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名城保护 >> 浅议镇江运粮河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浅议镇江运粮河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9      阅读数:
浅议镇江运粮河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任思源 任 道

 
  【提 要】 在城镇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自然河流被城市包围,成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承载者,集居民休闲、健身、娱乐的风光带。在城市规划的编制过程中,河流水系的重点主要倾向于为居民提供良好游憩环境的城市绿化带的功能,却很少挖掘河流的历史文化资源。本文以镇江运粮河为例,阐述了在城市河流风光带的规划中应充分挖掘与体现河流的历史文化资源。
  【关键词】 河流 运粮河 历史文化资
 
  引言
  河流是大地的血脉,河道的变迁既是自然的蜕变,也同样是历史人文的演化。在古代运输业靠水运的时代,河流便成了物流、人流沟通和运输的载体,渡口与港口因河流而生,因发展而壮,因漕运而繁华。四通八达的河流促使了漕运,漕运造就了两岸的富庶,形成两岸众多的人类文明,而两岸的繁华更加赋予了河流更多的职责。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流动的历史文化,但却被更多更大的城市建筑所淹没,被现代立体运输网络所取代,被城市居民所忘却。
  依托河流形成的风光带、防护绿地等带状绿地是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起着“轴线”“连接”“纽带”的作用,是城市绿色、低碳及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载体,在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空间环境的优化、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等方面扮演着开拓者的角色。而针对水文化资源丰富的河流,除了以上的功能之外,还应充分展现河流本身的历史文化,镇江的运粮河即是这样的一条河流。
  1 运粮河概况
  运粮河是镇江古便民河的东段,位于镇江主城区西部,两头通江,西起丹徒区高资镇八摆渡江口,向东流,经由新河入长江,全长约10公里,横跨丹徒区和润州区。
 
  目前运粮河两侧堤坝较高,部分河段堤坝与周边地块的落差将近一层楼高度。按照运粮河现状及周边建设情况来看,可分为三段:西段——扬溧高速接线以西段属田园风光型,周边以菜地、水田为主,并存有少量工业,南侧是沪宁铁路和沪宁高铁,西端入江口处为中转码头;中段——扬溧高速接线至润州路段属城郊风光型,北侧有富润华庭安置房,南侧是沪宁铁路和沪宁高铁,河流与铁路之间有大量的水塘,同时运粮河与御桥港在此交汇,交汇处东侧是二道河节制闸;东段——润州路以东地区属城市风光型,沿线为镇江老城,沿河分布有老小区、棚户区等,运粮河新河段紧靠西津渡历史街区和云台山公园,已进行过整治,现状绿化较好,是周边居民日常休闲、健身的场所。
  2 历史文化资源
  2.1历史变迁
  古时,长江扬子江段江阔浪险,行舟总是胆颤心惊。为行舟安全,乾隆四十五年(1780)廵抚吴坛奏开便民河。东端入江口为金山河。咸丰年间,金山四面陆续涨沙。同治年始,西沙涨连南岸,金山河床积沙,河道淤浅,舟不能通行,亦难停缆,便民河航运受阻。同治八年(1869),镇江府在金山东南,开新河一道至现在的金山桥南,取名新开河,即现在从金山桥经新河桥至入江口的一段河流。金山河与新开河在金山桥南相汇,形成三叉河。金山河于本世纪初才被完全填埋。
 
  乾隆四十八年(1783)便民河通航后,由于河道的淤积,便民河分为两段,东段为运粮河,由九摆渡处入江,后因九摆渡处坍江,导致河道再次改变,改为八摆渡处入江。现运粮河过八摆渡后,依稀可见古河道。
  2.2历史文化
  2.2.1渡与桥
  清末光绪年间,运粮河上没有桥梁。连接运粮河两岸的是摆渡,运粮河上先后有10座摆渡,即头摆渡至九摆渡,再加上新河渡。现在,除九摆渡由于长江河势变化,大部分已坍江不存之外,一至八摆渡地名都在。
  头摆渡至九摆渡,每个渡都有渡船。渡船都是由地方上认可,由专人负责摆渡。1978年,整治运粮河撤掉渡船,在五摆渡、六摆渡、七摆渡、八摆渡建起了农桥,五摆渡桥名叫永庆桥。
  咸丰四年(1854)后,金山四面陆续涨沙,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金山已成为南岸的一部分,金山千万年来,终于从江海中走上了陆地,人们到金山游玩,不必再乘船,一时间,遍城故有“打马上金山”之说,但给人不快的是新开河横截人们游玩之路。光绪戊申(1908),江宁曹万兴顺应人们需求,倡募在新河渡址架起了一座木桥。桥以河名,取名新河桥,又名金山新河桥,后又名耀金桥。
  2.2.2街与巷
  “沧海桑田”,真实地写照了运粮河,由曾经的大海大江、潮涨潮落、积沙成滩、滩为陆地的过程。在大海大江演变过来的陆地上开凿河道,运粮河就这样诞生了。运粮河两岸沿河居住的民众多了,船家登岸砌筑了茅棚,茅棚变成了平房,平房变成了广厦。原来古渡,变为了桥梁。原来的小径,变成了柏油大马路。原来的运粮河,迎来了两百多年的巨变。形成了众多有代表性的街与巷。
  新河路,原为小码头街向西通往金山的主要街道,曾以新河为界,分称东大街、西大街,后统称新河大街。
  江汉里,清末此巷设有湖北省木业工会,故而取名江汉里。
  盛源巷,原名乾利和巷,因巷内开设盛源(颂记)木行,后改名盛源巷。
  大纶丝厂街,原名永利街,又名大仑街,1957年又改名民主街。1930年国民党江苏省干训班设此,改名干训路,1949年更名民主路。
  2.2.3渡口与港口
  运粮河的金山河、新开河段为天然避风港,渡口与港口主要集中于此,毗邻历史上的蒜山古渡——玉山大码头、小码头,拥有著名的新河渡,后因金山上岸,新河渡撤渡建桥消失。清同治四年(1865),在镇江水域停泊的木帆船约1800多艘。
  清初,鲇鱼套、牌湾一带已形成木材集散市场,长江中上游的木排、竹筏在此停靠、转运。光绪三十四年沪宁铁路通车后,新河一带工厂增多,金山河、新河桥为木材市场。五十年代初期,中国木材公司镇江经营处成立(后改名江苏省物资局镇江木材转运站),是全省最大的木材经营单位。
  民国至二十世纪末,运粮河口设有新河簰塘。新河桥两侧建有300米岸线的新河码头,面粉厂、脱粒机厂、立新化工厂码头。特别是面粉厂码头,每年麦收以后,运粮河繁忙空前。
  2.2.4工商农林业
  和现代俗语“要想富先通路”一样,运粮河形成后,两岸工、商、农、林业等等快速发展。沧桑巨变,先后有大纶缫丝厂、大源油厂、面粉厂、火柴厂、木料厂、肥皂化妆品厂、脱粒机厂、立新化工厂、油米厂、金山粮库以及金山中学、六摆渡火车站、江苏省蚕种场及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等企事业单位在运粮河畔落户。
  2.2.5宗教文化
  运粮河(金山河、新河)开始就是环绕金山。运粮河东临超岸寺(江天禅寺下院)、西津渡观音洞、铁柱宫,宗教文化兴旺。金山、西津渡、云台山,已为运粮河东西两岸名胜景区。
  史志记载了这么一段故事,说是康熙南巡,从瓜州渡江,接近南岸时,见一礁岩上有一位老和尚不畏浪滔之险,双手合十诵经。康熙询问得知,是老和尚为南来北往渡客祈祷平安。康熙十分感动,登岸后赐玉山报恩寺为超岸寺。“超岸”寺名取佛家“超度众生,共登彼岸”之意。
 
  2.2.6有关诗词
  与镇江运粮河相关的诗词很多,如(清)乾隆的《便民港纪事》、《登栖霞最高峯眺望作歌》, (清)王概的《老鹳河凭吊》、(清)马如龙的《便民河》等,生动地阐述了镇江运粮河悠久的历史。
  3 保护与利用建议
  运粮河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其保护应以运河文化为载体。
  3.1功能定位
  建设一条“自然、生态、人文、休闲”的河流,成为镇江主城重要的生态滨水风光带,兼有城市防洪排涝的职能。
  3.2规划目标
  依托运粮河优美的生态自然风光,结合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休闲游憩功能的强化和浓厚的社区交流氛围的打造,将运粮河建设成为镇江西城一条闲适与活力并存、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生态廊道。
  3.3规划结构
  形成 “两段三节点” 的总体结构。
  “两段”:依据运粮河周边不同的特点,以节制闸为中心,将运粮河划分为西段和东段两部分。
  “三节点”:运粮河入江口;虹桥港与运粮河交汇处;运粮河入金山湖河口。
 
  3.4分段设想
  3.4.1西段:节制闸以西段,长6公里,自西向东分A、B、C三小段。
  定位——自然的河流、生态的河流;
  性质——生态防护绿地、生态湿地公园。
  西段A:西入江口—东升路。突出工业园区中自然生态走廊,预留一定的开敞空间,适当改造水体及断面,采用自然原型驳岸,营造自然生态景观。同时保护和修缮形态较好的桥梁。重点塑造观江口、长江路景观节点。
 
  西段B:东升路-扬溧高速。突出城市中滨水生态走廊,结合沪宁铁路防护绿带的设置,保留并改造运粮河与铁路之间的水体,形成生态湿地;结合大桥公园及桥下绿带的建设,形成运粮河与大桥公园的连通,营造自然生态的景观。同时保护和修缮形态较好的桥梁。重点塑造大桥南公园、生态湿地景观节点。
 
  西段C:扬溧高速-节制闸。突出城市中滨水生态走廊,结合沪宁铁路防护绿带的设置,保留并改造运粮河与铁路之间的水体,形成生态湿地;在节制闸西侧的运粮河与御桥港交汇处,整理水系,保持开敞空间,形成湿地公园,营造自然生态的景观。同时保护和修缮形态较好的桥梁。重点塑造双河汇、生态湿地景观节点。
 
  3.4.2东段:节制闸以东段,长4公里,自西向东分A、B、C三小段。
  定位——人文的河流、休闲的河流;
  性质——滨水带状公园。
  东段A:节制闸-太平路。将运粮河历史文化融入到润州路节点中,建设运粮河历史长廊、扩大部分水面,形成亲水平台,以现代的景观元素表现形式传承历史文脉的方式,展示运粮河深厚的历史积淀。新建游步道和自行车道,形成沿运粮河慢行系统。增设社会停车场,并加强与城市道路的沟通。重点塑造润州路景观节点。
  东段B:太平路-中山路。扩大部分水面,建设亲水平台,在路口建设广场与通道,新建游步道和自行车道,形成沿运粮河慢行系统。增设社会停车场,并加强与大型住宅区的沟通。重点塑造太平路景观节点。
 
东段C:中山路-西津湾。深入发掘运粮河近代漕运、渡口的文化,以及东、西大街近代工业发展史,形成新河大街节点。加强与玉山、西津渡、云台山的沟通联系,形成整体开发态势,以小码头街—新河大街作为开发的轴线,同时严格控制运粮河与云台山之间用地的开发强度和建筑高度,保证运粮河与云台山之间的视线通廊。运粮河入金山湖口处与西津湾地块、长江路风光带等整体考虑,打通长江路新河桥下通道,贯通运粮河风光带。重点塑造西津湾节点、新河大街景观节点。
  3.5保护与利用建议
  (1)在节制闸以西河道两侧建设防护绿带和生态湿地,节制闸以东河道两侧建设滨水风光带。
  (2)统筹考虑河道两侧景观塑造、绿化配置,局部宜拓宽河道(如润州路节点、太平路节点处),建设亲水平台、戏水池等休闲娱乐设施。
  (3)规划建议形成双河汇、润州路、新河街、西津湾等重要节点,呈现生态滨水风光,展示深厚的历史积淀。
  (4)严格控制周边可开发用地的容积率、密度、建筑高度等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加大建筑退让河道的距离(如运粮河与云台山之间的用地),保护视线通廊。
  (5)考虑新河街节点与周边旅游景点的关系,与玉山码头遗址、超岸寺、西津渡历史街区、云台山公园等景点一起形成历史人文景观轴线,整体统筹景点之间的开发与建设。建议在新河街节点适当地点恢复琴园、金山巷等景点,建设游船码头。
  (6)加强公厕、社会停车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沿河形成以游步道、自行车道为主要载体的慢行交通,并考虑与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衔接。
  (7)满足水利防洪要求,沿河建设污水节流管道等市政配套设施,完善排水体系及治污措施。
  4 结语
  河流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因此在满足通常功能的前提下,需要对河流本身的历史文化资源方面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对有重要历史文化的河流应在规划编制中充分体现。在目前滨水空间日益紧张的今天,更应利用有限的空间展示河流的文化,让居民在体验自然风光的同时汲取文化的洗礼。
  通过对镇江运粮河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分析了河流历史文化资源对河流本身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应将历史文化融合和体现到规划编制的成果中,让河流的历史不被忘却,让整个城市充满人文气息。
 
参考文献
 
  1. 《运粮河水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2014.8)
  2. 《光绪丹徒县志》
  3. 《京口山水志》
  4. 《镇江市志》
  5. 《丹徒县志》
  6. 《京口区志》
  7. 《句容县志》
  8. 《四库全书》
  9. 《镇江水利志》
  10. 《镇江市标准地名实用手册》
  11. 《民国江苏省会镇江》
 
  (作者任思源为镇江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高级规划师;任道为镇江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