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苏轼与佛印(三)

苏轼与佛印(三)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2-07-27      阅读数:
苏轼与佛印(三)
蓝纯龙
金山轶事
      一、佛印智答东坡问
      相传,东坡第一次来金山寺由佛印陪同游览,走到大殿后面海岛前,东坡看到观音赤着脚好奇地问 :“观音为何赤脚?”佛印说 :“观音本是印度人,印度气候炎热,一年四季赤脚不会冻伤。再说早期佛教徒修行,都是苦行谓‘苦行僧’,‘苦’梵文原意‘热’,苦行僧不追求感官上享受,忍受常人认为痛苦的事、忍受自然环境折磨,来锻炼忍耐力和离欲力。因此,有的宗教徒将受热作为苦行主要手段。甚至千方百计自我折磨,长年赤脚行走脚就肥大。因此,塑佛像赤着脚,这就有印度佛像余味。”东坡点着头又看到观音赤脚踏着鳌鱼,便问 :“观音为何足踏鳌鱼?”佛印说 :“有几说,常见二说 :
      佛经上讲‘苦海无边’,因而观音足踏鳌鱼为救苦救难,在大海、大江中四处巡游,普度众生脱离茫茫苦海;古人认为大地浮动,这是被搁在巨大鳌鱼背上的缘故,就是民间常说的‘鳌鱼托大地’。如果鳌鱼一翻身,就会发生地震,给人民带来灾难。因此,观音大慈大悲,脚踏鳌鱼背,以镇其邪,给人们带来平安。”
      东坡看到观音合掌礼拜,便又好奇地问 :“观音本来是我们要拜的对象,为什么手上与我们同样挂着念珠,甚至有观音双手弥合似在念佛,请问,观音到底在念谁呀?”佛印说 :“这要问你自己。”苏东坡不惑地说 :“我怎么知道?”佛印说 :“这叫求人不如求己。”
      东坡对佛印用渊博的佛教知识、灵活机智的禅理作解答,表示敬佩。
      东坡文章、诗词、书画皆为一代宗师,然在佛学上不如佛印,因此,在佛学上东坡从不在佛印面前逞能,佛印也从不在东坡面前显摆。
      二、一释二士撷文趣
      大书画家米芾和大书画家苏东坡关系非常密切,二人在一起交谈无拘无束。相传,有一次,东坡与米芾在一起谈文论诗,时一人蓬头垢面、身披棉絮从他俩身旁走过,此人边走边在身上抓痒,米芾有洁癖,连忙避让。东坡说 :“他又没有靠近你,怕什么?”米芾看着此人身影说 :“这人身上一定有虱子。”东坡说 :“他有虱子碍你什么事?”米芾说 :“虱子会蹦,靠近会蹦到你身上。”东坡说 :“怪不得你要让道。”米芾说 :“知我者苏大学士也。”东坡说 :“虱子从污垢中生!”米芾说 :“从破棉絮里生!”东坡反驳地说 :“虱子从污垢中生!”米芾肯定地说 :“从破棉絮里生!”俩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最后都同意相约去金山寺,找佛印来评判谁是谁非。两人生怕佛印帮对方,于是各派人给佛印去信,希望佛印同意自己的见解,按照自己的话解释。东坡信中说 :“事成后请大和尚吃冷淘(过水面及凉面一类食品)。”米芾在信中说 :“事成后请大和尚吃馎饦(汤饼别名。古代水煮面食,类似今天煮面片。)。”
      这一天,两人相约来到金山寺,见到佛印,于是各执一词,并异口同声说 :“现在唯大和尚评判。”佛印说 :“贫僧现在有一诗请二位听,听后再作评判。”于是吟道 :
垢腻生身,棉絮生足。先食冷淘,后食馎饦。
      吟后问 :“不知二位意在如何?”
      两人一听尴尬不已,东坡不悦地说:“大和尚做老好人。”佛印说:“对!贫僧就是老好人。”米芾也不悦地说 :“大和尚和稀泥。”佛印说 :“对!贫僧就是和稀泥。”东坡认真地说 :“撇开我的冷淘、他的馎饦,大和尚说到底谁说的对?”米芾也跟着说 :“撇开我的馎饦、他的冷淘,大和尚说到底谁说的对?”佛印说:“你二位要听?贫僧这里还有诗一首,听完各自就知。”遂吟道: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其意为 :春风中的树枝,面南向阳花开了,面北背阴花未开,都在同样春风之中,竟然有如此差异。比喻各人对事物理解都有差异,这是由人的主观设想立据来评判,并无实凭依据。所以,俩人说的都对,也可以说俩人说的都不对。
      佛印用佛家语解答俩人的争论,用禅理来“评判”俩人对事物的理解。当俩人理解了佛印诗意,会意地大笑起来。
      三、佛印、东坡、苏小妹
      有一次,苏小妹知东坡来镇江,首当去金山寺看望好友佛印,便去金山寺找表哥(苏轼),看到佛印与表哥一起饮酒,苏小妹心想 :“世说和尚不饮酒,怎么这位和尚饮酒?”苏小妹看着哥哥与佛印饮酒一言不发。东坡看着直愣愣望着他俩饮酒的小妹说 :“饮酒是件快乐事,你不会饮酒,就不知酒中的乐趣。”佛印说:“你表哥说得对!”苏小妹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就说:“你俩饮酒有乐趣,我看饮酒没乐趣,要想大家有乐趣,不如大家来个文字游戏。”东坡说 :“怎么个玩法。”佛印说 :“由小妹定!”苏小妹说 :“拆字为诗,互争高下。”东坡、佛印齐声说好!
      小妹吟道 :“‘水’‘酉’为‘酒’,‘入’能回头便成‘人’。”意 :你佛印是个酒肉和尚,偌能戒掉酒,才能成为好和尚。
      佛印道 :“‘千’‘口’乃‘舌’,‘恶’‘口’无‘心’必为‘哑’。”
      意 :你小妹多嘴多舌,多管闲事,虽无心骂人,却恶口说人,必会变哑巴! 东坡道 :“‘舛’‘木’为‘桀’,‘全’无‘人’道也称‘王’。”
      意 :东坡帮腔说 :“坏人桀都可称王,和尚喝酒有何不可呢?”小妹续道 :“‘足’‘采’为‘踩’,‘又’加点缀便成‘文’。”
      意 :这样喝酒不是在“踩”“文”吗?你又有哪一点成文僧?佛印道 :“‘秋’‘心’成‘愁’,‘若’不撇出终是‘苦’。”
      意 :你看我喝酒成“愁”,愁这愁那整天愁,若不跳出这个“愁”,终是一个“苦”。拿今天话就是反问 :“你苏小妹活得累不累呀?”
      东坡答 :“‘一’‘日’寒‘旦’,‘水’无点不成‘冰’。”
      意 :有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喝酒喝了这么多年,戒不掉啦! 小妹再答 :“‘口’‘禾’为‘和’,‘倘’无此‘人’可为‘尚’。”
      意 :这喝酒人也能当和尚?在我印象中,没有你这样的和尚。
      小妹话刚落音,东坡非常尴尬,看着佛印不知说什么好,佛印看着东坡大笑不已。佛印、东坡都不接小妹拆字诗,文字游戏到此结束。
      此次文字游戏,看似苏小妹赢,佛印输,这是佛印有意让苏小妹赢。为什么呢?因为佛印深知酒中乐趣,而苏小妹不知,一知一不知,又能比出什么乐趣呢?
      按 :高僧佛印肯定不会做破清规戒律之事。只是杜撰故事者不知佛教清规戒律僧不得饮酒(年迈治病,药酒除外),因而杜撰这个有损高僧佛印形象的故事。
      四、东坡输文给佛印
      相传,才过八斗的东坡在江对面瓜洲停留,就是不过江来金山寺,反而托人告诉好友佛印,因为东坡知佛印很想他,东坡心想 :“你想我,我就是不过来,看你如何是好!”这时佛印在金山得知东坡在江对面就是不过来,心想 :“这分明在气贫僧。”更可气的是东坡托人捎来一首诗,诗的内容是一首禅偈 :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此诗捎到佛印手上,佛印随即在东坡偈语上批两个字——放屁!并让捎信人带给东坡。东坡笑着打开回信,心想:“看你佛印怎样回信。”打开一看非常恼火,便立即过江来责问佛印:
      “为什么这般无礼,分明骂人嘛!”佛印见到东坡便主动行礼,东坡不但不还礼,还板着脸,竟然气得一句话都不回。佛印却乐呵呵地对他说 :“你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怎么被一个屁打过江来了呢?”东坡这才恍然大悟,尴尬地笑了。东坡在不知不觉中,输给了佛印。
      五、佛印巧对苏东坡
      东坡只要来镇江,都要去金山寺拜访佛印,佛印都要留东坡用膳。有一次,膳后二人来到一雅间,中堂挂着一墨荷,东坡眼睛一亮,此墨荷画得很有动感,荷叶似乎在江风吹拂下摇曳, 荷花绽放喜人,定神一想 :“何人能绘得如此生动?除了佛印还有谁?”于是吟道 :“画上荷花和尚画。”这看似随口而出,却有着很深的文趣。此文虽七字,倒读都是同样音。佛印心想 :“好一个学士,饭后散散心,来这一手,这不是给贫僧添堵吗?”也不便说出。时东坡看着佛印,在等他的下联,佛印略一沉思,便笑着摇着头,东坡认为 :你佛印擅长佛学,不一定擅长文学,答不上来了吧?因此摇头。佛印认为 :你东坡玩的文趣太简单,贫僧都懒得答。”于是平淡地对东坡说 :“学士能吟,何不书出?”东坡笑着说 :“仅写上联,下联何在?”佛印笑着说 :“学士写出上联,下联自成!”东坡心想 :“我就是书出,你也未必想出。”于是提笔就书。当东坡工工整整书出,佛印看其书法赞吟道 :“书临汉帖翰林书。”东坡一听,这不是绝妙的下联吗?自言自语道 :“妙,妙对,妙绝对!”佛印说 :“你总不至于要贫僧书出下联吧?”于是东坡书出下联,书后大笑不已,笑得似乎有点尴尬。此时,佛印不吭一气卷起东坡书。为何佛印不吭一气?因为佛印不费口舌,就得到大学士的手迹,心里正窃喜不已。
      六、佛印以肉款东坡
      佛印与东坡非常友好,好到什么地步?传说东坡爱吃肉,他有名句 :“无竹令人俗,无肉令人瘦。”这成了东坡口头禅。杭州“楼外楼”一道名菜“东坡肉”为东坡所创,就是受佛印款待东坡烧猪肉焖制而成,终成“楼外楼”看家菜肴。东坡每次来金山寺,佛印对他的款待十分优厚,顾不得佛门清规戒律忌酒、肉,竟然在寺里烧猪肉款待东坡,可想佛印与东坡的关系非同一般。东坡在金山寺每次饮酒、吃肉,都喝得酩酊大醉,醉了就睡在寺里,有时醒来诗兴大发,随即在墙壁书写或作画。那首脍炙人口的《游金山寺》就是喝醉以后睡在寺里,第二天,天还未亮,酒醒了,趁着酒兴一挥而就。
      相传,有一次佛印为东坡烧猪肉,不知给哪位馋嘴者偷吃了,佛印得知又是烦恼又是气恨。为此,东坡趁机作诗嘲弄佛印 :
戏赠佛印
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佛印见诗后,一笑了之。
      七、佛印关心东坡事
      东坡一生坎坷,早年丧妻,仕途不佳。一直遭贬谪,最后竟然贬到有瘴气的岭南惠州。东坡被贬惠州期间,有人问佛印 :“东坡在惠州,方丈在江浙,否因路途遥远,书信少了呢?”佛印说 :“惠州不在天上,只要贫僧写,邮差就会送,东坡就能看到,路途不是障碍。”路途虽遥远,俩人通信不是等你来我再往,而是一封写出在邮途中又接着一封,决不比东坡在杭州任官时少。笔者录佛印手书信一封,读来可见二人的友情至深。
致东坡书
      尝读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愿不遇知于主上者,犹能坐茂林以终日。子瞻中大科,登金门,上玉堂,远放寂寞之滨,权臣子瞻作宰相耳。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二三十年功名富贵,转盼成空,何不一笔勾断?寻自家本来面目,万劫常住,永无成落。纵未得到如来地,亦可以骖鸾驾鹤,翱翔三岛,为不死人。何乃胶柱守株,待入恶趣。昔有问师 :“佛法在甚么处?”师云 :“在行住坐卧处,着衣吃饭处,屙屎撒尿处,没理没会处,死活不得处。”子瞻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到这地位,不知性命所在,一生聪明,要做甚么?三世诸佛,则是一个有血性汉子。子瞻若能脚下承当,把一二十年富贵功名贱如泥土。努力向前,珍重!珍重!
      此为一版本,另有一版本 :
      子瞻负高材,远放寂寞之滨,权臣忌子瞻为相耳。人生如白驹过隙,二三十年功名富贵,转眼成空,俯不一笔地勾,寻取本来面目。子瞻读书万卷,而未见性命所居,不可谓之聪明也。努力向前,珍重!珍重!
      东坡逢大赦回常州途经镇江,已是六十五岁老人。这次到金山旧地重游,看到当年好友李龙眠曾给他和佛印画的像,想到佛印已经作古,不禁老泪纵横,写下《自题金山画像》小诗一首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 作者为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原副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