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会
图文推荐
孙坚墓在丹阳高陵,不容置疑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5 阅读数:
孙坚墓在丹阳高陵,不容置疑
邵国平 王礼刚 李德柱
【摘 要】 本文以详实的历史史料论证孙坚的高陵墓在镇江丹阳司徒镇吴陵港大坟村确凿无疑,否定南京大学客座研究员王宁帮先生2016年10月9日在《扬子晚报》焦点新闻栏所说的“南京江宁出土的东吴大墓墓主是孙权之父孙坚”的考证结论。
【关键词】 孙坚 高陵 墓葬 丹阳
2016年10月9日,扬子晚报焦点新闻说:“南京江宁东吴大墓墓主是谁—— 南大博士后考证:孙权之父孙坚。”新闻所称的南大博士后指的是南大客座研究员王宁邦先生,王宁邦先生在文中说:“文献记载,孙坚陵墓称‘高陵’。在历史上,孙坚死后葬于何处,长期是一个谜团。”事实并非如此。
孙坚(155-191)墓在何处,西晋史学家陈寿(233-297)在《三国志吴书一》就说得很清楚:“初平三年(见附件说明)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 “坚薨,还葬曲阿。” 汉末曲阿,即今丹阳市也。
陈寿的《三国志》语言精炼,南朝宋文帝(423-453在位)认为《三国志》过于简单,让史学家裴松之为之作注。裴松之《三国志注》内容是《三国志》三倍。《三国志注》引吴录曰:“尊坚庙曰始祖,墓曰高陵。”
一、孙坚墓为何葬在曲阿,而不是其他地方,有充足的理由和事实。
1. 朱方、云阳是风水宝地。司马迁在《史记汉高祖本纪》中说:“秦始皇常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古镇江在秦的首都咸阳东南方,秦始皇第五次巡视(前210年)时,又亲自到过古镇江的江乘、徒儿浦。对方士提供的“京岘山”“蜀岗”有王气 “厌之”的方法有二,一是派人凿断“京岘山”“蜀岗”的龙脉,使之京岘山龙目湖之水北上,让蜀岗徒阳运河南段之水由直变曲。二是将龙脉、有天子气的县名更名。云阳县(今丹阳)因将“蜀岗”之水道由曲变弯,逐改为曲阿县。谷阳县(原为朱方,今镇江)改为丹徒县。考古、史实和文物证明:今镇江不但出了南朝宋、齐、梁三朝皇帝,而且葬了好多帝王和他们的先祖,3000多年前周康王分封的宜侯葬在丹徒大港(1954年考古发现),12位齐梁帝王墓石刻(被列为全国文保)均在今丹阳(11处)、句容(1处)。句容朱家巷有明太祖朱元璋高祖以前的祖坟。孙氏家族崇信风水,孙权祖父孙钟曾遇三仙鹤化成少年指点:将亲人葬在风水宝地,后代会出天子。元《至顺镇江志》载:丹阳县“白鹤三仙庙,在县西十里钟离村。土人相传,孙钟设瓜之地,此庙最古。”《三国志注》引《江表传》记载,孙权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颐大口。骨骼非常,形貌奇伟异于常人。孙权出生时,孙坚见他的容貌非常高兴,认为此子将来必有富贵前程。东晋干宝《搜神记》载:吴夫人怀孙策时,梦见月亮飞入怀中,怀孙权时又梦见太阳入怀。孙坚听过夫人的说法后,喜不自胜的断言“日月乃阴阳的精华,是极为富贵的象征”。
古谚曰“生居洛阳,死葬朱方”, 葬朱方对后代大吉大利。故孙坚遗孀吴夫人率子女将孙坚葬朱方(秦始皇一统天下前,今镇江、丹阳均称朱方)。
2. 有至亲保护。史志载:孙坚的妻弟吴景、侄孙贲在扬州所属丹阳(亦称丹杨)郡(首府在江苏、安徽交界的小丹阳镇)分别担任丹阳太守及都尉,其管辖影响范围达丹徒、曲阿。其时天下大乱,将亲人的墓葬在自己可以控制、保护的范围,最为理想。
3. 孙坚死后,正史载葬在曲阿。《三国志吴书一》就说得很清楚: “坚薨,还葬曲阿。”唐朝许嵩(756-779)《建康实录》说:孙坚死后,“兄子贲于坚丧还葬曲阿”;《三国志孙策传》:“策舅吴景,时为丹杨太守,策乃载母徙曲阿,与吕范、孙河俱就景,因缘召募得数百人。”吴夫人及其子在曲阿为其守孝,符合古镇江风俗。
4. 吴景、孙贲迎刘繇到曲阿,是为了避免孙坚墓被战争破坏。孙坚死后,长子孙策传承,守孝结束到了江都,仍与袁术联盟,其部属也是。《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二》:孙坚死后,“坚兄子贲率其士众就袁术,袁术表贲为豫州剌史。”刘繇是朝廷(董卓集团)委派的,与袁术是敌人,但史实是《刘繇传》:“诏书以为扬州剌史。时袁术在淮南,繇畏惮,不敢之州。欲南渡江,吴景、孙贲迎置曲阿。”
《孙策传》:“先是,刘繇为扬州刺史,州旧治寿春。繇欲南渡江,吴景、孙贲迎置曲阿。”
吴景、孙贲对敌对势力刘繇如此举措,原因之一,让刘繇保护曲阿孙坚墓。刘繇占了曲阿,在曲阿建造了“刘繇城”,将他作为扬州首府,用以对抗袁术集团。
5. 孙策为袁术效力,怕与刘繇正面冲突,也为的是孙坚墓。
《朱治传》:“是时吴景已在丹杨,而策为术攻庐江,于是刘繇恐为袁、孙所并,遂构嫌隙。而策家门尽在州下,治乃使人于曲阿迎太妃及权兄弟,所以供奉辅护,甚有恩纪。”
6. 刘繇赶跑吴景,孙策以收复失地为由,很快占领曲阿,既是发展孙氏势力,也是确保孙坚墓不受破坏。
《刘繇传》:“术图为僭逆,攻没诸郡县。繇遣樊能、张英屯江边以拒之。以景、贲术所授用,乃迫逐使去。于是术乃自置扬州刺史,与景、贲并力攻英、能等,岁余不下。”《孙策传》:“策乃说术,乞助景等平定江东。术表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兵财千余,骑数十匹,宾客原从者数百人。比至历阳,众五六千。(朱治遣人辅护策母先自曲阿徙于历阳,策又徙母阜陵。)”《建康实录》:“明年(即兴平二年,195年)冬,术以策为殄寇将军。初,袁术表策舅吴景为丹杨太守,及术据寿春,而扬州刺史刘繇走,渡江,遂逐景,奔历阳。策因谘术征繇,领兵千余,骑数十匹,宾客乐从者数百人,兴平二年(195年,时孙策21岁): 渡江,据丹杨,攻刘繇,初占吴郡。”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195年 乙亥,汉兴平二年 “孙策(孙坚子)离袁术至历阳(今安徽和县),渡江南下,袭破扬州剌史刘繇(繇驻曲阿,今江苏丹阳)。孙氏自此始有江东。”
7. 孙权任吴主时,他的两个吴姓母亲先后逝世,均葬在曲阿高陵。《三国志吴书五妃嫔传第五》:“孙破虏吴夫人,吴主权母也……及权少年统业,夫人助治军国,甚有补益。建安七年(202年),临薨,引见张昭等,属以后事,合葬高陵。”《建康实录》说:建安“十二年(207年),太夫人吴氏薨,合葬高陵”。
8. 孙权将吴陵港通破冈渎,为的是祭祀父皇。
孙坚死后,长子孙策传承,孙策(175-200年)死后,由孙权继任。229年,孙权称吴大帝, “权既称尊号,谥坚曰武烈皇帝。”并改丹徒为武进,改曲阿为云阳。吴赤乌八年(245年) ,扩建云阳城。吴大帝命校尉陈勋发屯兵3万,凿句容中道至云阳西城(孙坚墓所在),以通吴、会船舰,号破冈渎。吴陵港通破冈渎,为的是祭祀孙坚。
二、孙坚墓在曲阿,有古今地方志、有实物为证。
1. 孙坚墓在曲阿,镇江最早的志书宋《嘉定镇江志》问世后,宋、元、明、清,历代镇江志书都记载:孙坚高陵,在曲阿。孙坚墓一直在今丹阳市司徒镇谭巷村大坟自然村北。
曲阿(丹阳)高陵现景
宋《嘉定镇江志》卷十一墓中说:“丹徒县 吴孙氏墓,在城南。”孙氏墓,即孙策墓。南朝•宋山谦之(?-约454)《南徐州记》载:“女山,丹徒县西九里,临江有女山。山东许贡客剌孙策所也。”女山,即今镇江东郊汝山是也。江苏大学本部即在汝山,江苏大学中大门外建桓王亭,用以纪念孙策蒙难处。宋《嘉定镇江志》又曰“丹阳县 吴孙坚墓,在吴陵港。土人至今称为‘孙坟’。以其最大异于他坟。又呼曰大坟。” 元《至顺镇江志》古迹 陵墓载:“丹阳县吴高陵,在吴陵港。武烈皇帝所葬。(孙坚征丹徒,为黄祖所杀,还葬曲阿。后权称尊号,追谥武烈皇帝,墓曰高陵。见《吴志》及《建康实录》。)
《京口山水志》《丹阳县志》《丹阳司徒志》均载:孙坚墓在今丹阳。《丹阳县志》如是说:“初平四年(193年,见附件),孙坚被黄祖射死于襄阳,归葬于曲阿县治西吴陵港,名高陵,今称大坟。”
2. 高陵孙坚墓位于丹阳市司徒镇谭巷村大坟自然村北。高陵坟高20余米,周长300余米,向以高而大突兀于丘岗之上,远远望去,似一座绿荫茂密的小山,百姓一直称之谓大坟,该村也以大坟为名,叫大坟村。大坟脚下,不仅有历史遗留的孙坚祠堂,还立有上世纪末公布的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三、推断孙坚墓在江宁,事实不清,理由不足。
南大客座研究员王宁邦在文中介绍说:从古代文献记载中可以判断。北宋人滕宬在《吴孙王墓记》中,提出孙权将其兄孙策迁葬秣陵(今南京江宁)的观点。“按常理,孙权既然将孙策墓迁往江宁,应该也将其父孙坚之墓一同迁葬。”
1. 以古为是,更具权威。
我们认为,北宋(960-1127)离三国吴(229-280)太远,根据以古为是的原则,三国吴史学家,是当代人记录当代事,更具有权威。
三国时吴国史官韦昭(204-273)是云阳(孙权称帝后改曲阿为云阳)人,写史坚持实事求是。吴末帝孙皓认为,其父孙和是孙权太子,应以帝称之,韦昭坚决不同意,理由是孙和当过太子但被废了,从未做过皇帝,孙皓多次强令作纪,韦昭坚持史家立场而不从。对此,孙皓怀恨在心,常常逼他饮酒,想借机治罪。韦昭几次辞职,未获准,终被监禁瘐毙。孙坚墓在韦昭家乡,孙权称帝时,韦已25岁。韦昭历经吴大帝孙权、会稽王孙亮、景帝孙休、末帝孙皓四朝。孙坚墓、孙策墓如果迁到当时的京都建业,韦昭定会知道,并会记录。作为史官,如此重大之事,不会充耳不闻。历代公认的正史《三国志》的作者陈寿(233-297)与韦昭几乎是同时代人,吴国史官韦昭以史实直言,陈寿不会不知。韦昭写的是吴志,陈寿写的是三国志,吴志是其中之一,他一定会参考韦昭的吴志。事实上,三国志注也记录了不少三国志未叙述清楚,而在韦昭吴志中得以补充。三国志注、三国志均未记载孙坚、孙策墓迁往建康的“史实”。
2. 野史为凭,会闹笑话。
北宋滕宬《吴孙王墓记》本身不具备纪传体或编年史的资质,不属正史范畴,而与野史、演义类似。野史、演义,是一种文化,但不能作为历史证据。就像《三国演义》一样,虽有“诸葛亮空城计”“关公斩华雄”等事迹,但与事实不符。诸葛一生唯谨慎,从未搞过空城计,演义移植的是唐朝张守圭守瓜洲空城与吐藩兵相遇而取胜的史实。明清大造关帝庙,把关公敬为神,事实上他从未与华雄对过阵,真正斩杀华雄的是被丑化的孙坚。《三国演义》是宣传三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但三国文化与三国历史不尽相同。同理,北宋滕窚《吴孙王墓记》也不能作为孙策墓迁葬的根据。以《吴孙王墓记》为事实,推断孙坚墓也迁葬,这与《三国演义》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有异曲同工之妙。
3. 考古结论,不能草率。
事实(含正史、地方志、谱牒、考古文物、当事人证言笔记等)是客观存在的。国家编正史,州县纂方志、家族修谱牒,构成中国宗法社会历史三大支柱。但考古文物异军突起,纠正补充了历史,如秦始皇兵马俑。现在,江宁上坊东吴大墓发掘成功,且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补充了东吴史料。东吴大墓主人,地位重要,有重要历史研究价值。东吴历时52年,共有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四位皇帝,均在建业(南京)寿终正寝。墓主人是谁,需要确凿证据而不是推断。墓主人一男二女究竟是谁,学者们不能先入为主说是移孙坚夫妇墓于此。对于有疑异的历史问题,在没有充分的证据前,做出草率的结论是会被日后的正确结论所否定的。
我们认为南大客座研究员王宁邦先生经所谓考证认为的:江宁东吴大墓墓主人是孙权之父孙坚,事实不清,理由不足。
当然,陈述曲阿是否孙坚高陵,最令人信服的是掘墓考古,镇江、丹阳都希望国家考古队前来。鉴于镇江在江苏省地方最小,人口最少,经济实力不够,不能像江宁上坊东吴大墓发掘,实为遗憾。我们坚信:孙坚墓在丹阳高陵,不容置疑。
附件:孙坚卒年及墓葬说明
孙坚之死,《后汉书》《三国志》均作初平三年春(192年)。裴松之引《吴录》所载孙策表,云坚死时策年十七,断为二年。《资治通鉴》引用:“初平二年……术使孙坚击刘表,表遣其将黄祖逆战于樊、邓之间,坚击破之,遂围襄阳。表夜遣黄祖潜出发兵,祖将兵欲还,坚逆与战,祖败走,窜岘山中。坚乘胜夜追祖,祖部兵从竹木间暗射坚,杀之。”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亦用二年说。
本文引用二年(即191年),而不是三年说。
参考文献
1. 西晋史学家陈寿著《三国志》吴书一
2. 唐朝许嵩著《建康实录》
3. 宋《嘉定镇江志》卷十一
4. 元《志顺镇江志》古迹陵墓卷
(作者邵国平为原镇江地矿局局长、教授级高工,王礼刚为原镇江港务联运有限责任公司政工师,李德柱为镇江市老年大学《地域文化》教师)
邵国平 王礼刚 李德柱
【摘 要】 本文以详实的历史史料论证孙坚的高陵墓在镇江丹阳司徒镇吴陵港大坟村确凿无疑,否定南京大学客座研究员王宁帮先生2016年10月9日在《扬子晚报》焦点新闻栏所说的“南京江宁出土的东吴大墓墓主是孙权之父孙坚”的考证结论。
【关键词】 孙坚 高陵 墓葬 丹阳
2016年10月9日,扬子晚报焦点新闻说:“南京江宁东吴大墓墓主是谁—— 南大博士后考证:孙权之父孙坚。”新闻所称的南大博士后指的是南大客座研究员王宁邦先生,王宁邦先生在文中说:“文献记载,孙坚陵墓称‘高陵’。在历史上,孙坚死后葬于何处,长期是一个谜团。”事实并非如此。
孙坚(155-191)墓在何处,西晋史学家陈寿(233-297)在《三国志吴书一》就说得很清楚:“初平三年(见附件说明)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 “坚薨,还葬曲阿。” 汉末曲阿,即今丹阳市也。
陈寿的《三国志》语言精炼,南朝宋文帝(423-453在位)认为《三国志》过于简单,让史学家裴松之为之作注。裴松之《三国志注》内容是《三国志》三倍。《三国志注》引吴录曰:“尊坚庙曰始祖,墓曰高陵。”
一、孙坚墓为何葬在曲阿,而不是其他地方,有充足的理由和事实。
1. 朱方、云阳是风水宝地。司马迁在《史记汉高祖本纪》中说:“秦始皇常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古镇江在秦的首都咸阳东南方,秦始皇第五次巡视(前210年)时,又亲自到过古镇江的江乘、徒儿浦。对方士提供的“京岘山”“蜀岗”有王气 “厌之”的方法有二,一是派人凿断“京岘山”“蜀岗”的龙脉,使之京岘山龙目湖之水北上,让蜀岗徒阳运河南段之水由直变曲。二是将龙脉、有天子气的县名更名。云阳县(今丹阳)因将“蜀岗”之水道由曲变弯,逐改为曲阿县。谷阳县(原为朱方,今镇江)改为丹徒县。考古、史实和文物证明:今镇江不但出了南朝宋、齐、梁三朝皇帝,而且葬了好多帝王和他们的先祖,3000多年前周康王分封的宜侯葬在丹徒大港(1954年考古发现),12位齐梁帝王墓石刻(被列为全国文保)均在今丹阳(11处)、句容(1处)。句容朱家巷有明太祖朱元璋高祖以前的祖坟。孙氏家族崇信风水,孙权祖父孙钟曾遇三仙鹤化成少年指点:将亲人葬在风水宝地,后代会出天子。元《至顺镇江志》载:丹阳县“白鹤三仙庙,在县西十里钟离村。土人相传,孙钟设瓜之地,此庙最古。”《三国志注》引《江表传》记载,孙权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颐大口。骨骼非常,形貌奇伟异于常人。孙权出生时,孙坚见他的容貌非常高兴,认为此子将来必有富贵前程。东晋干宝《搜神记》载:吴夫人怀孙策时,梦见月亮飞入怀中,怀孙权时又梦见太阳入怀。孙坚听过夫人的说法后,喜不自胜的断言“日月乃阴阳的精华,是极为富贵的象征”。
古谚曰“生居洛阳,死葬朱方”, 葬朱方对后代大吉大利。故孙坚遗孀吴夫人率子女将孙坚葬朱方(秦始皇一统天下前,今镇江、丹阳均称朱方)。
2. 有至亲保护。史志载:孙坚的妻弟吴景、侄孙贲在扬州所属丹阳(亦称丹杨)郡(首府在江苏、安徽交界的小丹阳镇)分别担任丹阳太守及都尉,其管辖影响范围达丹徒、曲阿。其时天下大乱,将亲人的墓葬在自己可以控制、保护的范围,最为理想。
3. 孙坚死后,正史载葬在曲阿。《三国志吴书一》就说得很清楚: “坚薨,还葬曲阿。”唐朝许嵩(756-779)《建康实录》说:孙坚死后,“兄子贲于坚丧还葬曲阿”;《三国志孙策传》:“策舅吴景,时为丹杨太守,策乃载母徙曲阿,与吕范、孙河俱就景,因缘召募得数百人。”吴夫人及其子在曲阿为其守孝,符合古镇江风俗。
4. 吴景、孙贲迎刘繇到曲阿,是为了避免孙坚墓被战争破坏。孙坚死后,长子孙策传承,守孝结束到了江都,仍与袁术联盟,其部属也是。《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二》:孙坚死后,“坚兄子贲率其士众就袁术,袁术表贲为豫州剌史。”刘繇是朝廷(董卓集团)委派的,与袁术是敌人,但史实是《刘繇传》:“诏书以为扬州剌史。时袁术在淮南,繇畏惮,不敢之州。欲南渡江,吴景、孙贲迎置曲阿。”
《孙策传》:“先是,刘繇为扬州刺史,州旧治寿春。繇欲南渡江,吴景、孙贲迎置曲阿。”
吴景、孙贲对敌对势力刘繇如此举措,原因之一,让刘繇保护曲阿孙坚墓。刘繇占了曲阿,在曲阿建造了“刘繇城”,将他作为扬州首府,用以对抗袁术集团。
5. 孙策为袁术效力,怕与刘繇正面冲突,也为的是孙坚墓。
《朱治传》:“是时吴景已在丹杨,而策为术攻庐江,于是刘繇恐为袁、孙所并,遂构嫌隙。而策家门尽在州下,治乃使人于曲阿迎太妃及权兄弟,所以供奉辅护,甚有恩纪。”
6. 刘繇赶跑吴景,孙策以收复失地为由,很快占领曲阿,既是发展孙氏势力,也是确保孙坚墓不受破坏。
《刘繇传》:“术图为僭逆,攻没诸郡县。繇遣樊能、张英屯江边以拒之。以景、贲术所授用,乃迫逐使去。于是术乃自置扬州刺史,与景、贲并力攻英、能等,岁余不下。”《孙策传》:“策乃说术,乞助景等平定江东。术表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兵财千余,骑数十匹,宾客原从者数百人。比至历阳,众五六千。(朱治遣人辅护策母先自曲阿徙于历阳,策又徙母阜陵。)”《建康实录》:“明年(即兴平二年,195年)冬,术以策为殄寇将军。初,袁术表策舅吴景为丹杨太守,及术据寿春,而扬州刺史刘繇走,渡江,遂逐景,奔历阳。策因谘术征繇,领兵千余,骑数十匹,宾客乐从者数百人,兴平二年(195年,时孙策21岁): 渡江,据丹杨,攻刘繇,初占吴郡。”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195年 乙亥,汉兴平二年 “孙策(孙坚子)离袁术至历阳(今安徽和县),渡江南下,袭破扬州剌史刘繇(繇驻曲阿,今江苏丹阳)。孙氏自此始有江东。”
7. 孙权任吴主时,他的两个吴姓母亲先后逝世,均葬在曲阿高陵。《三国志吴书五妃嫔传第五》:“孙破虏吴夫人,吴主权母也……及权少年统业,夫人助治军国,甚有补益。建安七年(202年),临薨,引见张昭等,属以后事,合葬高陵。”《建康实录》说:建安“十二年(207年),太夫人吴氏薨,合葬高陵”。
8. 孙权将吴陵港通破冈渎,为的是祭祀父皇。
孙坚死后,长子孙策传承,孙策(175-200年)死后,由孙权继任。229年,孙权称吴大帝, “权既称尊号,谥坚曰武烈皇帝。”并改丹徒为武进,改曲阿为云阳。吴赤乌八年(245年) ,扩建云阳城。吴大帝命校尉陈勋发屯兵3万,凿句容中道至云阳西城(孙坚墓所在),以通吴、会船舰,号破冈渎。吴陵港通破冈渎,为的是祭祀孙坚。
二、孙坚墓在曲阿,有古今地方志、有实物为证。
1. 孙坚墓在曲阿,镇江最早的志书宋《嘉定镇江志》问世后,宋、元、明、清,历代镇江志书都记载:孙坚高陵,在曲阿。孙坚墓一直在今丹阳市司徒镇谭巷村大坟自然村北。
曲阿(丹阳)高陵现景
宋《嘉定镇江志》卷十一墓中说:“丹徒县 吴孙氏墓,在城南。”孙氏墓,即孙策墓。南朝•宋山谦之(?-约454)《南徐州记》载:“女山,丹徒县西九里,临江有女山。山东许贡客剌孙策所也。”女山,即今镇江东郊汝山是也。江苏大学本部即在汝山,江苏大学中大门外建桓王亭,用以纪念孙策蒙难处。宋《嘉定镇江志》又曰“丹阳县 吴孙坚墓,在吴陵港。土人至今称为‘孙坟’。以其最大异于他坟。又呼曰大坟。” 元《至顺镇江志》古迹 陵墓载:“丹阳县吴高陵,在吴陵港。武烈皇帝所葬。(孙坚征丹徒,为黄祖所杀,还葬曲阿。后权称尊号,追谥武烈皇帝,墓曰高陵。见《吴志》及《建康实录》。)
《京口山水志》《丹阳县志》《丹阳司徒志》均载:孙坚墓在今丹阳。《丹阳县志》如是说:“初平四年(193年,见附件),孙坚被黄祖射死于襄阳,归葬于曲阿县治西吴陵港,名高陵,今称大坟。”
2. 高陵孙坚墓位于丹阳市司徒镇谭巷村大坟自然村北。高陵坟高20余米,周长300余米,向以高而大突兀于丘岗之上,远远望去,似一座绿荫茂密的小山,百姓一直称之谓大坟,该村也以大坟为名,叫大坟村。大坟脚下,不仅有历史遗留的孙坚祠堂,还立有上世纪末公布的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三、推断孙坚墓在江宁,事实不清,理由不足。
南大客座研究员王宁邦在文中介绍说:从古代文献记载中可以判断。北宋人滕宬在《吴孙王墓记》中,提出孙权将其兄孙策迁葬秣陵(今南京江宁)的观点。“按常理,孙权既然将孙策墓迁往江宁,应该也将其父孙坚之墓一同迁葬。”
1. 以古为是,更具权威。
我们认为,北宋(960-1127)离三国吴(229-280)太远,根据以古为是的原则,三国吴史学家,是当代人记录当代事,更具有权威。
三国时吴国史官韦昭(204-273)是云阳(孙权称帝后改曲阿为云阳)人,写史坚持实事求是。吴末帝孙皓认为,其父孙和是孙权太子,应以帝称之,韦昭坚决不同意,理由是孙和当过太子但被废了,从未做过皇帝,孙皓多次强令作纪,韦昭坚持史家立场而不从。对此,孙皓怀恨在心,常常逼他饮酒,想借机治罪。韦昭几次辞职,未获准,终被监禁瘐毙。孙坚墓在韦昭家乡,孙权称帝时,韦已25岁。韦昭历经吴大帝孙权、会稽王孙亮、景帝孙休、末帝孙皓四朝。孙坚墓、孙策墓如果迁到当时的京都建业,韦昭定会知道,并会记录。作为史官,如此重大之事,不会充耳不闻。历代公认的正史《三国志》的作者陈寿(233-297)与韦昭几乎是同时代人,吴国史官韦昭以史实直言,陈寿不会不知。韦昭写的是吴志,陈寿写的是三国志,吴志是其中之一,他一定会参考韦昭的吴志。事实上,三国志注也记录了不少三国志未叙述清楚,而在韦昭吴志中得以补充。三国志注、三国志均未记载孙坚、孙策墓迁往建康的“史实”。
2. 野史为凭,会闹笑话。
北宋滕宬《吴孙王墓记》本身不具备纪传体或编年史的资质,不属正史范畴,而与野史、演义类似。野史、演义,是一种文化,但不能作为历史证据。就像《三国演义》一样,虽有“诸葛亮空城计”“关公斩华雄”等事迹,但与事实不符。诸葛一生唯谨慎,从未搞过空城计,演义移植的是唐朝张守圭守瓜洲空城与吐藩兵相遇而取胜的史实。明清大造关帝庙,把关公敬为神,事实上他从未与华雄对过阵,真正斩杀华雄的是被丑化的孙坚。《三国演义》是宣传三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但三国文化与三国历史不尽相同。同理,北宋滕窚《吴孙王墓记》也不能作为孙策墓迁葬的根据。以《吴孙王墓记》为事实,推断孙坚墓也迁葬,这与《三国演义》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有异曲同工之妙。
3. 考古结论,不能草率。
事实(含正史、地方志、谱牒、考古文物、当事人证言笔记等)是客观存在的。国家编正史,州县纂方志、家族修谱牒,构成中国宗法社会历史三大支柱。但考古文物异军突起,纠正补充了历史,如秦始皇兵马俑。现在,江宁上坊东吴大墓发掘成功,且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补充了东吴史料。东吴大墓主人,地位重要,有重要历史研究价值。东吴历时52年,共有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四位皇帝,均在建业(南京)寿终正寝。墓主人是谁,需要确凿证据而不是推断。墓主人一男二女究竟是谁,学者们不能先入为主说是移孙坚夫妇墓于此。对于有疑异的历史问题,在没有充分的证据前,做出草率的结论是会被日后的正确结论所否定的。
我们认为南大客座研究员王宁邦先生经所谓考证认为的:江宁东吴大墓墓主人是孙权之父孙坚,事实不清,理由不足。
当然,陈述曲阿是否孙坚高陵,最令人信服的是掘墓考古,镇江、丹阳都希望国家考古队前来。鉴于镇江在江苏省地方最小,人口最少,经济实力不够,不能像江宁上坊东吴大墓发掘,实为遗憾。我们坚信:孙坚墓在丹阳高陵,不容置疑。
附件:孙坚卒年及墓葬说明
孙坚之死,《后汉书》《三国志》均作初平三年春(192年)。裴松之引《吴录》所载孙策表,云坚死时策年十七,断为二年。《资治通鉴》引用:“初平二年……术使孙坚击刘表,表遣其将黄祖逆战于樊、邓之间,坚击破之,遂围襄阳。表夜遣黄祖潜出发兵,祖将兵欲还,坚逆与战,祖败走,窜岘山中。坚乘胜夜追祖,祖部兵从竹木间暗射坚,杀之。”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亦用二年说。
本文引用二年(即191年),而不是三年说。
参考文献
1. 西晋史学家陈寿著《三国志》吴书一
2. 唐朝许嵩著《建康实录》
3. 宋《嘉定镇江志》卷十一
4. 元《志顺镇江志》古迹陵墓卷
(作者邵国平为原镇江地矿局局长、教授级高工,王礼刚为原镇江港务联运有限责任公司政工师,李德柱为镇江市老年大学《地域文化》教师)
- 上一篇:西津渡过街白塔的设计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文化
- 下一篇:铁瓮城文化共同体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