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北府将帅的奇谋绝策

北府将帅的奇谋绝策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1-05-21      阅读数:
北府将帅的奇谋绝策
        北府兵是东晋为防御日益强大的前秦,于太元二年(377) 由谢玄组建训练的一支新军,是南朝一支极为重要的武装力量,战斗力极强,人们将其与李世民的玄甲军、岳飞的背嵬军、成吉思汗的怯薛军、吴三桂的夷丁突骑,称为中国古代五大精锐部队。
        所谓“北府”,是“徐州都督”的军府编制。西晋时,徐州在都城洛阳之东,称“东府”。东晋时,侨置徐州在广陵或京口,位于都城建康东北,便有“北府”之称。初时,军府设在广陵,后郗鉴镇京口,“北府”之名便移于京口。这时广陵和京口所辖之兵,虽为北府之兵,却只是地方军,并不是后来所特称的北府兵。谢安执政后,为了充实长江下游的力量以拱卫首都,便荐举有经国才略的兄子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监江北诸军事,北镇广陵,负责组建一支新军。直到太元二年(377),谢玄以京口、广陵为基地而招募组建起来的新军,才是直接归东晋朝廷指挥的中央军,因此史上特称为“北府兵”。北府兵的重要特点是以京口、广陵为基地组建而成。北府兵以北方侨民为主招募而成。“徐州人多劲悍,号精兵,故桓温常曰 :‘京口酒可饮,箕可用,兵可使。’”北府兵改变了过去的世兵制而为募兵制。招募重点是将领,如刘牢之、何谦、诸葛侃、高衡、刘轨、田洛、孙无终等,实际上都是活动在江淮以南,并拥有一定武装力量的部族或流民统领。谢玄将刘牢之等招募到北府军后,只需授予新的军号、军职,扩充兵员,就能成军。这是集合一部分原北府镇将,后来又独立、半独立活动于江淮的宿将或流民武装,并征发一部分过淮流民予以补充而成。北府兵是多兵种协同的新军。除步兵外,还设有水军、骑兵等兵种。成员除汉人以外,还有鲜卑兵。
        北府兵实行论功行赏的奖励制度。出身寒门庶族的将士,英勇作战,便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正是由于这些出身寒门庶族将士的加入,才使北府兵有着强烈的进取精神。将士们为了取得军功,披坚执锐,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奋力拼杀,打出了军威,击败了敌人,在东晋十六国南北战争和东晋王朝内部的争战中异军突起,独树一帜。
谢玄与淝水之战
        公元383 年7 月,苻坚下令进攻东晋。9 月初,苻坚从长安出发,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苻坚骄狂地宣称: 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秦军号称百万,但实际投入战争的军队,只有苻融率领到达颍口(今安徽颍上县)的30 万先遣部队。
        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的危急关头,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经谢安举荐, 晋帝任命谢安之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安之侄谢玄为前锋都督,与将军谢琰、桓伊等率众8 万,抗击秦军。又派将军胡彬率领水军5 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谢玄率领的北府兵,成为淝水之战中晋军的主力。这年10 月,秦军苻融率领的前锋部队,渡过淮水,攻占了寿阳 ,晋将胡彬退保硖石。苻融命将军梁成率兵5 万,屯扎洛涧,截断淮水,使胡彬的水军无法东撤。胡彬困守硖石,粮食快要吃完,难以支撑,写信向谢石告急,但送信的晋兵被秦兵捉住,此信落在苻融手里。苻融立刻派人向苻坚报告 :“贼少易俘,但惧其越逸,宜速进众军,掎禽贼帅。”苻坚听到报告,便把大军留在项城,自己只带轻骑8 千,赶往寿阳。苻坚到了寿阳,立即派原东晋襄阳守将朱序到晋军大营劝说谢石等投降。朱序到晋营后,却私下对谢石说 :“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 ;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谢石起初认为秦军强大,打算坚守不战,待敌疲惫后再伺机反攻。听了朱序的话后,便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趁秦军尚未全部集中,对其前锋发起攻击。11 月,谢玄派前锋刘牢之率精兵5 千奔袭洛涧。秦将梁成率部5 万在洛涧边上列阵迎击。刘牢之分兵一部迂回到秦军阵后,断其归路 ;自己率兵强渡洛水,猛攻秦军。秦军惊慌失措,勉强抵挡一阵,就土崩瓦解了。秦军主将梁成和其弟梁云被斩杀,步骑崩溃,争赴淮水逃命,溺亡达1.5 万多人。刘牢之纵兵追击,生擒秦将梁他、王显、梁悌、慕容屈氏等,缴获大批军械。北府兵洛涧大捷,沉重打击了秦军的士气。晋军水陆并进,苻坚与苻融登上寿阳城,看到晋兵布阵严整,误认为八公山(在寿县城北四里)上影影绰绰的草木, 是满山遍野的晋兵。
        秦军紧靠着寿阳城东的淝水布阵,晋军无法渡河,只能隔岸对峙。谢玄就派使者去见苻融,用激将法口吻说 :“君悬军深入,而置阵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阵小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军诸将都说 :“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这个意见是正确的,但苻坚认为可以将计就计,让军队稍向后退,待晋军半渡过河时,再以骑兵冲杀。苻坚说 :“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苻融对苻坚的计划表示赞同,于是秦军麾军稍退。但是,秦军内被迫当兵的汉人和其他被奴役而来的士兵不愿作战,洛涧大败之后,士气十分低落,这一退而不可止。谢玄以8 千兵涉渡淝水后,朱序乘机在秦军阵后大喊 :秦兵败矣!秦兵败矣!秦军闻风丧胆,阵势大乱,溃不成军。苻融眼见大势不妙,急忙前去阻止退却,不料所乘之马倒下,被晋军临阵斩杀。晋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寿阳城西30 里的青冈才收兵。“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都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苻坚也中箭负伤,淝水一战,秦军60 余万,竟被8 万晋军击溃,狼狈北窜。
        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为历代军事家所重视。淝水之战的结果,是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这场战争,促使北方地区暂时统一的局面很快改变。慕容垂、姚苌等氐族贵族重新崛起,乘机肢解了前秦的统治,苻坚本人则遭到了身死国灭的悲惨下场。淝水之战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刘裕的兵法要略
        刘裕(363-422),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而本人则出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自幼家贫,初为北府军将领,镇压义军,讨灭桓玄,兴复晋室,消灭桓楚,西蜀、南燕,后秦,代晋称帝,开创了南朝宋国,他著有《兵法要略》一卷,今佚。但是,我们可以从刘裕指挥的战例中有所窥见 :
        一是善借天时地利,用兵贵在神速。晋安帝隆安三年(399) 十一月,孙恩在会稽( 今浙江绍兴市) 起兵反晋,东南八郡纷起响应。晋廷派卫将军谢琰、前将军刘牢之前往镇压。刘牢之便调刘裕到前将军府作参军。刘裕常披坚执锐,身先士卒,每战都冲锋在前。隆安五年(402) 六月初一,孙恩率义军10 余万、楼船千余艘,于夜间举着烽火,突然进至丹徒( 治今镇江市)。丹徒离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市)仅140 里,晋廷大为震动。前将军刘牢之急命刘裕从海盐(今浙江海盐市)率兵入援。刘裕率领不满千人的援兵,火速赶路,竟与孙恩军同时抵达丹徒。当时孙恩军与刘裕军众寡悬殊,刘裕军又因长途急行军十分疲惫,且丹徒守军又无斗志。孙恩率兵数万, 击鼓呐喊攻打蒜山。丹徒的京口是刘裕的出生之地,所率北府兵也多是丹徒人。因为是本土保卫战,北府兵士卒格外拼命。刘裕率众抢占蒜山后,凭借险峻的山势,居高临下,向下冲击,大败孙恩军。孙恩军跳崖投水而死者不下万人。刘裕与孙恩军交战数十次,每战挫敌,其军事干略得到初步显露。他不仅作战勇猛,而且指挥有方,富有谋略,善用奇兵,以少胜多。在刘裕的穷追猛打下,孙恩军被剿灭,孙恩也投海而死。
        二是出师有名,先声夺人。桓玄在逼迫北府兵将领刘牢之自缢而死后,于元兴二年(403) 十二月初称帝。刘裕在京口(治今镇江市)也加快了积蓄力量、推翻桓玄的步伐。元兴三年(404) 二月下旬,刘裕声称出城打猎,聚集北府兵旧部100 多人马于黎明开城时,由何无忌穿着朝廷传旨官的服饰,捧着假造的诏书,驰入城内,齐声大呼 :“奉诏捉拿桓修”。他们直入军府,斩杀桓修,京口举义成功。同时,他联络刘毅在广陵举义,杀死桓弘。众人推刘裕为盟主,传檄四方, 声讨桓玄,各地纷起响应。
        三是施疑用诈,避实击虚。桓玄派猛将吴甫之及皇甫敷带领精兵抗击刘裕。刘裕于江乘杀吴甫之,后至罗落桥又杀皇甫敷。三月,刘裕进攻覆舟山,一面命老弱残兵登山张旗,数路并进,作为疑兵布满山谷 ;一面与刘毅等率领精锐士卒,分为数队,直冲桓谦军阵。桓玄派出的侦探返回报告 :刘裕军满山遍野,不计其数。桓玄十分惊恐,令武卫将军庾赜之率兵援助桓谦诸军。同时,指使筹备船只,供自己西逃之用。恒谦所辖士兵,大多是原来的北府兵,遇到刘裕军, 斗志顿失,藏身于草木丛中。这时有大风从东北吹来,刘裕在上风,随即命令火攻,击溃桓玄守军。刘裕乘胜进入建康,追斩桓玄。义熙元年(405),晋军消灭桓氏势力,迎晋安帝返回建康。
        四是精于布阵,以车制骑。义熙五年(409),南燕主慕容超袭位,纵兵攻破东晋的宿豫(今宿迁市东南)。彭城(今徐州市)以南晋民,纷纷筑坞堡自卫。刘裕为抗击南燕,率舟师和步骑兵共约10 余万,进抵下邳( 今睢宁西北),留船舰、辎重,改由陆路进至琅邪( 今山东临沂北)。刘裕军过莒县( 今属山东日照),越大岘山,直捣南燕军腹地,然后以车制骑,同燕军决战。南燕主慕容超先遣公孙五楼、贺赖卢及左将军段晖等,率步骑兵5 万进据临朐( 今属山东潍坊)。自率步骑4 万继后。刘裕以兵车4000 辆分左右翼,并车而攻。另以轻骑兵作为游军警戒。晋军进抵临朐南,慕容超派精骑前后夹击。刘裕遣胡藩及谘议参军檀韶、建威将军向弥率军绕至燕军之后,乘虚以奇兵进攻临朐,而且大喊:我军从海路来此,不下10 万人,你们守城兵吏,能战即来, 否则速降!临朐城内仅有老弱残兵,城遂陷。慕容超单骑逃往城南左将军段晖营中,刘裕纵兵追击,大败燕军,斩段晖等10 余员大将。刘裕在这次交战中,把步兵放在中间,车兵布在两翼, 骑兵为游军机动,从而组成了一个步、骑、车兵相互配合的战阵。并采用乘敌之隙,奇袭燕军薄弱后方的战法,从而取得临朐之战的胜利。
        五是创摆“却月阵”,大破强敌。义熙十二年(416) 一月,姚泓继后秦帝位,内乱迭起,刘裕认为这是灭亡后秦的良机。八月,刘裕率大军分4 路北伐。九月,刘裕扺达彭城。龙骧将军王镇恶、冠军将军檀道济领兵由淮、淝转向许、洛,后秦诸屯守望风降附,晋军十月占领洛阳。这时, 北魏却在黄河北岸集结了10 万大军,威胁晋军。刘裕在行军中,虽常设奇阵或用大弩强槊击败魏军,但进军速度缓慢。王镇恶军由洛阳进抵潼关后,为后秦主力守险以阻。檀道济军的粮道也为秦军截断。三月初八,刘裕以左将军向弥率部分兵力屯于黄河渡口碻璈( 今山东东阿北), 自率大军进入黄河。魏军为防止晋军于黄河北岸上陆向魏进击,以数千骑兵沿黄河北岸跟随刘裕军西行,凡漂流至北岸的晋军人员,都被魏军擒杀。为击败魏军的袭扰,刘裕命数千勇士, 车百乘,由丁旿和朱超石率领,携带强弓利箭,登上黄河北岸,摆开一个半圆形的阵势,两翼紧紧靠着河岸,中间鼓出,当中的一辆兵车上竖了一根白羽毛。因为这种布阵形状像个月钩, 所以名叫“却月阵”。魏兵远远观察着晋军的布阵,不懂是什么意思,也没有敢动。一会儿,只见晋军中间车上有人举起白羽毛,两侧就涌出了2000 名兵士,带着100 张大弓,奔向兵车。魏兵看看这个阵势,觉得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就集中3 万骑兵向河岸猛攻晋阵。晋阵上100 辆兵车上的弓箭齐发,仍旧挡不住魏兵。没料到晋军在却月阵后面,另外布置好1000 多支长矛,装在大弓上。这种长矛约有三四尺长,矛头特别锋利。魏兵向晋军猛攻的时候,晋军兵士们就用大铁锤敲动大弓,那长矛往魏军飞去,每支长矛就能射杀魏兵三四个,3 万名魏兵一下子就被射死了好几千。其他魏兵不知道晋军阵后还有多少这种武器,吓得抱头乱窜,全线崩溃。晋军乘胜追击,杀死了大批魏兵。刘裕打退魏军,打通了沿黄河西进的道路,顺利西进。这时候,王镇恶和檀道济带领的步兵,已经攻下洛阳,在潼关和刘裕水军会师。接着刘裕派王镇恶攻下长安,姚泓率群臣投降,后秦灭亡。
        刘裕在作战指挥上,注重把握全局。战前对敌情了若指掌,谋划出奇用诈,避实击虚 ;重视选择主攻方向,力避腹背受敌 ;强调多路围攻,反对孤军冒进 ;对强敌来攻,主张先固守养锐,待其粮尽兵疲时伺机袭破 ;对溃逃之敌,则穷追不舍,务求全歼。注重以诈取胜,如偃旗息鼓,佯装虚弱 ;多置旗鼓,张扬兵势 ;伪传讯息,混淆视听 ;用降臣劝降,瓦解敌人军心。刘裕在战争中注重战术革新。采取弧形方式列阵,增加抵抗能力,又将弩、槊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杀伤力,创造了战术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所创“却月阵”,成为前无古人的新战术。
檀道济与三十六计
        檀道济(?-436),祖籍高平金乡( 今属山东金乡县卜集乡檀庄),世居京口。元兴三年(404),随两个兄长合门从义,投奔刘裕,随其讨桓玄入建康。檀道济参刘裕建武军事,以建义功勋,封吴兴县五等侯。义熙六年(410) 八月,檀道济升为扬武将军、天门太守,率军镇压卢循起义,讨平之。永初元年(420),刘裕称帝。以檀道济为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守卫京城。又以佐命之功,改封永修县公,食邑二千户。永初三年(422) 三月,又奉命出监南徐兖之江北淮南诸郡军事、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镇广陵(今扬州市)。五月,刘裕病死,年仅17 岁的少帝刘义符即位。檀道济与徐羡之、傅亮、谢晦四人同为顾命大臣。
少帝刘义符继位后,嬉戏无度,不听朝臣谏阻。于是徐羡之等利用庐陵王刘义真与少帝原有的嫌隙,列其“潜怀异图”之罪,废为庶人杀之。杀少帝当夜,谢晦邀檀道济同宿,因心情紧张,悚动不得眠,而檀道济倒下便睡熟,谢晦因此对檀道济十分敬服。少帝被杀后,刘裕第三子、荆州刺史刘义隆八月至建康,即帝位,史称宋文帝。
        宋文帝刘义隆虽不能容忍权臣杀主的行为,但仍然不露声色,只在暗中积蓄力量。到元嘉三年(424) 正月,宋文帝见讨伐时机已经成熟,即令公布徐羡之、傅亮、谢晦等人杀少帝和庐陵王刘义真的罪行,捕杀徐羡之、傅亮及谢晦子谢世休,收系谢皭。宋文帝知道,檀道济是仅存的北府兵名将,要想打败时任荆州刺史、重兵在握的谢晦,则非檀道济不可。宋文帝要召檀道济西讨,王华等大臣反对。宋文帝说 :“道济止于胁从,本非创谋,杀害之事,又所不关。吾抚而使之,必将无虑。”闰正月初六,宋文帝率军亲讨谢晦。谢晦见檀道济率军至,素知檀道济善于领兵打仗,因而越觉害怕。二月十九日,檀道济等进至悉置洲尾( 今湖北洪湖西南长江北岸),列舰进击,谢晦军大乱,四处奔逃,至安陆延头( 今湖北大悟东南) 被擒,后斩于建康。
        宋文帝谋划收复北魏在宋永初三年(422) 夺去的河南诸重镇。为增加攻魏兵力,加檀道济为都督征讨诸军事,率众北上。到彦之在滑台附近,得悉洛阳、虎牢等城失守,诸军相继奔散, 吓得要焚舟南逃。元嘉八年(431) 正月,檀道济等自清水往救滑台,至寿张( 今山东东平西南), 遇魏安平公乙旃眷,檀道济率宁朔将军王仲德、骁骑将军段宏奋击,大破魏军。转战至高梁亭( 今东平县境),斩魏济州刺史悉烦库结。二月,檀道济等进至济上,20 余日间与魏军交战30 次,多获胜利。至历城,魏将叔孙建一面督军正面迎击,一面纵轻骑攻其后,焚烧粮草,致使宋军乏食,不能再进。檀道济军粮尽,士卒恐惧,将要溃败。檀道济为了迷惑魏军,令士卒在夜间“唱筹量沙”,以仅有的少量谷米覆盖沙上,清晨魏军看见,误以为宋军粮食尚多,就将投降者全部杀掉。当时檀道济兵少,魏军势众,檀道济又命军士都披上护甲,自己穿白衣乘轿,引兵缓缓出城。魏军见了,误认为有伏兵,不敢追逼,檀道济全军得以安返。此战,檀道济虽因粮尽,没有攻下河南,但在魏军的围困下,却全军而还,威名大振。魏军畏惧檀道济,以至画下他的像用来驱鬼。
        元嘉九年(432) 三月,檀道济进位司空,持节、常侍、都督、刺史如故,还镇寻阳。檀道济在前朝立下功勋,威名甚重,左右心腹也都身经百战,而他的儿子又都很有才干。所以朝廷对他产生了疑惧之心。宋文帝身体一向不好,卧病在床多年,多次几欲死去,由领军刘湛执掌朝政。刘湛担心檀道济与他不和,加上彭城王刘义康也担心文帝死后,檀道济无人可管。元嘉十三年(436) 二月,文帝病危,刘义康假作诏书召檀道济入祖道,将其逮捕,三月定罪杀害。与檀道济一起遇难的还有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檀植、司徒从事中郎檀粲、太子舍人檀混、征北主簿檀承伯、秘书郎中檀尊等8 人。又杀司空参军薛肜、高进之,二人为檀道济心腹,因作战勇猛,时人比做关羽、张飞。只有檀邕之子因年幼才被赦免。檀道济被收捕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脱帻投地说 :“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当时流传着一首歌谣 :“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檀道济死的那一天,京城地震,还生长出许多白毛。
        檀道济智勇兼备,处变不惊,屡建奇功。魏人闻檀道济死,都说 :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从此魏军连年伐宋。宋文帝国难思良将,曾问殷景仁 :谁可继道济?殷景仁回答 :道济以累有战功,故致威名,余但未任耳。宋文帝说 :不然,昔李广在朝,匈奴不敢南望,后继者复有几人?元嘉二十七年(450),魏军大举攻宋,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远望,甚有忧色。叹息道 :若道济在,岂至此!
        檀道济的军事才能自古以来为人们称道。镇江人民怀念檀道济,将南郊檀家村附近的一座青山称为檀山,还在山上修建了庙宇纪念这位军事家。檀道济足智多谋,后人曾经述及。《南齐书•王敬则传》记载 :“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夫子唯应急走耳。”王敬则是南朝齐国将领,生于435 年,卒于498 年,即生于檀道济死的前1 年。书中所说的檀公,当是南北朝时宋朝著名将领檀道济。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也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一语。2003 年,山东济宁市发现了隋代《三十六计》玉简册。玉简册首片刻“三十六计”四字,尾片镌字“开皇十六年十一月一日,何震刻”。专家们一致认为 :可以确定,《三十六计》就是檀道济所著。
(作者为镇江市政协教卫体委原主任、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