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名城保护 >> 太古山区域内的历史文化研究报告

太古山区域内的历史文化研究报告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9      阅读数:
太古山区域内的历史文化研究报告
                           (摘 要)

    编者按:根据市干道办的委托,今年3月,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组织课题组,对太古山路网幅射整个太古山区城,即北至宝盖路—京畿路;南至中山西路;西至朱方路;东到黄山北路,总面积约为103.7公顷的区域,进行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形成了《太古山路网历史文化研究报告》文本。现摘录报告中的“太古山区域内的历史文化资源” 部分,以飨读者。

1、区域历史文化特质
    太古山区域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特别是镇江开埠后,大量外国商人、传教士纷纷涌入镇江,他们看中太古山区域这片风景优美的岗坡地,在此购买或租赁荒山,建住宅,办学校、开医院、建球场、设教堂等,并在此居住,使之与江边的港口、银山门的租界形成了三点一线。中西文化在此交流碰撞、交流融合,形成了镇江特有的一种地域文化。它开启了镇江近代教育和医学的先河,是镇江近代教育和医学的发祥地之一,特别是“女学”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同时它为镇江的近代文明起了开创性的作用。
2、山名由来
    在唐以前,西郊一带的山体均属蒜山。阳彭、宝盖、登云诸山,尚未命名,属于蒜山山脉。在阳彭山出土的唐以前的一些墓志铭中写有“蒜山之南”的字样。在阳彭山出土的唐代会昌六年(846)的《弘夫人墓志铭》中有:“葬润州丹徒县万春乡宝盖山南原”,证明唐时阳彭山就是宝盖山南原,唐以后已开始出现宝盖山、阳彭山等山名。
    宝盖山主峰山高61.4米,占地120亩。宝盖山及其附属山丘在唐代属万春乡,宋代属义里乡。宝盖山始名于唐代后期,其取名大体应该是具象的,即其山体犹如一只覆着的鼎盖,山顶较平,大约有十来亩地。但《南社诗集》第三册有一首《登宝盖山,与中泠、匪石联句》“我佛何年遗宝盖?一山突兀压群山。接天云气四围白,堕水曦轮五色班。……”联句的诗人之一中泠,即民国时我市著名诗人叶玉森。
宝盖山在清代中期之前人烟稀少,大部分还处于荒山状况。“宝盖而南,还有黄土山丘数座,高均四五十公尺,向无定名,
    清代中期以后,渐次命名。”(李长傅著《镇江地理》)尤其是镇江开埠以后,外国商人、传教士,他们在此“设立学校、医院、球场、住宅等,……”(李长傅著《镇江地理》)。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绪六年(1880年)英国商人开办的太古洋行与怡和洋行分别购买了宝盖山向南延伸的山头,所买之山就被命名为太古山和怡和山。太古山山高40.2米;怡和山山高51米,面积约0.16平方公里。“光绪十年,美国偌女士创女学,设崇实中学一所,崇真第一、第二初等两所。于松树湾又有美国贺女医士创办妇幼医院。”(《丹徒县志摭余》)崇实中学即现在的镇江市崇实女子中学,是光绪十年(1884年)美国美以美教会创办的学校,光绪十四年(1888年)迁至宝盖山。为解决用水困难,他们在山上安装风车取水,后就把此山取名为风车山。1899年左右,许多外籍传教士,教师和家属,纷纷在太古山,怡和山、风车山等处建造了住宅楼和球场等。英人除在租界建马路外,并建支路直达各山头。
    宝盖山之南还有两座山头,一是登云山,因此山座落在登云门外,山上唐时建有登云寺,后此山便称为登云山,登云山山高27米,面积0.025平方公里。建有赛珍珠故居,赛珍珠纪念馆,原并建有镇江半导体厂等。现山体渐侵蚀,仅剩一小山头。二是润州山,润州山因镇江古地名润州而得名,润州山高29.5米,面积0.08平方公里。山南麓曾建有润州饭店,即镇江地区第三招待所。因建润州饭店,山头已被夷平。
3、近代教育医学的肇始
崇实女子中学 
    镇江崇实女子中学,其前身是由美国美以美教会于光绪十年(1884年)3月26日创立的一所女子寄宿学校,原名美以美会镇江女塾,学制12年。创办人是美国基督教会女布道会偌冰心。学校原在租界南马路银山门浸会堂(地址今大西路东首接近博物馆),后迁至江滨丰和公司(今长江路西津渡街区鉴园内)。光绪十四年(1888年)学校迁至宝盖山,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更名为“镇江女子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在镇江女子学堂学习,又以学长身份为低年级课程辅导。大学毕业后赛珍珠再次回到崇实女子学校,兼授英语课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镇江女子学堂取“崇俭务实”之意,定校名为“镇江私立崇实女子中学校”,至1922年学校渐具规模。
    1928年6月24日,学校举行隆重毕业典礼。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副院长杨杏佛应邀莅临并发表演说。1934年,崇实女子中学成立五十周年,为《纪念刊》题词名人就有21人之多:林森、汪兆铭、蒋中正、王世杰、孙科、罗文干、戴传贤、陈公博、顾孟馀、曾仲鸣、褚民谊、张默君、张之江、吴铁城、周佛海、蓝渭滨、顾子扬、周杰人、张公任、叶震东、柳建和陆锡庚。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等作序,可见崇实女中的社会影响力之大。
    1952年,私立崇实女子中学改公办,定名“镇江市第二中学”,为男、女生混合学校。2013年9月,经镇江市政府批准,市教育局恢复“镇江崇实女子中学”。
润州中学
    润州中学在润州山上,前身即润州书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正月,润州书院改为润州学堂。同年八月,润州学堂停办。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美国南长老会传教士包志登重办润州中学堂,将学堂建设在润州山上。继有美国卜德恩、贺赖宜等人又捐资办学,学堂规模扩大。辛亥革命后,润州中学堂改名为私立润州中学,学生不足50人。1927年4月,北伐军抵镇,润州中学停办。
    当时的润州中学教师队伍兼容包蓄,赛珍珠也曾在此任教。教国文、史地的教师,都是地方上较有名气的前清廪生、秀才,如钱绍庭、赵秋田、吴茀庭、严功甫等。还有撰写《江苏省会辑要》,教授地理、图画、体育的贾子彝。还有宣传先进文化、教授语文的刘乾初。
    刘乾初,在润州中学停办后,参加北伐军,先后担任过中共福建省委和山东省委书记,1931年4月为韩复渠杀害。他与张文秋的亲生女儿刘松林,即是毛岸英烈士夫人。
    在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中,有许多是后来的社会贤达。当时担任青年会德育部长的李晋祥,后改名李公朴,是抗战初期七君子之一。有蜚声全国工商界的新兴轮船大王和面粉大王之称的杨管北,即杨瑞祥;有著名学者、作家灵凤,原名叶蕴璞;有文化名人,香港中业学院院长成庆生;有国际著名法学家杨兆龙,又名杨一飞。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戴安邦、物理学家束星北,以及镇江恒顺酱醋厂老板李友芳等。
妇孺医院
    妇孺医院始建于光绪十年(1884年),位于宝盖山崇实女中内,1906年—1912年间,美籍郭若克、康凤楼两位女校长数度赴美募捐,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始投资。1914年三层大楼竣工,上下四十余间,砖木结构,青砖砌筑,红砖饰边,门窗为拱劵形式。
    贺路绥(Ms.Holoore)女医师任院长。该院为崇实女校师生体检治疗,并对外收治患者,实施新式医疗、妇幼保健。该院因造福人民而极负盛名,后为市第二中学图书综合楼。
弘仁医院
    弘仁医院1925年建,位于宝盖山附近的卜家山,原商团操场旁边的山上,用于公益医疗。医院由吴善欣、袁佐良两人发起筹建,占地数十亩,院舍百余间,依山而建,有深水机井,自备发电设备。医院内设置内、外、小儿、五官、妇产、X光、检验等科室,病床80张,附设护士学校。徐静仁为第一届董事长,刘稚陵任第一任院长,1927年戴秾季继任院长,严惠宇任第二届董事长。1937年12月镇江沦陷,医院被日军炸毁。抗战胜利,弘仁医院移址复建,即为现在的第四人民医院。
4、传统寺观与基督教堂
    太古山区域内原有多座佛教寺院,后渐毁,现仅存福善堂与有“福善禅林”门额的山门。其余残存的建筑均已改作民宅。基督教教堂真道堂现乃在,并对基督教教徒开放。
    历史上太古山区域寺观有:登云寺、永业寺、灵鹫寺、福善堂、净土庵、福寿庵、地藏庵、白衣庵、紫竹庵、天后宫、都天行宫等。
5、中外名人故居与墓葬
    近代,特别是镇江开埠后,在太古山一带,有许多名人居住于此。主要有美国传教士海迺孟、贾嘉美等。民国时期,镇江成江苏省省会时,在省会任职的王柏龄、叶楚伧、陈和铣、张泽熙等均居住于此,但遗址湮没,无可考。现仅存赛珍珠故居和李公馆等 。
    宝盖山历史上,坟冢累累,但也不乏朝庭官员和镇江地方官员,据元《至顺镇江志》记载:宋“制使章琰墓在乐亭岗西。父圭墓,在登云寺侧”、元“赠承事郎、丹徒县尹顾如松及其弟海道运粮千户淙、其子推官严寿墓,并在宝盖山。”据鲍氏家谱载“海门公(鲍皋)……葬城西宝盖山枝,圹内左首。”然鲍皋究竟葬于宝盖哪一侧,则难于考证。
6、铁路隧道与街巷古井
(1)铁路隧道
    宝盖山沪宁铁路隧道,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隧道全长406米,宽7.95米,高5.5米。
    沪宁铁路是全国最为繁忙的运输线,宝盖山隧道则成为重点保护目标,一直都有军队看守。日军占领镇江时,隧道遭到破坏,27天后修复,用于军运,半年后才通客运。1949年8月,国民党军队飞机轰炸宝盖山隧道,第三野战军特种炮兵十一团军列被击中,29名军人牺牲,27人遗体葬在宝盖山,1966年移到烈士墓。
    宝盖山铁路隧道建在镇江城区,在早期铁路建设中城区建铁路隧道在全国也少有。
(2)街巷古井
    宝盖山区域随着人口的稠密,地域发展变化,形成了一条条道路和街巷。这些路和街巷,大都以这里的传说、历史遗留而取名。街巷有:润州山路、登云路、风车山路、福建会馆巷、北五省会馆、厉家塘前、 厉家塘后、灵鹫巷、梅园巷、黑桥西、 铁路边、 西体分场、 山巷底、 宝盖山、 京畿路后街、地藏庵巷、宝盖巷、京畿巷、东大院、西大院。
    现存的古井有:天后宫井、官井、第一神泉。
7、太古山区域民族情况
    太古山区域有散杂居少数民族6个,分别是:回族、满族、苗族、高山族、蒙古族、达斡尔族。其中回族群众2015年统计有385人。分居于:黑桥社区67人;风车山社区137人;润州山社区77人;太古山社区104人。
8、太古山区域人防工程
    太古山片区有早期人防工程有三处,分别是:跃进机械厂早期人防工程,面积178平方米;原半导体厂早期人防工程,面积50平方米;风车山早期人防工事群,面积为6216.85平方米。
    该工事群共有7个人防口部,分别为:人防电影剧院口部1个、老人防办公楼口部2个、竖井口部1个、何家门口部1个、无线电设备专用厂口部1个、历家塘口部1个。防空洞的长度有500多米,洞内可行小汽车。因太古山片区旧城改造项目, 2016年8月22日,镇江市公共住房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已向镇江市人防工程管理处提出拆除以上三处人防工程的申请。
9、太古山区城历史事件
(1)宝盖山战事
    宝盖山在市区算得高峰了,且原在城外,拱卫市区,竟成为兵家争夺之地。太平天国时期?,镇江是天京(南京)的东南屏障?,太平军占有镇江达五年之久?,为对付清军包围,从原府署后十三门起,经龙埂直上北固山后峰顶,又沿江而西至运河口,再沿运河转南至西城外,筑起的一道新城,“恃金山为犄角,以银山、宝盖山、烟墩山、金鸡岭为藩篱”,宝盖山成为太平军的战斗堡垒。太平军在此与清军发生过多次战斗,最后被清军攻克。清宫档案中《在谕内阁著吉尔杭阿等速歼宝盖山之敌并设法攻取镇江九月初七日》《钦差大臣向荣等奏报会剿镇江宝盖山获胜情形摺正月初八日》等等,多次出现宝盖山名,山上动态牵动京畿。《清史稿》亦记载备详:“晏鹏程,督标经制外委。咸丰九年,在镇江宝盖山力战阵亡。同治九年,由两江忠义局请恤”,可见宝盖山战役的地位。
在辛亥革命前,宝盖山还建有炮台,故又名炮台山。民国2年(1913年),张勋和徐宝珍攻打镇江,占领宝盖山,与象山炮台对峙。然今天除焦山炮台外,炮台山一名已如硝烟散尽,山上也难觅古炮台的踪迹了。
(2)植树造林
    1929年,江苏省省政府迁镇,这一年的3月12日,全国第一个植树节,省政府决定在省会镇江开展造林周活动。植树节典礼及植树活动选在宝盖山举行。
    新中国成立后,宝盖山也一直是植树造林的一个重点山峦。1980年植树节,市委领导率机关干部也曾到宝盖山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