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会
图文推荐
不一样的曹操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5 阅读数:
不一样的曹操
——读《文选•陆机〈吊魏武帝文〉》看魏晋时人眼中的曹操
吴晓峰
引 言
萧统《文选》收录了西晋文人陆机的《吊魏武帝文》,读过之后,感觉陆机笔下的曹操与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罗贯中《三国演义》中那个奸诈狡猾、阴险善变的曹操个性差别很大,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无论是那个阴险狡猾、凶狠奸诈的奸臣曹操,还是那位挟持天子以令诸侯的枭雄曹操都给人以反面形象的典型印象,以至于在京剧中,那个白脸的曹操就成了祸国殃民的奸臣的代名词。但是,在陆机的吊文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曹操。是一位“丕大德以宏覆,援日月而齐晖。济元功于九有,固举世之所推”的英雄,也就是说,曹操所创建的宏图伟业,是造福天下的,其功绩是可以与日月同辉的,所以说,他是当时举世公认的英雄。如此高的评价,又是出自陆机之手,可以说,这显然就可以代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普遍共识,是出于曹操所处时代人们对于曹操的定评。所以能下这样的结论,主要因为陆机的身份。
陆机何许人也?据《晋书•陆机传》记载,陆机是三国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之子,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孙吴才被西晋所灭,在孙吴被西晋灭掉十年之后他才出仕西晋做官。也就是说,陆机的祖父就是那位在孙权时担任大都督,在夷陵火烧连营击败刘备,一战成名的陆逊,所以,陆机对于曹操的评价应该是来自于比较直接的了解,而且是不带任何政治偏见的评价。因为曹操在世的时候,与陆机的家族是处在政治经济相互对立的两大阵营,陆机对于曹操不会存在任何的个人情感因素在里边。而陆机此时所处的政治生活环境又是直接取代了曹操所代表的曹魏集团、灭掉了陆机的祖国而登上历史舞台的西晋,这些因素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陆机对于曹操的肯定不会是因为受到政治环境左右的结果。只能说明,陆机对于曹操的评价基本上是一种客观公正的情感表达。因此,我们仔细研读陆机的这篇《吊魏武帝文》,是非常有助于我们了解魏晋时人对于曹操的整体评价,进而了解作为历史人物曹操的本来面目,而不至于因为受到罗贯中小说的影响过多地把曹操脸谱化、妖魔化。这无疑也是镇江三国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原文解析
陆机的《吊魏武帝文》只有一千四百字,但是文采华美,感情真挚。是一篇极具骈俪色彩的美文。而其中对于曹操的评价尤其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全篇分为序言和正文两大部分。序文主要交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所以凭吊曹操的原因。原文云:
元康八年,机始以台郎出补著作,游乎秘阁而见魏武帝遗令,忾然叹息伤怀者久之。客曰:“夫始终者,万物之大归;死生者,性命之区域。是以临丧殡而后悲,睹陈根而絶哭。今乃伤心百年之际,兴哀无情之地,意者,无乃知哀之可有,而未识情之可无乎?”机答之曰:“夫日蚀由乎交分,山崩起于朽壤。亦云数而已矣。然百姓怪焉者,岂不以资髙明之质,而不免卑浊之累;居常安之势,而终婴倾离之患故乎?夫以回天倒日之力,而不能振形骸之内;济世夷难之智,而受困魏阙之下。已而格乎上下者,藏于区区之木;光于四表者,翳乎蕞尔之土。雄心摧于弱情,壮图终于哀志;长筭屈于短日,远迹顿于促路。呜呼!岂特瞽史之异阙景,黔黎之怪颓岸乎?观其所以顾命冡嗣、贻谋四子,经国之略既逺,隆家之训亦弘。又云:吾在军中持法,是也。至于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善乎!达人之谠言矣!持姬女而指季豹以示四子,曰:以累汝。因泣下。伤哉!曩以天下自任,今以爱子托人。同乎尽者无余,而得乎亡者无存。然而婉娈房闼之内,绸缪家人之务,则几乎密欤!又曰:吾媫妤妓人,皆着铜爵台。于台堂上施八尺床,张繐帐。朝晡上脯糒之属,月朝十五日,辄向帐作妓。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又云:余香可分与诸夫人,诸舍中无所为,学作履组卖也。吾歴官所得绶,皆着藏中。吾余衣裘,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既而竟分焉。亡者可以勿求,存者可以勿违。求与违,不其两伤乎?
悲夫!爱有大而必失,恶有甚而必得。智慧不能去其恶,威力不能全其爱。故前识所不用心,而圣人罕言焉。若乃系情累于外物,留曲念于闺房,亦贤俊之所宜废乎!于是遂愤懑而献吊云尔。”
作者在序言中首先交待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在晋惠帝元康八年(即公元298年),陆机当时刚刚由台郎(尚书郎)出任著作郎。当时的著作郎之职与古代史官很接近,主要从事编修国史等事务。所以有机会经常出入于收藏文献资料的秘阁,因而看到了前代的史料,当他看到魏武帝曹操的临终遗令时不禁感慨伤怀,久久不能平静。接着以主客问答式开端,这是自汉赋以来赋体文常常采用的行文格式,以引起作者阐发写作吊念曹操文章的原因。
有位客人见到陆机如此感伤,就说:“万物都有始终,凡人都有生死,这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所以,古代礼制规定,亲临朋友的丧礼看到他停尸待葬会悲伤,但是当死后一年坟墓已经长出宿草了就不应该再哭了。可是你如今竟然为连朋友都算不上,原本就一点感情也没有,而且已经死了近百年的人伤心难过。想来,难道说你只知道人可以有哀伤的感情,却不知道这种感情也是可以停止的吗?”于是,陆机以回答客人问话的口吻,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读曹操遗言而产生悲哀之感,因而要写作这篇凭吊曹操文章的原因,进而抒发了自己对于社会人生的体验和认识。
首先,陆机借百姓对日蚀、山崩等自然现象会产生震惊的情绪,因而说明无论有什么样的鸿图大业,也终究会屈服于生命短暂的限制。像曹操这样的英雄人物在死亡面前也无能为力,这就难免会令人感到遗憾与感伤。
见原文“夫日蚀由乎交分”,至“呜呼!岂特瞽史之异阙景,黔黎之怪颓岸乎?”意为:日蚀和山崩都是自然界常有的正常现象,都是可以解释的,可是百姓却仍然会感到震惊,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看到具有高明资质的太阳也避免不了要有被阴暗蒙蔽的时候,具有稳固根基的山川也避免不了有崩塌毁坏的时候,感到不可思议,所以才会震惊。联想到像曹操这样具有回天倒日之功的人也免不了死亡,虽然具有解除世间一切困难的智慧,也只能把自己限制在天子的宫廷之下,不能完成未竟的事业。最终虽然有上天入地的能力,还是免不了要把躯体装在一个小木棺中;虽然有照耀四方的光辉,也免不了要被埋在一抔小小的黄土之下。所有的雄心壮志也免不了被病之将死的悲哀所摧毁;所有的深谋远虑、宏图伟业也都将随着生命的结束而消亡。一想到这些,怎么能不感到可悲可叹啊?岂止是掌管日蚀的官员和普通百姓会对日蚀、山崩感到震惊,我对曹操这样的大英雄也会死同样感到震惊和悲伤。
本段意旨:通过无所不能的曹操都不能免于一死而叹息死亡的不可抗拒。
其次,陆机借曹操向儿子们托孤,阐述了像曹操这样智慧通达的英雄也会因为生命的无法掌控而空留遗憾,只能将自己年幼的儿女托付旁人,这就难免会令人产生对于英雄末路的怜悯与同情。
见原文“观其所以顾命冡嗣、贻谋四子,经国之略既远,隆家之训亦弘”至“伤哉!曩以天下自任,今以爱子托人。同乎尽者无余,而得乎亡者无存。”意为:再看看曹操给太子和四个儿子(曹丕、曹植、曹章、曹彪)的临终遗言,其治理国家的方略和兴盛家业的训诰都是非常长远宏大的。比如曹操对儿子们说:“我在治军方面所施行的法令是好的,但是也有一些小愤怒、大过失,你们就不要效法了。”这说得太好了。真是通达之人的正道善言啊!他还一手拉着最小的女儿一手指着最小的儿子曹豹对四个儿子说:“就把他们托付给你们了。”说完,就哭了起来。多么可悲啊!从前是以拯救天下为己任的大英雄、大豪杰,如今却只能将自己的爱子托付给别人。因为所有人都是一样的,身死就一切都结束了,无论生前有什么样的成就和名望,到头来也都将随着身体的消亡而不复存在。
本段意旨:通过通达英明的曹操也有托付别人照顾幼子的时候而感伤生命的短暂。
再次,陆机通过曹操临终表现出对房闼、家人的留恋,阐述了作为英雄的曹操却也不能免于俗累,面对死亡不能表现出达观与洒脱,不仅使自己的英雄形象受损,也给后人留下了评说的资本,这也是值得叹息的。
见原文“然而婉娈房闼之内,绸缪家人之务,则几乎密欤!”至“若乃系情累于外物,留曲念于闺房,亦贤俊之所冝废乎!”意为:从遗言来看,曹操临终时对于自己的房闼、家人等事物是非常依恋的,以至于嘱咐得近乎细碎了。他说:“在我死后,就将我的这些婕妤妓人安置在铜雀台上吧,在台上放一张八尺的床,床上张挂着有穗的床帐。早晚食时在床前摆上肉干、干粮等食物,每月初一、十五让妓人对着床帐表演歌舞。你们几个也要经常登上铜雀台,对着我的西陵墓地望望。”他又说:“我余下来的香料可以分给各位夫人,众妾平时无事可做,可以学习做鞋带拿出去卖钱。我历来做官所得到绶带,都放到一个储藏柜中藏好。我剩下的衣裘等可以另外再装一个储藏柜。装不下的,你们兄弟几个就一起分了吧。”可是曹操一死,他的儿子们却把他的衣物都分掉了。所以,陆机发表议论说:本来死的人是可以不提这样要求的,而活着的人也不应该违背死人的要求。但现在是死者提了要求,而生者又违背了他的要求,这岂不是两者都有损伤吗?太可悲了!人都有最喜欢的事物,但是最终都将失去;人也都有很厌恶的事情,但是却常常无法避免。无论如何有智慧的人,都无法避免那些厌恶的事情发生;无论如何有威力的人,也不能永远保全自己所爱的事物。所以前代那些贤达之人不在这方面用心,而圣人也很少言及这些事。至于使自己的感情受外物的牵累,使心念缠绵于闺房这样的事难道不是贤达之人更应该废弃的吗?
本段意旨:通过无所畏惧的曹操却不能免除外物的牵累而感叹人性的缺憾。
综合上述三点,最后陆机总结说:“于是遂愤懑而献吊云尔。”想到像曹操这样的一代英雄,竟然还有这么多可伤、可悲、可叹之处,不禁心生抑郁烦闷之情,因而写下了这篇吊文。这也就是下面的正文部分所表达的感情。
原文云:
接皇汉之末绪,值王途之多违。伫重渊以育鳞,抚庆云而遐飞。运神道以载徳,乘灵风而扇威。摧群雄而电击,举勍敌其如遗。指八极以远略,必翦焉而后绥。厘三才之阙典,启天地之禁闱。举修网之絶纪,纽大音之解徽。扫云物以贞观,要万途而来归。丕大徳以宏覆,援日月而齐晖。济元功于九有,固举世之所推。彼人事之大造,夫何往而不臻。将覆篑于浚谷,挤为山乎九天。苟理穷而性尽,岂长筭之所研。悟临川之有悲,固梁木其必颠。当建安之三八,实大命之所艰。虽光昭于曩载,将税驾于此年。惟降神之绵邈,眇千载而逺期。信斯武之未丧,膺灵符而在兹。虽龙飞于文昌,非王心之所怡。愤西夏以鞠旅,泝秦川而举旗。逾镐京而不豫,临渭滨而有疑。冀翌日之云瘳,弥四旬而成灾。咏归涂以反斾,登崤渑而朅来。次洛汭而大渐,指六军曰念哉。伊君王之赫奕,寔终古之所难。威先天而盖世,力荡海而拔山。厄奚险而弗济,敌何强而不残。每因祸以褆福,亦践危而必安。迄在兹而蒙昧,虑噤闭而无端。委躯命以待难,痛没世而永言。抚四子以深念,循肤体而颓叹。迨营魄之未离,假余息乎音翰。执姬女以嚬瘁,指季豹而漼焉。气冲襟以呜咽,涕垂睫而汍澜。违率土以静寐,戢弥天乎一棺。咨宏度之峻邈,壮大业之允昌。思居终而恤始,命临没而肇扬。援贞吝以惎悔,虽在我而不臧。惜内顾之缠绵,恨末命之微详。纡广念于履组,尘清虑于余香。结遗情之婉娈,何命促而意长。陈法服于帷座,陪窈窕于玉房。宣备物于虚器,发哀音于旧倡。矫戚容以赴节,掩零泪而荐觞。物无微而不存,体无惠而不亡。庶圣灵之响像,想幽神之复光。苟形声之翳没,虽音景其必藏。徽清弦而独奏,进脯糒而谁尝。悼繐帐之冥漠,怨西陵之茫茫。登爵台而羣悲,眝美目其何望?既睎古以遗累,信简礼而薄葬。彼裘绂于何有,贻尘谤于后王。嗟大恋之所存,故虽哲而不忘。览遗籍以慷慨,献兹文而凄伤。
可见,正文正是围绕序文中的三点可悲、可叹之处抒发感情的。全文高度评价了曹操一生的文治武功,说曹操是汉末建安时期的英雄豪杰,一生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可是,却在征讨蜀汉刘备的途中得病身亡。因而,叹息痛恨岁月无情、生命短暂使英雄末路、空留遗恨。而陆机认为最令人遗憾的还是曹操对于自己的家人、床榻、妓人、衣物等身亡之事念念不忘。因为人死就一切都不存在了,随着生命的结束,人的精神也必将泯灭,所以,曹操曾经因为古人礼繁、厚葬有害无益,而主张要简礼而薄葬。可是曹操自己却在临终时细细碎碎地叮嘱儿子们要为自己在铜雀台安设床帐、准备饭食、妓人奏乐等,还要把自己衣物、绶带收藏起来。这些东西对于死去的曹操来讲,根本就没什么用处了,只能是给后人留下笑柄而已。因此,在陆机看来,曹操一生英明,只有这一点是最令人遗憾的地方。
结 语
读《文选•陆机〈吊魏武帝文〉》,让我们了解到一位与罗贯中《三国演义》中不一样的曹操。这位出自陆机笔下的曹操是一位叱诧风云的英雄,他一生以天下为己任,在汉末的动乱年代创下不朽功勋,被世人所推崇,可惜在出征敌人的途中出师未捷而病故,不禁令人为之叹息痛恨。而最为可惜的是,他临终时却表现出对于家人、床榻以及自己身外之物的眷恋不舍,非常细碎地嘱托儿子们安排自己的姬妾、香料、绶带、衣裘等物,这又让我们看到了英雄末路时候所表现出的人性弱点。也许这才是历史上真正的曹操,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也时有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血肉男儿,只是比《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少了很多的阴险狡诈与凶狠残暴。
(作者为江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读《文选•陆机〈吊魏武帝文〉》看魏晋时人眼中的曹操
吴晓峰
引 言
萧统《文选》收录了西晋文人陆机的《吊魏武帝文》,读过之后,感觉陆机笔下的曹操与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罗贯中《三国演义》中那个奸诈狡猾、阴险善变的曹操个性差别很大,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无论是那个阴险狡猾、凶狠奸诈的奸臣曹操,还是那位挟持天子以令诸侯的枭雄曹操都给人以反面形象的典型印象,以至于在京剧中,那个白脸的曹操就成了祸国殃民的奸臣的代名词。但是,在陆机的吊文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曹操。是一位“丕大德以宏覆,援日月而齐晖。济元功于九有,固举世之所推”的英雄,也就是说,曹操所创建的宏图伟业,是造福天下的,其功绩是可以与日月同辉的,所以说,他是当时举世公认的英雄。如此高的评价,又是出自陆机之手,可以说,这显然就可以代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普遍共识,是出于曹操所处时代人们对于曹操的定评。所以能下这样的结论,主要因为陆机的身份。
陆机何许人也?据《晋书•陆机传》记载,陆机是三国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之子,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孙吴才被西晋所灭,在孙吴被西晋灭掉十年之后他才出仕西晋做官。也就是说,陆机的祖父就是那位在孙权时担任大都督,在夷陵火烧连营击败刘备,一战成名的陆逊,所以,陆机对于曹操的评价应该是来自于比较直接的了解,而且是不带任何政治偏见的评价。因为曹操在世的时候,与陆机的家族是处在政治经济相互对立的两大阵营,陆机对于曹操不会存在任何的个人情感因素在里边。而陆机此时所处的政治生活环境又是直接取代了曹操所代表的曹魏集团、灭掉了陆机的祖国而登上历史舞台的西晋,这些因素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陆机对于曹操的肯定不会是因为受到政治环境左右的结果。只能说明,陆机对于曹操的评价基本上是一种客观公正的情感表达。因此,我们仔细研读陆机的这篇《吊魏武帝文》,是非常有助于我们了解魏晋时人对于曹操的整体评价,进而了解作为历史人物曹操的本来面目,而不至于因为受到罗贯中小说的影响过多地把曹操脸谱化、妖魔化。这无疑也是镇江三国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原文解析
陆机的《吊魏武帝文》只有一千四百字,但是文采华美,感情真挚。是一篇极具骈俪色彩的美文。而其中对于曹操的评价尤其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全篇分为序言和正文两大部分。序文主要交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所以凭吊曹操的原因。原文云:
元康八年,机始以台郎出补著作,游乎秘阁而见魏武帝遗令,忾然叹息伤怀者久之。客曰:“夫始终者,万物之大归;死生者,性命之区域。是以临丧殡而后悲,睹陈根而絶哭。今乃伤心百年之际,兴哀无情之地,意者,无乃知哀之可有,而未识情之可无乎?”机答之曰:“夫日蚀由乎交分,山崩起于朽壤。亦云数而已矣。然百姓怪焉者,岂不以资髙明之质,而不免卑浊之累;居常安之势,而终婴倾离之患故乎?夫以回天倒日之力,而不能振形骸之内;济世夷难之智,而受困魏阙之下。已而格乎上下者,藏于区区之木;光于四表者,翳乎蕞尔之土。雄心摧于弱情,壮图终于哀志;长筭屈于短日,远迹顿于促路。呜呼!岂特瞽史之异阙景,黔黎之怪颓岸乎?观其所以顾命冡嗣、贻谋四子,经国之略既逺,隆家之训亦弘。又云:吾在军中持法,是也。至于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善乎!达人之谠言矣!持姬女而指季豹以示四子,曰:以累汝。因泣下。伤哉!曩以天下自任,今以爱子托人。同乎尽者无余,而得乎亡者无存。然而婉娈房闼之内,绸缪家人之务,则几乎密欤!又曰:吾媫妤妓人,皆着铜爵台。于台堂上施八尺床,张繐帐。朝晡上脯糒之属,月朝十五日,辄向帐作妓。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又云:余香可分与诸夫人,诸舍中无所为,学作履组卖也。吾歴官所得绶,皆着藏中。吾余衣裘,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既而竟分焉。亡者可以勿求,存者可以勿违。求与违,不其两伤乎?
悲夫!爱有大而必失,恶有甚而必得。智慧不能去其恶,威力不能全其爱。故前识所不用心,而圣人罕言焉。若乃系情累于外物,留曲念于闺房,亦贤俊之所宜废乎!于是遂愤懑而献吊云尔。”
作者在序言中首先交待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在晋惠帝元康八年(即公元298年),陆机当时刚刚由台郎(尚书郎)出任著作郎。当时的著作郎之职与古代史官很接近,主要从事编修国史等事务。所以有机会经常出入于收藏文献资料的秘阁,因而看到了前代的史料,当他看到魏武帝曹操的临终遗令时不禁感慨伤怀,久久不能平静。接着以主客问答式开端,这是自汉赋以来赋体文常常采用的行文格式,以引起作者阐发写作吊念曹操文章的原因。
有位客人见到陆机如此感伤,就说:“万物都有始终,凡人都有生死,这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所以,古代礼制规定,亲临朋友的丧礼看到他停尸待葬会悲伤,但是当死后一年坟墓已经长出宿草了就不应该再哭了。可是你如今竟然为连朋友都算不上,原本就一点感情也没有,而且已经死了近百年的人伤心难过。想来,难道说你只知道人可以有哀伤的感情,却不知道这种感情也是可以停止的吗?”于是,陆机以回答客人问话的口吻,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读曹操遗言而产生悲哀之感,因而要写作这篇凭吊曹操文章的原因,进而抒发了自己对于社会人生的体验和认识。
首先,陆机借百姓对日蚀、山崩等自然现象会产生震惊的情绪,因而说明无论有什么样的鸿图大业,也终究会屈服于生命短暂的限制。像曹操这样的英雄人物在死亡面前也无能为力,这就难免会令人感到遗憾与感伤。
见原文“夫日蚀由乎交分”,至“呜呼!岂特瞽史之异阙景,黔黎之怪颓岸乎?”意为:日蚀和山崩都是自然界常有的正常现象,都是可以解释的,可是百姓却仍然会感到震惊,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看到具有高明资质的太阳也避免不了要有被阴暗蒙蔽的时候,具有稳固根基的山川也避免不了有崩塌毁坏的时候,感到不可思议,所以才会震惊。联想到像曹操这样具有回天倒日之功的人也免不了死亡,虽然具有解除世间一切困难的智慧,也只能把自己限制在天子的宫廷之下,不能完成未竟的事业。最终虽然有上天入地的能力,还是免不了要把躯体装在一个小木棺中;虽然有照耀四方的光辉,也免不了要被埋在一抔小小的黄土之下。所有的雄心壮志也免不了被病之将死的悲哀所摧毁;所有的深谋远虑、宏图伟业也都将随着生命的结束而消亡。一想到这些,怎么能不感到可悲可叹啊?岂止是掌管日蚀的官员和普通百姓会对日蚀、山崩感到震惊,我对曹操这样的大英雄也会死同样感到震惊和悲伤。
本段意旨:通过无所不能的曹操都不能免于一死而叹息死亡的不可抗拒。
其次,陆机借曹操向儿子们托孤,阐述了像曹操这样智慧通达的英雄也会因为生命的无法掌控而空留遗憾,只能将自己年幼的儿女托付旁人,这就难免会令人产生对于英雄末路的怜悯与同情。
见原文“观其所以顾命冡嗣、贻谋四子,经国之略既远,隆家之训亦弘”至“伤哉!曩以天下自任,今以爱子托人。同乎尽者无余,而得乎亡者无存。”意为:再看看曹操给太子和四个儿子(曹丕、曹植、曹章、曹彪)的临终遗言,其治理国家的方略和兴盛家业的训诰都是非常长远宏大的。比如曹操对儿子们说:“我在治军方面所施行的法令是好的,但是也有一些小愤怒、大过失,你们就不要效法了。”这说得太好了。真是通达之人的正道善言啊!他还一手拉着最小的女儿一手指着最小的儿子曹豹对四个儿子说:“就把他们托付给你们了。”说完,就哭了起来。多么可悲啊!从前是以拯救天下为己任的大英雄、大豪杰,如今却只能将自己的爱子托付给别人。因为所有人都是一样的,身死就一切都结束了,无论生前有什么样的成就和名望,到头来也都将随着身体的消亡而不复存在。
本段意旨:通过通达英明的曹操也有托付别人照顾幼子的时候而感伤生命的短暂。
再次,陆机通过曹操临终表现出对房闼、家人的留恋,阐述了作为英雄的曹操却也不能免于俗累,面对死亡不能表现出达观与洒脱,不仅使自己的英雄形象受损,也给后人留下了评说的资本,这也是值得叹息的。
见原文“然而婉娈房闼之内,绸缪家人之务,则几乎密欤!”至“若乃系情累于外物,留曲念于闺房,亦贤俊之所冝废乎!”意为:从遗言来看,曹操临终时对于自己的房闼、家人等事物是非常依恋的,以至于嘱咐得近乎细碎了。他说:“在我死后,就将我的这些婕妤妓人安置在铜雀台上吧,在台上放一张八尺的床,床上张挂着有穗的床帐。早晚食时在床前摆上肉干、干粮等食物,每月初一、十五让妓人对着床帐表演歌舞。你们几个也要经常登上铜雀台,对着我的西陵墓地望望。”他又说:“我余下来的香料可以分给各位夫人,众妾平时无事可做,可以学习做鞋带拿出去卖钱。我历来做官所得到绶带,都放到一个储藏柜中藏好。我剩下的衣裘等可以另外再装一个储藏柜。装不下的,你们兄弟几个就一起分了吧。”可是曹操一死,他的儿子们却把他的衣物都分掉了。所以,陆机发表议论说:本来死的人是可以不提这样要求的,而活着的人也不应该违背死人的要求。但现在是死者提了要求,而生者又违背了他的要求,这岂不是两者都有损伤吗?太可悲了!人都有最喜欢的事物,但是最终都将失去;人也都有很厌恶的事情,但是却常常无法避免。无论如何有智慧的人,都无法避免那些厌恶的事情发生;无论如何有威力的人,也不能永远保全自己所爱的事物。所以前代那些贤达之人不在这方面用心,而圣人也很少言及这些事。至于使自己的感情受外物的牵累,使心念缠绵于闺房这样的事难道不是贤达之人更应该废弃的吗?
本段意旨:通过无所畏惧的曹操却不能免除外物的牵累而感叹人性的缺憾。
综合上述三点,最后陆机总结说:“于是遂愤懑而献吊云尔。”想到像曹操这样的一代英雄,竟然还有这么多可伤、可悲、可叹之处,不禁心生抑郁烦闷之情,因而写下了这篇吊文。这也就是下面的正文部分所表达的感情。
原文云:
接皇汉之末绪,值王途之多违。伫重渊以育鳞,抚庆云而遐飞。运神道以载徳,乘灵风而扇威。摧群雄而电击,举勍敌其如遗。指八极以远略,必翦焉而后绥。厘三才之阙典,启天地之禁闱。举修网之絶纪,纽大音之解徽。扫云物以贞观,要万途而来归。丕大徳以宏覆,援日月而齐晖。济元功于九有,固举世之所推。彼人事之大造,夫何往而不臻。将覆篑于浚谷,挤为山乎九天。苟理穷而性尽,岂长筭之所研。悟临川之有悲,固梁木其必颠。当建安之三八,实大命之所艰。虽光昭于曩载,将税驾于此年。惟降神之绵邈,眇千载而逺期。信斯武之未丧,膺灵符而在兹。虽龙飞于文昌,非王心之所怡。愤西夏以鞠旅,泝秦川而举旗。逾镐京而不豫,临渭滨而有疑。冀翌日之云瘳,弥四旬而成灾。咏归涂以反斾,登崤渑而朅来。次洛汭而大渐,指六军曰念哉。伊君王之赫奕,寔终古之所难。威先天而盖世,力荡海而拔山。厄奚险而弗济,敌何强而不残。每因祸以褆福,亦践危而必安。迄在兹而蒙昧,虑噤闭而无端。委躯命以待难,痛没世而永言。抚四子以深念,循肤体而颓叹。迨营魄之未离,假余息乎音翰。执姬女以嚬瘁,指季豹而漼焉。气冲襟以呜咽,涕垂睫而汍澜。违率土以静寐,戢弥天乎一棺。咨宏度之峻邈,壮大业之允昌。思居终而恤始,命临没而肇扬。援贞吝以惎悔,虽在我而不臧。惜内顾之缠绵,恨末命之微详。纡广念于履组,尘清虑于余香。结遗情之婉娈,何命促而意长。陈法服于帷座,陪窈窕于玉房。宣备物于虚器,发哀音于旧倡。矫戚容以赴节,掩零泪而荐觞。物无微而不存,体无惠而不亡。庶圣灵之响像,想幽神之复光。苟形声之翳没,虽音景其必藏。徽清弦而独奏,进脯糒而谁尝。悼繐帐之冥漠,怨西陵之茫茫。登爵台而羣悲,眝美目其何望?既睎古以遗累,信简礼而薄葬。彼裘绂于何有,贻尘谤于后王。嗟大恋之所存,故虽哲而不忘。览遗籍以慷慨,献兹文而凄伤。
可见,正文正是围绕序文中的三点可悲、可叹之处抒发感情的。全文高度评价了曹操一生的文治武功,说曹操是汉末建安时期的英雄豪杰,一生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可是,却在征讨蜀汉刘备的途中得病身亡。因而,叹息痛恨岁月无情、生命短暂使英雄末路、空留遗恨。而陆机认为最令人遗憾的还是曹操对于自己的家人、床榻、妓人、衣物等身亡之事念念不忘。因为人死就一切都不存在了,随着生命的结束,人的精神也必将泯灭,所以,曹操曾经因为古人礼繁、厚葬有害无益,而主张要简礼而薄葬。可是曹操自己却在临终时细细碎碎地叮嘱儿子们要为自己在铜雀台安设床帐、准备饭食、妓人奏乐等,还要把自己衣物、绶带收藏起来。这些东西对于死去的曹操来讲,根本就没什么用处了,只能是给后人留下笑柄而已。因此,在陆机看来,曹操一生英明,只有这一点是最令人遗憾的地方。
结 语
读《文选•陆机〈吊魏武帝文〉》,让我们了解到一位与罗贯中《三国演义》中不一样的曹操。这位出自陆机笔下的曹操是一位叱诧风云的英雄,他一生以天下为己任,在汉末的动乱年代创下不朽功勋,被世人所推崇,可惜在出征敌人的途中出师未捷而病故,不禁令人为之叹息痛恨。而最为可惜的是,他临终时却表现出对于家人、床榻以及自己身外之物的眷恋不舍,非常细碎地嘱托儿子们安排自己的姬妾、香料、绶带、衣裘等物,这又让我们看到了英雄末路时候所表现出的人性弱点。也许这才是历史上真正的曹操,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也时有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血肉男儿,只是比《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少了很多的阴险狡诈与凶狠残暴。
(作者为江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 上一篇:镇江古艺文拾零
- 下一篇:略论《嘉定镇江志》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