的发展策略,从静态交通、公共交通、消防规划、交通组织等多方面提出解决方案,编制符合镇江历史街区实际情况的交通规划。总之,不同的历史街区存在的交通问题也不同,在具体规划与实施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历史街区的特点制定适宜的方案。
参考文献:
 [1] 陈玲娜.历史街区的道路交通规划研究——以“三坊七巷 ”为例 [J].福建建筑,2006,6.
 [2] 镇江伯先路、大龙王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