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名城保护 >> 镇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镇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9      阅读数:
镇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司红伟
 

【摘要】进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社会经济,加快城市建设,是在我国所有历史文化名城高速发展时期的重要任务。本文以镇江为例,探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以保护促进发展,以发展完善保护
才能收到二者双赢的效果。
【关键词】镇江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经济发展

    进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社会经济,加快城市建设,是在我国所有历史文化名城高速发展时期的重要任务。对于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来说,都要担负起这一时代重任。对正处于城市转型、大发展时期的镇江市来说,既要搞好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又要保持自身城市的个性与文化传统魅力及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的众多名胜古迹,这是关系本地区、本城市的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两项重任孰轻孰重,面对对看似矛盾的两方面,我们如何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采取何种措施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在决策过程中首先定位的问题,以期最终找到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之路。
一、镇江历史文化名城情况
    镇江市地处江苏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东南接常州市,西邻南京市,北与扬州市、泰州市隔江相望。早在3000多年前, 镇江就是商代土著居民荆蛮族的聚集之地。西周时是宜候的封地,故名“宜”。镇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吴国早期政治、经济中心。战国时属楚,名“  谷阳”。秦统一中国后,取名为丹徒。汉末,吴主孙权曾在此建都,筑“铁瓮城”,称京城,后又叫京口、南徐、延陵、润洲等名。北宋时建镇江府,取镇守长江之意。 镇江自古文人荟萃, 代不乏才。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就是由南朝刘勰在镇江所著。北宋科学家沈括在镇江完成了闻名世界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民间广为流传的“白娘子水漫金山”、“甘露寺刘备招亲”、“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等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也都展开于镇江。
    镇江市是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古迹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被国务院确立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镇江是著名的具有“显山、露水、透绿、显蓝”特点的山水城市,名城的整体风貌可概括为“独具江南山水形胜,兼看南北中西风姿”。其内涵为:“城市山林”风貌,大江港口风貌,古城街市风貌,运河小桥风貌。历史文化街区有西津渡、伯先路、新河街、大西路等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区有三山、南山、五洲山等风景名胜区。其他文化资源有韶关石塔、英国领事馆、甘露寺铁塔、金山寺、萧统故居、赛珍珠故居、梦溪园沈括故居等。古墓、古遗址主要有为数众多的六朝墓葬、土墩墓、湖熟文化台形遗址、铁瓮城遗址、唐宋罗城遗址等。
二、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
    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社会经济建设在短期内仍然会是一对矛盾。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有的城市,新建了一些与城市原有格局很不协调的高楼大厦,使城市的整体风貌和文物古迹的环境特色受到损害;有的城市,历史街区的范围日渐缩减,风貌特色逐步丧失。有的城市,名人故居成为新城中的文物孤岛。与此同时,进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一方面可能会妨碍经济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使经济发展建设的各个方面受到空间的限制,如经济开发项目的用地会受到地下文物的限制而不能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在城市经济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给促进发展的经济建设项目带来经济负担。因此,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应该正确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社会经济建设的关系。这种矛盾关系的协调,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实现经济发展、现代文明城市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在对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问题上,我们应该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决不能因眼前利益,破坏祖先留给我们的不可再生的珍贵遗产。因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能墨守陈规,要以发展的眼光来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我们需要做到:
    1、市政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构建了基础性法律框架,提供充分的法律法规依据,根据本地情况制定相应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方法等,用法律规范城市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在城市不同时期,有针对性地、连续不断地作出决议、决定;用有效的监督规范历史文化名城的合理保护,使我们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业有法可依。
    2、结合时代背景,做好城市规划,合理布局,保护名城的传统文化特色。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规划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既要符合现代生产、生活的要求,又能保持其文化传统的风貌,体现民族传统、地方特色、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历史文化名城应当保护其整体格局和传统风貌,保护历史街区和地下文物埋藏区,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物、构筑物,保护城镇内优秀的民俗民间文化和非物质遗产。名城名镇内与传统风貌不相协调的建(构)筑物,应当根据规划要求逐步改造。
    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要切实做好对历史遗产和革命文物的保护,禁止乱占、乱拆、乱挖、乱建,对集中反映历史文化的老城区、大遗址、名人故居、传统建筑、风景名胜、古树名木等,更要采取有效措施,严加保护,绝不能因进行新的建设使其受到损害。必须在这些历史遗迹周围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对这个范围内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应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
镇江的文物管理部门与有关部门共同探讨了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保护问题,制定名城保护规划,划定重点保护区的范围,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项目的论证和审定,严格把好老城区新建工程项目的审定,控制文物保护单位周围新建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等,努力使历史文化名城新旧建筑的风格和谐统一。大码头和小码头遗址是镇江市长江渡口文化的精华再现,是当代人了解古代人们生活的窗口,将其放入西津渡古街这一旧建筑风格中显得和谐统一,也是城市建设过程中古代遗址保护的成功案例。
3、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坚强后盾。经济发展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才会有保障。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采取多种渠道筹措资金,除了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拨款以外,还可以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基金会,募集社会各界人士、企业、团体的捐助,以及招商引资等。同时对资金的使用制定规章制度,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资金使用合法化透明化,并且明确规定保护对象的资金补助额度,达到专款专用,为资金来源的长期稳定和资金使用的正确性提供法律保障。
    3、整治环境,使之与名城名镇整体格局风貌相协调。首先要切实保护和改善历史文化名城的生态环境,形成合理的历史文化名城框架体系和发展格局。要建设完善的城市绿化系统,保证历史文化名城足够的绿色空间。要抓紧治理大气、水体、噪声以及生产、生活废弃物的污染,严格控制在历史文化名城市区,特别是水源上游、城市上风向发展有污染的工业,要坚决执行规划确定的布局结构、建筑密度和高度控制等要求,防止有损名城整体风貌的建筑物建设。
    4、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招募老百姓作为志愿者,对老百姓进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宣传、教育。文化遗产保护要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体人民,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实现文化遗产价值的现实需要,也是保护发展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实现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科学制定规划,营造以人为本的历史文化名城生活空间。
    (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更要利用历史文化名城,促进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某种程度上,文化是体现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意味着综合实力的提升,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古代文化遗产,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已经和一个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1、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实现综合资源的最优组合。名城名镇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围绕着既能维护和体现名城名镇的风貌,又要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这个目标来进行。要发展知识、技术密集,环境污染少,附加价值高的产业,特别是要发展与旅游系列有关的产业,以发达的或比较发达的经济来支持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化建设
    历史文化名城一般都有发展旅游的良好条件。旅游业作为一种“无形的贸易”,实际上是综合性很强的经济产业。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可有效地发展地方经济,发挥好固有的地方特质和民族特色,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最重要的,是可以发掘出镇江地方文化遗产精髓的作用:出特色,创品牌,获效益。具有典型镇江城市山林特征的南山风景区兼具风景与名胜,环境清幽,有招隐寺和昭明太子读书台,是镇江重要的旅游资源。句容建在茅山脚下的土墩墓博物馆,既可以可以促进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又可以提升当地知名度,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2、将传统的风貌和现代的商贸有机的结合起来。不同的街区有不同的文化和特色,所以对街区进行规划和改造,最关键的是要对这些特色街区的文化加以研究,来形成一种特色的街区风貌,来加快我们特色街区的产业聚集。通过几年努力,恢复原来的大西路商业圈,形成休闲旅游一条街。
3、将区域文化和企业形象相互渗透,一方面在特色街区建设中间,政府有必要也有义务为这些街区来完善硬件设施,但更重要的就是引导企业诚信经营来树立文化品牌,树立文化形象。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也是比较注重对这些企业的引导,我们在这些特色街区过程中,都成立了相应的同业工会来引导大家诚实守信,同时帮助他们树立一种文化的品牌,加快相同产业的聚集,提升这些产业的档次和层次。
    4、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应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成果惠及人民。将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摆在首位。利用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蕴,推动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新的就业机会,从而给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以增加市内基础设施的投入为突破口,复兴城市商业活力,这样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就可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激活历史文化名城的生命力。
    在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历史文化名城也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历史文化名城的政府均能充分打好“古代文化”这张牌来推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结语
    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居民生活改善的关系,将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摆在首位。利用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蕴,推动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新的就业机会,从而给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为目的,以增加基础设施的投入为突破口,以复兴城市商业活力,激活历史文化名城的生命力为战略,做到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经济与文化的多元共存与和谐共生,以保护促进发展,以发展完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结合,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大力弘扬城市的文化特色与传统特色,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是一条充满光明前景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http://www.cce365.com/   科学保护与发展富有特色的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2006-6-17 15:45:00 来源:会展365网
2.http://news.163.com/10/0906/17/6FTQ34DI000146BC.html中国石家庄•正定古城文化保护高峰论坛,2010-09-06 16:49:00 来源: 中国广播网(北京)
3. 人民网>>苏南频道>>人物人才>>人物对话,《让古城保护成为激发发展活力的宝库》——《苏州市沧浪区区委书记路军访谈》2010年06月08日10:56   
4.翟珏,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安徽建筑, 2002年 05期
5. 镇江文物局印,镇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物法规手册,2010年2月
6. 赵丽丽、南剑飞,四川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研究初探,山西建筑,第33卷第5期,2007年2月
7. 赵丽丽、王成武、朱旭,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的思考,山西建筑,第33卷第6期,200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