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名城保护 >> 镇江传统建筑文化研究调研报告(摘要)

镇江传统建筑文化研究调研报告(摘要)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9      阅读数:
镇江传统建筑文化研究调研报告(摘要)
编者按:2016年3月至6月,镇江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联合组织了对老城区暨84处传统建筑的调研活动。在5个小组辛勤工作的基础上,形成的《镇江传统建筑文化研究调研报告》,真实地反映了传统建筑的现状情况,总结了传统建筑的历史变迁、艺术风格和形态特征、文化掌故和伯先路历史文化街区、大龙王巷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况,提出了贴近实际的保护、利用的建议和措施。现刊登该调研报告中的第四部分《传统建筑保护、利用的建议和措施》,以飨读者。
    对老城区暨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仅供有关部门为今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参考。
(一)以《保护规划》为依据,抓紧制定实施方案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下简称《保护规划》)中对老城区的保护与利用做了明确的规定,市政府及其规划部门要以《保护规划》为依据,认真搞好老城区改造的建设、保护规划,老街区控制性详规;制定老城区传统建筑保护和修缮的标准及实施计划、保护修缮方案、保护和利用方案。
(二)以政府职能为主体,积极推动老城区的保护与利用工程
    本次调研的84处传统建筑主要分布在伯先路历史文化街区和大龙王巷历史文化街区,而这两个街区在《保护规划》中都属于“老城区”范围。《保护规划》指出:“这里是镇江仅存的一处老城区,是名城镇江的缩影,应保持老城区的整体风貌,拆除后建的不协调的新建筑,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实施就地保护,对主要历史文化街区和重要街坊按原貌保护,对所有老建筑进行排危,对传统建筑按‘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进行抢救修缮。”
    根据以上要求,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实施方案,积极推动老城区的保护与利用工程,以从根本上实现此次调研的84处传统建筑的保护利用。
老城区保护与利用工程是一项面广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实施主体、责任单位、责任人,制定实施细则、实施意见、传统建筑保护和修缮措施,实行年度目标考核。这个主体应请镇江市政府牵头,由市住建局、市规划局、市城管局、市公安局、市供电局、市文广新局、润州区政府等职能部门组成。
    传统建筑是历史街、巷的部件,而历史街、巷则是传统建筑的躯体,二者的保护缺一不可。传统建筑修缮保护好了,历史街、巷的风貌就得以延续。因此对本次调研的84处传统建筑必须实行原址原貌保护。
    在老城区的保护与利用工程启动之前,建议对84处及同类传统建筑的修缮保护按以下思路进行:
    1.分批实施修缮、保护工程。本次对传统建筑的调研,对保存现状分为三个层次,即较好、一般和较差。修缮、保护工程可按倒序做起,先抢修较差的。在较差层次中存在着若干危房,如2015年经市建设工程抗震和安全鉴定办公室鉴定,小街41号、节约巷45号危险性等级评定为D级,必须实施解危避险搬迁。涉及的搬迁居民共36户已签订搬迁协议、并交房,该处房屋将由相关部门封存,并制订计划解除房屋危险状态。另如地处节约巷与大龙王巷交会处的节约巷45号,墙面外倾,目前用铁管勉强支撑,随时可能倒塌。不仅该户自身不安全,还随时威胁来往的行人。类似这种情况,必须尽快实施修缮、保护工程。
    2.先制定修缮方案,方案必须体现“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建筑的外表一定要保持或恢复原貌,可以落架或落地修缮,内部可以保持或恢复原状,也可以根据利用需要视情改变原状。
    3.在修缮过程中,体现“谁家的孩子谁家抱”的原则,即建筑产权属于谁家的由谁家负责修缮,产权属于个人的,由个人负责修缮,个人确实无力修缮的,由政府修缮。产权属于双重单位的,由两家协商解决。如大龙王巷22号,原住户解放前已去台湾。解放后房屋被部队接管,现产权一半归康复医院、一半归航运公司(隶属交通局),该建筑应由康复医院和航运公司协商解决。
    通过以上方法,不仅可以保护好这些传统建筑,也可缓解产权单位因长期收不到房租,处于不闻不问状态;住户因房屋失修,不愿交纳房租形成的恶性循环状况。
(三)以保护、修缮为契机,积极改善民生设施
    《保护规划》指出:老城区“房屋的内部可以按照现代化生活标准进行装修、设置,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提高区内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要通过保证一定的居民回迁率以达到对原有社会网络的保护,保持生活的延续性。”我们要在实施老城区保护与利用工程或84处传统建筑的修缮保护工程时,要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包括交通道路、卫生设施、电缆管线、电视通信、消防安全、垃圾箱桶,公共厕所等),以便于居民生活和游客观光。
(四)以“十三五规划”为引领,积极助推老城区旅游业的开展
    今年初召开的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旅游业成为服务业的第一支柱产业。全面构建“畅游镇江”体系,推进旅游业提档升级,把镇江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山水花园城市与文化旅游名城、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休闲度假胜地。加快构建以“三山”、南山、十里长山、西津渡为核心的主城旅游发展核。”这次调研的传统建筑所在的老城区,是名城镇江的缩影,独具特色,保护和利用好这些传统建筑,对于完善老城区旅游发展核,助推打造镇江服务业第一支柱产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要搞好老城区历史风貌区、三山、西津渡旅游规划。要挖掘、继承、保护与老城区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产业、传统生活习俗和传统生活方式等,保留老城区的历史地名信息,展示历史文化掌故。要通过改变街区人口结构、提升街区功能、改善街区基础设施条件等,以促进老城区重新焕发传统特色魅力,像扬州老城区暨东关街一样,贯通道路,增设店面,扩大景区的观光、购物、餐饮、居住、开会功能,聚集人气,形成动态,成为名城镇江的一个旅游新亮点。在老城区要打造三个新亮点。
    一是恢复民国春街的风貌。将原来镇江公寓、苏北公寓等旅馆建成具有民国风格的精品客栈,恢复历史上著名的民国春大酒楼和茶楼、旧馆,沿街开设与“民国春街”相匹配的小吃店、小百货店(如胭脂、花粉店等),建设一批民俗旅店等。
    二是展示节孝祠堂牌坊及碑刻。牌坊今砌在现穆源小学西北墙上,另校园内还有碑石八十多块。节孝祠,清雍正元年(1743)始建于银山之麓。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增建石坊、楼宇、咸丰年间毁。后建于山巷后今址,同治9年(1870)落成。至宣统间统计,获旌表的为920余氏,每一碑上刻一节孝妇,记载孝女姓氏及旌表的时间。字多楷书、阴刻。此处于1993年由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应将此处打造成为旅游景点。
    三是开辟民国建筑旅游线。上世纪20年代末,随着国民政府定都南京,镇江一度成为江苏省省会,城市有了较大的变化,许多近代街道和建筑就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老城区成为近代镇江城市的重要商业、文化、交通中心。老城区有许多民国时期的优秀建筑,应将这些建筑和江苏省立图书馆、法院对面的省交通厅、体育馆对面的箴庐等结合在一起,形成民国建筑旅游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