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名城保护 >> 《运粮河、四明河水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摘要

《运粮河、四明河水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摘要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9      阅读数:
《运粮河、四明河水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摘要  
受镇江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委托,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会有关专家组成的课题组,经过查阅历史资料、现场勘察、实地调研,反复研究论证,多方征询意见,几经修改形成的《运粮河、四明河水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文本巳交委托单位。现将报告的主要内容摘编如下:

一、运粮河水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报告
    运粮河西起丹徒区高资镇八摆渡江口,向东流经由新河入长江,全长约10公里,横跨丹徒区和润州区,是七里甸地区和润扬大桥地区的重要排洪河道,御桥港(长山河)是运粮河上的主要支流,有承泄长山、五洲山来水的功能,汇入运粮河的河渠还有二道沟、头道沟等。据《镇江地名录》记载,传说南宋时,金兀术被困于京口一带,粮草断绝,被迫连夜挖河运粮,故名运粮河。《徒县志》记载,太平天国期间,清兵守将张国梁,重兵把守运粮河南,筑二垒于七、八摆渡间,太平军亦在河北芦苇间筑三垒相拒,两军对峙于运粮河。
    运粮河河名的由来。在《镇江地名录》,陈庆年撰写的《镇江剿平粤匪记》文中即有“便民河”、“运粮河”的记载。 其实运粮河的开浚、变迁与便民河是一脉相承的,既是自然的蜕变,也同样是历史人文的演化。古时,长江扬子江段江阔浪险,行舟总是胆颤心惊。为避长江黄天荡急流之险,乾隆四十五年至四十八年(1780-1783) 开凿了便民河。
    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龙舟航行在便民河上,乾隆皇帝看到便民河航道起到的作用,为国为民带来的好处,以及国泰民安,社会祥和的景象,高兴之极,赐便民河名“便民港”。因便民河又起到旱涝引排灌溉农田之能。感慨之中,乾隆皇帝即兴作《由便民港舟至栖霞山行馆即事有咏》诗一首:发以寅而到以申,舟行百里未劳身。此言讶不当出我,执役犹应念众人。漫向青山论今昔,最欣绿水涤精神。迎銮老幼胥欢忭,自审如何称便民。
    金山河与新开河,都是便民河东端入江的河流。金山河,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开凿便民河东入江口的河道。新开河是同治八年(1869),由于金山河浅淤,舟不能通,亦难停缆,新开了入江河即新开河。金山河与新开河在金山桥南相汇,形成三叉河。金山河于本世纪初才被完全填埋。便民河自乾隆四十八年(1783)通航,时至民国初年,有三次较大工程的疏浚,分别是光绪三年(1877)、光绪十九年(1893年)和民国3年(1914)。民国3年疏浚了便民河,同时还浚深了高资港。
    运粮河上的桥。在清末光绪年间河上没有桥梁。连接运粮河两岸的是摆渡,运粮河上先后有10座摆渡,即头摆渡至九摆渡,再加上新河渡。光绪戊申(1908),江宁曹万兴顺应人们需求,倡募在新河渡址架起了一座木桥。桥以河名,取名新河桥,又名金山新河桥,后又名耀金桥。桥面活动,方便船只往来,新河桥是运粮河上第一座桥,1969年改建为混凝土双曲拱桥。新世纪来临,在已改造的新河桥旁又建了一座新的新河桥,取名彩虹桥。1931年在现在金山桥南位置建造了木桥,取名金山桥,这座金山桥也是架在新河上的第二座桥,1960年金山桥改建为预制混凝土T型梁。在金山河三岔河口还有一座桥,名叫便民桥,也叫过金山桥,本世纪初因城市建设填河才拆除。1978年,整治运粮河撤掉渡船,在五摆渡、六摆渡、七摆渡、八摆渡建起了农桥,五摆渡桥名叫永庆桥。1978年5月1日,运粮河桥在镇扬路建成通行,2003年在道路拓宽改造中又重新修建。紧接着,沿江公路在运粮河上建起了公路大桥。润扬大桥南引桥跨越在运粮河上。戴家门路大桥也跨越在运粮河上。2013年竣工的太平路交汇在运粮河上的大桥。运粮河上已经有12座桥梁和一座水利节制闸。
    运粮河内侧的街与巷。新河路,原为小码头街向西通往金山的主要街道,曾以新河为界,分称东大街、西大街,后统称新河大街。原六和巷、平安里、吴家花园、宁波街于1957年并入新河路。民国时期至二十世纪末,小码头、新河大街及新河沿岸,为木材、面粉主要交易场所。江汉里,清末此巷设有湖北省木业工会,故而取名江汉里。盛源巷,原名乾利和巷,因巷内开设盛源(颂记)木行,后改名盛源巷。
    运粮河畔的私家园林。琴园—大纶缫丝厂经理张勤夫在运粮河畔建起的庭院。曹园为江宁曹秉仁创办,园内花木翳如细草如茵,有亭四,翼然而立,四围清流环绕。园内设承志学堂,分男女两校,约共壹佰数十人,毕业一次。学堂秉仁承其先人琴齐之志,热心教育,故名其校曰:承志,名其园曰:冶心。
    漕运和工业的发展。运粮河的金山河、新开河段为天然避风港,渡口与港口主要集中于此,毗邻历史上的蒜山古渡——玉山大码头、小码头,拥有著名的新河渡,后因金山上岸,新河渡撤渡建桥消失。清同治四年(1865),在镇江水域停泊的木帆船约1800多艘。
    鲇鱼套、牌湾一带,清初已形成木材集散市场,长江中上游的木排、竹筏在此停靠、转运。光绪三十四年沪宁铁路通车后,新河一带工厂增多,金山河、新河桥为木材市场。解放初期,木材主要交易场所在小码头、新河大街及新河沿岸,年销木材约8000立方米。1950年起,木材由国营企业经营。1954年,中国木材公司镇江经营处成立(后改名江苏省物资局镇江木材转运站),担负全省大部分地区和省外木材的接收、储运、分拨和中转任务,是全省最大的木材经营单位。
    民国至二十世纪末,运粮河口设有新河簰塘。新河桥两侧建有300米岸线的新河码头,面粉厂、脱粒机厂、立新化工厂码头。特别是面粉厂码头,每年麦收以后,运粮河繁忙空前。面粉厂码头来不及卸载,便由新河码头卸载,再由板车往来转运。
    运粮河形成后,两岸工、商、农、林业等等快速发展。大纶缫丝厂、大源油厂、面粉厂、火柴厂等都是上世纪初落户的著名企业。民国期间,运粮河畔开办的小企业还有木料厂、肥皂化妆品厂等。江苏省蚕种场及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也落户在运粮河畔。
    运粮河畔的宗教、名胜。金山河、新河开始就是环绕金山。运粮河东临超岸寺(江天禅寺下院)、西津渡观音洞、铁柱宫,佛(宗)教文化兴旺。金山、西津渡、云台山,已为运粮河东西两岸名胜景区。古今诗人也为运粮河撰写了美好的诗篇。
    保护与利用的建议。由于运粮河两侧堤坝较高,二道河节制闸西侧河流水面较窄,东侧因节制闸关闸蓄水,水面较宽。报告建议按照运粮河本体及周边建设情况,分为三段修复利用:西段——扬溧高速接线以西段以田园风光型为主题;中段——扬溧高速接线至润州路段以城郊风光型为主题;东段——润州路以东地区以城市风光型为主题。
    报告指出运粮河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其保护应以运河文化为载体。应将之建成一条兼有城市防洪排涝功能的“自然、生态、人文、休闲”的河流,成为镇江主城重要的生态滨水风光带。
    规划目标应依托运粮河优美的生态自然风光,结合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休闲游憩功能的强化和浓厚的社区交流氛围的打造,将运粮河建设成为镇江西城一条闲适与活力并存、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生态廊道。
     规划形成 “两段三节点” 的总体结构。“两段”:依据运粮河周边不同的特点,以节制闸为中心,将运粮河划分为西段和东段两部分。“三节点”:A节点,运粮河入江口;B节点,虹桥港与运粮河交汇处;C节点,运粮河入金山湖河口。
    具体设想:节制闸以西段,长6公里,自西向东分A、B、C三小段。西段A:西入江口—东升路。突出工业园区中自然生态走廊,预留一定的开敞空间,适当改造水体及断面,采用自然原型驳岸,营造自然生态景观。同时保护和修缮形态较好的桥梁。重点塑造观江口、长江路景观节点。西段B:东升路—扬溧高速。突出城市中滨水生态走廊,结合沪宁铁路防护绿带的设置,保留并改造运粮河与铁路之间的水体,形成生态湿地;结合大桥公园及桥下绿带的建设,形成运粮河与大桥公园的连通,营造自然生态的景观。同时保护和修缮形态较好的桥梁。重点塑造大桥南公园、生态湿地景观节点。西段C:扬溧高速—节制闸。突出城市中滨水生态走廊,结合沪宁铁路防护绿带的设置,保留并改造运粮河与铁路之间的水体,形成生态湿地;在节制闸西侧的运粮河与御桥港交汇处,整理水系,保持开敞空间,形成湿地公园,营造自然生态的景观。同时保护和修缮形态较好的桥梁。重点塑造双河汇、生态湿地景观节点。
    节制闸以东段,长4公里,自西向东分A、B、C三小段。东段A:节制闸—太平路。将运粮河历史文化融入到润州路节点中,建设运粮河历史长廊、扩大部分水面,形成亲水平台,以现代的景观元素表现形式传承历史文脉的方式,展示运粮河深厚的历史积淀。新建游步道和自行车道,形成沿运粮河慢行系统。增设社会停车场,并加强与城市道路的沟通。重点塑造润州路景观节点。东段B:太平路—中山路。扩大部分水面,建设亲水平台,在路口建设广场与通道,新建游步道和自行车道,形成沿运粮河慢行系统。增设社会停车场,并加强与大型住宅区的沟通。重点塑造太平路景观节点。东段C:中山路—西津湾。深入发掘运粮河近代漕运、渡口的文化,以及东、西大街近代工业发展史,形成新河大街节点。加强与玉山、西津渡、云台山的沟通联系,形成整体开发态势,以小码头街—新河大街作为开发的轴线,同时严格控制运粮河与云台山之间用地的开发强度和建筑高度,保证运粮河与云台山之间的视线通廊。运粮河入金山湖口处与西津湾地块、长江路风光带等整体考虑,打通长江路新河桥下通道,贯通运粮河风光带。重点塑造西津湾节点、新河大街景观节点。
具体的保护与利用建议。一是在节制闸以西河道两侧建设防护绿带和生态湿地,节制闸以东河道两侧建设滨水风光带。二是统筹考虑河道两侧景观塑造、绿化配置,局部宜拓宽河道(如润州路节点、太平路节点处),建设亲水平台、戏水池等休闲娱乐设施。三是形成双河汇、润州路、新河街、西津湾等重要节点,呈现生态滨水风光、展示深厚的历史积淀。四是严格控制周边可开发用地的容积率、密度、建筑高度等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加大建筑退让河道的距离(如运粮河与云台山之间的用地),保护视线通廊。五是考虑新河街节点与周边旅游景点的关系,与玉山码头遗址、超岸寺、西津渡历史街区、云台山公园等景点一起形成历史人文景观轴线,整体统筹景点之间的开发与建设。建议在新河街节点适当地点恢复琴园、金山巷等景点,建设游船码头。六是加强公厕、社会停车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沿河形成以游步道、自行车道为主要载体的慢行交通,并考虑与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衔接。七是满足水利防洪要求,沿河建设污水节流管道等市政配套设施,完善排水体系及治污措施。
二、四明河水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吿
    四明河位于南山风景区东侧,西南至史家岗,东北至古运河丁卯桥,纵贯官塘新城,长约7公里,宽10-30米。四明河发源于镇江市南部山林,河道较弯曲,总体流向由南向北,依次横穿谷阳路、京沪铁路、镇大铁路、丁卯桥路、官塘桥路等几条交通要道。四明河沿线较为自然、生态,河道宽窄不一。
    四明河上的历史遗存。一、永德桥(又称板儿桥)。该桥位于严岗行政村板儿桥自然村,又称板儿桥、板桥。当地民间流传,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此村,永德桥正在重建。听说皇上光临,村民们纷纷从家里搬出床上铺板,用铺板把桥铺的宽宽大大、四平八稳。家家户户争先为桥工送饭做义工,邻村也是,乡间一派繁忙景象。乾隆皇帝过此桥,看到村民们如此忠君、行善、民间集资捐款修桥,金口玉言:“板儿当桥,德高永存。”村民为纪念峻工,在桥的两侧石栏明柱顶端,雕刻了四首龙口吐水,谓永避水害,寓意四方平安之意。在桥拱石侧面刻有“乾隆岁次辛卯,清和月,(乾隆三十六年, 1771年四月),善士重建”字样。地方、村民、桥工合议桥名,议取“永德桥”,村名就以“板儿桥”为名。板桥称为板儿桥。永德桥桥体由于常年经受河水冲刷,使北侧桥孔坍塌已不能载重,这给交通和村民生活带来不便。为改变这种状况,2007年10月在重新造桥时,不动原桥一砖一石,抬高新桥桥身,新老桥之间留有30公分空间,将新桥建在了老桥上面,使永德桥原桥得以保存。故此,村民有桥上桥之说。
二、丁卯桥。四明河为古运河支流。丁卯桥架于四明河与古运河交汇处。据史料记载,晋元帝(司马睿)之子司马裒镇守广陵(扬州),运粮出京口,因河水浅涸,在此立埭,引水济运,后建桥;桥成于丁卯日,故名丁卯桥,距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丁卯桥因拓宽丁卯桥路时拆掉,桥墩遗石仍存。晚唐大诗人许浑在此建有别墅。许浑之后,在丁卯桥的著名建筑有宋代的南园,明代宰相杨一清的“石淙精舍”,清代宰相张玉书祖父的乐志园。2011年古运河中段综合整治景观工程中,重建的许浑别墅位于古运河与四明河交会处。同时,千秋桥、丁卯桥、虹桥这三座镇江古桥飞架古运河和四明河两河四岸,方便市民游客游览许浑别墅,鉴赏“虹桥揽古”。
《镇江地名录》则明确记载官塘桥为唐宋驿站。官塘桥由始建时的木桥易为石桥,现桥面宽阔,桥体完好,风貌尤存。官塘大道和桥梁,是唐宋以来的“高速路”,是镇江古代交通文物,佐证了唐宋时代,镇江作为水陆码头,大江南北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
    报告指出:四明河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规划与建设应从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角度着手,以河流为纽带,驿站文化、桥梁文化和东吴文化为内涵,重点保护好官塘桥、板儿桥等历史文化遗迹,结合官塘生态城未来发展,以建设现代化生态示范区为目标,规划建设滨水风光带,改善和优化官塘新城的人居环境。
    功能定位上:建设一条以生态为基础、科技文化为动力、现代化生态示范区为目标的河流,官塘新城重要的滨水风光带。
    规划目标上:结合官塘新城生态、低碳的发展理念,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休闲游憩功能的强化,将四明河打造成为官塘新城一条历史与现代交融、科技文化与生态环境共存的生态廊道。
    规划结构上:形成“三段多节点”的总体结构。“三段”——根据周边环境特征及水文规划,同时根据所处基地位置,划分为北、中、南三段。分别是:
    “北段”生活水岸段:此段位于官塘新城南山和四平山、大莱山所构成的河谷流域,规划延续丘陵地貌,同时处于轴线位置,起到核心作用,居民使用频率较高,又有生态、防洪等要求,设计通达性好,空间开阔、形态丰富的景观。
    “中段”文化水岸段:位于四明河的中点,四平山公园的西麓,定位为现代文化、时尚休闲区,应当营造活泼、柔美的亲水环境,与四平山公园共同形成官塘新城的山水景观核心。
    “南段”活力水岸段:位于四明河南端,与南山风景区回龙湖连接,体现生态活力,营造艺术氛围。
     “多节点”——整个区域考虑设置多个节点,节点分为三类,分别为广场节点、建筑(构筑物)节点,植物地形特色景观节点。
    报告提供的生态化改造方案是:四明河是贯穿官塘新城的主要排水河道和核心景观水系,应采用生态化改造的方案。应结合整个地区的道路系统、景观系统、排水系统等的规划,对原有四明河河道线形进行了优化,更有利于地块开发及景观的组织,同时与整个地区的水资源综合考虑,对地区水生态进行保护与修复。尤其是在驳岸的处理上,改变四明河作为单纯泄洪河道岸线平直单调的现状,局部进行挖填改造,形成岸线自然,河、湖、岛、滩形态丰富的水体景观;有急有缓的岸坡景观;结合岸坡堤脚的防护处理,以自然草坡为主,形成溪坑石、木桩、砌筑、自然草坡、卵石滩等多种驳岸类型,总体构成自然生态的景观。
    报告建议:一是结合官塘桥历史遗迹,再现镇江驿站文化。按京口驿的规模,在四明河沿岸建设驿站,成立镇江驿站博物馆;同时选择一段河道集中建设千年水街,体现官塘地区的千年文化。二是根据官塘地区整体规划,结合路网及现状地形进行梳理,按照生态化建设要求及现代化生态示范区建设目标,塑造四明河滨河风光带,使之成为官塘地区的重要的生态景观廊道。三是严格控制沿河两岸可开发用地的容积率、密度、建筑高度等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局部放大水面,建设亲水平台、戏水池等休闲娱乐设施,建设尺度宜人、景观良好的生活环境。四是统筹考虑四明河与区内凤栖湖、联系河、回龙湖其他水域以及四平山、大莱山、南山等山体的关系,加强山水景观塑造。五是加强沿河风光带内公厕、社会停车设施等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形成以游步道、自行车道为主要载体的慢行交通系统,并于城市慢行系统有机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