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会
图文推荐
推进镇江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几点思考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4-06-05 阅读数:
推进镇江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几点思考
朱珠
文化关乎国本,文脉同国脉相连。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法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新时代以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不断走向纵深,积累了鲜活而丰富的经验。浙江省以“3 个力”“8 项工程”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让文化之光闪耀浙江;广西壮族自治区利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旧瓶装新酒”, 并融入乡村振兴伟大实践;山东省秉持兼收并蓄思想,用数字赋能,将传统文化融入尖端科技实现高质量发展。
镇江是一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市,承载着丰厚的传统文化。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镇江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具体实施: 一是系统研究梳理镇江历史文脉。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系统整理镇江历史文献,深入实施镇江历史文化研究工程,加强对三国、魏晋南北朝、唐宋及民国等镇江重要历史时期的文化挖掘和阐释,加强对吴文化、饮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命文化、醋文化等重点主题文化的研究,推出一批有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和标志性成果用于“两创”建设。多年来,因为镇江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枚数,反而造成有限的经费“雨露均沾”,好多项目都是蜻蜓点水,不痛不痒,做不到位。笔者认为,应择一二优秀地域文化,举一市之力,倾全力打造。一个好的文化品牌的打造往往需要几届政府、几代文化人、历经数十年方能成就,急功近利、一蹴而就是不可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的。
二是打响镇江长江运河非遗特色文化品牌。镇江,依长江而建,因地理位置优越,背山面江,为镇守江防之地,故而得名。一条京杭大运河由南向北穿城而过,最终连入长江。旧时的镇江城也是因水而建,因运而兴。祖祖辈辈依赖长江和大运河生生不息,在幽远绵长的岁月长河里,演绎着江河交汇处的“城市传奇”。一江一河成为镇江“灵动的名片”“流动的文化”和“搏动的血脉”。
镇江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镇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截至目前,镇江构建了国家、省、市、辖市(区)四级非遗保护体系,全市拥有非遗项目国家级9 项,省级39 项,市级138 项。其中,颇为著名的有白蛇传说、恒顺香醋酿制技艺、古琴艺术(梅庵琴派)等。将长江运河文化与非遗相结合,可以成为镇江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的一个特色。如针对手工技艺类非遗,探索“传统工艺工作站+ 非遗工坊”模式,立足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推进产业联动。联动高校、研究机构、大型文创公司作为共建单位,在非遗工坊分布密集区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与非遗工坊互为支撑,开展研究、研发、研培工作,提高创建水平和工艺水准。深度融合,“非遗+”构建复合业态,培育特色非遗旅游景区,推出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打造“跟着非遗去旅行”品牌,将镇江的长江和运河文化与非遗文化结合起来,开发长江、运河非遗文旅特色IP,并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加以推广,
三是抓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创新表达形式。综合运用报刊、电视、互联网等载体和各类文化场馆、社科普及基地等阵地,多渠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智慧非遗”建设,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和新媒体传播;深化传统节日实践活动,开展具有镇江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比如宝堰双推车、丹阳乱针绣等非遗可在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活动中进行展示;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大力推进镇江优秀非遗项目进校园。加强与中央、省级媒体合作,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实施图书、影视、文艺演出等领域的专项交流项目,精心打造包含三国文化、白娘子传说等核心文化内容的舞台剧,用戏剧、音乐、舞蹈、说唱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镇江优秀的传统文化。
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具体对象宜小切口、深内涵。近年来,《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节目屡上热搜、好评如潮。究其原因,正是在于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把蕴含家国情怀与文化密码的故事讲得精彩。2023 年3 月28 日在浙江杭州蝴蝶剧场首演的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至今一票难求,00 后成观演主力军,回归与创新,正同时在戏曲中发生。镇江可以把《白娘子传说》《董永传说》这类经典故事与国潮、科技相结合,创作舞台剧精品,助推传统文化进一步“走红”,流量中蕴含着不小的发展动能。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关键还在于成功营造大众乐享的文化氛围,令体验者感觉既自在又自洽,使大众不仅可以成为这些文化精粹的欣赏者,更能成为参与者、创造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寻常生活。教育和普及唯有选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统文化宣教才能“入耳、入脑、入心”。文化类电视节目接连出现并且“叫好又叫座”,就给予镇江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一定启发。这包含着多方面的创意与创新经验,回应观众需求,带动文化潮流。优秀传统文化走出书斋、走进生活,以创新赓续传统,用文化引领风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将硕果累累。
四是健全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镇江市图书馆创建于1933 年,现有馆藏普通文献202 万册、古籍约18 万册。借阅室、古籍珍品展示区、少年儿童图书馆等,要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提供更多精细化、高品质服务,创新讲好古籍文献背后蕴含的历史故事,让市民从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养分。文化自信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转化与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源泉。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被逐渐打通。镇江可借助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智慧图书馆、“云端博物馆”等各类数字化服务,让城乡群众能同步分享公共数字文化产品。未来,还需统筹利用文化领域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解决好资源孤岛、数据孤岛等问题;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数字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在优化新增和改造存量两端同时发力,不断拓展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应用,数字化将使对镇江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与发展更加精准、更加精彩。
五是推动镇江文化走出去。为了推动镇江文化走出去,我们应当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制定并实施对外文化交流计划,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打造具有三国特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推广“镇江——一座美得让你吃醋的城市”等城市品牌。通过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如文化艺术展览、演出、论坛等,吸引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爱好者和艺术家来镇江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让镇江的传统文化更广泛地为世界所了解和认可。其次,我们可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机构和团体的合作,开展文化项目的联合创作与合作演出。通过共同参与文化活动,可以加深相互了解,促进文化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同时提升镇江在国际文化舞台上的影响力。此外,我们还可以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将镇江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到全球范围。通过开设官方文化推广网站、制作多语种文化宣传片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镇江独特的文化魅力。
六是储备传统文化“两创”发展的人才队伍。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储备,开启人才资本价值新时代。加快引培包括文化旅游规划应用型、综合知识复合跨界型、高阶新能力创意型、“文化+”新兴领域运营管理型等一批多级别、高素质、实战型的文化英才、文化优青与标志性文化人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并非这一时代的仅有课题。时代在进步,文化在发展,不变的是我们世代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变的是传承和发展的方式。正如非遗工作中常用的一句话,我们做的工作是左手牵着历史,右手牵着未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希望通过我们做的工作,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经验,予以参考、借鉴和学习。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创新,服务于当代,着眼于未来,这一永恒的时代课题将会在中国发展的各个时期融会贯通,相得益彰,绽放中华文化魅力!唯有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中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才能让每一个个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做到事上见、心中有,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形塑文化主体性。
(作者为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