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会
图文推荐
三封家书见证的苏南新四军群众路线及其时代意义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4-08-07 阅读数:
三封家书见证的苏南新四军群众路线及其时代意义
包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强调,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翻开新四军挺进苏南敌后、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历史,这支由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的部队历经烽火硝烟,在以血肉之躯一路披荆斩棘、浴血奋战的征程中始终闪耀的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光芒,始终贯穿的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深情,三封留存至今的抗战家书就是极好的见证。
一、见证新四军群众路线的三封家书
“我也蛮穷的,整个我们是个穷团体……有好吃就好吃,有得穿什么就穿什么,假使没有就马虎过去算了……”——选自柳肇珍写给母亲的家书
柳肇珍,又名柳石华, 江苏镇江人, 生于上海,中共党员。1939 年初从皖南干部训练班学习结束后,奉命来到苏南参加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曾任中共扬中县工委、县委宣传部长、新四军第二支队政治部组织科员、支队直属队党总支书记。在苏南敌后斗争的艰苦岁月里,柳肇珍与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员罗忠毅结为夫妇。1941 年2 月22 日,300 多名日伪军分3 路包围第二支队司政机关驻地——宜兴县和桥西施荡,突围时,柳肇珍身受重伤,因流血过多而牺牲, 年仅21 岁。
这封信是中共扬中县工作委员会成立后,柳肇珍调任扬中时写给母亲的。1938 年夏,新四军挺进苏南敌后时,装备差,给养困难,面临着前有日伪军进攻、后有国民党顽固派堵截的境遇,生存环境十分艰难,作战条件异常险恶,斗争形势极其艰辛。陈毅同志在纪念罗化成烈士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非常形象的描述:“新四军是一个衣服不全的军队,新四军是一个吃饭不饱的军队,新四军是一个缺医无药的军队,新四军又是一个游击任务艰苦,作战境地困苦, 毫无人员补充的军队。”
但是,即便给养困难到如此地步,新四军也坚决做到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新四军初到苏南即提出“不拉夫、不派款、不扰民”的“三不”政策。陈毅说,“天王老子也不准进民宅”。粟裕同志曾回忆,“当我们初到江南的时候,群众不愿借房子给我们住,我们就在村外或者是田野里露营,在雨天的晚上,曾经遇到了不肯开门借房子给我们住的事,我们也就站在门外和靠在屋檐下过夜,这样有过很多次。有些时候,群众不卖粮食给我们,我们也曾经饿过几顿饭和吃过很多次糜粮。”
携有武器,在每日仅维持半饱甚至是饿着肚子的情况下,依然能做到时时刻刻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粒米,严格执行纪律,柳肇珍的家信正是新四军这样一支人民军队模范践行群众路线的真实写照。
“我身体很坏,时常生病。幸寄父母侍服我,心里非常过意不去。上次信中,曾经信母亲,要她老人家寄几斤茶叶来给我,现在仍请转告,能早些寄来给我以便我送给他们老人家,聊表我的谢意!”——选自孙晓梅写给姨母的家书
孙晓梅,浙江富阳人。1938 年10 月参加新四军,中共党员。曾任澄西(江阴)民运工作队队员、镇丹县委妇女部长、中共长江工委委员等职。她经常出入敌占区,递送情报,联络工作,侦察敌情,护送干部,购买军用物资,被赞为“女中丈夫”。1943 年5 月,孙晓梅护送地下党干部北渡后返回时被捕。日军设宴妄图诱降她,遭孙晓梅怒斥,并将酒席掀翻。后被押到南京龙潭老虎山洼,剐掉乳房,惨遭杀害。年仅29 岁。
这封信写于1941 年5 月1 日。当时,孙晓梅已经离开家乡三年多,正在镇江东乡一带开展敌后秘密工作。此时正逢皖南事变后不久,国民党到处造谣说新四军已被消灭。身在家乡的母亲日夜寝食难安。情急下写了一封长信,希望女儿回家过一个女人该过的日子,被孙晓梅回信拒绝:“……我所要名利,是大众所需要的名利,我不稀罕个人的名利……”母亲气得发昏但又无可奈何,只好请自己的妹妹写信相劝。收到姨母来信后,孙晓梅同样以一个革命者的口吻给姨母回信,并在信中提到她的干父母,要母亲寄几斤茶叶送给老人家,聊表谢意。皖南事变后, 新四军供给一度陷入困境,生活无保障,吃住全部依靠当地百姓相助。而孙晓梅因为工作繁重和物质困难导致营养匮乏时常生病,是当地老百姓的悉心照顾以及帮忙支付了医药费才令她逐渐好转。孙晓梅的这封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四军为人民而战斗,人民群众也真心实意地把新四军当作自己的子弟兵自觉拥军的鱼水深情。
“共产党领导的政府,是解放全人类的,不是为那(哪)一个的……你看我们的县长、区长都是从老百姓中来的……他们都知道人民的痛苦……”——选自林晖写给父亲的家书
林晖,又名林正富,江苏丹徒人,1940 年参加新四军,中共党员,曾任连指导员,随部队转战南北,很受干部战士的尊敬和爱戴。1945 年9 月在浙江吴兴攻打日伪军据点时壮烈牺牲,葬于湖州郎部公墓,年仅24 岁。
这封家书写于1945 年5 月14 日。当时,新四军在粟裕率领下一路南下到达安徽的广德、郎溪地区,驻军休整,蓄养精力,为挺进浙西做准备。林晖在这里给父亲写下了这封家书,也是他寄回家的最后一封信。在信中,林晖讲述了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区别,劝父亲“不要把国民党、蒋介石、中央军放在脑子里转,靠他们是靠不住的”,他还告诉父亲“共产党领导的政府,是解放全人类的,不是为那(哪)一个的……你看我们的县长、区长都是从老百姓中来的……他们都知道人民的痛苦……”充分展示了林晖既是一个勇敢的战斗员,也是一个共产主义积极宣传员的光辉形象,同时,也将新四军重视群众路线的宣传工作,采用各种形式教育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从而聚起强大力量的宝贵经验和工作作风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新四军在苏南敌后践行群众路线的时代意义
从1929 年9 月周恩来同志在《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到1943 年6 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及1945 年4 月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提出了“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思想,纵观百年党史, 群众路线始终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22 年10 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六个坚持”,其中第一个就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可以说,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创造,是党领导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法宝。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国内形势千变万化,波谲云诡,困难矛盾、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因此,新四军在苏南敌后开展群众路线的宝贵经验,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和深远的指导意义。
第一,以史为鉴,时刻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回望新四军的艰辛抗战史,这支部队在组建之初便将群众纪律作为最主要的纪律,提出 的“三大纪律十项注意”中有九项和群众有关,并颁布实施了《新四军十条军规》。1943 年12月,新四军政治部又制定了关于拥政爱民的方针,并公布《新四军拥政爱民十大公约》。新四军官兵不仅严格执行上述纪律,而且用实际行动体现出更高标准。例如,新四军每到一地,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兴修水利,让广大贫苦百姓安居乐业。每逢日伪军“清乡”和“扫荡”,新四军先派人护送老百姓往安全地带转移,自己再与日伪军作战。日伪军走后,房子烧了的,帮着建房;财物被劫的,送粮草,送衣被; 有人负伤的,帮助医治; 有人遇害的,帮助安葬并登门慰问。平时, 住在老百姓家里,帮助下田干农活、修缮房屋,水缸不挑满不走,室内外不打扫干净不走,借用门板、桌、凳没还清不走等等。正是因为新四军全力维护群众利益,时刻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获得广大老百姓的爱戴,建立起深厚感情,人们歌唱“吃菜要吃白菜心, 当兵要当新四军”。因此,每有战事,总有人民群众全力协助,真正形成了军爱民、民拥军,团结一心齐抗敌的氛围,有力地推动了苏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壮大,使之成为插入敌人心腹的一把利刃, 大大牵制了日寇重兵, 为中国人民的抗战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敌后抗战的烽火硝烟里,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新四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 是新四军发展壮大的“最强硬核”。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 年就指出“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过去的一百年,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团结带领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在这条奋进之路上,只有以史为鉴,时刻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起磅礴力量。
第二,开创未来,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抗战时期,新四军极为重视抗日宣传和民运工作,针对国民党在苏南沦陷区政权瘫痪、社会秩序混乱的状况,在建立抗日民众团体之余,还派出战地服务团和民运工作队深入农村,调查研究,访贫问苦。例如,来自上海的柳流在分配到句容民运队后,每天走村进巷,与贫苦农民打成一片。因为深入农民之中,她能够及时得知贫苦农民因缺粮断炊生活难以为继,随即组织借粮斗争,解决了断粮农民的燃眉之急,进一步推动当地减租减息运动的开展,而村民们由此也更加与她无话不说、无事不谈,多名长工在她的帮助教育下组成了抗日游击小组,经常潜入日伪据点为新四军搜集情报,成为当时茅山抗日根据地军民血脉相通、患难与共的生动缩影。如果说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那么脱离群众则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
大危险。在党的二十大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三个“一定要牢记”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要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只有牢牢植根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殷切嘱托,沉下身子、走近群众,听群众之“言”、感群众所“感”,和群众真正心在一处、想在一起,我们党才能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攻坚克难,攀登高峰,创造新的历史奇迹。
第三,牢记初心使命,永远站稳人民立场
在对敌斗争的艰苦环境中,新四军在战斗频繁的情况下依然全力帮助老百姓解决各种民生问题。例如,苏南东路沿江一带水利多年失修,水患严重,农民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为此,新四军十八旅协助抗日民主政府在沙洲县疏浚河道36 条,在澄西县疏浚舜河20 公里,农田受益面积达20 余万亩;加高江阴祝家河堤坝,解决了2000 多亩田地的灌溉问题,老百姓纷纷感叹:“东洋人杀人,新四军救人,共产党是亲人。”例如,抗战胜利后被中共任命为镇江市首任市长的王龙,抗战时期在扬中领导对敌斗争时广泛听取民众意见,通过实地勘察发动和组织群众兴修水利,有效改善了普济乡的耕作条件。当年普济乡农业获得丰收后,老百姓感念抗日民主政府的功绩,特向县政府送了一块“为民造福”的横匾,抗日热情也更加高涨。
从日、伪、顽的包围夹击中一路走来的新四军为什么能够愈战愈勇、愈战愈强,成为敌后抗战的中坚力量,这与新四军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是密不可分的。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是,越是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形势就越复杂,任务就越艰巨,矛盾和困难也就越多。我们须像新四军那样,始终坚持使命初心,永远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为百姓谋福祉,与人民休戚与共,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应对国际国内的各种风险与挑战,才能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的赶考之路上同心勠力、破浪前行。
参考文献:
3.1 杨胜群《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3.2 徐银山《新四军的群众观》
(作者为镇江市烈士陵园管理处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