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名城保护 >> 关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传统村落)的乡愁保护和利用研究

关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传统村落)的乡愁保护和利用研究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4-12-20      阅读数:
关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传统村落)的乡愁保护和利用研究
邵国平
      摘 要: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基因库”。本文着眼于镇江经开区内华山村、儒里村的客观现状,深入分析当下保护和利用过程中面临的三大矛盾,提出坚持政府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从明确合理的规划着手,以市场化运作为主,从发展中寻求传统古村落的合理保护,以期解决资金困难、难以长效经营运转等问题。
      关键词:合理规划;市场化参与;长效运转。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在城镇化历史巨变中要努力留住“乡愁”的方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彰显着浓郁的地域文化,是“乡愁” 的重要载体。如何保留古镇、古村风貌、活化利用各具特色的宅院街区,成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问题的焦点在于,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钱从哪儿来?资金投入之后如何能产生效益,还有很大的风险。现在,关键要探索一条具有可操作性的路径,破解镇江目前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和利用上所面临的困境。以解剖麻雀、以小见大的形式,重点从镇江经开区的华山村和儒里村来进行分析研究。
      一、从“三组现实矛盾”客观看待传统村落的的现状
      华山村素有“江南第一古村”之美誉,经考古专家考证,不仅为吴文化时期部落的古村,而且从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就是一个重要的人类活动区域。考古人员在华山村西面发现了汉、六朝时期的大型墓群,在村外其它地方发现了较多的唐、宋墓葬和水井,并发现了一些建筑遗址以及窑址。主要景点有古银杏树、银杏山房、山神庙、龙脊街、奈何桥、神女冢、断山墩殷商居民点遗址等共44 处。许多古民居至今仍是雕梁画栋,砖、石雕上的花鸟人物雕纹细腻,栩栩如生。
      儒里村有“儒人之故里”之称,是有近700 年历史的古村落,原是长江航道东移后留下的一片江滩沙地,元末明初(距今约650 年),朱熹第八代孙山东提刑朱亨三(字文通)弃官隐居到此地,便在这片荒芜的江滩上围堤造田,安家立业,遂称“围里”,后改称“圩里”。后来朱氏子孙勤耕苦读,入仕为官者比比皆是。之后清乾隆帝钦题“儒里”示意朱子后裔,即儒人之故里也, 由此儒里美名直传至今。
      两个村都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古建筑风貌和社会知名度,但现实非常残酷,两个村落的发展有些差强人意,长期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而且一些建筑由于保护资金不足,失修和败落的趋势逐渐加剧。当下,正面临着以下三组矛盾:
      第一,有名气,但缺少“烟火气”。镇江乃至江苏省内或多或少都听过华山村和儒里村,尤其是华山畿、千年银杏树、儒家文化等,更是闻名遐迩。但是单单为了这几个点,奔波几十公里或数百公里的毕竟是少数,而且周边缺少美食、住宿、游玩等配套服务,来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第二,有基础,但难成“现金流”。华山的“龙脊街”、张王庙、朝阳门,儒里的朱氏宗祠、朱氏老宅、敦睦堂等都是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建筑,有很好的观赏和文化价值。但是如果要开发利用,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在政府财政紧张的情况下,还是要通过市场化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但是否具有充足的商业价值、是否能盈利运转都值得推敲。
      第三,有梦想,但现实“很无情”。经开区上下一直在谋划和推进,希望两个村能够凭借千年文脉、优美生态、地道美食,讲出与其他地方不一样的故事,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尤其是两个村的干部与群众也一直在努力,儒里村在尝试直播带货,华山的干部群众提出把“龙脊街” 打造成古玩市场,等等。但是现实中要真正成为一个“网红”热点,既需要大v 来“炒作”,也需要有“真家伙”来支撑,否则很难变成现实。
      二、明确合理的规划定位才能使传统村落真正“有未来”
      现在,各地都在探索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大家的资源、现状基本相差不大,如何能脱颖而出,或者有一个较大的改变,必须在立足实际的前提下,按照实事求是、“不做大梦”的原则,通过一点一滴的变化,日积月累的成效,逐步打造自身的特色,这就需要有一个明确定位和长远的规划。
      第一,从现实的维度去研判。主要从三个方面做好分析研判,来合理明确村落保护和利用的方向。首先,钱谁投,谁来经营管理?其次,古村落开发利用以后做什么、干什么?能否实现正向盈利,保持长久运转?能给经开区带来什么?最后,就是村民如何从中受益,如何激发群众的热情和参与度?这些现实问题,都需要深入调研、审慎研判。
      第二,从全局的角度去规划。把区域旅游、古村落保护和利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事项摆上重要位置,组织专题研讨,统筹考虑、一体谋划,通过一个个景点、热点的经营,构建从看圌山日出到吃一碗长鱼汤,打卡五彩东岳到感受儒家文化,品东乡羊肉到千年银杏树下祈福, 游赵伯先故居,到览心湖夜景,听一场张君秋大剧院的演出等等,形成全区性的旅游导图,争取让游客在经开区内能吃顿饭、住一晚。
      第三,从长远的眼光去谋划。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一般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且需要长期的持续投入,这就不能纯靠财政硬投入,而是通过四面八方各自渠道,来一点一滴的改变,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逐步改变现状。比如儒里村,借助“7+2”工程,实现了儒里老街环境提升,并修建了1 处文化广场。近期,还可以通过特色田园乡村创建、打响东乡羊肉品牌等等, 一点点的积累人气、吸引人流,让更多的人知道儒里、愿意来儒里。
      三、努力引导市场主体参与,从发展中寻求传统村落的保护
      无论是儒里村还是华山村,要保护和利用好,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高水平的后期运营能力,单依靠政府和村级组织的力量,还远远不够、难以实现,这就需要走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多元投入的道路。
      第一,鼓励市场主体参与。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鼓励社会资本以直接投资、特许经营、与政府合作运行等形式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比如,苏州市提出“鼓励国内外组织和个人购买或者租用古建筑”的想法,让政府无力保护的角落焕发更多生机。再比如,黄山市提出在保障所有权的前提下,可以置换古民居的使用权,让古民居中有了新“居民”。但是,投资者需要具有长远的投资战略眼光,甚至是带有情怀的实力者介入更为理想,急于求得回报者很难保证古村落开发的成功。
      第二,形成多元投入格局。在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基础上,还需要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通过多种渠道向传统村落保护注入资金。比如,2015 年,在儒里村和华山村获批传统村落时,曾获批中央财政支持资金600 万元,每个村各300 万元。近期,省财政厅下达省城乡建设发展专项资金3 亿元,支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重点项目、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和村镇建设重点示范项目,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经开区要积极争取,并着力推进儒里村争创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第三,探索综合经营发展。仅为了保护而不作现实的利用性开发,也难以长久。可以通过讲好当地故事,推荐特色美食,与圌山景区、圌山炮台、葛村等联合捆绑模式来经营, 也可以和乡村振兴结合,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休闲业的发展。比如,华山村千年银杏树,这棵银杏树一直被百姓视为“神树”,当地群众有把小孩过继给神树做干儿子、干女儿的习俗,以祈求安康长寿。
      四、发挥好乡贤、群众、学生等各种力量,共同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
      各地财政情况相去甚远,在政府通过各种途径撬动社会资本的同时,一定要更加重视用好社会力量,始终坚持政府主导与群众支持、各方参与的原则,逐步化解资金筹集和保护利用的困境,不断增进村民和社会各届对乡村振兴、乡土文化建设的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
      第一,调动热心人士、乡贤的积极性。在走访中得知,华山村、儒里村都有一些退休的老干部、老党员或者村内的群众,非常关心关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很多人都主动出钱出物出力。要进一步鼓励支持他们参与其中,适当的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要经常听取他们的想法和建议,一些能够操作的抓紧实施。同时,华山村、儒里村还有许多在外经商、从政人员,都可以积极争取,把更多的人团结到古村落保护中去。
      第二,要积极鼓励群众参与。传统村落是村民的生产生活空间,村民对村庄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提升村民自觉的保护意识,也是一种非常关键的手段,切不可让群众对古村保护产生对立思想和情绪。比如,要通过做好群众工作,避免因修建、翻建房屋等对村庄的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引导村民参与村内环境卫生整治、古建筑保护等,形成人人出份力的氛围。还比如,如果传统村落得到开发利用,一定要让原村民参与到其中可经营的环节,从中能够获得一定的收益。许多案例充分证明,忽视原村民而不让其参与经营,离开原村民而开发经营古村落,既失去了古村落的原味,也没有了灵魂及特色。
      第三,引导古村落周边的各种力量参与其中。在没有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可以动员一切力量参与其中,尽最大可能去维持现状或进一步改善。比如,江苏航院的大学生志愿者,曾到华山村开展大学生保护历史文化、共创美好环境志愿服务活动,既对华山古村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又对村内的落叶、杂草、碎砖瓦等进行了清扫清理。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都在镇江范围内,学生众多,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逐步改善村内面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建
设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具体举措,需要进一步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加大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力度,加强历史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发展,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城市更有内涵、更具魅力。
(作者为原镇江市地质矿产局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