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会
图文推荐
铁瓮城文化共同体探析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5 阅读数:
铁瓮城文化共同体探析
刘建国
1991年,考古发现了铁瓮城遗址,又经过多年的勘探、发掘,一座依山而筑、略近椭圆、周长约1000余米的孙吴古城被基本探明,并与志载“吴大帝孙权所筑,周廻六百三十步,开南、西二门,内外皆固以砖壁”若合符节。2013年,遗址又被国务院颁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是,笔者经过深入地探考和研究后发现:该遗址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北固山中、后峰以及西门、南门古道遗址有着共生、互补的密切关系,笔者将它们称之为“铁瓮城文化共同体”。那么,铁瓮城文化共同体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今后又应如何予以保护和利用?本文试作粗浅探析。
一、文化内涵
近些年来,随着关于文化遗产理念的普及及保护的实践,人们对于地上与地下文化遗产的认识有了新的拓展,并对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和整合性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这表现在各级文保单位中出现有相当数量的组合式项目,其中多是缘于相互间有着共存、互补或是因果、递进等密切的文化联系,而它们之间的有机组合应可称之为“文化共同体”,这对于更加科学、完整地去发现、研究、保护和利用相关文化遗产,有着现实与学术的双重意义。
而铁瓮城文化共同体中除了铁瓮城遗址之外,还有北固山中、后峰及西门、南门古道,它们与铁瓮城的关系则可以用“山、城一体,路、门共生”八个字予以概况。下面则分别略加考述:
(一)山、城一体 前朝后寝
古来北固山位于长江南岸,呈西北、东南走向,前后由三座峰连接而成。《北固山志》云:“一峰入城一里弱,两峰出城一里强。……北凭大江,高十四丈五尺,周约六里。”入城之峰为前峰,亦称南峰;出城之峰为中、后峰,后峰亦称北峰。甘露寺即耸立于后峰之巅,而铁瓮城(府治)则雄踞前峰之上。这清楚地表明,北固山的前、中、后三峰原是一个天然的整体。
可是,既然古代北固山是一个整体,那末孙权为何只在前(南)峰筑城呢?这是由于六朝时期地理环境使然:南朝《南徐州记》云,“城西北有岭,陡入江,三面临水,号云‘北固’。”《京口记》云,“回岭入江,悬水峻壁。”文中所谓“城”当指铁瓮城,“岭”即是北固山中、后峰。它们三面临水,悬崖峭壁,兀立江中,这与现今皆为陆地已是天壤之别。2005年的考古勘探资料亦证实,即现今中、后峰两侧的地面之下,最早的文化地层系唐代开始填淤成陆,故唐以前仍是属于江水之中。
近代实测,北固山中、后峰,海拔50~60米高,除了顶面覆盖有土层外,余皆石头山体。至于,南侧前峰则纯属土山,顶部呈缓坡状,北高南低,顶高海拔25~35米。了解到六朝时北固山的地理特征,就不能不钦佩当年孙权高明的建城规划:孙权于建安十三年(208),“自吴徙治丹徒,号曰京城。”他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前峰为土山,他便将之加筑、改造为“铁瓮”般的城堡;而对于兀立江中的中、后峰,因其四周悬崖峭壁,无需人工加固,本身就是天铸的“石头城”。两者结合起来即形成一座周长逾3000米的城址,它应该即是完整意义上的京城格局。
2000年,在北固山后峰进行考古勘探,曾出有三国、六朝的砖、瓦等建筑遗物,这表明此处与铁瓮城同是六朝人文活动频仍的区域。并且,在史料中亦见有相关记载,《舆地志》云:“北固山有亭屋五间,蔡谟以置军实。刘牢之败,为其子敬宣所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北固山中、后峰与铁瓮城同属京城且功能互补的历史事实。
孙权所营造的京城,其性质略与帝王的“宫城”相近。依照古代宫城的礼制规范,朝政区与寝苑区是分开的,即所谓“前朝后寝”。审视铁瓮城,它位于京城南半部,自南向北逐渐升起,考古勘探显示其地下为历代大型建筑群遗迹,此处当是朝政处所;而北固山中、后峰位居北部,当是后宫苑区以及武库、粮仓所在。
■
六朝时期北固山形势示意图
(二)路、门共生 城市主轴
孙权于建安十三年(208)开始都于京城,其行政管辖范围扩至7个郡(吴、丹阳、会稽、豫章、新都、庐陵、鄱阳)及所辖100余县。究其实际统辖面积,包括现今苏南、皖东、上海、浙江、福建、江西的总和,可谓基本上涵盖中国的东南地区。
此时治于京城的孙吴政权,为了便于政令传达、舆情上报、部队调配、官员来往、物资输送等,就必须有水陆交通提供保证,其中当以从东、西两门出入的驿道尤为重要,而对于这两条道路穿越镇江古代城市的部分,可称之为“西门古道”及“南门古道”。
1. 西门古道
六朝时期,铁瓮城西门外横有秦凿运河,过河须穿越桥梁,此桥名“千秋桥”。志载,“晋王恭作万岁楼于城上,其下有桥,故以千秋名。”千秋桥是西门古道东段的重要节点。
而西门古道向西的节点则是蒜山(今云台山)之下,此处为长江古渡口和驿道集结地:
古渡口 宋代《嘉定镇江志》载有“需亭”,即孙吴时刘备诣京登岸处。宋人考之,“需亭,在府治西九里江津之上。汉末刘备自诣京口,……以溯江发棹处考之,正当此地。”宋时镇江府治(即铁瓮城旧址)西九里外的江津,正是位于蒜山之下。
蒜山驿道 又,山下亦是西行驿道的集结地。史载,南朝宋文帝及始兴王等先后曾从建康出发,前往京城,顺路登蒜山观景、游玩,并有随行的多位诗人应诏咏唱。其中,颜延之于元嘉二十六年(449)的应诏之作《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诗》的诗题点明“车驾”二字,道出了帝王、臣公系乘车沿着驿道来到蒜山,观赏京城门户的壮美景观。
可知,孙吴时期京城西门古道的具体路线是:从京城西门出发,向南西折越过千秋桥,然后经现今千秋桥街、大西路,再折向西南伯先路及京几岭下,全长约9华里。
及至唐代,西门古道的路线有所增补,即在其东、西两段分别向北增设岔道:东段北线,即出西门循运河北岸西夹城南垣西行,再折向南穿过崇化门及渌水桥与原有的南线会合;西段北线,新设的原因是中唐时渡口从蒜山西南移至山之西北,故沿着蒜山北侧另辟一条通向新渡口的道路。
唐代所增补的西门古道路线,在之后的千余年间一直保持不变,成为古代镇江城区东西向的主要干道。
2. 南门古道 既然,京城对外的主要方向是东与西,人们不禁要问:那铁瓮城为何不开东门而设南门呢?这主要是因为城之东侧岗丘连绵,难以通路;而设置南门,只需翻越一道数米高的土岗(乌风岭),便能沿着运河南岸一直向东通达吴郡、会稽郡。
唐时,润州修筑了夹城和罗城,它们在穿过南门古道时分别设置有朱方门和通吴门。事实上,整个南门古道就是三座城门的连接线:铁瓮城南门——朱方门——通吴门,前段之长近一里,后段长约“六百五十丈(合四里余)”,全长约五里。
而明初建镇江府城时,曾将南水关横置在南门古道之上,此处路线便稍有转折。直至民国初年,城墙被拆除,此段古道又得以恢复。
纵观现今南门古道一线,其具体路名分别为:青云门——东门坡——梦溪园巷——酒海街——运河边。
二、保护与利用
铁瓮城文化共同体的组成有三个部分,即铁瓮城、中后峰及两门古道,它们之间存在连体、共生的密切相关。下面仅就三者的保护和利用,略加阐述:
(一)铁瓮城遗址保护
1. 划定保护及建控区
铁瓮城遗址保护区范围,除了城垣之内的部分,还应该包括城外的壕沟、道路以及其他重要设施。如,北侧应至东吴路北沿,这是六朝时期北垣与江水的分界线;西垣外侧,考古发现孙吴时期
壕沟、道路及大型木构遗迹等,保护线当以所发现的遗迹西侧划界:而南垣、东垣外侧的壕沟、道路等遗迹有待考古探明,保护线须要视考古的结果;至于,城垣西南角外月华山上是六朝万岁楼遗址,同时亦是三座城址(铁瓮城、唐代西夹城及东夹城)的交集点,故理应属于保护区内。
建设控制区,应以保护铁瓮城西、南、东外侧历代官署群体及其他城垣、城门、名宅、古刹等遗址为主,其范围应是:北至东吴路,西至解放路,南至中山东路,东至梦溪路。
2. 建保护性仿古城门、城垣
在铁瓮城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建设中,有几个重点项目需要精心实施,它们即是南门与西门保护性仿古城门、周围保护性仿古城垣,并且要突出体现考古、保护、展示三结合的新特点:
南门、西门 首先,要对两座门址进行深入、全面的考古勘探,然后在确定城门遗迹范围的基础上,建仿六朝城楼式的保护性建筑:楼下为逐步展示的门址考古遗迹,楼上陈列发掘出的实物及辅助性展品,楼上楼下,珠联璧合。
保护性仿古城垣 在铁瓮城四周城垣外侧建仿古保护墙,即依照考古发现的六朝城垣包砖墙予以原状复制,高达3米;同时,又将仿古砖墙里侧地势低于3米处加筑夯土,使之顶面保持3米宽度,可以让游人步行绕城一周。
3. 建立铁瓮城博物馆
筹建博物馆,是保护铁瓮城文化共同体的一项必要举措,可以将考古、研究、保护、展示、管理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落到实处,确保铁瓮城遗址保护规划逐步、有效地得以实施。
(二)中、后峰文保举要
在史载及考古中,北固山中、后峰都显露出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遗存。主要见有:
1. 周代及六朝时期人文遗存
2000年北固山后峰腰台考古,在唐代殿址地基夯土中出有周代春秋时期陶鬲标本及各式印文陶片,表明此处山上自周代以降一直有人文频仍活动。
此次考古中,还出有六朝早期的绳纹砖及绳纹、叶脉纹、填线纹等瓦片,以及青瓷壶、罐、碗等残件。这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北固山上关于三国刘备诣京及东晋蔡谟修建北固楼等史迹的真实存在。
2. 唐代甘露寺与州宅遗址
2000年,后峰考古发现唐代甘露寺大殿及回廊遗迹。并且,通过山上、山下的考古勘探,探查出多处有唐代建筑的地层。志载,甘露寺“唐宝历中,李德裕建”,考古印证了历史的记载。
此外,2005年中峰考古,又在探方内发现唐代大型建筑砖面遗迹。这与《北固山志》所载李德裕官宅位置,“在南峰后,即今城外中峰”相合。
3. 海岳庵与南宋罗城遗址
海岳庵 此处是北宋著名画家、书法家米芾的居址所在。志载,米芾以一方名砚换得北固山下苏氏宅园,并自号“海岳庵”。考之海岳庵遗址,在历史上传承有序,大致方位志书中亦见有图示。
2005年,在北固山龙埂中段以西地域的洛阳铲探中探出有大面积宋代建筑夯土遗迹;此外,在试掘中还发现晚唐砖井及砖、石地面遗迹。
南宋罗城 南宋镇江太守史弥坚修筑罗城,基本上因循唐罗城旧址,只是北垣向北有所拓展,
其东北角从子城(铁瓮城)北垣沿着龙埂北上,并经过后峰从西侧下山,并在前峰与中峰之间龙埂上设置跨鳌门。2003年,配合东吴路扩建工程,于北侧北固山龙埂南端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南宋罗城夯土及砖窖遗迹;另外,还清理出太平天国新城及中埂门遗迹。北固山三峰是一个整体,如何恢复前峰(铁瓮城)与中峰的连接,笔者认为应在东吴路上复建南宋跨鳌门。
(三)古道与现代化结合
古道在城市建设中,如何才能保持并突出自身的特点,而不是被改造得高楼林立、面目全非?当前,国家正在提倡城市现代化新的理念,即注重城市文化、强调以人为主、推行慢行交通建设。循此,两门古道在与城市现代化的结合中,可以彰显其文化遗产、观光旅游、市民健身三大特色:
1. 文化遗产保护带
关于两门古道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它们是镇江古代城市中有史可鉴的最早道路,即早在三国孙吴时期就与铁瓮城共生相连;并且,以此作为东西、南北的两条主轴,进而奠定了这座城市千余年间的空间格局。因此,古道遗址在镇江城市历史中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其二,在长达1800余年的岁月中,古道一线累积、沉淀了难以计数的文化遗产,集中体现镇江名城的历史内涵及文化特色。如:六朝时期,有千秋桥、万岁楼、蒜山古渡、小市、孙楚别墅、刘裕故居、慈和寺以及大围桥、小围桥、洗马桥三桥之前身等;唐代以降,城门有10座,渡口1处,桥梁有7座,官署有通判西厅、通判南厅及20余处诸曹官厅,学校有州学(府学)、县学,名宅有沈括、米芾等宅园,寺庙有佛寺、神庙、十字寺(基督教)等10余所名刹。
北固山铁瓮城及两门古道示意图 陈云 马勤绘制
上述文化遗产,其中一部分已被考古发现,而大部分仍只是记载于志书之中。而无数镇江城市考古的事实已经证明:凡是志书所记载的古代建筑、设施,其遗迹基本上都被保存下来,只是被层层叠压在地下,需要通过科学考古方能现出“庐山真面目”。因此,规划安排对西、南古道沿线的文化遗产进行考古与保护,应是镇江文保工作中一项重要且迫切的任务。
2. 观光旅游珍珠链
古道上有着无比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有待逐步地开发建设。先说西门古道,除了西段近代历史文化的展示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外,可以先期选择几处重要的文化遗产节点,如云台山下西津渡、山巷广场朝京门、千秋桥街千秋桥、铁瓮城南门和西门等;再有南门古道,除了正在考古、复建的梦溪园之外,亦可选择如老北门口定波门、东门坡上朱方门以及宝塔山西通吴门等。如果对上述项目能在5 -10年内完成考古、保护及展示利用,这将增添有近10处各具特色的重量级文化景点,使得镇江旅游除了“北江金、焦、北固,南山竹林、招隐”之外,又新辟“城中铁瓮、古道”一线,更加展现了名城历史文化的旅游特色。
3. 健身体验步行道
当今,全国各城市都在提倡“绿色出行,低碳生活”,而慢行交通系统便是践行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其中设置步行道更是直接、有效的举措。放眼现实中的镇江城内,道路上几乎都是在行驶着汽车,唯独缺少专设的步行道。如果,在保护两门古道遗址的同时,又开发为东西、南北连贯10余里的步行道,则将使古道具备文保、旅游和健身的综合功能,可谓一举三得。
概而言之,保护与利用好铁瓮城文化共同体,需要落实两大事项:
第一,鉴于铁瓮城文化共同体的三个组成部分有着共生、互补的连体关系,并同为孙吴时期文化遗存;加之,后来又沉淀、累积有数以百计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包括六朝以降历代城门、桥梁、官署、学校、名宅、寺观等)。特建议国家文物局将北固山中、后峰及西门、南门古道共同纳入国保单位铁瓮城遗址名下的保护内容,并以增扩的内涵及范围重新修订铁瓮城遗址保护规划。
第二,开创在现代城市中对文化遗产综合性保护与利用的新模式。其中,除了建设铁瓮城遗址公园、连接北固山中、前峰以及唐代甘露寺、宋代罗城、海岳庵等考古、展示以外,还应着重实现两门古道的“凤凰涅槃”,即包括文保、旅游和健身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而在镇江城区之中,保护和利用好北固山铁瓮城及两门古道遗址,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关键是需要镇江人(尤其是为政者)下定决心、科学规划、付诸实施。可以想见,当此项系统工程实现之日,将是镇江在全国千城之中引领风骚、开创先河之时。
(作者为镇江博物馆研究员)
刘建国
1991年,考古发现了铁瓮城遗址,又经过多年的勘探、发掘,一座依山而筑、略近椭圆、周长约1000余米的孙吴古城被基本探明,并与志载“吴大帝孙权所筑,周廻六百三十步,开南、西二门,内外皆固以砖壁”若合符节。2013年,遗址又被国务院颁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是,笔者经过深入地探考和研究后发现:该遗址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北固山中、后峰以及西门、南门古道遗址有着共生、互补的密切关系,笔者将它们称之为“铁瓮城文化共同体”。那么,铁瓮城文化共同体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今后又应如何予以保护和利用?本文试作粗浅探析。
一、文化内涵
近些年来,随着关于文化遗产理念的普及及保护的实践,人们对于地上与地下文化遗产的认识有了新的拓展,并对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和整合性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这表现在各级文保单位中出现有相当数量的组合式项目,其中多是缘于相互间有着共存、互补或是因果、递进等密切的文化联系,而它们之间的有机组合应可称之为“文化共同体”,这对于更加科学、完整地去发现、研究、保护和利用相关文化遗产,有着现实与学术的双重意义。
而铁瓮城文化共同体中除了铁瓮城遗址之外,还有北固山中、后峰及西门、南门古道,它们与铁瓮城的关系则可以用“山、城一体,路、门共生”八个字予以概况。下面则分别略加考述:
(一)山、城一体 前朝后寝
古来北固山位于长江南岸,呈西北、东南走向,前后由三座峰连接而成。《北固山志》云:“一峰入城一里弱,两峰出城一里强。……北凭大江,高十四丈五尺,周约六里。”入城之峰为前峰,亦称南峰;出城之峰为中、后峰,后峰亦称北峰。甘露寺即耸立于后峰之巅,而铁瓮城(府治)则雄踞前峰之上。这清楚地表明,北固山的前、中、后三峰原是一个天然的整体。
可是,既然古代北固山是一个整体,那末孙权为何只在前(南)峰筑城呢?这是由于六朝时期地理环境使然:南朝《南徐州记》云,“城西北有岭,陡入江,三面临水,号云‘北固’。”《京口记》云,“回岭入江,悬水峻壁。”文中所谓“城”当指铁瓮城,“岭”即是北固山中、后峰。它们三面临水,悬崖峭壁,兀立江中,这与现今皆为陆地已是天壤之别。2005年的考古勘探资料亦证实,即现今中、后峰两侧的地面之下,最早的文化地层系唐代开始填淤成陆,故唐以前仍是属于江水之中。
近代实测,北固山中、后峰,海拔50~60米高,除了顶面覆盖有土层外,余皆石头山体。至于,南侧前峰则纯属土山,顶部呈缓坡状,北高南低,顶高海拔25~35米。了解到六朝时北固山的地理特征,就不能不钦佩当年孙权高明的建城规划:孙权于建安十三年(208),“自吴徙治丹徒,号曰京城。”他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前峰为土山,他便将之加筑、改造为“铁瓮”般的城堡;而对于兀立江中的中、后峰,因其四周悬崖峭壁,无需人工加固,本身就是天铸的“石头城”。两者结合起来即形成一座周长逾3000米的城址,它应该即是完整意义上的京城格局。
2000年,在北固山后峰进行考古勘探,曾出有三国、六朝的砖、瓦等建筑遗物,这表明此处与铁瓮城同是六朝人文活动频仍的区域。并且,在史料中亦见有相关记载,《舆地志》云:“北固山有亭屋五间,蔡谟以置军实。刘牢之败,为其子敬宣所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北固山中、后峰与铁瓮城同属京城且功能互补的历史事实。
孙权所营造的京城,其性质略与帝王的“宫城”相近。依照古代宫城的礼制规范,朝政区与寝苑区是分开的,即所谓“前朝后寝”。审视铁瓮城,它位于京城南半部,自南向北逐渐升起,考古勘探显示其地下为历代大型建筑群遗迹,此处当是朝政处所;而北固山中、后峰位居北部,当是后宫苑区以及武库、粮仓所在。
■
六朝时期北固山形势示意图
(二)路、门共生 城市主轴
孙权于建安十三年(208)开始都于京城,其行政管辖范围扩至7个郡(吴、丹阳、会稽、豫章、新都、庐陵、鄱阳)及所辖100余县。究其实际统辖面积,包括现今苏南、皖东、上海、浙江、福建、江西的总和,可谓基本上涵盖中国的东南地区。
此时治于京城的孙吴政权,为了便于政令传达、舆情上报、部队调配、官员来往、物资输送等,就必须有水陆交通提供保证,其中当以从东、西两门出入的驿道尤为重要,而对于这两条道路穿越镇江古代城市的部分,可称之为“西门古道”及“南门古道”。
1. 西门古道
六朝时期,铁瓮城西门外横有秦凿运河,过河须穿越桥梁,此桥名“千秋桥”。志载,“晋王恭作万岁楼于城上,其下有桥,故以千秋名。”千秋桥是西门古道东段的重要节点。
而西门古道向西的节点则是蒜山(今云台山)之下,此处为长江古渡口和驿道集结地:
古渡口 宋代《嘉定镇江志》载有“需亭”,即孙吴时刘备诣京登岸处。宋人考之,“需亭,在府治西九里江津之上。汉末刘备自诣京口,……以溯江发棹处考之,正当此地。”宋时镇江府治(即铁瓮城旧址)西九里外的江津,正是位于蒜山之下。
蒜山驿道 又,山下亦是西行驿道的集结地。史载,南朝宋文帝及始兴王等先后曾从建康出发,前往京城,顺路登蒜山观景、游玩,并有随行的多位诗人应诏咏唱。其中,颜延之于元嘉二十六年(449)的应诏之作《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诗》的诗题点明“车驾”二字,道出了帝王、臣公系乘车沿着驿道来到蒜山,观赏京城门户的壮美景观。
可知,孙吴时期京城西门古道的具体路线是:从京城西门出发,向南西折越过千秋桥,然后经现今千秋桥街、大西路,再折向西南伯先路及京几岭下,全长约9华里。
及至唐代,西门古道的路线有所增补,即在其东、西两段分别向北增设岔道:东段北线,即出西门循运河北岸西夹城南垣西行,再折向南穿过崇化门及渌水桥与原有的南线会合;西段北线,新设的原因是中唐时渡口从蒜山西南移至山之西北,故沿着蒜山北侧另辟一条通向新渡口的道路。
唐代所增补的西门古道路线,在之后的千余年间一直保持不变,成为古代镇江城区东西向的主要干道。
2. 南门古道 既然,京城对外的主要方向是东与西,人们不禁要问:那铁瓮城为何不开东门而设南门呢?这主要是因为城之东侧岗丘连绵,难以通路;而设置南门,只需翻越一道数米高的土岗(乌风岭),便能沿着运河南岸一直向东通达吴郡、会稽郡。
唐时,润州修筑了夹城和罗城,它们在穿过南门古道时分别设置有朱方门和通吴门。事实上,整个南门古道就是三座城门的连接线:铁瓮城南门——朱方门——通吴门,前段之长近一里,后段长约“六百五十丈(合四里余)”,全长约五里。
而明初建镇江府城时,曾将南水关横置在南门古道之上,此处路线便稍有转折。直至民国初年,城墙被拆除,此段古道又得以恢复。
纵观现今南门古道一线,其具体路名分别为:青云门——东门坡——梦溪园巷——酒海街——运河边。
二、保护与利用
铁瓮城文化共同体的组成有三个部分,即铁瓮城、中后峰及两门古道,它们之间存在连体、共生的密切相关。下面仅就三者的保护和利用,略加阐述:
(一)铁瓮城遗址保护
1. 划定保护及建控区
铁瓮城遗址保护区范围,除了城垣之内的部分,还应该包括城外的壕沟、道路以及其他重要设施。如,北侧应至东吴路北沿,这是六朝时期北垣与江水的分界线;西垣外侧,考古发现孙吴时期
壕沟、道路及大型木构遗迹等,保护线当以所发现的遗迹西侧划界:而南垣、东垣外侧的壕沟、道路等遗迹有待考古探明,保护线须要视考古的结果;至于,城垣西南角外月华山上是六朝万岁楼遗址,同时亦是三座城址(铁瓮城、唐代西夹城及东夹城)的交集点,故理应属于保护区内。
建设控制区,应以保护铁瓮城西、南、东外侧历代官署群体及其他城垣、城门、名宅、古刹等遗址为主,其范围应是:北至东吴路,西至解放路,南至中山东路,东至梦溪路。
2. 建保护性仿古城门、城垣
在铁瓮城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建设中,有几个重点项目需要精心实施,它们即是南门与西门保护性仿古城门、周围保护性仿古城垣,并且要突出体现考古、保护、展示三结合的新特点:
南门、西门 首先,要对两座门址进行深入、全面的考古勘探,然后在确定城门遗迹范围的基础上,建仿六朝城楼式的保护性建筑:楼下为逐步展示的门址考古遗迹,楼上陈列发掘出的实物及辅助性展品,楼上楼下,珠联璧合。
保护性仿古城垣 在铁瓮城四周城垣外侧建仿古保护墙,即依照考古发现的六朝城垣包砖墙予以原状复制,高达3米;同时,又将仿古砖墙里侧地势低于3米处加筑夯土,使之顶面保持3米宽度,可以让游人步行绕城一周。
3. 建立铁瓮城博物馆
筹建博物馆,是保护铁瓮城文化共同体的一项必要举措,可以将考古、研究、保护、展示、管理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落到实处,确保铁瓮城遗址保护规划逐步、有效地得以实施。
(二)中、后峰文保举要
在史载及考古中,北固山中、后峰都显露出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遗存。主要见有:
1. 周代及六朝时期人文遗存
2000年北固山后峰腰台考古,在唐代殿址地基夯土中出有周代春秋时期陶鬲标本及各式印文陶片,表明此处山上自周代以降一直有人文频仍活动。
此次考古中,还出有六朝早期的绳纹砖及绳纹、叶脉纹、填线纹等瓦片,以及青瓷壶、罐、碗等残件。这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北固山上关于三国刘备诣京及东晋蔡谟修建北固楼等史迹的真实存在。
2. 唐代甘露寺与州宅遗址
2000年,后峰考古发现唐代甘露寺大殿及回廊遗迹。并且,通过山上、山下的考古勘探,探查出多处有唐代建筑的地层。志载,甘露寺“唐宝历中,李德裕建”,考古印证了历史的记载。
此外,2005年中峰考古,又在探方内发现唐代大型建筑砖面遗迹。这与《北固山志》所载李德裕官宅位置,“在南峰后,即今城外中峰”相合。
3. 海岳庵与南宋罗城遗址
海岳庵 此处是北宋著名画家、书法家米芾的居址所在。志载,米芾以一方名砚换得北固山下苏氏宅园,并自号“海岳庵”。考之海岳庵遗址,在历史上传承有序,大致方位志书中亦见有图示。
2005年,在北固山龙埂中段以西地域的洛阳铲探中探出有大面积宋代建筑夯土遗迹;此外,在试掘中还发现晚唐砖井及砖、石地面遗迹。
南宋罗城 南宋镇江太守史弥坚修筑罗城,基本上因循唐罗城旧址,只是北垣向北有所拓展,
其东北角从子城(铁瓮城)北垣沿着龙埂北上,并经过后峰从西侧下山,并在前峰与中峰之间龙埂上设置跨鳌门。2003年,配合东吴路扩建工程,于北侧北固山龙埂南端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南宋罗城夯土及砖窖遗迹;另外,还清理出太平天国新城及中埂门遗迹。北固山三峰是一个整体,如何恢复前峰(铁瓮城)与中峰的连接,笔者认为应在东吴路上复建南宋跨鳌门。
(三)古道与现代化结合
古道在城市建设中,如何才能保持并突出自身的特点,而不是被改造得高楼林立、面目全非?当前,国家正在提倡城市现代化新的理念,即注重城市文化、强调以人为主、推行慢行交通建设。循此,两门古道在与城市现代化的结合中,可以彰显其文化遗产、观光旅游、市民健身三大特色:
1. 文化遗产保护带
关于两门古道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它们是镇江古代城市中有史可鉴的最早道路,即早在三国孙吴时期就与铁瓮城共生相连;并且,以此作为东西、南北的两条主轴,进而奠定了这座城市千余年间的空间格局。因此,古道遗址在镇江城市历史中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其二,在长达1800余年的岁月中,古道一线累积、沉淀了难以计数的文化遗产,集中体现镇江名城的历史内涵及文化特色。如:六朝时期,有千秋桥、万岁楼、蒜山古渡、小市、孙楚别墅、刘裕故居、慈和寺以及大围桥、小围桥、洗马桥三桥之前身等;唐代以降,城门有10座,渡口1处,桥梁有7座,官署有通判西厅、通判南厅及20余处诸曹官厅,学校有州学(府学)、县学,名宅有沈括、米芾等宅园,寺庙有佛寺、神庙、十字寺(基督教)等10余所名刹。
北固山铁瓮城及两门古道示意图 陈云 马勤绘制
上述文化遗产,其中一部分已被考古发现,而大部分仍只是记载于志书之中。而无数镇江城市考古的事实已经证明:凡是志书所记载的古代建筑、设施,其遗迹基本上都被保存下来,只是被层层叠压在地下,需要通过科学考古方能现出“庐山真面目”。因此,规划安排对西、南古道沿线的文化遗产进行考古与保护,应是镇江文保工作中一项重要且迫切的任务。
2. 观光旅游珍珠链
古道上有着无比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有待逐步地开发建设。先说西门古道,除了西段近代历史文化的展示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外,可以先期选择几处重要的文化遗产节点,如云台山下西津渡、山巷广场朝京门、千秋桥街千秋桥、铁瓮城南门和西门等;再有南门古道,除了正在考古、复建的梦溪园之外,亦可选择如老北门口定波门、东门坡上朱方门以及宝塔山西通吴门等。如果对上述项目能在5 -10年内完成考古、保护及展示利用,这将增添有近10处各具特色的重量级文化景点,使得镇江旅游除了“北江金、焦、北固,南山竹林、招隐”之外,又新辟“城中铁瓮、古道”一线,更加展现了名城历史文化的旅游特色。
3. 健身体验步行道
当今,全国各城市都在提倡“绿色出行,低碳生活”,而慢行交通系统便是践行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其中设置步行道更是直接、有效的举措。放眼现实中的镇江城内,道路上几乎都是在行驶着汽车,唯独缺少专设的步行道。如果,在保护两门古道遗址的同时,又开发为东西、南北连贯10余里的步行道,则将使古道具备文保、旅游和健身的综合功能,可谓一举三得。
概而言之,保护与利用好铁瓮城文化共同体,需要落实两大事项:
第一,鉴于铁瓮城文化共同体的三个组成部分有着共生、互补的连体关系,并同为孙吴时期文化遗存;加之,后来又沉淀、累积有数以百计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包括六朝以降历代城门、桥梁、官署、学校、名宅、寺观等)。特建议国家文物局将北固山中、后峰及西门、南门古道共同纳入国保单位铁瓮城遗址名下的保护内容,并以增扩的内涵及范围重新修订铁瓮城遗址保护规划。
第二,开创在现代城市中对文化遗产综合性保护与利用的新模式。其中,除了建设铁瓮城遗址公园、连接北固山中、前峰以及唐代甘露寺、宋代罗城、海岳庵等考古、展示以外,还应着重实现两门古道的“凤凰涅槃”,即包括文保、旅游和健身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而在镇江城区之中,保护和利用好北固山铁瓮城及两门古道遗址,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关键是需要镇江人(尤其是为政者)下定决心、科学规划、付诸实施。可以想见,当此项系统工程实现之日,将是镇江在全国千城之中引领风骚、开创先河之时。
(作者为镇江博物馆研究员)
- 上一篇:孙坚墓在丹阳高陵,不容置疑
- 下一篇:论镇江吴文化的内涵和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