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清初镇江“通海之狱”源起

清初镇江“通海之狱”源起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2-11-29      阅读数:
清初镇江“通海之狱”源起
彭睿
      【摘要】 顺治年间,南明反清将领郑成功派张名振、张煌言入京江,后郑成功入京江破“滚江龙”,打开入南京水道。郑成功离开镇江后,清政府对曾经帮助过郑成功的人定其罪名“通海”,大开杀戒谓“辛丑之狱”。
      【关键词】 郑成功 镇江 滚江龙 通海之狱
郑成功派将入京江
      清初,镇江为清军占领,各地反清不断。时东南沿海一隅明朝官绅,先后迎鲁王于浙江绍兴,复立唐王于福州,拥立桂王于肇庆,建立三个政府,打着反清复明旗帜,不时袭击清统治区。被鲁王封为定西侯的张名振,三破清统治下的京江。
      顺治十年(1653)秋,张名振向郑成功请兵北上,郑成功派兵二万、粮船三艘、战船若干,派兵部尚书张煌言为监军。他们首先于金塘山斩杀叛将金允彦,遥祭舟山牺牲将士,并召旧部,由福建浩浩荡荡北上,九月到达长江口。上海当地百姓纷纷响应,上海知县阎绍庆上奏朝廷告急禀文道 :“上海皆乐贼来,全无一人守城,终日持刀向知县项下逼之通贼,知县死在须臾,皂快为甚……”南明军队后直入长江,攻克镇江,登上金山……后得郑成功令,返回厦门。
      顺治十一年(1654)正月十七日,张名振、刘孔昭、张煌言率海船百艘,分批进入长江口,冲过狼山(南通)、福山(与狼山相隔)、江阴、靖江、孟河、杨舍、三江、圌山等清军江防地, 二十一日抵镇江京江下游江面,十三日攻克镇江。明军仍在金山上岸,缴获清军防江大炮十位和火药、钱粮等物,烧毁清军在金山和瓜洲的战船,将舟师驻扎在金山江面,等待援军的到来, 一同攻克南京。
      张名振海师在镇江期间,清廷官员、江南总督马国柱同驻南京满、汉官员商后,紧急派提督管效忠领兵由浦口、六合增援仪真(仪征)、瓜洲 ;派阿思哈哈番尼堪领兵由龙潭救镇江。明军在清军达之前,回舟东下。三月初六日,张部明军四五百号在扬州府属吕四场登岸,击败防守清军,缴获大河营守备印。
      张名振从十三日等到二十日,终不见援军到来,却等来郑成功要他们班师回去。张名振十分悲愤,正月二十一日,张名振、张煌言等带领五百名军士登上金山寺,戴上纱帽,身着青袍, 山顶备以祭品,向西南方遥望明孝陵,奠祭明太祖朱元璋。参与祭兵全戴着孝,哭声震天,场面甚为悲壮。张名振题诗七律于壁,以寄感慨,泣下沾襟。诗曰 :
予以接济秦藩,师泊金山,遥拜孝陵,有感而赋十年横海一孤臣,佳气钟山望里真。
鹑首义旗方出楚,燕云羽檄已通闽。
王师枹鼓心肝噎,父老壶浆涕泪亲。南望孝陵兵缟素,看会大纛纛龙津。
甲午年孟春月,定西侯张名振同诚意伯题并书
      临行前张名振布施十担米、十担盐给金山寺,祈求佛祖保佑“大明中兴”,然后扬帆而去。同年,三月二十九日,张名振等率水师六百余艘再入长江,四月“初五日已至圌山”,初七日,乘顺风溯流而上,过京口直抵仪征,在仪真城外江中焚毁盐船数百艘。[清]计六奇《明季南略》记载 :“四月初五日,海艘千数复上镇江,焚小闸,至仪真,索盐商金,弗与,遂焚六百艘而去。”同年十一月初六日,工科给事中张王治在题本中说 :“即如四月间,海贼直犯仪真,未能先事绸缪,遂致焚烧盐艘数百号,折耗课赋商本数十万,迟延至今未见两淮运司设策画谋,作何补救。坐视商疲课绌,则悠忽慨可见矣。”清兵为了对付张名振,江南当局急忙调兵遣将,对深入长江的明朝海师进行袭击。张名振等人在仪真停留时间很短,早就返航东下,撤回崇明一带的沙屿稗沙、平洋等处,是为二入长江。
      同年,五月十八日,张名振因兵饷不足,亲自南下浙江温州买米七船,又到福建厦门面见郑成功,要求提供兵员、火药、器械,此时他的部分兵将仍留驻于崇明一带沙屿。郑成功答应派忠靖伯陈辉统水兵五千、陆兵一万、大船近百艘北上支援 ;张名振认为 :“不虚此行,回舟北返”。九月初六日,张名振部进抵上海县城下,清朝上海知县吓得瘫痪于地,城中百姓称张军乃“王者之师”。清兵为了对付张名振,江宁巡抚周国佐火速领兵来援,以屠城相威胁,才稳定上海局势。十二月,张名振等率军乘船四百余艘溯江而上,过圌山,十八日由三江营驶过焦山。至仪征,检阅水师,烧毁清军战船六百余艘,直逼南京郊外燕子矶……清朝官员惊呼“咫尺江宁, 势甚披猖……”顺治十二年(1655)五月,新任江南总督马鸣佩在奏疏中写道:“上年十二月间,贼寇由海入江,十八日至朱家咀,焚掳江西粮艘……惟是朱家咀虽在江宁府上元县境内…… 朱家咀堂奥也,镇江、瓜洲门户也,今贼深入堂奥,岂能飞越而至。”又道 :“朱家咀失事乃贼入犯京口第三次也。”
郑成功破滚江龙
      郑成功一心复明,因而受到汉人普遍欢迎。顺治十六年(1659,永历13 年)四月,郑成功、张苍水先攻入甬江,打败清浙江水师,从而进入长江。六月十四至焦山,时焦山周围战船桅杆林立,据陈庆年《顺治镇江防御海寇记》记载 :“海艘数百。”又说,郑成功兵驻焦山期间,不向寺院及庵派粮。每到一庵都重施舍,尤其破败的小庵,施舍更多,因而受到寺院、庵及香客的欢迎。
      清军为了保南京,于金、焦之间以铁索横江,称“滚江龙”,使得偌大的海船不能通过。为防备万一,在江心泊一大木船,上面用泥土堆塞,可以走马,安放炮火,称“木浮营”,又号称“木城”,随时皆可开炮击碎江上船只。斜对面是潭家洲(当时在北固山前,伸展到镇江城西,后来坍没了),有重兵防守。在铁索横江的夹岸,置西洋大炮数百位,以此确保“滚江龙”的安全。此谓“四保险”也。
      郑成功面对此战况,召集幕僚诸将议破“滚江龙”之事,他说 :“北瓜洲(时镇江管辖)、南镇江为金陵门户,宜先破之。”众将赞成。于是下令 :派材官张亮带领善水者数十人,夜持巨斧斩“滚江龙”;派右提督马信、前锋镇余新带战船17 艘,乘风扬帆,随着潮水猛烈冲向“木浮营”。当“滚江龙”被斩断,“木浮营”被冲毁时,张煌言率领舟山船队领路夺去潭家洲。郑成功亲率大军和中提督甘辉、右提督翁天祐进攻瓜洲。
      时张亮率领海船,船体蒙上一层厚棉絮,扬帆直上。清军在“木城”上发射炮弹(实是铁砂子),击中船体外软绵绵的棉絮,毫无作用,但对船上人有杀伤力。海船不顾炮弹,驶近“滚江龙”,船上跳下一批水性好的水手,用利斧砍铁索,船只便转头开回,隔了一会儿又转头冲上来,再下去一批手持利斧水手……如此,反复冲撞几回,“滚江龙”被砍断。就在砍时,清军部队轮番冲锋上来,与明兵刀光剑闪……双方死伤很多兵……此时江面上张煌言舟山船队17 艘一马当先,无数海船跟随其后,分两队,一队直扑潭家洲,一队直扑瓜洲……
      明兵浴血奋战江面大战清兵,使得清兵退到瓜洲,明兵又在瓜洲岸与清兵进行了激战。此战砍死率一万兵参战的清军将领左云龙,活捉守瓜洲操江御史朱衣佐,攻下外围银山堡垒后, 清镇江总兵高谦、知府戴可进开城出降……十六日克瓜洲,二十三日占镇江,战死、淹死无数。
      此战非常惨烈,明将军张苍水在《北征得失记略》有描述 :“既济江,议首取瓜步……延平属余领袖水师,先陆师入。余……遂扬帆逆流而上,次炮口,风急流迅,舟不得前,诸舟鳞次且进且却,两岸炮声如雷,弹如雨,诸舟或折樯或裂帆,水军之伤矢石者且骨飞而肉舞也。…… 同腙数百艘,得入者仅十七舟……”
通海之狱不忍睹
      后因郑成功失利,退回浙江,再退到福建,最后退到台湾。郑成功离开镇江后,清政府对曾经帮助过郑成功的人按其罪名“通海”,大开杀戒,此谓“通海之狱”。因时年为顺治十八年(1661)辛丑,又称“辛丑之狱”,时为“江南十大案”之一。
      镇江“通海”罪者当金山寺方丈,当局考虑再三,将“通海”罪名降临金山寺方丈,有恐引起宗教界的波动。时政局并不稳定,只好作罢,于是“杀鸡儆猴”,拿百姓、文士开刀。只要被指认“通海”者,男抓到砍头,女抓到发配关外,给甲人(满洲骑兵)为奴。因此,“通海”犯家属,纷纷自尽。死得最为壮烈尤元豹之妻何氏,丈夫被捕后,何氏自杀多次未成,捉拿家属官兵一进门,何氏跳井,井不深,被救起,塞进轿里(因裹足不能快步),抬到近监狱时,她用头发勒颈, 从轿中跳出,坠地而死。王汲之妻余氏,被捕前拒绝侧室欲冒名顶替,代为发配请求,她说 :“洁其身置人以污,不仁。”当夜上吊自尽。有同族同姓者而遭祸,据[清]何洯《史节妇王氏传》记载,王氏丈夫史廷谟丹徒秀才,“辛丑之狱”黑名单上有史进修者,清官找不到此人,查阅秀才名册,发现史廷谟弟弟今范,一个族兄今琦,于是认定史廷谟就是史进修。将弟兄三人一同抓来,严刑拷打也没有逼出口供,将三人都砍了头。廷谟妻王氏跳井自杀,死时手持一支笔,说是到地狱阎王殿告状。今琦妻张氏和今范妻道氏被押至北京,道氏自尽,临死前对张氏说 :“只恨没有像王氏那样早点死!”张氏听了,在同一天服毒自杀。[清]孙枝蔚《秋胡行》诗序云 :“已亥九月,江上乱既定,闻镇江郡人有以姓名相同,被祸最烈者,与客骇叹竟日。”
      当时郑成功驻兵江面,城内无兵力抵抗,于是官方、乡绅方,二方商议降事,[清]计六奇《明季南略·卷十六》记载 :“时高谦、戴可立(进)与乡宦笪重光、杨鼎、陈于鼎、王纪俱在城上商之,纪齿爵俱尊,对可立(进)曰 :‘老公祖亦随机可也’。”谓 :“戴可进,不要抵抗了!”
      上述牵涉几位商议降事乡绅,虽未在镇江被捕,先后在外地被捕殉难,仅笪重光幸免。笪重光虽参与议降,但后被考工司张九征(张玉书父)拉过去,[清]李光地《张九征传》记载:“海寇犯京口,守师战溃,有司将开门纳款,征极言乌合之众,外强内弱。大兵云集,旦夕殄灭。谓御史笪重光曰 :‘吾辈虽非守土官,无城社责,然受国恩也,朝廷土地且我桑梓,忍见其涂炭乎’?光曰 :‘奈吾侪儒生何’?征曰 :‘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吾筹之熟矣’。遂指画方略,登陴誓守,以待援军。”高谦、戴可进决定迎降,开启城门。《张九征传》记载 :“重光、九征闻之,急下城,牡已启,贼拥之,重光缒城去,九征微服出东门走常州。”平事后,笪重光目睹“辛丑之狱”使得镇江83 户“衣冠之族(读书人)”惨遭灭门,悔恨之心萦绕每日。笪重光后半生一度隐居五州山, 后隐居茅山,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了却一生。
      常州诗人邵长蘅以诗的形式记载了京口“通海”前后之事,悲愤作《京口行》,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后 记
      据陈庆年《顺治镇江防御海寇记》记载 :“康熙三年(1664),张煌言部将多来降,刘之源(授镇海大将军,驻防镇江)贻书至定海招张煌言,不从。八月为我兵所擒,十月戊辰诛张煌言, 罗纶从殉焉。煌言原配董氏子万祺先三日戮于镇江。”张煌言就义时间为康熙三年(1664)九月初七日(公历10 月25 日),刑场于杭州弼教坊,年仅45 岁。归葬于杭州南屏山北麓荔枝峰下, 成为与岳飞、于谦一同埋葬杭州的三位民族英雄,后人称“西湖三杰”。乾隆四十一年(1776),乾隆帝为张煌言加谥“忠烈”,牌位入“祀忠义祠”,享定期供祭。
      一位曾与清廷为敌的南明战将,遭清廷的极刑,后又被清廷加谥“忠烈”,这是何为?这就是满人统治汉人,欺负汉人、压榨汉人,并不是后人所说 :“满汉和睦相处。”清廷加谥张煌言“忠烈”,只是为了安抚汉民心罢了。
(作者为江苏省镇江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