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康有为茅山隐居逸事

康有为茅山隐居逸事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3-06-02      阅读数:
康有为茅山隐居逸事
沈伯素
      内容简介 :康有为隐居茅山已广为人知,但具体隐居何处,隐居中又发生何事等诸多细节,则极少受人关注。笔者通过详读有关康氏的文字记载,广蒐媒体资料并亲自前往隐居地察看,写下关于康有为具体隐居地的揭示,康何以隐居在一个小山村,以及他在油榨头村的经历等诸多逸事。
      唐·刘知几《史通·杂述》言 :“逸事者,皆前史所遗,后人所记,求诸异说,为益实多。”
      康有为(1858—1927)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名人,有关他的文字记载连篇累牍,关于他维新变法、保皇复辟以及反对共和、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以及他数遭通辑和他流亡海外、到过许多国家等事,也都早已广为人知。近年来,镇江市内外媒体不断宣传介绍,他在1916 年秋至1927 年春这段时间,一度超脱世外,遁身茅山十年,晚年隐居茅山的事,也已不是什么秘密了。但是,他隐居茅山的详情则很少被人提及。笔者近年广阅各种有关康氏的文字,实地查看并听取和收集他隐居茅山的有关资料,对他隐居茅山详情的知悉有所增添。现整理记载其逸事,或可如刘知几所言,当会“为益实多”。

图一 康有为像
      一、康有为茅山隐居具体地点揭示
      辛亥革命后,1913 年,遭清廷通辑而流亡国外的康有为以母丧为由回国。1917 年,张勋率五千“辫子军”进北京城,把12 岁的溥仪拥上帝位,康有为支持清帝复辟,被封为“弼德院” 副院长,史称“张勋复辟”。这场复辟仅12 天就失败了,因而,康有为理所当然又遭通缉。面对 如此险情,隐居成了他的最佳选择。
      茅山在古代是名人隐居之所 :汉代三茅兄弟在茅山隐居修道成仙 ;东晋葛洪在茅山西侧的抱朴峰隐居炼丹 ;南朝有“山中宰相”之名的陶弘景隐居茅山东北侧的乾元观 ;唐代诗人顾况寓居茅山东麓云阳观读书多年……此类情形康有为是清楚不过的。但是,他上山隐居, 既不像前人住大峰小峰,又不选三宫五观,而是看中了茅山东北侧郁岗峰下山凹里一个不为世人知晓的油榨头小山村。
      油榨头小村的确很小,十多户农家,穷乡僻壤,寂寂无闻,几与世隔绝,真乃隐居良所也。据金坛薛埠人石楠1987 年前去采访,得知康有为于1918 年秋,在油榨头村东头一块斜坡上盖起两座小平房,一为客室,一为康的卧室兼书房。又用砖石修筑一条石级栈道,直通下面平地上一座南北走向的长方形院落。此院以围墙封实,南有略高之门楼。百年过去,因村人不知康氏故居的价值,听凭风吹雨打,野树杂草丛生,早已倒塌,踪影不存了。因康氏盛名,近年不时有人前去寻踪, 才引得村人注意,在原址的一侧围以矮墙,在一个墙跺上用油漆写了“康有为故居”几个不显眼的字!(图二)

图二 康有为故居
      笔者前去探访,村民无不尽知此事,而且现场给指看了依然存在的那座康氏女佣的居所。
      村人说,前些年才去世的康家女佣耿牡丹说过,她29 岁时常能见到康。耿1896 年生,当在1925 年左右,康那时还住在油榨头。
      二、康有为隐居何以要选茅山小山村
      全国若大地盤,康有为为何偏来茅山隐居,又怎么选择一个小山村呢?
      一是有人适时引荐。油榨头村乡绅徐凤藻曾与康有为有过交情,他的后人徐向仁证实, 他曾听爷爷说,康蛰居上海的新安寺公馆时,一天,有位“茅山道士”慕名找到他的公馆,邀请他到茅山一游,他欣然前往。这就是他隐居茅山的由头了。
      二是茅山名声吸引。茅山素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称。康有为对那位在茅山隐居的历史名人、“山中宰相”陶弘景仰慕已久。他欣然前往,隐居茅山,正好开启他的第二段人生。
      三是他钟情茅山山水。康有为知识渊博,对茅山早有了解。1882 年,他北京会试未果南归时,“途中特意游览了历代名城扬州、镇江、南京,登临茅山,泛舟金焦二山”(《康有为诗文选》)。当他不再奋发追求,讲究安逸超脱时,遁身这里的山水风景之间,正如其所愿。
      至于他具体找到油榨头这个小村,是因为他上山之前,在山下的西旸镇住了一个多星期,从而与镇上的乡绅徐阳谷相识。经徐的介绍,又结识了镇西北油榨头村的乡绅徐凤藻、徐凤德兄弟。徐家兄弟请他到油榨头小往,这个小山村的村民知礼好客,民风淳朴,使康有为深受感动,便立即决心不弃孤陋,在此购屋定居。
      三、康有为茅山葬母尽孝
      康有为一生尊孔重儒,讲究仁德孝悌。因茅山有“第八洞天”“第一福地”之称,便想为他的母亲卜得一块“风水吉地”。为找到一块风水宝地,隐居油榨头之初,他几乎踏遍周围的山陬水涯,又为作出优化选择,他采用自己信奉的“埋麦试验法”,相中了一 道“龙脉”,也就是茅山东北侧的郁岗峰(又一说是积金峰)青龙山里翠竹掩映、绿丘环绕的一处。1920 年初夏,他在这里重葬了母亲劳莲枝的灵柩,并将胞弟康广仁墓迁来与其母安息在一起。葬母后,他在乾元观守孝,住松风阁。当地人说,松风阁是个常闹鬼的地方,大都不敢去住,但康在那里守墓三年,无任何事发生,便都道他“命相凶”,连鬼都不敢惹。

 图三  康有为母墓地
      康有为葬母不久后接着葬妻。康夫人张妙华原系康家多年的婢女,知书达礼, 婚后十分孝敬公婆。康每临砚端坐,夫人张氏总是为他磨墨铺纸,端茶送汤侍候左右,深得康的宠爱。村人说,迁葬张氏的前一天,康还亲自为妻“暖坟”。
      所谓“暖坟”,就是康本人先在张氏迁葬的新坟穴中睡一夜。“暖坟”那天是个“黄道吉日”,村里人听老人说,那天晚饭后,“康老爷”先“金汤沐浴”,然后去新坟前烧纸金库,而后让家丁用黄漆木桶将自己吊下坟坑。
      西旸一带前些年尚在的八九十岁的老人记得,康有为早于1918 年春,就将母亲灵柩及其他被清廷杀害的部分亲人遗骸,自广东南海运至金坛。回忆当年康氏转运遗骸的当地人说,康亲自指挥手下人,从金坛水路运至清培河,再上岸由陆路抬灵柩上山。抬杠人一路吹吹打打, 小步慢行,情景十分热闹。众墓迁移完毕,才算了却了他的夙愿。
      笔者去油榨头寻访时,村人告诉,康母墓有多处,真假不辨,且多被后人盗挖过。有人就随手指出一处长满杂树的高墩说是康母墓,还引导笔者察看了村头被盗挖的其妻张妙华残冢。

图四 康夫人张妙华残墓
      四、康有为在茅山隐而少居
      跑过全国许多城市和世界众多国家的康有为,是个脚底板痒痒,不能久坐的人。既已隐居茅山,却不像三茅真君就此隐而不出,静修得道。除为母亲守孝的几年,他竟少有安居,不时四下里跑动不止。
      他动辄离开油榨头,去茅山道院住些时日。他和道士相处,与白云相伴,每日面对青山秀水,回想自己半世坎坷,命运多舛,感天感地,感茅山风水。其间,还经常骑着毛驴,由佣人跟着,去茅山脚下的西旸镇和南镇街会朋访友。
      民国七年(1918 年)四月,他再次来焦山闲游,留下了“康有为四游焦山”的摩崖题名石刻。
      同年春夏,他离开茅山,畅游了杭州。其间,他竟“挟妓游湖”,把妓女比西施,自己比范蠡,作诗曰 :“南妆西子泛西湖,我亦飘然范大夫”。当年他已年逾花甲,还托人提亲,要娶年仅18 岁叫张光的漂亮女孩。在他的坚决要求和媒人撮合之下,于民国八年(1919 年),在上海举行了婚礼。
      民国十二年(1923 年),康有为云游青岛一次,住在汇泉湾畔,并购宅一处,题名“天游隐居多年的康有为,一直没有改变自己的政治意向。民国十二年癸亥(1923 年11 月),他66 岁,去西安时发表了多次演讲。12 月初,仅在游咸阳周陵时,即讲演三次。
      民国十五年(1926 年)3 月,更在当年已经69 岁时,还去上海愚园路“游存庐”创办了天游学院,高悬“天下为一定,中国为一人;知周乎万物,仁育乎群生”的联语,自任院长兼主讲, 传播自己的思想和学说。
      五、他与村野凡人广交朋友
      因有茅山道士引荐,1917 年秋末冬初,康有为带两个随身近侍,从上海坐船经由南京来到茅山东北侧的西旸镇,在该镇住一个多星期,期间他曾上茅山寻访那位不愿吐露名姓的茅山道士未得,却结交了道士提过的镇上乡绅徐阳谷。徐在当地稍有名气,经徐介绍,康又结识了离镇不远的油榨头村的乡绅徐凤藻、徐凤德兄弟。
      徐氏兄弟热情好客,他应请来到油榨头住在徐家。康见该村民风淳朴,村民勤奋诚实,便确定在该村建屋隐居,与徐姓兄弟成了同村人。尽管徐姓三人仅为前清秀才,各方面的知识修养与他相距甚远,但天长日久,来往密切,互相之间感情逐渐笃厚,无话不说。
      康有为隐居茅山被茅山道院道长得知后,曾亲自去油榨头请康来道观小住。住道院期间,康有为给茅山道士讲授《道德经》,并曾在山上专心致志钻研《道藏》及“堪舆学”。
      一传十,十传百,四乡远近许多名人雅士、商贾政要先后来到小村,与他交往。其中有康有为的学生广西桂林人龙泽厚。此人随后便也入山隐居,并曾与康在元符宫创设灵学会,开乩宣化,还曾同请句容知县发布保护该山林木之告示。
      在康有为结交的村野凡人中,村上的徐小牛特别引人注意。康有为隐居小村不久,收了徐小牛为“干儿子”。老人们听小牛讲,康实际上把他当成贴身保镖,出行都要带他同往。为张夫人“暖坟”那晚,康不愿让其他家丁一同守护,独要徐小牛在黄土墩的草窠里“陪侍”了一夜。
      关于康有为于民国十六年(1927 年)3 月31 日去世的原因有多种传说。其中一说是 :康有为去一位广东同乡家作客,回家饮了一杯柠檬红茶,腹痛如绞,一位日本医生诊断为食物中毒。但徐小牛的说法与此说有异。他曾神秘兮兮地告诉人 :民国十六年春,他陪康去青岛的居所。有一天,他陪康到一座大庙去借一本古书,先被挡在门外,但进庙后就没出得来。他认为, 康有为极有可能是被庙里的和尚用药酒毒死的。此情是油榨头村的徐美玉老人向金坛薛埠人石楠吐露。那之前三年,徐小牛已病故。按徐小牛与康有为的关系分析,“被和尚毒死”一说应有参考价值。
      六、他在茅山广留墨宝
      尽管时下有人认为康有为的书法“字体实在不敢恭维”,但他仍然不失为“书法家”。北京大学教授陈玉龙曾评价 :“纵观20 世纪中国书坛,真正凭深厚书法功力胜出,达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数康有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几人。”他的书法特点是以平长弧线为基调,转折以圆转为主,有一种粗茁、浑重和厚实的效果,不失阳刚之美。
      隐居期间,他在茅山留有众多墨宝。
      住宿在徐凤藻家时,他应徐氏兄弟之请,写了“仰看宇宙大,俯察物类多”的中堂楹联, 并留题为“独登茅山顶”的条幅。还应徐阳谷之请,为西旸后阳庄的徐家祠堂写了“画荻遗风”的匾额。其字均以正楷书写,可惜均已毁于“文革”。
      1918 年春,康有为在茅山题写下“众妙”二字,以示道家《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意。此二字碑刻镶嵌在元符万宁宫勉斋道院墙上,属茅山历史文物。
      1920 年初夏,他移葬了母亲,对新墓地极为满意,曾有“吾生数十年,所得只有此一地”之语,写下了《先妣康太夫人劳氏墓碑记》碑文,文中记述康的家庭情况及其母亲一世含辛茹苦,躬亲哺养子女,和自己变法失败,流亡海外,其弟康广仁被害于北平,康有为怕母亲受丧子之痛而隐瞒真情,以及未及尽孝道等事。“葬母碑”现藏于勉斋道院内。

图五 康题“众妙”二字
      他在道院偷闲钻研道教经典《道藏》等之余,为茅山道院留下了数幅对联、条屏,给顶宫的六房道院每房写了一副,其中二房的对联为“龙虎排云出,玉清炼丹来”,五房的对联为“但见花开落,不闻人是非”。又在华阳洞边的苍石斋留下“山中宰相陶弘景,海外逃臣康有为”的对联。
      当年康的字就比较值钱,一副对联至少值大洋70 元,且康轻易不肯以书示人。丹徒县埔干(今荣炳)有个浑名叫“海浪头”的“土霸王”,虽不识几字,却好附庸风雅,多次着人送些鸡鸽和牛羊肉前去,言明求其墨宝之意。康了解到“海浪头”的为人,当面发怒回绝。
      七、他在茅山创办述农公司
      康有为是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对经济发展也很关心。他自小生长在广东南海农村,早年对农业科学做过一些研究,撰写过农业科普的文章。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中进士后,授工部主事。按清廷规定,工部即有关于水利和屯田的职守。在他提出的变法内容里,也有保护工商业的要求。康流亡期间又学到了一些西方的经济知识和经验。
      隐居生活里,为摆脱政治失意和生活落魄的窘境,他于民国七年(1918 年)卖掉上海的部分房产,在隐居地油榨头购地开办了经营农贸活动的公司。他通过向本地财主郑国安购买, 又有西旸一带士绅的捐赠,得到水田二百亩和山地五六百亩。因规模不小,他在边界埋了刻有他亲手书写的“康界”二字的石界桩,还沿边界植以灌木划界。公司定名为“茅山述农公司”,是因其祖父名康赞修,号述之,父亲名康达初,号少农,他从上辈名号中取了“述”“农”二字。
      述农公司于民国十年(1921 年)修建了办公用房两幢,职工宿舍和仓库八间,门前立有石碑,康有为题书于碑的两侧,一侧书“茅山述农公司”;另一侧书“庚申,既营劳太夫人及幼博弟埋于茅山,辛酉夏建此庐,以先祖先考之字名之,示子孙永不忘也。有为”。
      公司种植并经营粮食、山芋、果蔬、花木和茶叶,康亲自坐镇主持各项事务,大米价贱时大量购进,青黄不接时抛出。公司走上轨道后,交由自上海、南海两处带来的亲信管理。油榨头村因大部分土地卖给了公司,村民20 余人成了公司雇员,油榨头村也一时被称作“康有为村”。
      由于地处偏僻,当时山里常有土匪出没,公司职工备有守卫用的枪支,且养5 条狗补充守卫。
      公司虽然苦心经营,却由于管理人员缺乏农业生产和经商经验,加之地处偏僻,不通公路,又无河道,仅靠5 头牛、2 头驴的运输队交易。因运输力差,产品经常积压。有一年番茄丰收,却因无法销售而积压腐烂,损失惨重。
      村人听已经去世的耿牡丹讲,她14 岁时,父亲曾借“康公司”66 元大洋,因家贫无法还贷,就把她抵押给“康公司”,服侍康的二太太。民国十七年(1928 年)康有为去世,公司由二太太(住上海,有时亦住西旸镇凌德林家)总管。至耿25 岁那年(1937 年),康的二太太还曾到油榨头村收过租税,说明“康公司”至少存在20 年。为纪念康有为创办“述农公司”,当地人在附近给一池塘命名了“有为湖”。

图六 有为湖说明牌
(作者系镇江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原主任、社科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