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浅谈《镇江通史》编撰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浅谈《镇江通史》编撰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1-04-15      阅读数:

浅谈《镇江通史》编撰过程中

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任振棣

 
      盛世修史,恰当其时 ;事在当前,功在千秋。《镇江通史》编撰工作于2019 年10 月正式启动,到现在已有一年多时间。《镇江通史》的编撰是推动文化强市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填补我市历史学科研究空白的开创性工程。编撰期间,参与编撰的同志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史料和文献收集、大纲起草工作,下一步即将进入实质性的编撰阶段。
      为了更高标准、更高质量地做好编撰工作,笔者结合在编委会以及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的工作实践,建议在下一步的编撰过程中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坚持一个原则——展现历史中镇江的城市荣光,为在“三高一争”中加速奔跑汇聚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古人也讲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我们编撰通史的根本目的,并不单单是对历史的记录和再现,而是要通过编撰给人启发和开创未来的动力,具体到我们镇江,就是要通过编撰通史,突出镇江曾经的辉煌和历史地位,为镇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上,市委书记马明龙代表市委常委会发布了镇江“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这一新的城市定位。与此同时,全会指出了镇江下一步跑起来的路径和方向 : 面向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坚定不移地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效能治理,在谱写“镇江很有前途”新篇章中争得城市荣光。
      编委会全体成员在编撰过程中,都要自觉服务服从镇江高质量发展的大局。要始终坚持为镇江高质量发展鼓劲造势、汇聚合力的原则,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通过挖掘史料、整合提炼,展现镇江曾经的城市荣光,展现镇江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换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创造等方面的璀璨业绩,展现镇江人民的城市精神。具体而言 :
      一是要挖掘镇江“以港兴城”的历史沿革。镇江港迄今已1800 多年历史,特别是唐朝以后,镇江以港兴盛,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我们要通过挖掘史料,展现镇江港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军事、经济、对外通商等方面的历史地位,展现镇江人民在“以港兴城”实践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是要挖掘镇江“城河相依”的历史记忆。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与镇江的发展紧密相关。我们要通过挖掘史料,梳理大运河在镇江开凿、演变的历史,总结大运河对镇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尤其要系统呈现出大运河对镇江漕运文化、津渡文化形成及发展的影响。
      三是要挖掘镇江行政区划的建置沿革历史。“宜”“朱方”“丹徒”“京口”“润州”“南徐州”
等都是镇江的古称,但是有的时期还不能准确弄清楚镇江的地名,比如南北朝时期。同时,在行政区划上镇江也随着朝代的更易而改变。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在积极梳理、准确考证的基础上,通过与周边城市的比较,进一步激发镇江人民对镇江历史地位的自信心。
      四是要突出镇江在科学文化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祖籍或旅居镇江的文人学士在科学文化领域创作的著作有很多,比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萧统编选的《昭明文选》、米芾的《画史》、沈括的《梦溪笔谈》等等,这些著作在镇江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并在中国的科学文化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编撰过程中,要深度挖掘这些著作的创作过程和文献价值,阐释其重要影响。
第二,把握两个统一——做到学术性与可读性相统一,专业性与实用性相统一。
      首先要实现学术性与可读性相统一。通史是学术性的著作,必须坚持学术规范,立足学术前沿,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但通史相较于地方志,要更具有可读性。所以,在编撰的过程中,必须面向一般读者,这样才能对阐释和推广镇江历史文化起到积极作用。对此,要注意三个方面 :
      一是对学术性的名词、引用的文献可以添加注释。比如,宜侯夨簋,虽然镇江人民比较熟悉,但是对于其中的簋,可能除了部分专业人员以外,熟悉了解的并不多。再比如,在引用文献时,可以对部分生僻的关键字词进行注释,确保大部分人都能读懂。
      二是可以通过对比,让读者有更直观、形象的认识。不少史书对于地方经济、人口、面积等方面的数据都有记载,但是这些数据由于缺少与周边城市的对比,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并不能产生直观的印象。所以,我们在编撰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同时期南京、苏州甚至当时较大城市的数据,让读者了解同时期镇江在全国所处的历史地位。
      三是要有地方特色。这是有别于其他城市通史的关键。在编撰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镇江地方文化,比如方言、京口隐逸文化、碑林石刻文化以及地方风俗文化的挖掘 ;要更加注重对镇江社会生活史的描写,把镇江人民衣食住行的变迁、礼俗的传承与改良、生活环境的变化、娱乐与休闲等方面的内容,通过通史客观形象地展现出来。
      其次要实现专业性与实用性相统一。通史具有专业性,应对现实有指导意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用科学的考证、论证回应民间说法。比如,唐代诗人张祜的《题金陵渡》中写到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很多人认为金陵渡在南京,但实际是指的西津渡。对于这些民间的说法,在通史中要积极给予回应,对于错误的要纠正,对于正确的要肯定。
      第三,突出三个重点——重要历史时期、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事件。
      首先,要突出重要历史时期。
      一是西周时期,镇江最早的地名“宜”是西周时期分封宜侯领地时的称呼,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群众对这段历史并不了解,仅仅知道镇江博物馆有“宜侯夨簋”复制品展陈。所以,要通过收集资料、现场考古等方式,把这段历史系统、生动地展现出来。
      二是三国时期,孙权在北固山修筑铁瓮城。铁瓮城是有史料记载的孙权修筑的第一座城。公元208 年,孙权将政权中心迁至京口。三国时期,镇江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在东吴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进一步展现这个历史时期镇江的全貌。
      三是唐宋时期,主要是文学方面,不少文学大家在镇江或定居、或停留、或做官,期间留下了很多诗词,其中有些诗词在唐宋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可以深度挖掘。
      当然,其他的历史时期也很重要,本文只是简单列举三个方面。
      第二,要突出重要历史人物。镇江出过许多历史名人,不少帝王将相都生在镇江,但是不能以人物个人的历史地位作为标准,而是要看对镇江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是否作出过突出贡献。比如,三国时期,孙策入主江南,在丹徒、曲阿建立根据地,为东吴的霸业打下基础。孙权自吴移治京口后,修筑铁瓮城,为镇江未来的城市发展作出了贡献。再比如,南宋时期,辛弃疾任镇江知府,做了大量细致的抗金北伐工作,并在镇江北固楼(亭)上,写下了“满眼风光北固楼”的名句,让镇江和北固楼家喻户晓、名扬天下。还有民国时期,镇江最早的共产党人嵇直,创办了《新镇江》周刊,并举行“星期日演说会”,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活动,为镇江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的星星之火。
      第三,要突出重要历史事件。这里与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相同,就是看这一历史事件是不是对镇江产生过重大影响。笔者也举两个例子,一是李德裕建甘露寺藏佛祖舍利,这在宗教方面的影响很大,编撰通史时要清楚地展现李德裕建寺、建塔、移取舍利以及后世石塔被毁再建铁塔的史实 ;二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镇江保卫战,英军集中海陆军1.2 万余人、船舰76 艘、炮725 门进攻镇江,清军将领海龄率领守城旗兵抱着“誓死守镇江,与城共存亡”“宁可自杀,决不投降”的爱国主义思想拼死抵抗,直至牺牲。恩格斯指出 :“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驻防旗兵总共只有1500 人,但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到不了南京。”通过生动地展示镇江保卫战的细节, 能够进一步激发镇江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作者为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原秘书长、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会长)