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名城保护 >> 《镇江乡土语文读本》序言

《镇江乡土语文读本》序言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9      阅读数:
《镇江乡土语文读本》序言
 钱永波

    当编写《镇江乡土语文读本》的同志将书稿交给我,说这是上海社科院长三角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一套丛书中的镇江卷,约我为这本书写序。我浏览书目和大体内容后,认为这是一个很有眼光的创意,镇江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完全可能编写好这本书。所以,没有犹豫就应诺了。
    镇江是滨江山林城市。镇江位于长江三角洲的顶端,汉、唐时长江入海口还在镇江焦山东面,后来逐渐东移至江阴,直至上海吴淞口,洲滩也随之向东延伸。镇江这座城市临江而立,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在这里交汇,沿江有三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城南有南山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城中还有20多座山林,形成了江、河、山、林和城市融为一体的独特风貌。所辖三市,丹阳、句容也都临江,扬中就在江中;京杭运河由镇江而丹阳;宁镇山脉、茅山山脉在镇江境内呈“倒山字型构造”;湖泊和塘坝水库分布在全市丘陵山区、平原地区和圩区。
    镇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经考古发现的镇江莲花洞、句容放牛山两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距今已20万—50万年。这里最早的行政建置,有文字可考的是西周康王时的“宜”国(春秋时是吴国的“朱方”邑),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西晋后期以来,这里一直是郡、州首府所在地,近代是对外通商口岸,民国南京政府时期是江苏省会。这里的文化,原本属于吴文化,由于西晋末、东晋初大批北方移民涌入,北方人超过了本土人,这里成为南北文化的结合部。1861年镇江成为对外通商口岸后,这里又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和融合的地方。以吴文化为本体,南北结合,中西交流,开放兼容,是镇江地方文化的一大特色。
    以上所说的这些地理、历史、文化特色,就是编写这本《镇江乡土语文读本》”的大背景。
    这本读物的编写是花了大功夫的。特别是诗词、文章,大体做到了既好中选优,又照顾到方方面面,不仅有镇江市区的,而且有句容、丹阳、扬中的,时间跨度从南朝到现代长达1500年;其余部分,有名人掌故,外国友人眼中的镇江,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丰富多彩。我对镇江历史文化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镇江的山水文化。寄托山水,抒情言志。如谢灵运、王湾、李白、许浑、杜牧、苏轼、王安石、辛弃疾、陈亮、赵禹珪、龚自珍、闻捷等诗篇都是。二是“科教三星”。南朝宋时的南徐州从事史祖冲之发明圆周率、大明历;沈括在润州著《梦溪笔谈》,英国研究中国科技史的学者李约瑟博士称之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我国著名桥粱专家、教育家茅以升就是镇江人。这三个人,先后有三颗小行星以他们的名字命名,月球背面还有以祖冲之命名的环形山,因此,有人说“三星高照是镇江”。三是“文学双璧”。即世居京口的刘勰著《文心雕龙》,南徐州南兰陵(今丹阳)人、史料又有记载萧统在招隐山增华阁主编的《文选》,学者们称为“文学双璧”。四是“书画二米”。即移居润州的米芾、米友仁的书法作品和“米氏云山”画作。五是“公廉二仕”。即南宋镇江知府蔡洸,清朝镇江知府王仁堪。我注意到,这些内容,在书稿中都有所反映,小中见大,生动活泼。此外,编者对一些文言文的文章,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序志》,萧统的《文选序》,还直接选用比较权威的今译本,以便于读者阅读,少数名句则注明原文。
    总之,这本乡土语文读本,有助于帮助读者、尤其是中小学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和地方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爱国、爱乡、爱自然的热忱,培养审美情趣和写作爱好,从名人身上学习爱祖国、爱人民、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不畏艰险、乐于奉献等优良品德,也为中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讲课的辅助材料。
    这就是我在这本书前面想要说的话,其中包含我对镇江历史文化的若干认识和感悟。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